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红豆》
红豆宗璞读后感

红豆宗璞读后感《红豆宗璞》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渔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清新淡雅的文笔,描绘了一段充满爱情、离别和思念的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不禁感慨万千,下面就是我对《红豆宗璞》的读后感。
《红豆宗璞》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小说,它讲述了宗璞和红豆之间的爱情故事。
宗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红豆则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知相恋,但由于各自家庭的原因,他们最终无法在一起。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悲欢离合,让人感叹不已。
首先,小说中的宗璞和红豆都是非常具有魅力的人物。
宗璞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书生,他温文尔雅,待人和善,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红豆则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深得宗璞的心。
两人在小说中的种种情感交流,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引人入胜。
宗璞和红豆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没有太多的波折,但却充满了悲欢离合。
他们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在一起,最终只能选择分离,这种无奈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小说中的情节设计紧凑,情感真挚,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感到心痛。
最后,小说的文学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李渔的文笔清新淡雅,行文流畅,细腻入微。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小说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来让人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读完《红豆宗璞》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悲壮。
宗璞和红豆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深情和离别的苦涩。
小说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丰富。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设计巧妙,语言优美,文学价值非常高。
因此,我对《红豆宗璞》这部小说赞不绝口,真心推荐给大家。
宗璞《红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宗璞《红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宗璞《红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 (见丁香结条) 内容概要江玫在X大学校园走着,想起6年前她走着这条路离开学校,走上革命的工作岗位。
论宗璞《红豆》中的爱情与人性

论宗璞《红豆》中的爱情与人性--------------------------------------------------------------------------------发表日期:2006年1月3日出处:ffj 作者:ffj 已经有253位读者读过此文“红豆”总相思——论宗璞《红豆》中的爱情与人性世事纷纭,瞬息万变,岁月如烟雾般在我们身后逝去,带走那些我们曾经的快乐与悲伤,却又带不走有些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红豆》一篇就写出了一段无法忘记的爱情也字里行间透露着无法抹去的人性、人的感情。
《红豆》创作于1956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了众多批评家、伪批评家的靶子。
在一片批判声中,《红豆》销声匿迹了。
直到1979年,在《重放的鲜花》一书中,才重新绽放出闪亮的光彩。
一直以来,都是把这篇小说当作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痛苦后如何走向革命的。
连宗璞本人也说:“当初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
” 1982年孙瑞丹在《宗璞小说创作漫论》中谈到《红豆》时说:“这篇作品实际上描写的是在中国两种命运激烈搏斗的时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这种种议论,甚至作者都认为表现江玫如何克服爱情的障碍走上革命道路才是文章的主旨。
可是如果说这就是文章的灵魂的话,那么它的革命性、阶级性比起当年的“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来说又太逊色了。
在1957年的批判中张天翼为说:“江玫参加革命的过程在作品中没有表现清楚,参加革命的根据表现的不够……江玫的参加革命就缺乏必然性。
”也许我们到可以从这篇当初的批判文章中看出《红豆》在作者的不经意中写出的是一段无法忘却的感情,是对往事的追述……首先,当我们仔细感受这篇文章时,会被打动的是作者不经意流露出的那种感情的细腻、哀伤;爱情的喜悦、缠绵、惆怅。
与同时期表现感情冲突的《小巷深处》、《在悬崖上》及之前的《登记》相比,它的爱情意味就更足了,甚至可以说就是在表现江玫与齐虹之间分分合合,纠纠缠缠,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
红豆

《红豆》一、作者简介宗璞(1928-),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二、《红豆》的文学意义及其主旨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知识分子题材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灵魂的透视、爱情的描写几成“禁区”,正因如此,《红豆》的出现就更具有特殊意义。
它在较短的篇幅里,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
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作者通过女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
爱情虽然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
作家想要表现的就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
作家之所以选择一个爱情故事来表现这一主题,正如宗璞自己所说:“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出现十字路口,需要无比慎重,无比勇敢,需要斩断万路情丝的献身精神,一次次作出抉择。
祖国、革命和爱情、家庭的取舍,新我和旧我的决裂,种种搏斗都是在自身的血肉之中进行,当然是十分痛苦”。
而作家正需要用这种“在自身的血肉之中进行”搏斗的痛苦,来表现知识分子在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后的欢乐。
我们从作家的自白中不难感受到与路翎创作《财主的女儿们》相似的精神格调与艺术追求。
但是,由于是不同时代的创作,二者又存在着某种差异:江玫与齐虹的爱情被放置在40年代末动荡的社会背景上。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1000字
宗璞的《红豆》是一首传统的古风诗歌,诗中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以及时间的无情推移。
首先,诗歌选材上以“红豆”为主题,红豆象征着爱情,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它的出现。
宗璞在诗歌中不断地提到红豆,通过红豆来表达爱情的美好。
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想和爱人一起赏月,共同把酒言欢,盼望永远在一起,红豆作为情定终身的象征,也为他们的爱情注入了更深的意义。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爱情的痛苦。
诗中既有对爱情的美好渴求,也有对时间的无情推移的感叹。
例如“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诗人感叹爱情的辛酸,即使有苦难言,但执子之手的念头却总让他心醉神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意象虽然简短,却表达了爱情的无奈和脆弱。
最后,诗人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眼前人,因为时间的流逝与无情,可能会让真爱从指间溜走。
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告诉读者不要忘记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告诉人们,珍爱此时此刻,因为此时此刻就是我们此生最美的回忆。
综上所述,宗璞的《红豆》通过红豆这个象征爱情的符号,传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同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和眼前人。
这首诗深情浅唱,意蕴内蕴,是一首充满爱意和智慧的诗歌之作。
《红豆》宗璞_ppt课件解析

——宗璞
• 15级汉语言文学3班 主讲人:杨新娟 王敏 张艺骞
作者宗璞和她的作品红豆
一、关于作家
• 宗璞(1928—),现代女作家。宗璞原名冯钟璞, 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出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 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多年 从事外国文学研究,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又吸取了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其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 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谊深长,隽永如水。 宗璞从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是发表于 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宗璞1962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1984年当选 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先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 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Hale Waihona Puke • 、愿望、爱情献给了新诞生的社会。她意识到自己原有的, 为她所眷念的世界与新的生活有着潜在的不和谐,她决断地 否定了占据她的隐秘内心的一切,这对江玫来说,是一种痛 苦的否定。因此,五十年代精神,在江玫身上强烈地体现为 一种自觉的自我否定意识。《红豆》中的江玫没有受齐虹的 主宰,而是决定从事革命工作。爱情,对于江玫是很重要,。 但是相对于救国来说,爱情是不值一提的,它已经让位于国 家利益基础上的个人事业及与此相关的人生价值。 最后江玫 选择的还是投身救国事业,舍弃了爱情。 萧素:正义的革命家形象、爱国、思想觉悟高 整部作品中,萧素给读者最深的印象是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和忧 患意识。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肖 素为彻底推翻国民党腐朽、末落的统治贡献自己的力量,积 极的参加学生运动,最后被逮捕。她不仅自己努力,还认真 去说服动员身边的人参加爱国革命。和江玫相比,萧素的思 想觉悟是比较高的,她与江玫是有很多不同的,因为她舍取 明确。尤其是她做事果断抉择,判断力强。
红豆赏析

读宗璞的《红豆》,满眼的兰芷,宗璞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中描摹真切、语言简约,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实而感人,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然而,《红豆》面世以来,由于当时读者对《红豆》理解的视角和主题的切入点不同,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了读者的解读产生了分歧,并且有许多纠缠不清的政治问题,在1958年“反右”的大风波中,难免受到严厉的批判。令人遗憾的是,生活在当时环境下的作家没有重视《红豆》发表后所引起的读者的注意和知识分子的共鸣与欣赏,而一味地站在政治的角度上看《红豆》。具体的说,《人民文学》10月号上刊登了孙秉富的《批判〈人民文学〉七月号上的几株毒草》和《这是什么样的革新——本刊编辑部整理》两篇文章,无疑将《红豆》一棍子打进了死胡同。孙在文中明确指出“小说《红豆》也是一株莠草,受了党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在回忆她过去的那个极端仇视人民革命,在解放前夕怆惶逃往美国的贵族大学生的时候,是多么惋惜,怅惘和悲痛。”让人更加痛心的是,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学社召开了题为“《红豆》问题在哪里?”的座谈会更把《红豆》往死里送。几乎全部与会者都义无返顾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红豆》是一个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至上,暴露了作者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坏作品。
宗璞红豆读后感

宗璞红豆读后感《红豆》是宗璞的一部小说,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矛盾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也对小说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令人难忘。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感情经历,从最初的热烈到最后的冷淡,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变化。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爱情不是简单的甜蜜和浪漫,而是需要经历考验和磨砺的。
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洗礼,才能真正成为坚不可摧的爱情。
其次,小说中对婚姻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对婚姻产生了很多疑问和困惑。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婚姻的种种困难和矛盾。
这让我对婚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婚姻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婚姻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和经营的。
只有相互理解和包容,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婚姻。
最后,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人生不是简单的黑白之分,而是需要经历磨砺和成长的。
只有经历了生活的洗礼和社会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坚强和勇敢的人。
总之,宗璞的《红豆》是一部充满思想和情感的小说,它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爱情、婚姻和人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更多的好书,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思想与评析
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 选择自己的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 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 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的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岁浮 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 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 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故 事 梗 概
《红豆》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全国解放 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 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 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 虹从认识,相恋到最后的决裂分手的全过程。 描写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等 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与革命两条线 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 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 雾霾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 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 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 迷茫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逻辑。不 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揭 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 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宗 璞
人物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 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 另有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 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 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 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 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 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 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 《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 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小说在政治倾向上是积极 向上的,作者用赞美的笔调写 了肖素和江玫这些青年学生对 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向往,歌颂 了他们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为 彻底推翻国民党腐败、没落的 统治所从事的学生运动。
主要人物分析
齐虹:玉树临风、向往自由、自私、占有欲强 作者宗璞塑造齐虹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写齐虹缺 点的时候笔锋是颇为收敛的,而不是一针见血, 甚至可以说,作者是颇为欣赏齐虹的,因为她把 齐虹塑造得玉树临风。如“他有着清秀的象牙色 的脸,轮廓分明,长长的眼睛,有一种迷惘的做 梦的神奇。” 齐虹他向往自由则体现在他有宁静淡泊的处事态 度,他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这两 个字实在是好极了。自就是自己,自由就是什么 都由自己,自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不管任 何时候都一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爱自己喜欢的 人(江玫)、听喜欢的音乐、看喜欢的书籍。我 觉得每个人都需要想要属于自己的一篇净土来放 松自己的灵魂,所我认为齐虹向往自由也是应该 被赞许的。
艺术成就
1、主题创作上的突 破。在塑造英雄、书写崇 高的大时代的潮流下,宗 璞选择了爱情这个具有小 资情调的主题。
2、可贵的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叙事视角。虽 然浮光掠影,但是却隐约的表示知识分子在大 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 对人生选择时的踌躇、徘徊以及内心深刻的矛 盾。
3、作者对主人公摆脱公式化的写作方式。对学生 运动领袖肖素的刻画也没有落入概念化的俗套。肖素 在作品中的最大作用就是影响江玫走上革命道路。她 有她自己的风格,踏实可靠,不讲空话。只相信脚踏 实地,身体力行。
社会背景
宗璞的《红豆》发表之时, 正值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之际。 《红豆》最初是由《人民文学》 的“革新特大号”作为“新人的 作品”推荐发表。
意图是当时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文 化方针,但是杂志正式出版时,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已经 全面展开。所以《红豆》成了短命的百花时代的最后一 批绝唱。
紫藤萝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
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 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 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 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 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齐虹最大的缺点即是他自私、占有
欲强。他要完全得拥有江玫,几乎不希 望江玫和任何人有亲密来往,甚至嫉妒 肖素,反对江玫和舍友肖素亲密往来。 如齐虹去找江玫出去玩的时候,江玫拒 绝说肖素要她修改壁报稿子,然而齐虹 很不耐烦的说:“肖素!又是肖素!你 怎么这么听她的话!”占有欲强体现在 齐虹对江玫说“你呀!你再走一步就掉 到水里去了!我救了你的命,知道么? 小姑娘,你是我的。”,还有“我又惹 你了吗?玫!我不过忌妒着肖素罢了, 你太关心她了。不把我放在什么地方? 我常常恨她,真的,我觉得就是她在分 开咱们俩……”
谢谢!
爱情悲剧原因分析
1、江玫受到肖素革命思想的影响,受到了学校 里迎接解放的气氛的号召,知道了父亲含冤而死的 真相,她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再也不是原来那 个单纯的姑娘了。她懂得了要为大家脱离苦难,过 上真正的新生活而奋斗的道理。于是她积极的投入 这个行列之中。
2、江玫和齐虹是有着不同的人生观,走在不同 的道路上的两个人,如果说由这些不同的分歧引起 争吵是隐藏着的炸药。
生 平
主要作品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 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 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 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 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 《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 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 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 集》。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 人语》,其作品大多反映中华知识分子的生活。 《紫藤萝瀑布》一文被选到初中课本。《花的 话》一文被选入上教版初中课本。《晚秋》一 文被选到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这 是你的战争》一文被选到2011年江苏高考语 文试卷中。《锈损了的铁铃铛》一文被选到 2011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中。
肖素:正义的革命家形象、爱 国、思想觉悟高
整部作品中,肖素给读者的最 深的印象是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和忧 患意识。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在那 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肖素为彻底 推翻国民党腐朽、末落的统治贡献 自己的力量,积极的参加学生运动, 最后被逮捕。她不仅自己努力,还 认真去说服动员身边的人参加爱国 革命。和江玫相比,肖素的思想觉 悟是比较高的,她与江玫是有很多 不同的,因为她舍取明确。尤其是 她做事果断抉择,判断力强。
江玫:天真善良、要求进步,富有同情心,政治 和思想上不断进步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选择。
主人公江玫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 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 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 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 展逻辑。江玫以全部的赤诚把个人的理想、愿望、爱 情献给了新诞生的社会。她意识到自己原有的,为她 所眷念的世界与新的生活有着潜在的不和谐,她决断 地否定了占据她的隐秘内心的一切,这对江玫来说, 是一种痛苦的否定。因此,五十年代精神,在江玫身 上强烈地体现为一种自觉的自我否定意识。《红豆》 中的江玫没有受齐虹的主宰,而是决定从事革命工作。 爱情,对于江玫是很重要。但是相对于救国来说,爱 情是不值一提的,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利益基础上的个 人事业及与此相关的人生价值。 最后江玫选择的还 是投身救国事业,舍弃了爱情。
4、在艺术手法上,作者创造了诗 意化的意境,运用了散文化的笔法,形 成了作品独有的艺术风格。而温馨浪漫 的情调和浓郁含蓄的人情味则形成了作 品独特的文人韵味。作家运用了倒叙的 手法,在疾风暴雨的时代氛围中营造出 爱情的小天地。而其中贯穿始终的红豆, 并且因此而引发的怀旧情绪和主人公的 情不自禁的泪水,使得作品带有一种温 情脉脉的“感伤美”。
抗战爆发时,她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 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 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 《A.K.C》。 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 作。 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1956年至1958 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 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 篇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年7期)引起 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 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 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主要撰写 散文和小说。 “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 品。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