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能源因素识别及优先控制程序

合集下载

能源、资源使用管理控制程序

能源、资源使用管理控制程序

能源、资源使用管理控制程序1.0 目的对能源、资源有效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

2.0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及各物业服务处能源、资源的使用与管理。

3.0 职责3.1能源归口管理由公司设备部负责。

3.2各物业服务处人力部负责对新员工进行节约能源的教育。

3.3能源日常管理由公司各部门、各物业服务处负责。

4.0 实施4.1公司办公区水、电的管理4.1.1物业服务处负责所属范畴内的水、电管理,统计所属范围内水、电消耗量,每年对能源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分析。

4.1.2公司设备部负责编制《水电管理规定》并下发到各物业服务处,各物业服务处应将其传达到每一位员工。

4.2各物业服务处水、电使用管理4.2.1各物业服务处现场水、电管理应按照办公、绿化分开计量的原则,合理布局,并执行按表计量。

4.2.2各物业服务处负责编制本项目用能计划。

4.2.3各物业服务处负责绘制《用水用电分析报表》,建立水电消耗帐目。

4.2.4各物业服务处日常工作如下:(1)负责所属范围的供水、供电线路的管理及计量表的配备;(2)绘制本物业服务处《水、电计量点平面图》;(3)按月采集水、电消耗量,填写《用水用电分析报表》;(4)建立主要用水、用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5)设专人定期检查设备完好程度及用水部位的使用情况;(6)对用水量大的活动制定出专项节水措施。

4.2.5水、电表的购置及管理执行公司相关规定。

4.3 照明用电管理4.3.1公司及各物业服务处优先选用节能型照明灯具。

4.3.2合理布局照明灯具,使光照射在合理范围以内。

4.4 设备选型4.4.1在进行设备维修养护改造时,应考虑资源节省和污染预防,优先采用技术成熟、能源、资源消耗低的设备。

4.4.2对耗电较大的设备在可行时进行逐步淘汰替换。

4.4.3尽量充分利用废水,以节省资源。

4.4.4各物业服务处应优化设备运行时间,尽量减少设备的无负荷运转时间。

4.5 纸张的管理4.5.1公司人力部和各物业服务处制定出纸张使用及管理办法并进行检查。

能源因素辨识、评价控制程序

能源因素辨识、评价控制程序

版本修改条款1.目的作为能源评审的方式之一,在公司范围内持续进行能源因素辨识,评价其影响程度,判定出优先控制能源因素,从而进行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同时也适用于对相关方须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3.职责3.1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优先控制能源因素清单的确定和批准。

3.2管理部负责组织能源因素的辨识、登记、复核、汇总和评价。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能源因素的辨识与评价,填写《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表》交管理部,并定时进行更新。

4.程序4.1 能源因素的辨识4.1.1能源因素存在于:a)公司的常规和非常规活动;b)工作场所内的所有设施(包括外界所提供);c)活动、产品和服务中。

4.1.2能源因素辨识应分析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包括:a)识别当前的能源种类和来源;b)评价过去和现在的能源使用情况和能源消耗水平。

基于对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分析,识别重要能源使用(优先能源因素)的区域等,包括:a)识别对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的设施、设备、系统、过程,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b)识别影响重要能源使用的其他相关变量;c)确定与重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设施、设备、系统、过程的能源绩效现状;d)评估未来的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e)识别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并进行排序,识别结果须记录。

4.1.3管理部将《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表》分发至各部门,各部门应根据自身的作业活动,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过程、产品和服务中能够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明显的或潜在的能源因素;能源因素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过程、系统中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因素:——生产、辅助生产及附属生产系统、活动:包括熔炼厂生产过程,自动压碎分类分选厂生产过程,以及运输、包装、办公、照明、后勤等;——产品:包括采购产品、销售产品等(采购燃料的热值、原料含水量等);——服务:包括给客户运输(运输过程中燃料的消耗);——能够施加影响的其他因素:包括供方和承包方等相关方;——再规划、新建和改造涉及的活动等。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能源评审控制程序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能源评审控制程序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能源评审控制程序1目的能源评审是公司策划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持续识别公司用能单位活动、产品和服务中改进能源绩效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能源评审进行相应管理和控制。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各用能单位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

3职责1、管理者代表负责能源评审结果的审核、批准。

2、各部门/单位负责本部门/单位的能源因素的识别与更新。

3、安全生产部负责组织对能源评审,对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用能状况、能源绩效的机会等内容汇总与更新。

4工作程序1.1能源评审4.1.1能源评审的范围:(1)对能源流转全过程分专业、分系统进行识别,并细化用能系统及其过程和环节的能源消耗,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产品、服务和活动。

(2)对能源消耗过程的识别包括耗能设备的现状分析、匹配情况、能源利用时间和改造创新等。

4.(3)包括公司设计,能源采购,用能设备的采购、维修,生产服务,能源管理等全过程的识别。

5. 1.2能源评审步骤⑴各用能单位按照本单位耗能状况,分系统进行能源因素识别,并对能源因素进行能源消耗种类、能源管理现状、能源优化和改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其是否属于重要能源因素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及时报送安全生产部。

⑵安全生产部对各单位识别的能源因素调查表进行汇总。

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现场观察、查阅文件和记录、专家咨询等形式予以确认。

当法律、法规有明确或潜在的要求,组织活动、产品、服务及相关方要求发生变化时,对能源因素及时更新。

3、能源评审方法对于能源因素的识别按系统、能源种类、流程和环节等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识别。

系统划分法:各用能单位根据现场实际分专业、分系统对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分类辨识。

能源种类划分法:根据能源种类的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用煤炭、蒸汽、电能、水能和用油等。

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各用能系统互相存在交叉,某一用能环节可能存在多系统共用的情况。

流程划分法:根据生产流程,划分为各个生产工序、辅助、附属和其它用能过程进行识别,每一个过程当中的能源消耗种类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种形式,可能是节能的因素也可能是多耗能因素。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评价更新控制程序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评价更新控制程序

德信诚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能源因素识别评价更新控制程序
1、目的
对公司产品、设备、活动及服务过程中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确保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时,考虑到这其中需要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产品、设备、活动及服务,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对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

3、职责
3.1 各部门对其职能范围内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和更新。

3.2 生产部组织开展对能源因素的评价,编制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一览表。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一览表。

4、 程序
4.1 能源因素的识别
4.1.1 各部门对职能范围内场所、设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或可能对能源耗用产生影响的能源因素进行全面、充分的识别。

这应包括公司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

4.1.2在识别能源因素时,需要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的能源因素。

4.1.3 采用能源流程图、工艺流程图、产品生命周期、能量平衡、计量统计分析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涉及到的所有能源因素进行调查,识别出与以下因素有关的能源因素。

a )能源消耗、损耗;
b )热量、冷量的传导散失;
c )能源(或其载体)、耗能工质的跑、冒、滴、滴;
d )未利用的余能(余热、余压等);
e )采购产品中的能源因素。

4.1.4 通过.识别,各部门编制能源因素识别清单,报送生产部。

4.1.5 生产部对各部门识别能源因素的准确性和充分性进行审查,分类汇总全部能源因。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前言本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和《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GB/T15498-2003进行编制,全面识别公司在施工管理、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的或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评价不可接受的或重大的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根据公司相关情况的变化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危害因素、环境因素,实现对事故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有效控制。

若本标准的内容与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或标准相抵触,按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或标准执行。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本标准由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ML223·20001.14-201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各层次、相关部门、基层单位)的职责,确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等过程控制的一般原则。

本程序适用于对在施工管理、产品或服务中涉及的所有活动、所有设施、所有人员的危害因素、环境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更新与控制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 职责与权限3.1 安全监察处3.1.1 负责建立公司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清单。

3.1.2 负责根据公司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定期和及时评审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并及时更新。

3.1.3 负责各分公司、项目部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情况监督检查。

3.2 机关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本系统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策划、培训、检查、指导,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

3.3 分公司3.3.1负责本单位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策划,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

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

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

对这些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 ! 归纳 ! 去粗取精 ! 去
伪存真 ! 由此及彼 , 由表及里 , 搞清来龙去脉 "形成能 源因素识别清单 "当然我们对能源 因素表达可 以不拘于 固定模式 . 如对能源因素可 以描述 为: 发电煤耗 ! 蒸汽 管道的热散 失 ! 天然气 的泄漏 ! 输 电线路 的线损 ! 冷冻 机 的制冷效率 ! 锅炉 ! 蒸汽机 ! 发电机 的设备效率 ! 油 ! 水的消耗等 " 典型的能源因素清单示例如下 "
备 , 来作为识别和考虑的重点 "
上蔺 质.
SH AN G HA }O U ALI TY
2 0 , " 币 第8 期

c 咖 0 n S a 业 0
作为改进措施的重点 "
) 合规性评价 根据能源管理体系 中对法律法规 ! 标准的要求 , 用
7
锻造加热炉热效率低 低
最终使用 用
燃料油 ! 煤气 ! 天
能源因素 素
产生环节 节
可能产生的 的 能源影响 响
煤消耗量大 大 耗电量大 大 蒸汽转换效率低 , 耗燃料量大 大
) 2
以确保安全环境和原有功能为前提
能源管理体
煤的热值低 低 空压机运转效率低 低 工业锅炉运作效率低 低
购入贮存 存 加工转换 换 加工转换 换
系的 目的是最优化 的配置和使用能源 , 而不是一味 的节 约能源 "能源节约要以确保安全 . 实现必要功能 ! 质量 要求和避免环境污染为前提; ) 节能量 . 能源 因素的控制产生的节能量大小 是 3 用能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评判标准
(3) 是非判断法
技术可行 但投资较高 高
技术不成熟 , 近期改进 进 有困难 难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管理程序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管理程序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管理程序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企业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的内容与要求。

适用于公司能源利用全过程的能源因素识别与控制活动。

2 目的本程序旨在识别公司能源利用过程中的能源因素,评价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并确定控制次序,为制定目标、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3 术语3.1本程序采用GB/T23331-2012 idtISO50001-2011中规定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3.2能源因素: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4 职责4.1 安全保障部负责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4.2 安全保障部负责确定能源因素评审小组,并召集会议,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4.3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能源因素进行排查、识别和控制措施制定、实施。

4.4 安全保障部负责编制企业的能源因素清单,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清单。

4.5 能源管理负责人负责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及控制方案的审批。

5 管理程序5.1 能源因素的识别5.1.1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能源因素调查工作,对存在的或者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相关的或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识别时填写《能源因素调查表》(附录A),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列出本部门的能源因素,填写部门《能源因素清单》(附录B),经部门领导审批后,将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附录B)报安全保障部备案。

5.1.2 安全保障部负责组织能源因素的识别工作,在部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特别是针对企业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相关的或可能存在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并建立企业《能源因素清单》(附录B)。

5.2 系统划分将公司整个能源流程划分为生产系统、供能系统、办公系统、辅助系统和其它系统。

a.生产系统包括:制造部管辖的中型电机分厂、高速电机分厂、大型电机分厂、线圈分厂、冲剪分厂、金加工分厂、工具分厂、轴承分厂、特种电机分厂和质量保证管辖的试验室。

能源使用识别与评审控制程序(修改后的)

能源使用识别与评审控制程序(修改后的)

能源使用识别与评审控制程序1.目的:本程序明确了公司进行能源评审的工作流程和要求,确保能源评审活动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以保证能源评审工作的一致性;使公司的能源使用识别与评审在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基础上,对公司的能源使用过程和能源消耗过程进行检验、核查、分析、计算;实现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与环境效果进行评审、监测、诊断和评价,从而寻求节能潜力与机会适用范围2. 2.适用范围公司所有产品、生产和服务各个区域、环节所涉及的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设施、系统、工艺要求以及管理要求。

3.术语和定义3.1能源评审:基于数据和测量及其他相关信息,确定组织的能源绩效水平,识别改进机会的工作。

3.2能源使用:使用能源的方式和种类。

如通风、照明、加热、制冷、运输、加工、生产线等。

3.3能源消耗:使用能源的量。

3.4能流图:表示能量(如热能、电能等)流动状况的图表,它可以是地区性的、工业企业的和某单独设备的。

3.5报表法: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从三个层次(设备、系统、组织)、九个方面(能源、管理、人员、工艺、设备、过程、产品、回用、废弃)查找能源管理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

3.6 主要能源使用: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设施、设备、系统以及相关的区域、管理。

4.职责4.1最高管理者负责批准能源评审报告。

4.2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能源评审计划和审核能源评审报告。

4.3机动能源部负责制定公司能源评审计划并组织实施,汇总编制能源评审报告,并报批,监督检查能源评审及能源绩效改进情况。

4.4各生产单位、部门负责实施本单位、部门的能源评审,编制能源评审报告,确定优先控制项,并将评审报告及相关材料报机动能源部。

4.5证券法律和企业管理部通过内部审核等形式负责监督检查能源评审及能源绩效改进情况。

5.能源使用的识别5.1能源使用识别的范围和边界5.1.1范围:本公司所在地区域内5.1.2边界:5.1.3涉及的主要过程流程(生产流程的流程)5.2能源使用识别的内容:生产过程的各个区域及设备、过程等的能源使用状况,识别其种类和来源,主要识别如下:5.2.1. 两个层次,即设备、系统、;充分考虑能源品质、转换及损失状况、人员素技能、工艺工装设备(是否为淘汰性设备);生产过程和过程设备维护和余热、余能回用、三废的再利用等5.3能源评审输入及评价准则(不同分厂、部门可以有选择的使用)5.3.1评审的输入:5.3.1.1能源流向图;用能系统概况及能流图、能源结构表、能量平衡表5.3.1.2基期数据(月报表)、目标、指标数据、绩效参数数据、统计期数据;5.3.1.3能耗结构图和能耗趋势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因素识别及评价和优先控现行版本:A制程序文件编码: QP/XZJM 4.3.1-01-2011修 改 码:0 1.目的本程序旨在识别本厂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评价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为确定节能点制定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厂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因素的识别与控制活动。

3.职责3.1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能源因素进行排查、识别和控制方案的制定、实施。

3.2 安技科负责能源因素的汇总和审批,并评价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3.3 能源管理者代表对本程序负组织领导责任:负责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及控制方案的审批、批准。

总经理(或授权人)对本程序负技术管理责任,协助管理者代表负领导责任;4.工作程序4.1 能源和能源因素能源(energy)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

矿井能源的种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耗能工质)有电能、蒸汽、油脂类、气类等能源因素(energy aspect)在煤炭洗选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4.2能源因素识别 安技科编制并下发《能源因素识别表》。

各部门依据本部门实际情况,识别出本部门内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填写《能源因素识别表》,并报安技科。

4.2.1能源因素识别的范围工厂煤炭采洗所涉及的设计、生产、销售的相关部门、办公区、生产作业场地、生活区的能源相关的管理活动。

包括:1)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2)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3)工厂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的资源种类、能力和能效等因素(包括能源、设备、设施、系统等产品中的节能因素和煤质管理因素),4)能源需求流转在工厂的全过程、各环节及特点细化用能系统及其过程和环节(包括工程设计、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外转供)的因素;5)工厂厂区布置布局和生产流程、能流平衡和匹配的因素;6)能源的计量和统计因素;7)用能系统和耗能设备设施的配置的因素;(包括用能设备的采购、维修,生产服务等)8)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经验和应用的因素;9)能源(包括余能、废弃物等)回收和再利用的经验和应用的因素4.2.2能源因素识别的方法1)调查表法(用能设备、部门结构、用能计量等)、现场观察法、现场监测法、头脑风暴法、比较法(纵向、横向)、专家咨询等2)过程分析法、划分区域法、流程划分法(如能耗测算、物料平衡、能量平衡、能效评价、能源审计等)等;3)根据部门职能所及的活动和现场,按人的行为和需要,物的状态和需要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的因素4)依据各类能源类型的用能系统,按数据采集和统计中单位因子(如能流图、能源网络图等)等4.2.3能源因素识别和分析部门在识别工序和耗能的能源因素的同时,应同时找出不合理的能源消耗,分析该能源因素节能改进的机会,进行节能潜力分析,包括考虑:1)与法律法规及能耗标准的符合度;2)现行的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管理措施及控制文件;3)人的行为和设备运行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的影响;(包括跑、冒、滴、漏等)4)近期的能源报告,如能源审计报告、能源监测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

5)相关方(如集团、客户、政府、社区等)关注的问题;6)能源管理(能源计量、使用统计、记录报表等)的影响7) 公司能源管理的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状态(正常、异常、紧急)4.3能源因素评价4.3.1 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填写的《能源因素识别表》,依据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评价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形成《能源因素评价表》和《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排序清单》报安技科。

4.3.2 能源因素评价时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能源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2)能源状况(包括系统配置、布局、匹配、优化、经济运行)合理性;3)影响耗能的频次、持续时长和数量;4)对能源利用的影响范围及程度;5)是否为重要耗能部位或环节;6)耗能关注程度;7)能耗管理制度的完善性;8)能耗控制难易程度;有无潜在的事故9)节能潜力大小;有无节能改进的机会,技术、经济方面的可行;4.3.3能源因素评价应考虑以下2个方面:1)技术方面主要考虑能源节约、能源利用影响的规模、严重性、持续性、能源因素控制的难易程度等改造技术的可行性2)经济方面主要考虑经济状况、节能经济效益、投资及投资回收期等;4.3.4优先控制能源因素的确定1)定性评价法(直接判断法)⑴对违反相关能源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直接判断确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⑵节能潜力大、耗能量较大的能源因素直接判断确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根据工厂实际,大型用能设备、重点耗能工序、能源利用监测发现异常指标的环节等都应纳入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中。

⑶能耗指标达不到国家、行业标准要求的直接判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2)定量评价法(多因子评价):根据常用的评价准则,适当量化影响因素为多因子,对能源因素进行打分评价,确定出优先控制能源因素。

(1)法律法规符合性:能源利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得1分;基本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得3分;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直接判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2)能源状况合理性:针对设各设备选型、运转运作、运行过程的配置、布局、系统平衡、匹配、优化等环节等方面的合理性,合理得1分,基本符合得3分,不合理的直接判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3)影响耗能频次:影响能源困素的耗能频次,偶尔耗能得1分,间断耗能得3分,持续耗能得5分。

(4)能源利用影响范围:影响较小得1分,局部影响得3分,系统全局影响的直接判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5)是否重要耗能部位或环节:以各系统设各技术特征、运行时效等方面为依据,判断具体能源因素提出的耗能部分、环节等的重要性。

耗能部位或环节重要轻微得1分,重要性一般得3分,非常重要的直接判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6)耗能关注程度:根据所辨识出的能源因素确认该耗能环节的关注程度,略微关注得1分,一般关注得3分,非常关注得5分。

(7)能耗管理制度完善性:以辨识出的能源因素为依据,判断各单位的耗能设备、工作过程、流程及环节等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程度。

完善得1分;不健全得3分;无管理制度及标准得5分。

(8)能源控制难易程度:根据能源因素采取的控制措施分析控制方法方案的难易程度,容易得1分,适中得3分,因难的直接判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9)节能潜力大小:根据各单位汇总的能源因素判断所带来的节能潜力,节能潜力无得1分,一般得3分,节能潜力大的直接判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评价打分∶ K=A+B+C+D+E+F+G+H+I;优先控制能源因素的评价标准:a、当K≥25分时判断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b、当A或B或D或E或H或I得分为5分时判断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3)帕累托分析法:80%的能源是由20%的设备设施所消耗,即二八规则;4)比率分析法:采用各工序能耗费用的比率分析和能源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率分析方法4.3.5各单位按上述方法对能源因素进行打分评价,确定出重要能源因素,编制《优先控制能源因素登记表》,报能源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下发。

4.4能源因素识别的更新4.4.1根据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工厂的发展、治理的深入,不断地识别、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对能源因素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进行及时更新或补充。

安技科负责按每年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的结果,并依据新一年的发展规划,组织各部门全面对能源因素进行更新。

4.4.2各单位及时识别、评价、更新本单位能源因素,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各职能部门应及时更新能源因素,并将更新记录及时报安技科: 1)新、改、扩建项目;2)新工艺、设备替换、能源或原材料替代、新增设施设备;节能技术、设备或经验方法应用时。

3)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4)用能系统变化时5)紧急情况及事故发生;6)管理层的要求。

4.4.3各单位的能源因素识别、评价工作由行政领导负责,选择精通业务、熟悉本单位作业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参与;4.4.4安技科负责及时获取、更新的能源因素的信息。

对于更新了的能源因素,组织相关职能科(室)参与,客观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是否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4.4.5能源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人员依据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及相关能源基准,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以及能源管理方案。

4.5能源因素控制4.5.1 将识别的能源因素和确定优先控制的的能源因素的信息形成文件,将识别评价结果形成文件并适时更新。

4.5.2各部门应针对识别出的能源因素严格按工艺设备操作规程控制,其内容应包括:1)操作规范;(必要时包括过程控制参数)2)各岗位的协调、调度方式;3)设备检查维护要求,运行和维护记录。

4.5.3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控制,1)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

根据需要策划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采用目标控制、运行控制、能源管理方案等控制方式;2)各部门用能单位针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除严格按工艺操作规程控制外,应根据设施、设备正常经济运行和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规定控制参数。

加强监督、考核,并包括以下方面的控制:a)确定过程控制参数(包括运行时间、温度、电压、电流、蒸汽和水的压力、流量等及其他特殊能耗设施设备运行参数)。

b)规定运行参数记录、维护记录、检查检修记录、点检记录等;(必要时)c)考核的方法和频次,改进措施等。

d)评价的方式、方法和频次;4.5.4 根据能源利用的不可追溯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各用能单位可采用及时监控、分析和记录的形式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进行控制,以便情况发生改变时及时响应并采取措施。

4.5.5评价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实施控制有效,用能单位定期采取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会议讨论等方法对运行参数、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针对评价结果采取改变控制方法、文件修改、人员培训以及设备更新改造等改进措施。

4.5.6能源因素的动态管理;4.5.6.1 各职能科(室)、车间对本业务范围内的能源因素的日常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分别进行检查、监督(包括漏识补充、新增、变化、更新)。

4.5.6.2安技科及时跟踪优先控制能源因素的实际控制情况,组织有关人员不定期考评其相关的能源消耗及能源利用效率情况;4.5.6.3安技科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本厂相关情况的变化情况重新评价选择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形成新的“优先控制能源因素清单”,并发放到各相关部门。

4.5.6.4安技科负责组织本厂各部门持续不断地识别和评价能源因素,为有效控制能源因素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