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宗璞红豆有感

合集下载

红豆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红豆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红豆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红豆读书笔记《红豆》是宗璞的成名作,讲述的是革命女青年工作者江玫大学时与银行家的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

但在文革期间,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读者对《红豆》的理解角度和主题切入点不同,致使《红豆》受到了不应有的批评。

“红豆”在文学中象征着爱情、相思。

“红豆”在《红豆》全文中出现的次数共五次,每次的描写基本上也是一笔带过,但“红豆”在故事中是江玫与齐虹爱情的信物,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小说更以“红豆”为起点讲叙了江玫与齐虹之间的爱情故事。

《红豆》全文以江玫回到毕业六年的大学任党委会干部开篇。

江玫再次回到了当学生时住的房间,墙上嵌的耶稣苦像使江玫感到惊诧,江玫取出了耶稣像后的洞中那个黑丝绒盒子,颤抖地打开了它,盒中那两粒“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将江玫的记忆带回了八年前。

那时的江玫上大学二年级,在一九四八那动荡翻天覆地的一年,江玫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坐图书馆看参考书。

一天江玫从练琴室出来,遇到了迎面走来的齐虹,两人第一次相遇时彼此之间便已相互吸引了,后来江玫去弹琴时天天在路上与齐虹相遇,两人便开始相念了。

江玫的同屋萧素是革命的地下工作者,与齐虹是同班同学,在萧素的影响下,江玫开始关心政治,参与游行活动,但身为资产阶级银行家儿子的齐虹厌恶革命活动,也不屑关心政治,江玫与齐虹之间的分歧也逐渐加深。

萧素因为参与革命活动被捕,而此时齐虹告诉江玫他将去美国,并要求江玫和他一同去,江玫感到心酸。

母亲在这时告诉了江玫,她父亲是被屈死的,就在当天江玫在面对齐虹再次要求自己和他一同去玫国的情况下和齐虹分手了,便决定投身革命。

最后齐虹没能说服江玫和自己一起去美国,便撕碎了给江玫的飞机票,只身前往了机场。

整篇小说中涉及到的具体人物共有五个,江玫、齐虹、萧素、江玫的母亲、传达室的老赵,除老赵的形象简洁一点外,其他每个人的形象都很丰富,都是有“故事”的人。

文中对江玫的母亲描述得不多,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嫌恶做官的和有钱人。

读宗璞红豆有感

读宗璞红豆有感

宗璞之《红豆》读后感诗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是寄托着人类感情的尤物,文人雅士都把红豆看成人间圣洁情感的象征,此后,红豆便成了相思、爱情的代名词。

“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没有耀眼的光芒,但是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

时间没有给它们留下一点痕迹。

”小说《红豆》就以两枚红豆为线索,当江玫打开盒子看到经历了岁月的洗刷仍依然鲜亮的红豆时,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

“她把红豆和盒子放在一边,从床边站了起来。

”小说最后再以红豆来引出回忆,回到现实,首尾呼应。

读宗璞的《红豆》,实在是给我一种难以忘怀的悲喜两重天的复杂感受。

江玫与齐虹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有两排粉妆玉琢的短松墙之间的小路上,而之前江玫的生活像山岩间平静的溪流,从来也没有波浪。

第一次,江玫眼里的齐虹有一種迷惘的做梦的神氣。

世界对于他,仿佛并不存在。

江玫觉得那清秀象牙色的脸,不时在她眼前晃动。

而齐虹感觉江玫就像太阳“谁能看不见你!你像太阳一样发着光,谁能看不见你!”于是,他们开始了第一次散步。

他们曾迷失在荷花清远的微香里,也曾迷失在桂花浓酽的甜香里。

他们谈着贝多芬和肖邦,谈着苏东坡与李商隐,谈着济慈和勃朗宁……“我一定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头上的那两粒红豆,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那长长的双眉和你那双会笑的眼睛,永远在一起”。

就这样,他们相恋了。

然而,齐虹却以自己为中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江玫的口中的“为人民”在他眼中是傻子的行为。

齐虹是以爱情至上的,对爱情有执著的追求,为了要和江玫在一起,甚至想强硬无理地让她跟她离开。

齐虹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他的生活是空虚无趣的。

作为一位有文化素养的青年,他没有参加革命,没有积极为革命事业作贡献。

“我恨人类,只除了你。

”“物理和音乐能把我们带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去,科学的、美的世界,不像咱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这样丑恶!”占有欲太强的他,没有真正理解江玫,甚至想强迫江玫。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1000字
宗璞的《红豆》是一首传统的古风诗歌,诗中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以及时间的无情推移。

首先,诗歌选材上以“红豆”为主题,红豆象征着爱情,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它的出现。

宗璞在诗歌中不断地提到红豆,通过红豆来表达爱情的美好。

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想和爱人一起赏月,共同把酒言欢,盼望永远在一起,红豆作为情定终身的象征,也为他们的爱情注入了更深的意义。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爱情的痛苦。

诗中既有对爱情的美好渴求,也有对时间的无情推移的感叹。

例如“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诗人感叹爱情的辛酸,即使有苦难言,但执子之手的念头却总让他心醉神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意象虽然简短,却表达了爱情的无奈和脆弱。

最后,诗人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眼前人,因为时间的流逝与无情,可能会让真爱从指间溜走。

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告诉读者不要忘记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告诉人们,珍爱此时此刻,因为此时此刻就是我们此生最美的回忆。

综上所述,宗璞的《红豆》通过红豆这个象征爱情的符号,传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同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和眼前人。

这首诗深情浅唱,意蕴内蕴,是一首充满爱意和智慧的诗歌之作。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红豆》是发表于文革前(1957年)作家宗璞的成名作,也是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

其独特的主题的突破及人性化的思想表达在十七年文学中独树一帜。

作者以其细腻的手法及独特的女性意识,结合时代的潮流,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特殊年代的引人深思的爱情故事。

展示了五十年代,那个爱情与革命相互交织的时代,青年人的对人生的选择,获得与舍弃之间的矛盾,挣扎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真与美。

这是一个有关革命与爱情的冲突的故事。

作品通过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

爱情虽然是故事内容的主要承担,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

作家要想表现的就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

作品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

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

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

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红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女性意识的体现。

俗话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然而江枚与齐虹的离合却不只是为爱情,也不只是为自由。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不断地出现十字路口,需要无比慎重,无比勇敢,需要以斩断万种情丝的献身精神,一次次做出决裂,祖国、革命和爱情、家庭的取舍,新我和旧我的决裂,种种搏斗都是在自身的血肉之中进行,当然是十分痛苦的。

宗璞红豆读后感

宗璞红豆读后感

宗璞红豆读后感《红豆》是宗璞的一部小说,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矛盾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也对小说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令人难忘。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感情经历,从最初的热烈到最后的冷淡,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变化。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爱情不是简单的甜蜜和浪漫,而是需要经历考验和磨砺的。

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洗礼,才能真正成为坚不可摧的爱情。

其次,小说中对婚姻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对婚姻产生了很多疑问和困惑。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婚姻的种种困难和矛盾。

这让我对婚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婚姻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婚姻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和经营的。

只有相互理解和包容,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婚姻。

最后,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人生不是简单的黑白之分,而是需要经历磨砺和成长的。

只有经历了生活的洗礼和社会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坚强和勇敢的人。

总之,宗璞的《红豆》是一部充满思想和情感的小说,它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爱情、婚姻和人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更多的好书,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宗璞红豆读后感

宗璞红豆读后感

宗璞红豆读后感宗璞的红豆读后感。

宗璞的《红豆》是一部让人感动的作品,它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以红豆为象征,表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被宗璞的故事所感动,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却始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在生活中,她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但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这种执着和坚持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小说中,红豆被用来象征着爱情,它的红色代表着热烈和纯真的爱情。

在主人公的心中,红豆成为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的象征,也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一种信念和动力。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爱情的意义和价值。

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它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也能够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自己的爱情,用心去对待,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和意义。

在小说中,生活的无常和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主人公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但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生活是充满了无常和变化的,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心去对待,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总之,宗璞的《红豆》是一部让人感动的作品,它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中的主人公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同时也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真实的爱情,真实的人性—对宗璞《红豆》的真实理解

真实的爱情,真实的人性—对宗璞《红豆》的真实理解

真实的爱情,真实的人性—对宗璞《红豆》的真实理解50年代的作家基本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的《红豆》却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读宗璞的《红豆》,满眼的兰芷,宗璞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中描摹真切、语言简约,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实而感人,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可以说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过的知识性女作家。

宗璞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

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正是有着这样特殊是文化气息,使她在后来的创作中流露出一种真实的创作风格。

她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1953年毕业后,大部分时间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

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

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

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

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

红豆读书笔记

红豆读书笔记

红豆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就是读书之后写的关于所读的书的比较,各位,下面就是红豆读书笔记,请看:红豆读书笔记【1】《红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单纯,善良,勇往无前,坚持自己信仰的江玫。

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

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她们随时代飘流的命运,写她们真挚的追求、失落与获得的欢欣。

拥有高度文化的中国上层知识分子。

江玫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生,在时代冲击和好友萧萧的影响下,萌生了对革命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但是,这导致了他和齐虹爱情的危机。

江玫很是矛盾,她舍不得他们的感情,又放不下自己的追求。

最后她终于做出了选择,放弃了自己爱情,投身到民主革命运动中。

作者赋予了女性自主选择的权利,江玫放弃了唯美的爱情,执着于自己革命追求。

对于江玫而言,爱情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她的人生“已不是可为之生亦为之死的首要目标.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利益基础上的个人事业及与此相关的人生价值。

”她不再是爱情生活中完全的从者。

她渴望感情的支持,但是前期是个体独立。

《红豆》当然保留了那个时代过分的单纯感,但却以它的诚挚和时代真实性,获得了久远的艺术生命。

它如同一个并不消逝的青年时代的梦,始终保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里。

红豆读书笔记【2】初看题目,不禁想到诗人王维的那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而宗璞的这篇《红豆》,有关爱情,却又不仅仅只讲爱情。

这是关于一个名叫江玫的女生,从一个只沉浸在自己单纯无染的小世界里的文艺少女,最终成长为一个好的党的工作者的故事。

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份互相扶持信任的亲情、一份患难见真情的友情、一份美好却又有分歧的爱情。

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心智渐渐成熟,并最终选择了她不后悔的道路前进的江玫,不理解革命只知自己“风花雪月”的资本家的儿子齐虹,坚强乐观有理想有抱负献身革命的江玫的引路人萧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璞之《红豆》读后感
诗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是寄托着人类感情的尤物,文人雅士都把红豆看成人间圣洁情感的象征,此后,红豆便成了相思、爱情的代名词。

“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没有耀眼的光芒,但是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

时间没有给它们留下一点痕迹。

”小说《红豆》就以两枚红豆为线索,当江玫打开盒子看到经历了岁月的洗刷仍依然鲜亮的红豆时,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

“她把红豆和盒子放在一边,从床边站了起来。

”小说最后再以红豆来引出回忆,回到现实,首尾呼应。

读宗璞的《红豆》,实在是给我一种难以忘怀的悲喜两重天的复杂感受。

江玫与齐虹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有两排粉妆玉琢的短松墙之间的小路上,而之前江玫的生活像山岩间平静的溪流,从来也没有波浪。

第一次,江玫眼里的齐虹有一種迷惘的做梦的神氣。

世界对于他,仿佛并不存在。

江玫觉得那清秀象牙色的脸,不时在她眼前晃动。

而齐虹感觉江玫就像太阳“谁能看不见你!你像太阳一样发着光,谁能看不见你!”于是,他们开始了第一次散步。

他们曾迷失在荷花清远的微香里,也曾迷失在桂花浓酽的甜香里。

他们谈着贝多芬和肖邦,谈着苏东坡与李商隐,谈着济慈和勃朗宁……“我一定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头上的那两粒红豆,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那长长的双眉和你那双会笑的眼睛,永远在一起”。

就这样,他们相恋了。

然而,齐虹却以自己为中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江玫的口中的“为人民”在他眼中是傻子的行为。

齐虹是以爱情至上的,对爱情有执著的追求,为了要和江玫在一起,甚至想强硬无理地让她跟她离开。

齐虹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他的生活是空虚无趣的。

作为一位有文化素养的青年,他没有参加革命,没有积极为革命事业作贡献。

“我恨人类,只除了你。

”“物理和音乐能把我们带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去,科学的、美的世界,不像咱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这样丑恶!”占有欲太强的他,没有真正理解江玫,甚至想强迫江玫。

齐虹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就是什么都由自己。

”而江玫却认为“认识必然才是自由,人不能只为自己。


最终,他们没能在一起。

江玫作为革命家的后代,作为一位青年知识分子,父亲的含冤而死在她心中深深埋下了为加入革命的种子,再加上好朋友萧素不断为她宣扬革命,更促使她坚定投入到为新生活奋斗的行列中。

她代表着工人阶级及知识分子的利益,把拯救全人类作为奋斗目标,后来选择了留在国内为自由奋斗。

而齐虹则作为银行家的后代,他有一些愤世嫉俗又有点理想化,和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身份与阶级地位,才决定了他在解放战争前夕,像所有资本家,反动官员大亨们一样,选择去美国生活,逃离纷乱之所,只求自保。

齐虹的性格形成取决于家庭,官宦贵族之家教育子女以自身利益为重。

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社会上等阶级的人的腐败,丑恶。

国家有难了,他们第一个离开。

有利可图时,他们第一个出现。

在那个年代,注定他俩要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种种信仰,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透露着痛苦、矛盾和悲伤。

“我和齐虹,照我看,有很多地方,是永远也不会一致的。

”这也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结局必然是一个悲剧,它终将被时代所吞噬。

相爱容易,相守难。

即使他们曾经拥有那么多的幻想、期待和甜蜜。

这也证明了爱情大多都会经历一段过程:相识、相知、相爱亦或相离。

很多人渴望爱情,但是爱情是昙花一现的美好而已。

容易苍老,容易失去。

然“剪不断,理还乱”,是他们这段恋情的写照。

时代能成就一段爱情也能埋没一段爱情。

尽管江齐两人的爱情在时代中凋谢,但花开的时候所展现的美好还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当江玫时隔八年后看见红豆仍完好无损时,她会心痛。

虽然在最后放弃了爱情选择了革命,我想她并没有完全放下爱情,爱情还是在她心里,甚至在齐虹已经离开了6年之后,她依然留恋着这份厚重的感情,并且在回忆时,仍然充满了惆怅和失落。

而正是这段爱情的刻骨铭心,才显得江玫在做抉择时的痛苦,才显出她在决定抛弃爱情投身革命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红豆》是从爱情本身出发,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

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

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作者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中描摹真切、语言简约,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实而感人,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红豆》中的情节很简单,可是带着东西很深层;语言很简洁,是国内文人常用的风格,。

江玫和齐虹的爱情过程并不如现在影视剧中那样美伦美奂,但在那样的政治背景下有如此刻骨铭心又痛中离分的爱情正是最美丽的一笔。

当我们仔细感受这篇文章时,会被打动的是作者不经意流露出的那种感情的细腻、哀伤;爱情的喜悦、缠绵、惆怅。

就是在表现江玫与齐虹之间分分合合,纠纠缠缠,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

然而让我为之心动的不是那经不起的爱情,而是带给我的疑惑。

像齐虹,用历史的角度、用政治的眼光,他是罪恶的,他是背叛全中国人民的知识分子,是自私自利和没有道德与善心的狂人。

然而在当代呢?已经跨入二千年的现在,像齐虹的人却被带上了很高的帽子。

没有人会去责问他们的爱国心,只有为他们是中国人在外国求学的事实感到扬眉吐气、光宗耀祖,更不会有什么被同学看轻的可能,相反是众人的羡慕。

被给予高度赞扬的江玫,若放在现在,我估计真的是很难在几亿女性里找出一个。

无不
为能有一个帅气富有的男友深爱自己感到万分骄傲,更别说能跟着他到国外去留学,何谈什么革命、理想、父母、朋友,全是当作风光人生的绊脚石而踹到一边去了。

这样一份有关爱情的小说,在那个“文学独白”的年代独树一帜,那种被时代所束缚的爱情至今就像一曲经久不衰的《红豆》,萦绕在我们心头,让我们能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中知识分子在爱情与革命之间的矛盾、徘徊,也让我们体会到那份爱情的纯美和无奈,同时也给了我们对现在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