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_面对面_看电视新闻人物专访策略_以柴静专访卢安克为例

合集下载

渐进式访谈案例

渐进式访谈案例

渐进式访谈案例渐进式访谈是一种常见的访谈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访谈的问题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

以下就是一个渐进式访谈的典型案例:【背景】今年1月14日,周星驰的名字出现在广东省政协委员名单中,当时他正埋头在电影《西游降魔篇》的后期制作,对一个20多年来只出演喜剧电影的演员来说,这个严肃的任务对他来说有点突然。

柴静:在你接到这个通知之前,你自己内心有这种参政议政的愿望吗?周星驰:没有没有。

柴静:在你当时的理解当中,这个政协委员是要干嘛吗?周星驰:政协委员应该就是在把我的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沟通一下,看看可以帮电影文化这一方面能够做一些什么事情。

柴静:但是另外一些人有一些想法,觉得这个政协开会并不是一个电影团的一个会议,是有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责任,他会说那你是不是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周星驰:对对对,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因为这个时间方面是配合得不是很好。

【背景】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从来没参加过政治事务的人,周星驰对政协的概念并不清楚。

十天之后的1月25日,广东省人大开幕会议上,周星驰迟到整四十分钟。

下午,他又缺席了小组讨论。

这场会议媒体云集,很快以“政协委员周星驰迟到早退打酱油”为标题刊登了此事,引起热议。

周星驰谈起说,他也很懊恼:周星驰现场接受采访同期:司机走错路,塞车,迟到了,真的很失礼。

周星驰:要避免这种情况你就早一天,应该就在那边了,住酒店,就不会出现司机走错路这种情况,就是没经验。

柴静:为什么下午没有参加分组讨论?周星驰:因为下午也要离开香港。

柴静:是你之前的安排?周星驰:对。

柴静:你当时有没有一个顾虑,说下午你再不参加分组讨论就离开的话,可能风波会比较大。

周星驰:我没有这种考虑过。

柴静:人们会期待你不只是一个明星,而且是一个政协委员,能够履行人们期待你的职责?周星驰:这个我越来越理解,越来越理解。

很多事情你都是没有经验,当然你也会犯错,也会出现问题,你就学到,哦,原来是这样子。

柴静:我看一些评论当中写,周星驰为什么没拒绝这个身份,是不是因为这个身份代表了一种金光闪闪的,一种标志,一个帽子?周星驰:我个人就不觉得它,就是真的那么金光闪闪,但是可能因为我是一个拍电影的,所以大家比较关注而已。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作者:孙亚飞高梦鸾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6期【摘要】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按照入手点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三类——以人物为入手点,以事件为入手点和人事结合的人物专访。

无论哪一种具体类别,人物专访节目的落脚点都是人。

通过合理有效的节目架构,辅以主持人的提问技巧,层层剖析和挖掘新闻人物,为观众最终呈现出立体、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是所有人物专访节目的目标。

本文从节目的先期准备、节目现场的构建手法、话语策略、节目架构等方面研究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框架。

【关键词】人物专访话语策略节目架构一、先期准备大多数成功的人物专访节目都有一个成功的主持人,他们的智慧和个性渗透到节目当中,也赋予了专访节目本身独特的风格。

专访类节目主持人如何准备节目,如何设计节目的走向,成为影响一档专访类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节目先期,主持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受访者进行了解: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历、职业经历、爱好、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

这些信息不仅需要在节目过程中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受众,同时可辅助采访者开放思路,找到恰当的采访点入手。

在克林顿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后,CBS的著名主持人丹·拉瑟在《60分钟》中采访了他,采访一开始,双方只是进行了一些寒暄,克林顿在他的椭圆形办公室里聊到最近感兴趣的几本经济类书籍,丹·拉瑟立即做出了回应,表达了对书中内容的观点,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使采访双方的角色仿佛变成了闲聊的好朋友,而不是单纯的采访者与受访者。

2、了解与受访者职业经历有关的重要事件或知识央视《面对面》在对话沙祖康的节目中,主持人节选了银河号事件、与美国卫生部长不打不相识这两个代表性事件,集中体现了沙祖康本人的工作作风与个人性格。

掌握与受访者职业相关的术语,了解他的著作或学说、观点等,容易与受访者产生共同语言,找到受访者的兴趣点,层层递进,使受访者情不自禁地说出更多。

3、采访前拟定采访大纲明确采访目的后可使问题更具针对性,使节目节奏更紧凑更有效率。

《看见》读书笔记-《看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看见》读书笔记-《看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看见》读书笔记-《看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看见》它包含太多触点,让人不得不联想自己经历的种种,以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思想。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看见》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看见》读书笔记【1】对柴静没什么太多印象,依稀记得她主持过什么调查类的节目,似乎叫《新闻调查》,节目里的她总是穿着朴素,拿着笔记本面对着采访对象咄咄逼人,眉宇之间透着严肃和思考。

上网搜索了一下她的个人资料:山西临汾人,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和湖南卫视工作,后进入央视,先后担任包括《新闻调查》,《面对面》等栏目记者……某专栏作家也在微博中转发了一条网友对其采访姿态的评价: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

这个解释自己名字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的女孩好像一直在风口浪尖生活着。

《看见》它包含太多触点,让人不得不联想自己经历的种种,以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思想。

《看见》给我最大的感觉是颠覆。

有些文字悠扬舒服、有些文字酣畅淋漓、有些文字甚至有血有肉到让你潸然泪下,恨不得将生命坐标改到那年那日那一秒去迈开腿、伸出手做点什么。

她的文字细腻的恰到好处,点到为止,甚至不揭晓,你按照逻辑会到达那个点,会有新的认识,某一时刻,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觉得至少今天我过的特别有意义。

她作为记者的经历我认为比白岩松更出彩,她更接“地气”带领我们认知生活。

我常常在感叹,原来真相是这样,至少透过这本书,看到了屏幕背后的更残忍也更鲜活的事实。

当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接收事实的一个过程,更升华的地方在于,看完卢安克之后,着实有颠覆之感。

他确实能让人从反面认识问题,让你质疑自己的认知。

但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唯有矛盾的存在,才能辩证的不计对错的成熟的看待问题,诚如她说,不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任何问题。

所谓看见,并不是眼见为实的看见,而是,从蒙昧中、从人云亦云中,将自己独立出来,理性的思考问题,更成熟的看待这个世界。

我羡慕她有一位人生的导师,陈虻,一直在以一种可能第一时间让柴静不能接受的方式指点她,但是这种看似不能承受的话语才能刺透灵魂,教人成长。

《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访谈

《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访谈

《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访谈最近,我有幸采访到了知名的新闻调查记者柴静。

柴静以其深入调查和真实报道的方式而闻名,她的采访总是能为公众揭示出背后真相。

我期待着与她的访谈,了解她的经验和看法。

在采访中,我首先向柴静询问了她为何选择了新闻调查这个行业。

她回答道,她小时候就对真相感兴趣,总是喜欢问问题。

她认为新闻调查是一个可以揭示真相的工作,可以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她说道,“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表象,有很多背后的故事需要被发现和报道。

”柴静告诉我,她认为一个好的新闻调查记者应该具备几个重要的品质。

首先,要有冒险精神和勇气,敢于深入调查,去探索真相。

其次,要有耐心和毅力,因为有时候揭露真相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努力。

最后,要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尽可能做到公正地报道事实。

当谈到她最难忘的一次调查时,柴静提到了一次针对某大型企业的调查。

她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潜入该企业进行调查,并收集了大量的证据。

最终,她揭露了企业内存在的严重的违规行为和腐败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她坦言,这次调查让她体会到了新闻的力量和责任,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

我进一步询问柴静关于新闻调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她表示,新闻调查往往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阻力,包括信息获取的难度、压力和威胁等。

她认为,一个好的记者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职业道德,不被外界干扰,并始终坚守真相。

最后,我请柴静分享一些建议给那些想要从事新闻调查行业的年轻人。

她鼓励他们要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调查能力,同时要保持对真相的追求和勇气,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她说道,“新闻调查是一项令人兴奋和有意义的工作,能够为社会发声,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通过与柴静的访谈,我对新闻调查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她的经验和观点使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佩和向往。

我希望自己能够以柴静为榜样,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影响力的记者。

继续写:柴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记者,在她的报道中,她总是能够以独到的角度,深入调查背后的真相。

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女性特质

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女性特质
能力 。 采访 活动 中 , 们往往 会 用特有 在 她 的 纤 细 情 感 和 谦 逊 的 态 度 去 打 动 被 采 访
这 种 女 性 的 “ 性 闻工作者在采访
当 中的 一 些 的风 格 特 征 。
目得 到 了很好 的呈现 ,如 《 张润栓 的年 关 》 片中柴静对 于法院 的调查 段落 , 一 在
方 硬 碰 硬 ,这 样 的方 式 往 往 是 最 有 效 的 ,
问句 ” 等方式 , 例如 : 我有点儿觉得你 可 “
能反应过度 了”或者 “ 我也许不是这方 面 最有权 利的发言人 , 但是… …”等等。 二、 亲和 力与宽容度 女性与 生俱来 的 “ 性 ” 征 , 一 母 特 在
且善于从对方 的立场 上思考。 这些特 点表
言 以蔽 之 , 性 记 者 在 交 流 过 程 中更 俱 女
的体 现 ,具 有 一 定 的代 表 性 。 新 闻调 《
亲 和 力 和 宽 容 度 , 而 使 得 整 个 采 访 更 俱 从
查》《 、 面对面 》 是 中央 电视 台的名牌栏
目, 柴静在其 中担任 出镜 记者和主持人 的 工作 ,如 : 命 运的琴弦 》、 《 《以生命 的名
结 出 电视 新 闻 采访 当 中 的 “ 性 特 质 ”。 女

交谈 的 “ 私人 化”是 “ 女性 气质 ”的
重要 表 现 之 一 ,而 在 女 性 记 者 的 采 访 中 ,
我们 也经常会注意到这种 “ 人化” 谈 私 交
的方 式 的 现 , 其 是 在 面 对 同 为女 性 的 尤
力 的差别 。从 电视新 闻采访 中我们 也发
现 , 性和女性新 闻l作 者在采访 当中手 男 T
段 、 式 上 还 是 有 一 些 显 著 的 区别 。 文 方 本 试 图 通 过 对 女 性 特 质 分 析 , 寻 女 性 新 闻 探

偌大的中国为何容不下一个卢安克?

偌大的中国为何容不下一个卢安克?

偌⼤的中国为何容不下⼀个卢安克?偌⼤的中国为何容不下⼀个卢安克?在⼴西⼭村⼩学⽀教⼗年的德国⼩伙⼦,在被“⾃愿”关闭博客,在被查出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的情况下,很快就要“⾃愿”离开中国了。

我没有看过卢安克的博客,但看过柴静《⾯对⾯》对卢安克的专访。

卢安克的所作所为远远是中国⼈所不能理解的,因为他跳出了中国⼈毕⽣所追求的“名”、“利”的圈⼦,因此显得与众不同、格格不⼊。

但卢安克之所以令学⽣、家长、⽹友不舍得,恰恰是他的单纯与⽆私,是他的内⼼的爱与责任。

没有《⾯对⾯》的采访,或许知道卢安克的⼈很少,甚⾄只有他的学⽣;但是《⾯对⾯》把卢安克推到公众视线之前后,卢安克就不再是卢安克,他的命运、梦想,⼭村孩⼦的命运、未来都随之发⽣变化。

⽀教⼗年,不拿⼀分钱的⼯资,还把⾃⼰的稿酬希望⼯程,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年之间,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卢安克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甚⾄背后嘲笑卢安克的“疯癫”之举,多了⼀个不要⼯钱的劳⼒。

但是,卢安克⽆意之中道出⾃⼰对中国社会现状和教育现状的实情之后,当地政府⼤感脸上⽆光,于是卢安克的⿇烦就来了。

名不正则⾔不顺,⽼百姓称卢安克为“特务”是⼀种不理解,但政府是把卢安克当“特务”对待。

看⼀下卢安克的“三宗罪”:1、不按中国的教育⽅针办事,上课不使⽤统⼀的教材,允许学⽣犯错误,甚⾄欣赏学⽣的“英⽂拼写错误”,考试成绩很差,不符合中国的素质教育,严重⼲扰中国的教育发展那规划。

2、宣传德国的“过程教育”,不注重结果。

卢安克⼗年如⼀⽇注重体验和参与,强调和培养学⽣的能⼒,⽽对结果看得很轻。

指出了国⼈的“浮躁”⼼态。

3、⽆意之中暴露中国社会的落后的⼀⾯,不注重正⾯宣传,有悖于和谐。

留守⼉童的问题,在中国不存在,或是已经解决得很不错,那知道中国还有如此落后的地⽅,还会有那麽多的缺少关爱的留守⼉童。

孩⼦出⽣竟不知“爸爸妈妈”,⽽视爷爷奶奶为⽗母。

卢安克⾛进了这⼀全体,⽽且⾛得太近。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卢安克成就了柴静的善良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卢安克成就了柴静的善良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卢安克成就了柴静的善良央视记者柴静应卢安克邀请去地处广西偏远山区的板烈小学进行采访。

有一个叫牙韩运的学生非常调皮,让其他老师都很头痛。

然而,在志愿者教师卢安克导演的电视剧《心镜》中,他却演了一个困难最多的角色容承。

在教室里,柴静问他为什么想演容承。

牙韩运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不知道,忘记了。

柴静接着问他都说了什么台词。

牙韩运有些为难地回答:记不起来了。

什么都没有问出来,柴静觉得这样的采访效果不太好。

于是她又继续追问: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物太软弱了?牙韩运很费力地想了想,然后表情就变得有些痛苦起来,眼泪随后也啪啪地就掉了下来。

见此情景,柴静一脸的茫然。

卢安克解释说:山里的孩子平时都野惯了,思考会让他们觉得痛苦。

你一连问了他好几个问题,他都答不上来,他的压力太大了。

柴静知道后,一脸的歉意和自责。

她赶紧掏出手帕递给牙韩运,并真挚地向他道歉:对不起,我还是不够了解你。

我刚刚不应该问那么多问题。

牙韩运听了非常感动,他马上回答:没问题,继续及时真挚的道歉,犹如一朵善意的花儿悄然绽放,抚平伤痕的同时留下淡淡的芬芳。

其实,日常交往中,谁都不可避免会触及别人的小伤口,有时候我们一个无心的举动,却给他人带来了伤害。

这时请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及时补救道歉,把无心的伤害降到最低,这样或许在温暖了别人的同时也修炼了自己。

【名师解读】柴静的道歉流露出她善良的心境,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换位思考去体谅别人,这样才会使人际交往变得顺畅,柴静的这种人性美值得我们去学习,同时我们也要练就慧眼,去发现身边更多的故事、更多的美。

【适用话题】承认错误换位思考宽容别人善良。

浅析_面对面_新闻人物访谈节目的新闻感

浅析_面对面_新闻人物访谈节目的新闻感

大学生论坛!浅析∀面对面#新闻人物访谈节目的新闻感∃ 黄小婞一、引言在中国电视生存坏境严峻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状态下,电视栏目改版已逐渐成为常态。

中央电视台的早间新闻栏目∀东方时空#自1993年开播以来就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创新。

其中的一个人物板块∀东方之子#也在多次改版后逐渐独立出来,经过十年的不懈摸索和艰苦的集思广益,中央电视台终于在2003年1月推出了一档全新的定位于大型新闻人物访谈的栏目%%%∀面对面#,由此取代了∀东方之子#,作为∀东方时空#的周末版在央视一套正式登台亮相了。

∀面对面#以主持人和被访者一对一的访谈为主要内容,每期只采访一个新闻人物,中间穿插一些背景的介绍,景别较少变化,电视手段并不复杂,结构也相对固定,以一种理性的新闻诉说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旨在聆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探询,在探询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与人物为伴,和新闻同行。

∋[1]节目开播后不久,伴随着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各个媒体随之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面对面#其间制作的&抗击非典大型人物系列访谈∋以最快捷的速度发布最新疫情,以最充沛的热情报道医护人员及各行各业抗击&非典∋中感人肺腑的事迹,以尽可能开阔的视野搜寻与&非典∋相关的新闻线索,以更加深入的观察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出其不意地在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其中,主持人王志对广东省防治&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组组长钟南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等人的系列采访吸引了广大观众的视线,∀面对面#也以其真实、深刻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新闻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东方时空#制作人孙玉胜更在∀十年#一书中谈到,∀面对面#的推出,圆了∀东方时空#一个八年的梦想,使中央电视台缺少新闻人物访谈节目的状况得以改变。

[2]如今,∀面对面#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从最初只作为∀东方之子#的一个子栏目到现在已经完全退出∀东方时空#,取得新闻频道绝对的独立地位;从一开始的时长只有2%3分钟,到现在每期长达45分钟的深入访谈;从之前由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方宏进与观众&面对面∋发表言论,到当下王志一人独挑大梁解读新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铜陵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
37 2011年第 2 期
NEWS WORLD 声屏世界
坚守十多年的原因。节目除了采访卢安克 本人,还采访了与他生活密切相关的人, 如他的两个学生,当地的一位农民,记者 还在夜晚和卢安克一起前往一个只有姐 弟俩的家庭,通过对这些人的采访有助于 从侧面了解到卢安克的生活。
不幸的是,2010 年,卢安克关闭了自 己的博客,“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在管一 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 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 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 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 个解决的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 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社会对我的关 注也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我承担不 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和压力, 也 就 不 敢 让 更 多 的 人 知 道 我 的 事 情 。所 以,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请你们 理解。”
于是,很多人开始问责媒体,是媒体 扰乱了一个志愿者的正常生活,使他无法 继续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是媒体引来了外 界的干扰和压力,让他不能正常生活。因 此,很多人开始讨论:媒体是否有权干涉 别人的生活,将自己的意念强加于他人身 上,去渲染、塑造一种至高无尚的形象。
结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 电视新闻人物专访节目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无论是对记者职业素养的考究还是对 大众传媒环境下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等 等,都是无法绕过的基本功,访前准备、访 问技巧、编辑理念的进一步提升,是一个 需要长期摸索的过程。■
【关键词】电视新闻 人物专访 《面对面》
这几年,新闻人物专访蓬勃发展,一 些媒体还专门组织精兵强将专门从事新 闻专访,但就电视新闻人物专访而言,真 正的突出栏目并不多。《面对面》 是中央 电视台的一档每周一期时长 45 分钟的电 视新闻人物专访节目,该节目从“倾听、 求证、探索”这个主题出发,面对面与新 闻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挖掘新闻真 相,再现事实。
最后,记者在山冈上与卢安克面对面 交谈,安静的,没有其他孩子打扰的,这种 状态有益于采访对象表达出自己最真实 的想法。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不同采 访对象应该选择不同的采访地点,在教室 采访学生会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下比较 放松,而在山冈上采访卢安克是为了不受 外界的打扰,这些细节的设定有助于采访 对象快速地进入采访状态。
一、真实地再现人物生活情境 人物专访一般注重再现访问过程与 现场情况,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展现现 场情景、气氛,这样可增加报道的感染力。 在采访卢安克的过程中,记者深入他的生 活,看到学生们都像小猴子一样挂在他的
胳膊上、肩膀上,揪着他的衣服,“爽啊”, “他是我们唯一的朋友”,“他在我心里 就像一个亲人一样”。从学生团团包围老 师的状态,到夜晚围着篝火,在一个留守 儿童家劈柴、取暖,每个画面都是采访中 捕捉的镜头,没有刻意安排的造作与刻 板,让观众深切地了解到卢安克真实的生 活状态。
NEWS WORLD 声屏世界
从央视《面对面》 看电视新闻人物专访策略
— ——以柴静专访卢安克为例
■孙 莉
【摘要】《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人物专访节目,以人物解读新闻,在我国电视新 闻人物专访中具有旗帜地位。本文试以 2009 年 12 月 27 日《面对面》的柴静专访卢安克这 一期为例,从真实再现人物生活情境、选择恰当采访方式、电视叙事编辑技巧等方面论述其 是如何做到对节目的恰当把握的,同时指出电视专访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思考。
为他想让更多的人明白自己是可以选择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十年来,他第一次 接受电视专访,受感于南非总统曼德拉的 话,“如果你隐藏着自己,不敢让别人看 到你如何做着自己所喜欢的事,别人就会 认为,他们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让他们 看见,这就等于允许他们像你一样去做自 己喜欢的事,就等于解放了他们的愿望。 这不是说让他们做跟你一样的事,而是说 让每一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所愿意 的事”。
记者的提问也应有张有弛,如问刚来 时如何被误解到最后被信任,所做的努力 能被理解吗?来中国农村的原因,以及关 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
三、电视叙事编辑技巧 电视媒体因为其独特的介质,声画合 一,现场感强,叙事性强,由此,电视的叙 事方式和编辑技巧的运用就不容忽视。 在采访卢安克时,先是平铺直叙,让 人们了解到卢安克是怎样一个人,在做什 么样的事。接着,在观众对这个人开始有 了强烈好奇心的时候,追问这个人到底是 个什么样的人?在怎样的家庭出生,有怎 样的过去?如此等等,在节目中途,开始追 忆这个年轻人的过往,如何从德国来到中 国,如何一步步退回到农村,“越来越接 近我喜欢做的事情”。最后又回到现实 中,“反正我这一辈子要做的事情,我觉 得我已经做了,如果我现在死去也值得, 没什么遗憾”。 山岭全景的拍摄,几组采访的穿插, 篝火、山坡上的访问、教室里的访问、生活 随景,这些随着一个个采访话题的过渡被 合理安排,渐次穿插,使得采访一环扣一 环,使观众逐渐了解和认识了卢安克这个 人。捕捉和穿插有趣味的镜头如作文《骑 猪》,孩子们拍的电视剧《和平剑》,玩泥 巴,捉蜈蚣,攀爬大树等等,也有助于人们 了解卢安克的生活环境。 但是,在这篇专访中,同样存在一些
2009年 12 月 27 日,《面对面》 播出 柴静专访德国支教志愿者卢安克。卢安克 在中国偏远山区守护着那里的留守儿童,
以一己之力,在做中国教育最需要但没有 人做的事。他从事这一工作十年来,第一 次接受电视专访,报道播出之后,很多媒 体开始关注这个金头发的德国人。
分析人物专访制胜因素,它在选取和 采写方式以及编辑上的可取之处在于:
二、选择恰当的采访方式 因为卢安克大多数时间都是与孩子 们在一起,因此采访中十分注意他们的对 话交流,希望从中寻找卢安克在偏远山村
■■■■■■■■■■■■■■■■■■■■■■■■■■■■■■■■■■■■■■■■■■■■■■■■
众信息需求的同时,又有视觉感官上的愉 悦,最终达到传播的完美实现。
3、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同样需要有审 美意识。电视新闻中贯穿美学观念,不仅 是拍摄过程中的事,它的每个环节其实都 蕴涵着美学,无论是拍摄、写作、配音、还 是最后的剪辑、合成。通过富有特色的拍 摄手段,恰当反映客 美共鸣。铜陵广播电视台《今日播报》栏 目曾推出一档特别节目 《行走在城市里 的手艺人》。传统的手艺人如钟表匠、修 理自行车的、弹棉花的、磨剪刀的等,这些
问题,需要我们的注意: 1、存在主观介入与判断
“这里以前也有人和别人说,说我是 特务”
“是,因为别人都不习惯一个没有目 的的人”
“是,我想象不出来没有目的”① 在卢安克的博客中,他提到“因为没 有人做我想做的研究,于是我就自己来 做”,由此可见,记者的“一个没有目的的 人”的判断是欠妥的,卢安克的目的是基 于爱好、基于自由、基于完全、基于自我的 选择。 在整个采访中,记者表现出冷酷之外 的温情、尊敬和震惊。 “你不喜欢吗?物质?” “不是不喜欢,我喜欢自由”。 “ 你 不 抽 烟 ,不 赌 博 ,不 恋 爱 ,不 吃 肉,那你为什么生活?” “有更大的乐趣啊,比能表达的更大 的乐趣”。② 微笑、游离的眼神、低头、在那种精神 力量强大的人面前似乎的害羞和敬畏,采 访氛围很融洽。 “他可以陪着我啊”,(沉默之后) “你对一个大人的要求就这些吗?”, “是啊”(柴静惊愕的表情) “什么?你刚才说什么?” “我们都不完美 / 但我愿为你做出 / 不可能的改善”, “写给谁的?” “他”,③(学生指向卢安克,柴静长 时停顿)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随着主 持人表情的变化和她的感知能力增强一 种认识和减弱另一种认知。记者的表情、 口吻影响着观众对事实的印象,但是要把 握得当,否则很容易把观众带入一种误 区,或者使得采访浅薄化。 尽管 “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 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 东西的对面”,但是,过多的情感宣泄有 时会妨碍我们的理性思维。 2、为采访对象设限 卢安克曾表示他接受采访不是因为 想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是因
出后,深受观众好评。 所以说,电视新闻记者、编辑和制作
人员所从事的采、编、播等一系列工作无 不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创造的内容,因此在 全力做好宣传报道的同时,电视新闻采编 播人员要不断完善自己对于美的感性认 识,使自己逐步具备审美意识和审美判断 能力,能够在采、编、播各个环节上准确地 把握审美价值、审美标准,把新闻作品的 生产过程变成一个自觉的审美创造的过 程。■
手艺人曾靠着娴熟的技艺活跃于大街小 巷、城里乡村,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科技日益进步,他们的步伐离城市已越来 越远,甚至连乡村也难以觅到他们的踪 影。我们的镜头追寻他们并不是简简单单 地探究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而是透过他 们的渐行渐远,折射出经济的发展、科技 的进步、时代的飞跃。所以在后期的编辑 过程中,我们运用特技对部分画面进行了 复古处理,配上音乐,那些发黄的画面、淡 淡忧伤的音乐、饱含感情的配音,唤起了 观众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带着对昔日美好 的回忆继续阔步走向新时代。这组报道推
参考文献 ①②③2009 年 12 月 27 日《面对面: 柴静专访卢安克》文稿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9 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38 2011年第 2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