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成矿规律研究4

合集下载

成矿规律研究的主要方法3

成矿规律研究的主要方法3

成矿规律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讲人:张均成矿分析是一个借助科学概念、运用理性方法整理感性材料,以揭示成矿现象本质,反映成矿时空规律的动态认识过程,贯穿于成矿研究和勘查评价的始终,是研究成矿规律研究,进行成矿研究的最基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

大量的矿产勘查实践证明,科学的成矿研究实质上是在正确的成矿分析基础上的合理推断。

研究水平的高低和研究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矿分析的深入程度,而对矿体定位规律的认识深度和成矿规律研究的准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矿分析思路、途径、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成矿条件的优劣性评价1)控矿因素控矿因素是指一切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因素,其一般包括了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岩浆岩、地层、岩相、古地理、变质作用、区域地球化学因素等。

一个地区内矿产的高度发育及某一类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控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针对具体的某一矿床则控矿因素对成矿的贡献是有主次之分的。

例如,内生矿床主要受岩浆岩、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外生矿床则着重与地层、岩相、古地理、构造等有关,变质矿床则主要受到变质作用的制约。

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2)成矿特征研究区内已知的成矿特征对于评判矿床未来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勘查工作决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矿床成矿特征着重是考虑成矿的矿种及其共生组合特征、矿床类型、矿床规模、矿体赋存特征及其复杂程度、矿物种类及其共生组合、有用元素赋存状态、矿石结构构造等:成矿的矿种倘为市场需求较为迫切、本身价值较大,特别是多种有益元素共生,则矿床往往由此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如金是一种贵金属、本身就具有货币功能,在我国湘西一带出现Au 、Sb 、W 共生的大型矿床,并且三种元素的储量都单独构成大型矿床的规模,三者的共生造成了矿床本身价值及开发生产效益的巨增。

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3)矿化信息矿化信息是指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指示矿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

矿化信息一般可分为矿产地质信息、遥感地质信息、地球化学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四大类。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研究成矿规律研究是矿产预测工作的核心内容,采用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解剖典型矿床,划分成矿系列并建立区域的和矿床的成矿模式,编制成矿规律图件。

第一节成矿特征研究一、典型矿床解剖典型矿床解剖工作是成矿规律研究工作的基础,要求选择工作区内在矿种、规模、成矿类型、控矿因素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或矿点,进行典型矿床解剖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1. 控矿因素的研究控矿因素的研究是在成矿地质背景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控制成矿的直接地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前提是首先确定各类地质作用是否和成矿有关。

(1)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的研究内容:地层层序、时代、产状、空间分布、岩石组合,岩石结构构造、岩石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不同岩性和成矿的关系。

(2)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研究内容:侵入岩三度空间形态、侵入深度、侵入期次,侵入时代、侵入角砾岩特征、自变质作用,接触带特征,岩石结构构造、剥蚀程度、矿物成分、微量元素、岩石化学、同位素成分、稀土元素分配、气液包裹体、岩石组合、脉岩、隐伏岩体的推测和圈定。

(3)控岩控矿构造研究内容褶皱构造:划分褶皱变形期,确定各期次褶皱的产状、形态、空间组合形式,确定褶皱构造演化历史及空间特征变化,确定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关系。

断裂构造:确定控矿和非控矿断裂,确定其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深度,级别划分、空间展布特征,平面和剖面形态组合特征、控矿构造期次,发生发育历史、控矿构造的性质及各期次各空间产状的性质转化特征,控矿构造和区域构造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的确定,成矿物质迁移沉淀和构造活动的关系。

(4)古构造的分析研究内容:韧性剪切带、继承性区域断裂带、火山机构、火山原生构造、火山岩浆构造带、沉积盆地,隆起和坳陷等古构造轮廓、同生构造带、造礁带等。

2. 成矿特征的研究(1)填制矿产统计卡片,内容包括矿床位置、区域构造背景、控矿因素、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内容,附矿区平面图及典型矿体剖面图。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成矿规律是指地质学家根据对矿床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矿床产状、发育规律的研究,总结出的矿产富集的规律性和客观规律,是指矿床产状、地质构造、成岩作用、流体作用、构造热量等复杂地质作用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工程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矿床成矿规律。

矿床成矿规律是矿床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主要包括形成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产状规律、电子颈规律、成矿规模和矿化度规律、成矿周期规律等。

一、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成矿作用是一个系统性的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成矿规律,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环境等因素都有重要影响。

(一)地质构造与成矿规律1.构造对成矿的影响构造作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构造的复杂程度对成矿规律有重要影响。

构造发育差异对成矿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差异构造是矿床产状差距及产状变形的重要原因。

②差异构造的存在使矿床的形态和长度具有规律性。

③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2.构造与蚀变作用构造对产状变形和岩石兼容性产状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中蚀变对矿质和矿床成矿有密切关系。

3.构造对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热液作用构造和其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构造与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二)地层产状与成矿规律1.产状对成矿的影响产状因素是矿床形成、分布和富集的主要外部条件,与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关系密切,对于热液流体的传递和热液的生成均有重要影响。

2.矿床构造对地层产状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层产状的作用及其不均匀性,决定了矿床的形状与长度都具有规律性。

3.陆相暴露和海相沉积产状的影响地面降水和海相盐度的不同,以及不同深度产状对热液作用和成矿作用都有所不同,因而对矿化物质的生成和富集有影响。

海相沉积带矿床常具有水平的产状,陆相暴露矿床产状多呈近直的产状。

(三)岩浆活动与成矿规律岩浆作用是自上而下的矿床形成。

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
规律被认为是现象内部本质的联系, 这种联系决定了现象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发 展。 成矿规律的研究,最早在由 L. 德洛内 (1892)提出。之后,B.H.斯米尔诺夫、 P.鲁蒂埃等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
目前形成了 全球成矿规律,区域成矿 规律、矿区成矿规律以及单矿种为主的专 门成矿规律等不同分支。
海 期(2000~1800Ma) 南罗得西亚期 (1700~2500Ma)
表4-2 全球主要成矿期及有关矿床(据Г·А·特瓦尔奇列利哲,19பைடு நூலகம்0)
最主要的 成矿期 中一新生代 成矿期 (<150Ma) 主要的褶皱作 用的地台 形成期 阿尔卑斯 期(50Ma) 出现金属矿 化作用的强 度 最主要 地 槽型 的 矿石建造 地 台 型
(2)加里东成矿期 ;
(3)海西成矿期 ;
(4)燕山成矿期 ;
(5)喜马拉雅期 。
表4-1 我国成矿期成矿特征简表
成 矿 时 期 代 纪 中-晚元古代
6-18 亿年 早元古代-晚 大古代 19~25 亿年 早太古代 15~ 38 亿年
地槽期及褶皱带期 内生和变质矿床 外 生 矿 床 Cu、 Fe、 U、 Au、 稀有等. (康 Fe、Cu、 P、(伊陕
成矿规律
R.W. Boyle (1979) 在讨论金矿床的成矿规律 时强调,研究成矿规律必须考虑三个基本问题:
矿床中成矿元素的来源;
矿床中成矿元素赖以达到其沉积场所的通道,
包括输导构造和渗透性岩石;
沉积场所或包含矿床的圈闭,包括有利于交代
和浸染作用的构造和容矿岩石。
此外,还应该包括成矿作用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发生 的变化,以及成矿过程中介质的来源和热源等。
表4-1 我国成矿期成矿特征简表

矿山成矿规律研究

矿山成矿规律研究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矿山成矿规律研究吴远亮,刘镇华摘要:矿山床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沉积型,另一种为变质型,均属层控性矿床。

本区矿床就是沉积变质型矿床类型。

本文将结合实际针对矿山成矿规律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矿山;成矿规律区内主要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地形较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地层岩性较单一,地质构造不发育,局部地带受风化作用影响,岩体的稳定性变差,露采边坡可沿不利结构面产生局部滑移。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区内附近无污染源,矿石及废石不易分解出有害组分。

为了确保采矿工程的顺利进行,针对矿山成矿规律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矿区地质1.1 区域地质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夏板块(Ⅱ)东南加里东期造山带(Ⅲ)武功山隆起,北部为扬子陆块江南东部隆起带九岭逆冲隆起,南部为华南陆块北武夷云开—会稽山前沿褶冲带(Ⅲ1)和南侧的武功山逆冲推覆带(Ⅲ1),区域褶皱构造处于神山倒转褶皱南翼。

联圩组。

褐黄色黏土、亚黏土、含砾亚砂土,下部砂砾层及砾石层;佘田桥组。

紫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白云岩、硅质岩、泥硅质岩;牛角河组。

灰、深灰色高碳质板岩(石煤)、硅质板岩、石英岩、粉砂质板岩及变质砂岩组成的砂板岩互层;老虎塘组—坝里组(合并表示)。

灰色白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夹粉砂岩、绢云千枚岩、厚层状变凝灰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夹硅质岩;下坊组。

绿泥千枚岩、绿泥绢云千枚岩、含黄铁矿绢云千枚岩、含磁铁矿绢云千枚岩、含磁铁石英岩、磁铁石英岩;上施组。

浅灰色绢云千枚岩、黑云母绿泥绢云千枚岩;库里组。

黑色碳质绢云千枚岩、砂质千枚岩;板坑单元。

中粗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新余式”铁矿;矿区范围。

区域上已知矿产有。

铁矿、硅质岩矿,钾长石矿;武功山腹地一带有雅山锂铌钽矿、下桐岭钨钼矿、新坊钨矿,及煤炭、瓷土矿、石灰岩、白云岩、镁质黏土、锰等矿。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总结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总结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总结1.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概论1.成矿规律学:是应用地学理论来研究矿床的形成、时空分布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矿床勘查,进行成矿预测的基础.2.成矿预测是根据成矿规律或矿化信息,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不同规模的矿化单元(矿带\矿田\矿体)的产出位置、矿化类型、资源量等的预测。

成矿预测通常包括(1)定性预测:概念预测:利用矿床分布的概念模式预测矿床。

(2)定量预测:矿床统计预测:根据矿床分布的统计规律预测矿床。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定量化表达。

以成矿规律为基础的成矿预测工作,是矿床勘查工作创新的基本途径。

2.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地质因素分析1.成矿地质背景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事件)、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的总和。

最基本的控矿因素(1)地层(岩性)(2)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裂:压\张\扭性断裂(3)岩浆岩: (a)超基性(科马提岩/橄榄岩):Ni\Cu\Cr\PGE(b)基性岩(玄武岩/辉长岩):Fe\V\Ti(c)中性岩(安山岩/闪长岩):Fe、Cu、Pb、Zn、Au(d)酸性岩(流纹岩/花岗岩):W、Sn、Bi、Mo、Li、Be、Nb、Ta(e)碱性岩(正长岩):Au、Cu、Mo不同类型的矿床具有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组合。

2.地质异常(1)由地质异常事件形成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成因序次与围岩具有显著差别的地质体;(2)小概率事件形成的稀有地质体,服从统计规律;(3)矿床是典型的地质异常体。

3.控矿因素(1)地层(岩性)控矿(2)构造(褶皱+断裂)控矿(3)岩浆岩控矿:成矿专属性(4)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挥发分)3.成矿时空分布规律1.成矿期\成矿域一定的成矿物质在一定地质时期的某些地区或一定地区的某些地质时期内的富集规律。

(1)这种有利于某种矿产或多种矿产富集的地质时间区间称为成矿期。

(2)有利于成矿的区域成为成矿省(带\矿集区) .2.研究意义在研究成矿规律时,采用成矿期、成矿省、矿化分带性等概念。

4.3成矿规律

4.3成矿规律

印支成矿期( T 三叠纪)
印支运动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海侵状态,使之上升为 陆地,出现一系列内陆盆地,形成许多重要的外生矿床, 有铜、石膏、盐类、石油、油页岩等。 西部地区尚有三江地槽褶皱系,松潘 —甘孜地槽褶皱系、 秦岭地槽褶皱系及海南岛地槽褶皱系,其中形成众多的内 生矿床,如Fe、Cu、Cr、Ni、稀有金属、云母、石棉等。
矿产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通常用划分成矿期 的方式来表述:凡产生特定矿产组合的一段地质 时期(代)就称之为成矿期。
1.我国主要的成矿期
划分成矿期是研究矿床在时间上的发展、演化和 分布规律性的有效途径。地史中一定类型的矿床 及其组合的出现往往和一定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有关。据我国地壳发展的主要构造运动及成矿特 征,将我国的成矿期划分为如下六个:
中 国 北 方 中 生 代 大 规 模 成 矿 作 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140Ma和120Ma左右两次成矿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140Ma左右形成Mo(W)矿, 120Ma左右形成金矿
华北克拉通北缘多金属矿带: 190-160Ma, 140Ma 左右和120Ma左右三次成矿
喜山成矿期 (Q R新生代)
1)前寒武纪成矿期, 3)海西成矿期, 2)加里东成矿期, 4)印支成矿期,
5)燕山成矿期,
6)喜山成矿期
早太古成矿期(泰山期)(38—25亿年); 地壳开始形成,薄而不稳固,故有大量来自上地幔的超基性、基性岩浆 活动,形成重要的绿岩带及有关矿床。本期末发生阜平运动,有广泛的 火山和火山沉积作用、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作用,并伴随一系列矿床的形 成,重要者有铁、金、铜、磷、滑石、菱镁矿、石墨、云母等。 晚太古—早元古代成矿期(中条或吕梁期)(25—18亿年) 本期地壳已经形成并相对稳定下来,火山作用、花岗岩化、混合岩化仍 较普遍和强烈,火山和火山沉积建造,各种碎屑沉积建造及化学沉积建 造大量出现,生物沉积建造开始出现。在这种地质环境中形成的矿产有 铬、镍、铂、铁—钛、金刚石、铜铅锌硫化物、稀土、硼、滑石、菱镁 矿、云母等。 晚元古或震旦亚界成矿期(18—6亿年) 本期属晋宁、澄江、扬子构造旋回成矿期。这时稳定区与活动带区别明 显,大气中CO2占优势,海水中CO2逐渐减少而变成硫酸盐型,主要矿 产有铁、铜、磷、石棉、石墨等,在北方产于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地 层中,在南方则产于板溪群、会理群、昆阳群、神农架群、南沱砂岩层 及相应地层中。

我国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及成矿规律_概述及解释说明

我国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及成矿规律_概述及解释说明

我国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及成矿规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我国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其成矿规律进行概述和解释说明。

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而言尤为关键。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形成过程以及分布规律,能够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金属矿产资源及成矿规律、非金属矿产资源及成矿规律、成矿规律解释说明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同时概括文章的结构框架。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概述和解释我国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以及其成矿规律。

通过深入探讨各类矿床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背后所蕴含的形成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

同时,本文也将对不同类型的成矿规律进行解释说明,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展望未来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领域的发展前景。

2. 金属矿产资源及成矿规律:2.1 金属矿产资源概述:金属矿产是指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金属元素或化合物,包括常见的铁、铜、铝等以及稀有金属如钕、锂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金属矿产资源。

2.2 金属矿床形成过程:金属矿床是指地壳中相对集中含有一定品位和规模的可开采的金属矿物聚集体。

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和流体运移等多个阶段。

在岩浆型成矿作用中,岩浆从地幔上涌至地壳,在运移过程中会携带含有各种金属元素的流体,并通过与周围固体结构进行反应沉积,形成富含金属元素的岩浆型金属矿床。

与此相对应,沉积型成矿作用则是通过水流将溶解在水中的金属离子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型金属矿床。

2.3 金属矿产资源分布特点: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呈现着分布广、品位较低、矿种多样等特点。

其中,我国东部地区以铁矿、锰矿等为主要金属矿产资源;西南地区以白银、钨、铅锌等多种金属为主;西北地区则以铜、铝等为主要金属资源;东北地区则拥有丰富的黄金和稀有金属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 矿床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某些矿种或矿 床常在某一地区的某一地质时代内集中出现。
✓ 世界上70%的金矿、62%的镍和钴、60%以上的铁矿 形成于前寒武纪;
✓ 80%的钨矿形成于中生代; ✓ 世界上的盐类矿产主要形成于二叠纪等。
➢ 矿产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通常用划分成矿期的方式 来表述:
➢ 中-晚元古代成矿期(1800~600Ma): • Fe、Cu、P、石棉、石墨等矿产,在北方产于长城、 蓟县、青白口系地层中,在南方则产于板溪群、会理 群、昆阳群、神农架群、南沱砂岩层及相应地层中。
2)加里东成矿期 (600-410Ma)
➢ 华北、西南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质时期。 • 早期矿产以产在浅海地带和古陆边缘海进层序底部 的Fe、Mn、P、U等外生矿床为主,如宣龙式铁矿、 瓦房子锰矿、湘潭式锰矿、昆阳式和襄阳式磷矿等。 • 中期海侵范围扩大,普遍出现大量钙质沉积,形成 灰岩白云岩矿床。 • 晚期在海退环境下形成泻湖相石膏和盐类矿床。
➢ 总体特征:各类矿床在时间上分布很不均匀。
• 铁、金矿产在地史发展的早期比较富集; • Hg、Sb、As、稀有金属在地史发展的晚期相对集中。
2、全球主要的成矿期
➢ 根据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成 矿作用的一系列特征,Г.А.特瓦尔奇列 利哲将全球分为七个最主要的成矿期(P70 表)。
全球最主要成矿期及有关矿床(Г.А.特瓦尔奇列利哲,1970)
印支运动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海侵状态,使之 上升为陆地,出现一系列内陆盆地,形成许多重要 的外生矿床,有铜、石膏、盐类、石油、油页岩等。
西部地区尚有三江地槽褶皱系,松潘-甘孜地槽褶 皱系、秦岭地槽褶皱系及海南岛地槽褶皱系,其中 形成众多的内生矿床,如Fe、Cu、Cr、Ni、稀有 金属、云母、石棉等。
➢ 凡产生特定矿产组合的一段地质时期(代)就称之为成矿 期。
1、我国主要的成矿期
划分成矿期是研究矿床在时间上的发展、演化和 分布规律性的有效途径。地史中一定类型的矿床 及其组合的出现往往和一定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有关。
据我国地壳发展的主要构造运动及成矿特征,将 我国的成矿期划分为如下六个:
1)前寒武纪成矿期, 2)加里东成矿期, 3)海西成矿期, 4)印支成矿期, 5)燕山成矿期, 6)喜山成矿期
➢ 自米 尔 诺 夫 、 Р. 鲁 蒂 埃等人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 研究。
➢ 主要研究分支:
✓ 全球成矿规律 ✓ 区域成矿规律 ✓ 矿区成矿规律 ✓ 单矿种为主的专门性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研究的内容:
1.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2.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3. 成矿物质来源规律 4. 矿床共生规律
6)喜山成矿期 (65.5 Ma -现今)
➢ 此时我国东部进入了地质余动期,构造活动较弱。
➢ 但台湾和喜马拉雅地区地质活动仍强烈,产出有伴随基性—超基 性岩浆活动的Cr-Pt矿床(西藏)、Cu-Ni矿床及火山岩中的Cu、Au 矿床(台湾)等以及Pb、Zn、S矿床(新疆西南部)。
➢ 外生矿产比较发育,以风化淋滤和沉积矿床为主,主要的有塔里 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边缘地带的层状铜矿床,各地的砂金、砂 锡矿床,风化淋滤型镍矿,风化壳型铝土矿,西北许多地区的 硼矿和盐类矿床,西南地区的钾盐和岩盐以及第三纪的煤炭和 石油等。
➢ 祁连山、龙门山、南岭地区地质活动强烈。 • 矿产为内生的Cr、Ni、Fe、Cu、石棉,如镜铁山铁 矿床,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等。
3)海 西 成 矿 期 (410-251Ma)——华力西期
➢ 东部地区处在稳定地质阶段,以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泻 湖相及陆相沉积为主,相应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外生矿产, 如南方泥盆纪的宁乡式铁矿、二叠纪的泻湖期相Mn、Fe 煤等矿床;北方石炭、二叠纪的铁、Al、煤、粘土矿等矿 产。
1)前寒武纪成矿期
该成矿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成矿期,持续时间最长。 ➢ 早太古代成矿期(泰山期)(3800~2500Ma):
• 绿岩带及有关矿床;Fe、Au、Cu、P、滑石、菱镁 矿、石墨、云母等。
➢ 晚太古-早元古代成矿期(中条或吕梁期)(2500~1800Ma): • Cr、Ni、Pt、Fe-Ti、金刚石、铜铅锌硫化物、稀土、 硼、滑石、菱镁矿、云母等。
5)燕山成矿期(199-65.5 Ma)
燕山运动时期是我国最重要的内生成矿期。
➢ 我国西部地区大都进入了地质稳定发展阶段。
➢ 东部地区进入活化阶段,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相 当强烈,形成丰富多样的内生矿床。
• 早期以广泛分布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为代表,形成一系列W、Sn、Mo、Bi、 Fe、Cu、Pb、Zn矿床;
3、地壳成矿演化的若干特点
➢ 多旋回性 ➢ 继承性 ➢ 长期性 ➢ 方向性
1)成矿的多旋回(多阶段)性
➢ 成矿的多旋回性,指的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 相同的矿床类型或类似的矿产组合在前后构 造旋回中周期性地重复出现的规律性。
第三节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的概念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成矿物质来源规律 矿床共生规律
成矿规律概念
➢ 成矿规律是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 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 和总结。
➢ 成矿规律既是进行成矿分析的向导(基础), 又是成矿分析的结晶,它对预测找矿工作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西北地区仍处于地质活跃阶段,以内生金属矿产为主,有 秦岭和内蒙的铬、镍矿床;内蒙白云鄂博式稀土-铁矿床; 阿尔秦、天山地区的稀有金属伟晶岩矿产,与花岗岩有关 的W、Sn、Pb、Zn;南祁连的有色金属;川滇等地的Cu、 Pb、Zn以及力马河Cu-Ni硫化物矿床。
4)印支成矿期 (251-199 Ma)
• 晚期以广泛分布的小规模岩浆活动为代表,形成一系列重要的Fe、Pb、Zn、 Hg、Sb、Au、稀有金属、萤石、胆矾石等矿床。
➢ 喜马拉雅山及台湾地区仍处在地质活跃期,超基性、基性岩 浆活跃,伴随Cr、Ni、Cu、Pb、Ag等矿床。
➢ 该期外生矿产不及内生矿产发育,在小型内陆盆地中有Fe、 Cu、U、煤、盐类、油页岩等矿床产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