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建议
专题03 生物与环境 2023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

思维导图梳理 建立知识体系
PAPT 3&4 考点分析 链接中标内容要求
3.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1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1.2 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链接中考
(3)若乙图表示蟋蟀所在的最短食物链中四种生物在某一时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则 B对应的生物是___中__国__小__鲵____。 (4)中国小鲵的生存环境中,如果青蛙的数量急剧增加,中国小鲵的数量会如何变化? 请加以分析:__青__蛙__与__中__国__小__鲵__之__间__是__竞__争__关__系__,青__蛙__数__量__增__加__,_中__国__小__鲵__的__数__量__将__ _减__少___。
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 生产者
植物
作用 能通过 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
生物 部分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动物 细菌、真菌 光、水等
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 以植物为食。
将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 物,供给植物重新吸
能够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 能量。
考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现象
民以食为天;动物捕食 鲸喷水柱 落叶;动物排汗、排尿、呼气 含羞草叶片受触碰收拢;葵花向太阳 种子萌发;开花结果;动物产卵;蘑菇生长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龙生龙,凤生凤等
专题02 生物与环境-2023年新课标中考生物一轮复习

返回目录
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吃__与__被__吃__(_或__捕__食__)__的关系而形 成的链状结构,叫作食物链。
18
第一部分 夯实基础 模块一 认识生命
中考一轮复习指南·生物
返回目录
名师点拨 ①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可写入食物链。食物链必须
9
第一部分 夯实基础 模块一 认识生命
中考一轮复习指南·生物
返回目录
4.(2015·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
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中的哪一个来表示?(C )
A.
B.
C.
D.
10
第一部分 夯实基础 模块一 认识生命
中考一轮复习指南·生物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为自身和动物提供营养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将动植物尸体分解成简单的 物质,供植物重新利用
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 境条件
15
第一部分 夯实基础 模块一 认识生命
中考一轮复习指南·生物
返回目录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种类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特点
属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 物及自养型微生物,如硝 化细菌等化能自养菌及光 合细菌等)
20
第一部分 夯实基础 模块一 认识生命
中考一轮复习指南·生物
返回目录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__食__物__链__和__食__物__网___流动的。 (4)生物富集作用: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些难以分解和排出的有毒物质可以通过 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增加而__增__加___,如:在食物 链中“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幼虫→小鱼→大鱼”中,通过富集作用,处于最高 营养级的“大鱼”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中考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 种群密度 ,能够直
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
,能够
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年龄结构 。
【例2】 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分析】 桉树苗、小桉树、大桉树都是同种生物,一定自然区域
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D错误
1.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 一定区域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 的
总和。
(2)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
如种群有 种群密度 、 年龄结构 、 性别比例
、
__出__生__率__和__死__亡__率____等。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分布等的因素称为生态
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阳光 、 温度 、 水 等。 (2)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 其他生物 。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__形__态__结__构__和 生活方式 。 (2)适应实例
(1)食物链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 者在 前 ,捕食者在 后 。食物链的起点是 生产者 。
(2)食物链中只显示 生产者 和消费者 分,解者 和 ___非__生__物__的__物__质__和__能__量____不出现在食物链中。
【例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草原生态系统 C.麦田中的小麦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 D.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 A.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 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A正确;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 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C.麦田里的小麦和杂草,共同 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等,所以小麦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连成一个整体, 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D正确。
高考生物的复习计划(8篇)

高考生物的复习计划(精选8篇)高考生物的复习计划第1篇一、引导思想:以教材、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同学本领为重点,全面提高同学的综合素养和应试技巧。
通过高三生物总复习,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揭示单点学问,学问结构,学问结构扩展三个层次的学问内涵及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立体学问结构。
把基础学问教学与本领进展触为一体,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复习目标:通过高三三轮复习使同学坚固结实把握生物学基础学问和基本原理,形成较娴熟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培育同学较强的应用生物学学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三、复习布置:第一轮:__年8月—__年1月。
第二轮:__年3月—__年4月(2个月)。
第三轮:__年5月(一个月)。
四、复习策略第一轮:以教材为主,强化基础学问。
以老师叙述、讲解、归纳、总结为主。
依据同学层次,要求同学要重视基础学问的记忆、理解。
在复习内容上,练习布置上一般生与尖子生有所区分,力争使全体同学通过复习在不同的起点上都能有所提高。
实在措施: (1)读.课前读课本,发觉问题. (2)讲:课堂按学问体系,疏理学问,形成网络,提炼生物思想和方法,理清基本题型,典型例题的讲解,重在讲清解题方法. (3)练:包括课前头一天学问点填空和课后相关学问点的练习。
精选习题,通过训练把握学问,形成技能。
强调掌控数量,讲求质量,不避陈题,特别是经典题。
(4)测:每周对上一周复习的学问点进行默写并进行单元滚动测试,查漏补缺。
(5)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6)补:适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对作业中显现错误的同学肯定抓好错误订正,错题再测的工作,以提高复习的实际效果.第一轮复习进度表(上学期已完成必修一第一章到第四章复习)第二轮:重视学问间的纵横联系,帮忙同学构建学问网络,突破重、难点。
培育同学取得信息、分析、综合、探究的本领。
强化学科用语、规范用语。
生物实验专题复习的建议

生物实验专题复习的建议一)三原则,两注意(1)三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因子原则(2)两注意:①注意要达到目的:如Ca2+促进血液凝固,A试管加草酸钾血液不凝,还要加CaCl2让血液凝固,否则不算达到目的。
②注意可操作性:(二)一般方法(1)了解题目要求:题目给出的实验条件、材料用品是什么?要求回答什么问题?(2)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最终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探究什么,论证说明什么?(3)分析实验原理:即实验依据,为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而应用的科学理论知识(源于学习过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4)确定实验思路: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而进行的思维过程,构建实验设计基本框架,是实验设计的蓝图。
(5)设计实验步骤:有了思路,具体是怎样操作问题,设计步骤时,要遵循实验设计原则,一定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条件,并思考这些条件起什么作用和怎样运用。
(6)结果预测分析:结果的预测与分析是实验设计的终结,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预测要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可能性,分析要科学、实事求是,应具说服力。
(三)课本实验可分四类1.物质鉴定与提取: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色素提取和分离;DNA粗提取与鉴定例1.下表是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操作及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例2.有一种植物,有降低血糖的功效(1)自选材料设计实验排除这种植物有淀粉和可溶性还原糖(2)没有研钵和漏斗,你怎样改变设计2.基本技能:高倍镜使用观察叶绿体;观察细胞质流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微生物培养基本技术例3.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最.调焦观察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例4.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膜的问题:(1)磷脂分子参与构成动物细胞的哪些结构?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4个)(2)2003年研究细胞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初中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3. 了解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和保护。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态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 生物的适应与保护4.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三、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环境问题。
2. 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进行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实验,提高他们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3. 互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交流思想。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教学(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理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等内容。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实验,并让他们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分享(15分钟):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5. 总结复习(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课外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环境与生物的知识。
2. 完成一份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分析问题成因及解决方法。
3. 准备下节课的互动讨论话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和讨论分享环节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掌握生态环境的保护原则和方法。
2.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生态环境的价值3.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2. 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价值、问题的原因与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学: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原因和影响。
3. 知识讲解: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价值。
4. 小组讨论: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教具: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第2周:生态环境的价值3. 第3周: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第4周: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第5周: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备战2023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精练 (解析版)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考向1 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考向2 生物的特征;考向3 科学探究常用方法—调查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考向4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考向5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向6 生态系统的概念;考向7 生态系统的组成;考向8 食物链和食物网;考向9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知识清单1】:生物的基本特征【知识补充】生物其它的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是生物)考向1 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2022贵州贵阳】小杰有一个能简单对话、完成部分指令和会走动的智能机器人,但他却说机器人不是生物。
下列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正确的是()A.能自主运动B.不需要营养C.按指令做事D.会发出声音【答案】B【解答】解:智能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生长和繁殖、不需要营养物质等,所以不是生物。
而运动、按指令做事、发出声音都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不能作为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可见B 正确。
故选:B。
考向2 生物的特征(2022·甘肃·永昌县教学研究室中考真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鸟类因受到惊吓而起飞的情景,这体现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为()A.可以生长发育B.能够繁殖后代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需要获取物质和能量【答案】C【解析】AB.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且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A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鸟类因受到惊吓而起飞,就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C符合题意。
D.生物的一生需要为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从而为自身提供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知识清单2】科学探究常用方法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的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建议XX 省沭阳高级中学徐茂田一、该单元的知识网络二、 高考要求 1、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 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人与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的多样性的保护。
三、高考命题趋势生物与环境专题包括《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两个部分,是最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它和《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一起成为了生物学科高考的三大重点。
该部分涉及到许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形成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近几年高考中,该部分的分值逐年增加,每年都有2个大题考查该部分知识,这反映了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1、本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能够体现出高考的能力要求,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点章节之一。
(1)强调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要求学生能正确描述和理解图表所给出的信息,并能运用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能量流动的图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图,“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共生、捕食和竞争的关系曲线等;(2)重视学科内综合的考查。
(3)考查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最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强调运用生物科学的理论,去解释科研、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
(4)重视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
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培养,不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数据),以及推导实验的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2、从试卷知识分布分析,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案例研究、种群与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两者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类、生态平衡的原理及应用、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在综合题中还可以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基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揉为一体进行考查。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湿地、海洋生态系统阳光温度水种间关系生物圈的稳态及生物多样性稳定性3、从题型及难度来分析,本专题出现的题型有选择、简答、实验设计等,且以图、表形式呈现试题内容越来越多,多考查理解与记忆能力,基础性较强,部分选择题及简答题为图形题,题目综合性较强,且具有立意于能力测试的趋向,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本专题知识与其他相关章节交汇考查方面:(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与新陈代谢有联系;(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有联系;(3)森林作用与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联系;(4)生态学知识与人与生物圈紧密联系。
四、应考策略1、本专题这部分知识主要关注:(1)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等。
基础知识有: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种群和种群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正确把握基本概念,熟练应用基本知识,对生物学专用术语的使用和对生物学现象的描述要规X,尤其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更需要将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表述出来。
(2)重视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要将有关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
从而构成完整的认识和记忆体系。
(3)适当做题,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知识点,不断给自己设置问题,并自己解答。
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
做练习题时,要确定它所考查的知识点。
要尽量选择带图、表的试题,以提高对高考类似试题的适应能力。
2、本专题要突出以下相关方面的复习:(1)生物与环境上的相互关系。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科内综合考查,生态因素与光照强度、日照时间长短,主要考查生物适应环境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内容。
(2)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征和意义,种群增长的“J”和“S”曲线的原因和条件,若干个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我们应当选取典型题目(如人口变化曲线、,某一种动物变化曲线等)进行强化训练,理解、掌握有关知识,以提高应试能力。
(3)生态系统。
要了解几种典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对于这些生态系统的要求较高。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该部分的重点内容,也是该部分的主要考点。
生态系统的内容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代谢类型相互联系。
在平日的复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具体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能够举例说明,能够举一反三。
(4)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复习时可进行列表复习,要注意能够举例说明。
(5)本专题部分涉及许多热点问题: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如害虫的防治方面,进行生物防治、如培养害虫的天敌,以虫治虫;研制开发寄生虫在害虫体内的病菌(病毒)以菌治虫等,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
如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建立、推广人工生态系统,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有益的部分。
如南方农村建立的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
②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及西部大开发等环境问题。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干扰破坏及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如森林的过度采伐、围湖造田。
工业生产的布局不合理等,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下降。
因此,西部大开发的首要问题是改善环境质量,要退耕还林(草),这是因为森林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具体措施有:加快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建立南方九省市速生林用材基地;抓紧平原农田绿化和防护林建设;营造薪炭木和发展经济林,疏林地和灌木林封山育林和抚育改造再生林;合理采伐并及时更新,提高综合利用率;重视森林放火和病虫防治。
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密切。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我们可以将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等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是学科内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是该部分的命题方向,所以我们要重视者部分知识的学习,要通过一些具体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五、该单元复习和选题技巧1、复习注重基础,“降低重心”:如概念不清、基础不牢、在语言表达方面准确性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帮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做到概念清晰,相关知识的切入点清楚,通过训练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2、选题技巧该单元供选练习试题多,因此,教师在选题时,要注重那些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同时,有能用教材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表达,且简答题、答案是唯一的,不允许乱理解和表达的试题,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高考试题分类列举1、(06全国)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塘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塘蝌蚪总量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构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 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 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 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蝌蚪月D 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06XX)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B)A 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寒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3、(06XX)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是(C)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事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量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4、(06XX)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 B 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 D 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5、(05年XX)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C)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6、(05年XX)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D)A光合作用 B 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 D 太阳光能7、(05全国)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B)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8、(06XX)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种成分组成。
下表列出三种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所占面积比、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现存量以及被食量。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净生产量(109吨/年)现存量(109吨)被食量(109吨/年)热带雨林 1 37.4 765.0 2.6荒漠0.9 13.5 60.0 2.0海洋21.1 55.0 4.0 20.21)热带雨林的生产者主要是常绿乔木,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浮游植物。
2)影响热带雨林净生产量的主要无机环境因素是温度和雨量,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则是矿质元素。
3)据表资料,按单位面积计算,净生产量依热带雨林,荒漠和海洋的顺序减少,这是因为(C)A生产者被食量按序增大B环境温度按比例顺序降低C叶绿素含量按此顺序减少D太阳光利用率按此顺序增大4)据表分析,热带雨林的现存量最大,而海洋生态系统的最小,其原因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被食量远大于热带雨林。
(3)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如图,其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图乙,这是因为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9、(06XX)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