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2

合集下载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2. 水文分析法: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分析(略)
三、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曲线、下渗公式
1、下渗率: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 水量(mm/min,mm/h)。
2、下渗能力: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EM)。 3、下渗曲线、霍顿(Horton)下渗公式:
ftf0fcetfc
f 0 : 起始下渗率 f c : 稳定下渗率 : 系数
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 水量为当日降水量。
2.自计式雨量计
虹吸式 翻斗式 称重式
(1)虹吸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0.01~4.0mm/min。
Tipping bucket gauge: funneling the collected rain to a small bucket that tilts and empties each time it fills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
L/(s·km2),洪峰流量模数,多年平均流量模数。
M Q F
5.径流系数(α ):径流深与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比,
α <1。
R
P
作业: 1、2:2-2、2-3。 3、某流域面积100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400mm,多年平均流量20m3/s,问该流域多年
2、小循环:
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 的形式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 落到陆地上,又称为内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 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方程:
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地区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水循环 (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水循环 (2)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欧洲西部地形图
莱茵河 多瑙河
欧洲西部地形图
塞纳河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更 新 陆 地 水 体 , 提供水资源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2013年干涸的永定河某河段
2017年初,国家发 改委官网公示了永定河 生态恶化状况:由于流 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 河道断流,近10年主要 河 段 年 均 干 涸 121 天 , 年 均 断 流 316 天 , 致 使 永定河生态系统严重退 化。
干涸的永定河
一场暴雨后,北京“看海”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示意图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过程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

水 过程及类型
1.更新陆地水体,提供水资源 2.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1.试根据水循环的原理, 解释城市内涝发生的原 因。
干涸的永定河
一场暴雨后,北京“看海”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2.城市内涝的治理思路 是什么?具体治理措施 有哪些?
3.1 水循环(第2课时)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想一想:水循环从哪些方面塑造了北京湾的地理环境?
北京


蒸腾


蒸 发

地理教案: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 (2)

地理教案: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 (2)

地理教案: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大部分的表面都覆盖着广阔的海洋。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维持生命运转所必需的。

通过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资源。

一、地球上的水循环1. 水循环概述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如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在不断循环中转化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并通过降雨、蒸发和融化等过程重新进入大气层或其他水体。

这种循环使得水可以不断被利用和再生。

2. 水蒸发和凝结过程水蒸发是指液体水由于受热而变成气体形式,进入大气层中。

凝结则是指由于气体中含有足够多的湿度,使得其中的水蒸气凝聚成小颗粒从而形成云朵。

3. 降雨和径流过程当大气层中云朵中的水凝结成足够大的水滴时,就会形成降雨。

降雨可以落到地面上形成地表水,也可以渗入土壤中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可以通过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4. 冰川和融化过程冰川是由积雪长期压实而形成的巨大冻结水体。

当气温升高时,冰川开始融化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淡水。

5. 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运转的基础。

它不仅为动物、植物和人类提供了饮用水,还起着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二、水资源分布1.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主要集中在河流、湖泊和湿地等自然水体中。

世界上一些大型河流如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黄河等为周边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2.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于地质层中,在岩石裂隙或孔隙中储存。

地下水资源丰富,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主要的饮用水和农业用水来源。

3. 冰川和冻土融化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储量很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淡水资源。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开始融化,这可能导致未来淡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

4.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并减少对于非可再生水源(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水文地质学基础--2.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文地质学基础--2.地球上的水循环

% 0 69.0 30.92 0.05 0.04 0.003 100
2.5%
97.5%
淡水 咸水
29.9% 0.9%
0.3%
冰和永久积雪
地表淡水
68.9%
地下淡水
土壤水、沼泽 水和永冻土
• 不同层圈其水分含量、分布及物理化学状态不同,可以区 分为浅部层圈水和深部层圈水。
• 浅部层圈水 分布于大气圈到地壳的上半部的水; 分布类型: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 物理状态: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以液态水为主。 化学状态:以自由水分子形式存在; 深部层圈水 分布于地壳的下部到下地幔之间的水; 物理状态:高温高压,压密的气水溶液; 化学状态:多以离子态或矿物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2.2 地球中水的循环
从大气圈到地幔的各层圈的水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根据循环的途径、速度和深度等,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
地质循环(Geological Cycle)
➢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一般属于间接循环,它与岩浆活动、岩 石重结晶、沉积成岩等地质活动有关,它 主要表现为伴随地球物质的运动、转移、 变化过程而产生的水分循环。 ➢具有循环途径长,速度缓慢(循环周期 长)的特点。 ➢研究水的地质循环,有助于分析地壳浅 表和深部各种地质作用,对于寻找矿产资 源、预测环境变化和深部地质灾害具有重 要意义。
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定义:是大气水、地表水及地壳浅部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 之间的水分交换。 特点: 是一种直接循环,即浅部层圈中水分子的直接转换; 具有循环速度快,循环途径短,交替迅速的特点。 分类: 大循环:海洋—陆地之间,受控于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 小循环:陆地—陆地,或海洋—海洋,受局部气候影响, 可调控。 水文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 水文循环的意义 水质净化、水量更新再生;

地球的水循环

地球的水循环

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以固定的方式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通过蒸发、降水、融化、蒸发等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水源始终得到补充,同时也保持了水资源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利用。

地球的水循环对于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蒸发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

当太阳能照射到水面时,水中的分子会吸收太阳能并逐渐升温,达到一定温度后就会发生蒸发现象。

蒸发水汽会逐渐上升,形成云层。

2. 云的形成和降水当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时,由于温度的变化,水汽会逐渐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卷云、积云和层云等。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降水现象,如雨、雪、冰雹等,将水带回到地面。

3.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降水在地面上形成径流,其中一部分径流直接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会通过渗透和地下水流的方式补充地表水,并逐渐与地表水相互交换和混合。

4. 冰雪消融和融化地球的水循环还与冰雪和冰川的消融和融化相关。

当气温升高时,冰雪会逐渐融化,形成水体,其中一部分水体会流入海洋、湖泊和河流中,一部分水体会渗入地下,在地下水系统中循环。

地球的水循环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能的辐射、大气层的状况和地球表面的地形等。

水循环的平衡与稳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地球的水循环也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例如,当水蒸汽在大气中凝结成云和降水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气温下降,从而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过度的水资源开采和污染等,地球的水循环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这些人类活动破坏了水循环的平衡,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推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减少对地球水循环的干扰,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循环
蒸发
地球上70%的表面是水,其中97%是海水。

当太阳照射在水面上,水分子吸收太阳能量,并逐渐蒸发成水蒸气。

蒸发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植物的叶片上。

降水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时,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并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会不断凝结和碰撞,最终足够重以至于从云中落下。

这就是降水,包括了雨、雪、冰雹等形式。

蓄水
降水后,水可以被地面、土壤、岩石和植被吸收。

这些水分会逐渐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部分降水也会形成湖泊、河流、冰川等。

这些地表水和地下水一起构成了蓄水过程。

流动
蓄水后,水会通过地下河流、地表河流等方式向更低的地势流动,最终返回到海洋。

在流动过程中,水会携带着气候和岩石颗粒,对地表和地质结构产生影响。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一个连续而不断的过程,它决定了全球的气
候和环境。

这个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能够得以再利用,在维持
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 提示:请注意避免抄袭和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我们鼓励自
主创作和简明扼要的表述。

04-水循环

04-水循环

2、小循环 、
•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发生在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 内部循环 地与大气之间。 地与大气之间。 (1)海洋小循环 • 主要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两大环节。 主要包括海面的蒸发 降水两大环节 蒸发与 两大环节。
陆地小循环比海洋小循环复杂得多 比海洋小循环复杂得多, (2)陆地小循环比海洋小循环复杂得多,并且内部存 在明显的差别。 在明显的差别。 • 从水汽来源看,有陆面自身蒸发的水汽,也有自海洋 从水汽来源看,有陆面自身蒸发的水汽, 输送来的水汽,并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 输送来的水汽,并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一般规律 是距海愈远,水汽含量愈少, 是距海愈远,水汽含量愈少,因而水循环强度具有自 海洋向内陆深处逐步递减的趋势; 海洋向内陆深处逐步递减的趋势; • 如果地区内部植被条件好,贮水比较丰富,那么自身 如果地区内部植被条件好,贮水比较丰富, 蒸发的水汽量比较多,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蒸发的水汽量比较多,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可以促进 地区小循环。 地区小循环。
大循环
外流区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
内流区 小循环
பைடு நூலகம்


1、大循环 、
• 大循环的主要特点: 大循环的主要特点:
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 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 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 垂向交换 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 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交换过程中, 横向交换 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交换过程中,海面 上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陆面上情况正好相反 上情况正好相反, 上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陆面上情况正好相反,降水大 于蒸发; 于蒸发; 在横向交换过程中, 在横向交换过程中,海洋上空向陆地输送的水汽要多于陆地 上空向海洋回送的水汽,两者之差称为海洋的有效水汽输送 海洋的有效水汽输送。 上空向海洋回送的水汽,两者之差称为海洋的有效水汽输送。 有效的水汽输送,在陆地上转化为地表及地下径流, 有效的水汽输送,在陆地上转化为地表及地下径流,最 后回流入海,在海陆之间维持水量的相对平衡。 后回流入海,在海陆之间维持水量的相对平衡。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和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及其成因
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 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 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 程称为水分循环。
水循环
陆地上地表水总量约360000km3,生物水量约2000km3。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消耗于蒸发、生物吸收和 渗透到地下,另有约36000km3通过径流返回海洋。陆地 上水体的自然更新一次的时间长短不一,河流约需10-20 天,土壤水约需280天,淡水湖约需1-100年,盐湖和内 海约需10-1000年。
1.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 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 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 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 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 的循环过程。小循环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各主要贮水库的总水量以及各主要贮水库之间水 分交换通量,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重大变化。如白垩纪中晚期 地球表面没有冰盖,没有冰雪的贮水。再如第四纪冰期鼎盛时期,
以距今18000年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为例,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要比
现代低6-7℃,全球陆上冰体总量要比现代多约50.72×106km3, 世界海洋水位要比现代低约130m,海面蒸发量要比现代少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运动
• 一、水 循 环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 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 流等环节,下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称为水循环。地球上各类水体,通过水循环形成了一个 连续而统一的整体。水循环按不同途径与规模,分为大 循环和小循环。 机理:1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规律; 2水循环的基 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3 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 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同时通过无数条路线 实现循环和相变; 4从全球看,水循环是个闭合系统, 但从局部地区看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水循环对地球上的生物和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循环
陆地上地表水总量约360000km3,生物水量约2000km3。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消耗于蒸发、生物吸收和 渗透到地下,另有约36000km3通过径流返回海洋。陆地 上水体的自然更新一次的时间长短不一,河流约需10-20 天,土壤水约需280天,淡水湖约需1-100年,盐湖和内 海约需10-1000年。
陆地小循环,就是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陆地上的循环过程。
二、水循环的基本类型
1. 大 循 环(全球海陆之间大循环)
2. 小 循 环(海洋小循环 和 陆地小循环)
(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 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 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 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 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在水分 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 等等。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 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 系的纽带作用。总之,水分循环有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 循环”,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 发生。水分循环过程同时起着水文过程、气候过程、地形过 程、土壤过程、生物过程以及地球化学过程等作用。
三、水循环的作用、效应与意义
(一)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 (二)水循环与全球气候
1.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 2.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 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 3.水循环的强弱及其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 程,甚至可以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水循环
每年约有505000km3的水量 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其中来 自陆地的蒸发和蒸腾水量约 71000km3,占进入大气总水 量的14%左右。与此同时, 每年又有同等水量通过降水 返回陆地和海洋。大气的贮 水总量仅有15500km3,其中 海洋上空占71%左右。这部 分贮水大约只需8天—9天就 可以全部更新一次。
地球上的水量
水体(贮水库) 江河 淡水湖 盐湖与内陆海 冰盖与冰川 地下水 海洋 (大气水) (土壤水与渗流水) 水量(km3) 1,250 125,000 104,000 29,200,000 8,350,000 1,370,000,000 13,000 67,000 占总水量的% 0.0001 0.009 0.008 2.41 0.61 97.3 0.001 0.005
水 循 环
水循环与美国水系简图
水圈的结构
• 水圈的水平结构特征
• 连续性: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水的分布, 水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连续的。 • 不均匀性:水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 性一是表现在水圈的厚度各处不一,二是表现在水 圈中各处分布的水量不同。
水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近地面集中分布:水主要集中分布在地面附近,随着离 地面距离的增大水越来越少。 垂直分层: 水圈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层现象。 相态分异 : 水的相态在垂直方向上的有规律的变化现 象。
水 循 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的通量存在着年内季节性的与多年 年际间的变化。在冬季,大陆地表水分的净输入来自 于海洋;而在夏季,热对流是降水的主导机制,蒸发 使土壤水分耗竭并成为大气水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对 这种变化的了解,既有助于我们解释水分循环中异常 现象产生的部位和程度,也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地 表变化的环境影响。
水循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各主要贮水库的总水量以及各主要贮水库之间水 分交换通量,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重大变化。如白垩纪中晚期 地球表面没有冰盖,没有冰雪的贮水。再如第四纪冰期鼎盛时期,
以距今18000年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为例,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要比
现代低6-7℃,全球陆上冰体总量要比现代多约50.72×106km3, 世界海洋水位要比现代低约130m,海面蒸发量要比现代少约
水圈的组成
海洋水:海洋是水
圈的主体,是地球 上水的最大源地。 全球海洋总面积为 3.61×108 km2, 约占地球表面的 71%;海水总体积 约为1.37×109 km3,约占地球总 水量的96%-97%。
º £ Ñ ó Ë ®
½ µ Â Ø Ë ®
地 球 上 的 水
1 2 3 4 5 6
µ Ë ­ ® º þ Ì Ë Ï ® º þ Ó Á º ÷ Á È Í À Ë ® Ø Ï µ Â Ë ® ù ´ ± ¨Ó ë ± ù ¸ Ç
全球水分循环示意图
水 循 环
通过降水和蒸发,海洋和陆地表面水分不断地进行交 换,10天内进行这种交换的水分总量大约等于大气对 流层中水分的总贮量;全球淡水总贮量如通过江河净排 放,大约10年之内可完成,而通过蒸发发散作用,就 只需5年。图18―1是美国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 会于1986年出刊的《地圈—生物圈的全球性变化》一 书中的附图,表示全球水分循环中的主要贮库及其相互 之间水分交换的通量。
14%(CLIMAP,1976)。由于冰雪贮水参与全球水分循环的速度
十分缓慢,且由于气温低而水分循环通量也特别低,所以在冰期鼎 盛时期全球水分循环处于明显的衰弱状态,并对全球生物化学循环 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全球水分循环使水圈成为一个 开放性动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 社会生产十分重要的淡水资源成 为全球水分循环开放动态系统中 的一个“站”,它除了作为暂时 停留的静储量之外,还包含水分 循环过程中的动储量。全球河流 总贮水量1250km3,而全年河流 总径流量达38000km3,其交替率 为0.032年。由此可见,水分循环 的强弱不仅与实际有效循环水量 有关,而且与循环速度有关。如 何增加实际有效水量,控制水分 循环的过程,对水资源研究就是 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有人估计, 全球广泛的修筑水库,实际上就 是增加实际有效水量,它还无意 地削弱了本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海 平面的上升。
ù ± ¨ ´ ë Ó ù ± Ç ¸
Ø Ï µ Â Ë ®
陆 地 水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
水 循 环
水循环是贮水库水体之 间水分的往返交换,周而 复始的互补。水循环的实 施途径是水的三种物态的 更替与流动。水循环的基 本动力是太阳辐射能与地 球引力,以及在水循环过 程中的能量转移。全球水 分循环是地球各圈层之间 的水分交换,是最基本的 物质流、能量流及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并对天气和 气候及地貌发育起着重要 ×109km3,约占全球总水量的 97%。全球海洋表面积约3.61×108km2,约占地球表面积 的70.8%。海洋水主要通过蒸发散失,每年蒸发散失总水 量约434000km3,其中约398000km3的水量又通过降水直 接返回海洋,实际散失约36000km3,被风携入陆地上空。 这部分水量又通过江河径流返回海洋。海洋水体全部更替 一次大约需要3.7×104a。
1.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 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 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 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 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 的循环过程。小循环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分循环的产生有其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水的“三态”变 化,也就是在常温的条件下,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 相互转化。这使水分循环过程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其 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为水的 “三态”转化提供了条件;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海 陆的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流动,为水汽的移动创 造了条件。地心引力(重力)则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从而实现了水分循环。 水分循环通过3个阶段5个环节,使天空与地面、地表 与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相互交换,使水圈内的水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 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 环节。
水 循 环
地球上的淡水大量地以冰的形式贮存 在南极与格陵兰地区。南极冰盖总体积 约23.45×106km3,折合水量约 21.50×106km3。格陵兰冰盖总体积约 2.6×106km3,折合水量约 2.38×106km3(Flint, R.F., 1971)。全球 冰川冰的总体积约25×106km3,如果全 部溶化,大约相当于海洋水层增厚65m。 冰川贮水的特点是贮存时间长,参与全 球水循环的速度十分缓慢。估计大陆冰 盖冰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03―105年。大 约距今18000年来,全球大陆冰川的总 消融量约50.72×106km3,相当于海洋 冰盖与冰川•新西兰法兰士约塞夫冰川 水层增厚132m。高山冰川冰更新一次 约需数十年到数百年,有的达1600年以 上。
水循环
地下水总量的估计值相差很大.它位于地表以下和 海底以下,大多存在于地表以下1m左右的岩土孔隙 裂缝之中。地下水的停留时间一般为10-102年,自 然更新一次需300年左右,但部分较深层地下水可停 留1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