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仿古壶》的气度、工艺和文韵

合集下载

紫砂壶的鉴赏

紫砂壶的鉴赏

紫砂壶的鉴赏作者:周益娟来源:《理财·收藏版》2022年第03期捧一把紫砂壶放在手上仔细端详,便是对紫砂茗壶的鉴赏。

紫砂壶特殊的性能使其可赏、可用,因此鉴赏其优劣决定于众多因素。

具体的经验之谈和标准的细化,成为紫砂壶问世以来永恒的话题,众说纷纭。

归纳要点,紫砂茗壶的鉴赏大致可从七个方面着手,即质、意、形、韵、工、款、功。

质紫砂壶的“质”可概括为紫砂泥的质地、紫砂壶的品质。

好壶用好料,但宜兴紫砂真正的好料仅产于宜兴的丁山和蜀山地区。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在古人眼中,宜兴紫砂已具极高价值。

紫砂壶也因国人饮茶文化的盛行而备受宠爱,这也使本就不可再生的紫砂壶原材料——紫砂矿土越来越少,更显弥足珍贵。

在我国的河南、辽宁、广西、河北、山西、陕西、安徽等地虽也有紫砂矿土出现,但这些矿土做成的茶具,多以灌浆成型,表面细腻光洁,缺少颗粒感,有明显的模具痕迹,敲击声音类似瓷器之声,且透气性差,手感较重,含铅量高,终不如宜兴紫砂宜茶、宜用。

近年来,在宜兴当地也有利用陶土合成、机制脱调、添加氧化物和着色剂等方法,生产出很多不同的新泥种。

然而用心观察,其表面玻璃相重、瓷化现象突出、收缩率大等,使其并不具备紫砂壶泡茶的独特功能和良好效果。

一把砂質纯正、做工到位、火候适中、未经启用的紫砂茗壶,外观应当是古朴沉稳、气质内蕴、砂粒隐现、肌理暗含,视觉上哑光、厚重、朴实、端庄,易于亲近;拿掉壶盖,置于壶的口沿之上,轻轻旋转摩擦,其声音由于泥质不同,或质朴淳厚,或清脆悦耳;轻闻壶内无异味或略有矿土、火气味;触摸壶身稍粗、微燥、轻涩,又如绸缎般滑爽;冲泡茶叶时,壶身吸水速度快,透气性能好,细而不腻,触感舒服,宜茶功能凸显,十分好用。

意紫砂壶亦用亦赏,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内容兼具的立体艺术。

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品鉴一把紫砂茗壶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把壶的“创意”和作品所表现的“意象”。

紫砂壶的传统工艺分析

紫砂壶的传统工艺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紫砂壶的传统工艺分析 作者:钱凌英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自然形体的紫砂壶作品以它丰富的想象力,精美的艺术装饰手法获得了广大喜爱紫砂壶的人们的青睐,也奠定了这一类型的作品在紫砂艺术品中的重要地位。总之,紫砂自然形体作品的造型和装饰,要因壶而异。

关键词:工艺;紫砂;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48-01 紫砂陶的泥质是陶土中独一无二的,质性特殊的紫砂原料,黏中带砂,柔中带刚,富有韧性,且颜色鲜艳,紫色的砂泥,奶色的白泥,杏色的段泥,猩红的红泥,黛青的绿泥,无不斑烂多彩,令人生有爱,成为陶都最具有特色的“五色土”。以优异的实用功能和陶土文化的特征,倍受世人珍爱,被冠以“东方文明,华夏瑰宝”的美誉,纵观紫砂陶的发展演进,正确领悟,把握紫砂泥色与造型两者的互动性,是艺人们不断探索的课题,也是显示宜兴魅力之源。传统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方面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宜兴紫砂工艺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范畴,在明代中期以后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在后来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宜兴紫砂制陶的传统工艺很有技术含量,其工艺技术相当合理且思想具有内涵性,对当代紫砂艺术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历史悠久的紫砂传统工艺,是贯穿古今的物质文化相结合的完美体现,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它是通过手工艺体现的精神文化,对于研究传统工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而为历代紫砂艺人设计创作紫砂器延伸出广阔的思维空间。早在明末清初,许多文人墨客对紫砂器就有各種记载,其中就色彩与形作方面,不乏点睛之笔,如清代文学家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有云:“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紫,倏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铜晓滴琅珩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栗之香”对五色土成陶的优异特点极尽推崇赞美,从中也让人们体味到紫砂泥通过窑变与形制产生互动的共鸣,这是不言而喻的,壶艺大师顾景舟生前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文中说:“在一件器陶的内容和形式上,它包含着多方面因素的内在联系,形式的完美制作的精堪,固然是第一要素,其次是在完整器形上加以装饰,使作品锦上添花地丰富感官。”那我们就来细细品味欣赏紫砂之美,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欣赏:形、泥、工、款、功。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漫谈紫砂壶摘要:本文从紫砂壶的起源、原料、造型、工艺要求、创新要素等方面对珠圆玉润的紫砂壶进行了分析。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这是清代诗人汪文柏在《陶瓷行》里对宜兴紫砂由衷的赞美。

只有对紫砂壶具有深刻的理解~方能深谙其道。

关键词: 珠圆玉润宜兴紫砂紫砂泥工艺要求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享有声誉,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

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

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紫砂壶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其身价贵重,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一、紫砂壶的起源最早,人们是认为紫砂壶起源于明代,由明代人周高起提出,他在《阳羡茗壶系》“创始”中说:“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

闻之陶云家: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翁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姓名与生平不详,明周容《宜兴瓷壶记》认为他是“万历间(1573—1619年)大朝山寺僧”,是他从陶工那里学会制陶技术而发明了紫砂壶。

以后,清吴骞《阳羡名陶录》等也如是说,直到现代,由于人们在文献中发现,早在北宋已有了有关紫砂器的记载,才提出了紫砂壶起源于北宋说,而1976年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古龙窑和宋代紫砂器残片的发现,紫砂壶起源于宋代说逐渐取代了明代说,成为了现代最为流行的说法。

不过,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紫砂器始于北宋,但就文献记载而言,确似乎还更早。

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之用》有曰:“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 “熟盂”,即盛沸水之盂,“瓷”当是瓷,而“沙”,按照上面对宋代史载的解释,则应为紫砂泥,“或瓷或沙”即是或用瓷土或用紫砂泥制成的熟盂。

也就是说,在唐代紫砂器已出现。

在对北宋紫砂器残片的研究中,人们有一种认识,即认为此时的紫砂器已经很成熟,其起源似乎还应更早。

浅析“立韵壶”的创作内涵

浅析“立韵壶”的创作内涵

3 总 结 2 浅谈“ 韵 壶” 立 的创 作

件 上乘 的壶 艺 作 品拥有 着 富于美 感 的艺 术语 言 .
现在 的紫砂壶 新 品越来 越多 , 不论是 造型 还是 泥料 、 散发着独 特的优秀人格 魅力 。回顾 古今 的壶艺界 名人 , 玩
气 十足 的供春壶 “ 树瘤 ”蔚 为壮 观的 “ 、 大彬提 梁” 奇 言怪 、
求 在 每 一 件 作 品 中都 能 展 现 出优 秀 的 个 人 品 格 .以 及 以 无 不融汇 文人 文化 的气 息 , 在长期历史 磨合 中 、 陶瓷 文 在
壶会友 的真挚情 怀 , 而推 己及人 , 继 才能将 紫砂壶这 个 民 化 的表达 中获取 了生命 的永恒 。颇 具 文 人 气 息 的 “ 坡 提 梁 ”不 畏 钱 权 逸 、 东 、 的 作 品无 不 体 现 出一 种 个 人 精 神 境 界 的 成 长 和 升 华 。
传统文化 古朴 , 自然 文 化 天 地 相 融 , 代 文 化 锐 意 创 现 有机结 合 、 会贯通 、 融 密不 可 分 。 观 紫 砂 陶艺 发 展 轨迹 , 纵
注 同 宜 兴 紫 砂 壶 有 良好 的 吸 附 气 味 和 透 气 性 能 . 而 且 用 十 分 注 意 三 角 对 称 的原 则 . 意 曲 线 和 引 面 的 结 合 。 时 得 久 的紫 砂 壶 内壁 还 会 积 聚 一 层 茶 渍 .这 样 泡 出来 的 茶 恰 到 好 处 的将 壶 体 的各 个 部 位 搭 配 完 美 。从 而 将 该 壶 塑
的 自然 形 ; 瓜 、 、 、 类 的 象 真 形 ; 有 沿 集 古 代 青 有 果 鱼 虫 也 的 自然 形 态 塑 成 , 烁 着 淡 淡 的 光 泽 , 象 生 动 且 自然 , 闪 形

浮生适意即为乐——浅谈紫砂《浮生适意壶》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浮生适意即为乐——浅谈紫砂《浮生适意壶》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CERAMICS SCIENCE & ART084PURPLE CLAY 浮生适意即为乐——浅谈紫砂《浮生适意壶》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内涵这款紫砂“浮生适意壶”(见图1)便是属于紫砂中的圆器,俗话说的好,“方匪一式,圆不一相”,每一把紫砂壶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其各自的风格特色,此壶亦是如此,虽是在传统器型之上进行改造与制作的,但在经典之中也不乏新颖与创意,紫砂艺人以书法陶刻的形式为此壶增添了一份浓郁的人文气息,也为整体造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紫砂壶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宝库之中,我们最为常见的几种器型当属圆器与方器,在制作的过程之中所采取的是全手工成型的方式,更为突出的是双手的作用,与其它陶瓷制品的制作工艺有着天壤之别,这也是为什么紫砂器型得以千变万化、巧夺天工的原因,这种传统的制作技艺为紫砂艺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技艺手法,就像紫砂器型中的另一大代表——花器,造型惊艳靓丽、栩栩如生,都是源于紫砂艺人对大自然以及生活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感悟,从而才能够将十分细腻如丝的情感赋予其中,让人从中体会到一定的人生哲学。

不管是哪一种器型,其中每一处的细节之中都饱含了紫砂艺人真挚的情感以及精致的艺术表达。

在宜兴这座小镇之上,早在五千多年之前便开始了悠久的制陶历史,人们制陶、产陶用于平常的生活用具,而在历史的发展之下,陶器也在不断地发生革新,开始形成了各种各样品类的陶瓷艺术体系,最终孕育出现如今这优秀灿烂的陶瓷文化,正是有了如此优越雄厚的背景与条件,紫砂作为其中的后起之秀才得以飞速发展起来,尤以时大彬为代表的紫砂艺人打造了紫砂全新的成型工艺,促使紫砂得以摆脱粗陶日用器具的身份,一步步向艺术领域方向前进和发展,紫砂艺人作为整个过程的创作者,能够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紫砂也就有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造就了紫砂艺术现如今的繁荣盛世。

此壶整体造型简约而又大气、稳重而又端庄,全然符合圆器的特征,紫砂艺人又将自身的想法与创意与之相融合,从而打造出这一别具特色的造型特征,通过壶身上的书法陶刻装饰可以看出紫砂艺人所想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内涵。

紫砂壶艺术简论

紫砂壶艺术简论

紫砂壶艺术简论作者:范学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4期摘要: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

目前,紫砂茶壶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

关键词:紫砂;艺术;造型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2-0044-01紫砂壶的出现始于宋代。

紫砂工艺的真正鼎盛期是明代,此时紫砂工艺异军突起,陶壶应运而生,风靡天下,人们不再垂青于用金、银、锡、瓷所制的茶具,而偏爱平淡质朴的紫砂陶制茶具。

明清时期紫砂陶器盛行于世,名品迭出,身价大增。

这种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在明末清初时,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文人学士因不满现状,寻求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追求返朴归真的意趣,在壶饮中寻找寄托、寻找质朴、寻找自然与闲雅。

其二主要反映在它的实用价值上。

紫砂壶不但具有近于瓷器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和微小气孔,用紫砂壶贮茶纳茗,有汤不变色、味不涣散、冬可暖手、夏不馊变等其他茶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

目前,紫砂茶壶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

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

从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这里主要指动物和植物两个内容。

动物,有飞禽、游鱼、走兽和人体。

植物,有树木、藤草、花卉和蔬菜。

这些都是壶艺造型、装饰的题材。

从形而言,有借形改装,亦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产、生活用器具,如包、帽、秤砣、乐器等实物之形改装成壶等。

从形而言,有几何形体、运用点线面的结合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长方、锥形、菱形、梯形、悬胆、张臂、扁长形、方圆组合等造型。

宜兴紫砂壶历史与工艺介绍

宜兴紫砂壶历史与工艺介绍

PURPLE CLAY紫砂专题宜兴紫砂壶历史与工艺介绍宜兴所出产的紫砂泥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性,是制造紫砂器皿最理想的原料.宜兴千年来传承的陶艺,其紫砂文化和特殊成型工艺也是独一无二的。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远古的文明早就在此地生根开花,境内探明有多处古人类生活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红陶、黑陶、灰陶等陶器碎片和陶制的日用器皿。

经过南宋,元代和明代前期的发展演变,在明代中期,宜兴紫砂终厚积薄发,成为陶瓷制品中最具匠心的一只奇葩,也成为宜兴最具特色的象征,为世人所共知,从此,宜兴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国“陶都”。

脱胎于粗陶之后的紫砂陶,从其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

紫砂的形成与成熟首要因素是得益于茶文化的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止“团饼”后,饮茶方式也随之由烧煮变为冲泡,一些人士很快认识了紫砂器的独特品质,宜兴紫砂茶壶迅速成为茶具之首。

宜兴紫砂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诗书画相结合,成为文人雅士的“雅玩”,文人参与让宜兴紫砂百花争艳、意向万千,思想与文化皆沉淀其间,山水与风情都汇集于此,宜兴紫砂即可容山容水容天下,也能揽人揽物揽风情。

也正因为如此,宜兴紫砂的身价才值比“商彝周鼎”。

围绕紫砂而产生的大量诗文书画,已经成为“紫砂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字和画面虽然是间接的,但已经成为我们认识紫砂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桥梁。

紫砂器发展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兴盛不衰,制壶名家数不胜数,紫砂壶的价值一直备受关注,据明周《台阳百咏注》所载:“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

《茗壶图录》载:“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

说明紫砂壶在明清之季,就已十分贵重。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股收藏紫砂壶的热潮,使紫砂壶的价格飙升,收藏热潮也不断上涨,价格也不断上升。

五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

论紫砂作品《筋纹传炉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意境

论紫砂作品《筋纹传炉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意境

又增加了整把壶的灵秀之气,更显挺拔;壶嘴“方中带 圆,圆里有方”,再加上三弯流式,从壶身探出,精美 可爱;壶把前呼后应,圈式简洁大方,流、把延续了壶 身的筋纹线,相互呼应;方形壶盖四周皆为圆角,采用 压盖形式,制作精良,盖钮筋纹线条与壶身贯通一气, 壶口与壶身相吻合,四面通转无碍,十分考验艺人的制 作技艺;壶钮的处理与壶身格外协调,造型一致,饱满 而显灵气。整壶选用优质原矿紫泥制作而成,色泽红中 带紫、紫中泛红,厚重而不乏清丽的美感,整壶泥料与 造型相辅相成,作品浑厚端正、方圆相济,体现了浓烈 的传统民族风格,无形中流露出幽静的禅意,形、神、 气、韵俱全,让人赏心悦目。
1、“筋纹传炉壶”的造型设计 “传炉壶”是紫砂壶经典器型之一,其造型取材于
古代道士的青铜炼丹炉。今人制作“传炉壶”既是对前 人的怀念,更是对经典的传承,以此激发人们久违的追 忆情怀,感知紫泥留芳的魅力所在。几代紫砂人穿越时 空,通过一把壶开启了一次美妙的对话、一次心灵与精 神的交流。“传炉壶”历史悠久,紫砂发展史上留下了 诸多优秀的作品,如俞国良所制“传炉壶”曾在1927年 巴拿马国际赛会和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上摘得大奖,吴 云根所制“传炉壶”则由于气势浑成、构造完美,且融 书画铭刻装饰于一体,也成为后世临摹之样本。
宜兴紫砂壶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 成了独一无二的炼泥方法、制壶技术、装饰工艺,不断 发展完善,最终以优越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从众多传 统手工艺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受国人喜爱的紫砂艺 术,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精神的享受。制作一把 壶,不仅要选用优秀的泥料,还需要精湛的制作技艺和 独特的设计理念,一把真正的好壶着实是可遇不可求, 紫砂泰斗顾景舟曾说“抽象地讲紫砂壶的审美要素,在 于形、神、气、韵这四个要素”,只有这四个方面贯通 一气,才能真正成为一把完美的紫砂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紫砂《仿古壶》的气度、工艺和文韵
作者:潘建国
来源:《佛山陶瓷》2014年第11期

摘 要:紫砂《仿古壶》壶体小巧、精致,大概一掌就可以托住,手感轻巧,抓握方便。
壶身扁圆,饱满充实,气度不凡,亦有圆圆满满之寓意。壶口较大,盖面平圆,口沿和盖沿衔
接自然、平稳,并形成两个线圈,对简洁的壶型起到了装饰作用,增强了形式美。

关键词:紫砂;仿古壶;气度;工艺;泥料
1 前言 传承至今的紫砂陶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瑰宝,造型丰富的茶壶深受世人
喜爱。在紫砂壶各式各样的造型里,融入了千百年来历代壶艺家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 紫砂《仿古壶》的气度、工艺和文韵 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开发、利
用、配置,应该是在明正德年之后的事。在陶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不同时期,矿原开采、泥
料炼制的工艺不断更新、提高,使它具有很广泛的适应性、实用性、多样性。宜兴陶器从原始
社会的几何印纹陶发展到硬陶、釉陶,再发展到原始青瓷,直至发展到后来的日用陶器。宜兴
紫砂陶的面世,最初的面貌是日用陶器。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是在紫砂陶
器从日用陶器中分化、演变、剥离,逐渐成为单一的陶瓷品种之后,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逐
步从宜兴陶土中分化、演变、剥离出来。 紫砂壶取其泥料本色,朴素、雅致、耐看。紫砂颜
色千变万化,紫的像成熟的葡萄;黄的似经霜的茄子、柚子;嫩绿又好比是刚刚放开的桐叶;
青翠犹如早晨带露的琅轩之竹;橙黄色宛若积聚了含露葵花的精英,暗暗的飘散着金黄稻谷的
清香。有的在黄色里调入白砂,效果像可口的香水梨。或以紫砂做胎骨,涂上各种颜色的化妆
土,像油漆一般匀和发光。还有奇丽的窑变,更不能用一种色调来命名。事实上,紫砂壶中朱
有浓淡,紫有深浅,黄有变化。艺人们又运用调砂、铺砂、镶嵌等手法,细细观察泥色里海域
银砂闪闪,云母片片,宛若夜空闪烁繁星,江底流动金沙,日光映射珠翡。紫砂壶的色彩,真
可谓之琳琅满目! 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一般煅
烧温度在1100~1200℃之间,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
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下接第56页)此,历史上曾有“一
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本文就笔者创作的《仿古壶》谈一
谈紫砂壶的创作之感。 《仿古壶》壶体小巧、精致,大概一掌就可以托住,手感轻巧,抓握
方便。壶身扁圆,饱满充实,气度不凡,亦有圆圆满满之寓意。壶口较大,盖面平圆,口沿和
盖沿衔接自然、平稳,并形成两个线圈,对简洁的壶型起到了装饰作用,增强了形式美。一粒
壶钮安静地落在壶盖正中间,显得乖巧可爱,形状与壶身相似,也呈扁圆形,似一对母子,一
上一下,一大一小,相映成趣。壶把纤细,弯曲自然,弧度平滑,把持舒适。与壶把对应的是
壶身另一侧的一弯小嘴,微微翘出而显劲道,出水顺畅而有力。 《仿古壶》历来是制壶艺人
竞相效仿的壶型之一,如:井栏、石瓢一样,以器形简单,造型稳重,神韵古朴而闻名。壶嘴
与壶口、壶把处于一条谐和的水平线。壶体呈扁鼓形,弯口,短颈,管状流,环形把,乳钉形
钮中有小孔。造型古朴、端庄、典雅、短流、圆把,壶颈口与盖唇吻合相密,双唇有厚度。此
壶泥色深沉,壶把、壶钮及壶嘴的做工都极见功力,尤其是壶口与壶盖的配合圆整,恰到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处,技艺超群非同凡响。不愧是经典的传统壶型,壶身各部分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
折清晰流畅。有“日用而脱俗,清淡而尊贵,低调而高洁,直率而思辨,立足于生活本位,肯
定于现世价值,以情趣为表象,以出世为标榜”之美,当茶壶中泡上一壶茶,茶壶就成了有生
命的器物。3 结语 传统需要传承,需要发展,发展离不开传统,特别是作为具有显著中华文化
和地方特色的紫砂工艺陶,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经验,特别是许多优秀的造型
设计与制作工艺,有待研究、总结、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