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
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业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高能力或掌握技能 ; 成绩——接近 目标 的个 体被积极驱 动 ,
试 图超越他人 , 证明 自己的能 力 , 获 得外 部 的有利评 价 ; 成
绩— — 回避 目标 的个 体 则 被 消 极 驱 动 , 试 图避免失败 , 防 止
自己被他人看作 愚蠢或无能 。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 了一 系列 的研究 , 这种三分模 型为 后来 的实证研 究提 供 了较为
2 0世纪 7 0年代 末 8 0年代初 , D w e c k和 N i c h o l l s 等将成
就 目标概念 引进成 就动机理论 。德维克在社会认 知框架最 新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 , 综合 以前成 就动机的研究成果 , 提 出 了较 为完 善的成就动机理论 … 。他根据能力 的内隐观念将
不同的动机 、 情感 、 认知 和行为 过程 , 并通 过这 些 中介过 程
用 的是 自我参照标准 ; 成绩 目标 的 目的是 证 明其能 力 的高
低, 强调评价和在社会常模 中与其 他学生能力 的比较 , 使用 的是社会 比较标准 J 。2 0世纪 9 0年代末 , E l l i o t 和H a r a c k —
摘
4 0 4 1 0 0 )
要: 随机选取湖北 某中学学生 2 6 8名为被试 , 对其成就 目标定 向、 学业效能 感与 学业成绩 的关 系进行 了问卷
调查 。结果显示 : 成绩趋近与 掌握 回避 和学业成绩之 间有 显著正相 关 , 对 学业成 绩有 正向预测 作用 ; 成绩 回避对 学业成绩有 负向预 测作用 ; 学业效能感在成就 目标定 向与 学业成绩之 间起 着部 分 中介 作用。 关键词 : 初 中生 ; 成就 目标定 向; 学业效能感 ; 学业成 绩
中学生应对倾向在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中的中介作用

虑 、成就 目标倾 向和应对倾 向的程度 ( T AS得 分 >2 0分为重 度考试 焦虑 ) 。采用 L I S R E L 8 . 8 0统计分析 中 介效应 a b的估计值 及显 著性 检验。结果 :T A S平均 分为 ( 1 6 . 8±5 . 4 ) ,重 度考试 焦虑 检 出率为 3 0 . 9 %。 重度组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 ( 2 4 . 3± 3 . 1 )V S .( 2 3 . 2± 2 . 0 ) ,P<0 . 0 5 ] ,重度组 初 中生与 高中生 的得分差
t e s t a n x i e t y . Me t h o d s : T o t a l l y 5 0 8 mi d d l e 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3 0 1 f e ma l e s , 2 0 6 ma l e s , 1 g e n d e r u n k n o w n ; 2 6 9 j u n i o r
张婉 莉 , 陈青 萍。 刘如 平
( 。陕西师范大学政 治经济 学院 ,西安 7 1 0 0 6 1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 育科学 系,西安 7 1 0 1 0 0 西安7 1 0 0 6 1 通信作者 :张婉莉 s j y z wl 2 0 1 0 @1 2 6 . c o m)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 院,
【 摘
要】目的 :探讨 中学生 的应对倾 向在成 就 目 标 与考试 焦虑之 间的 中介作 用 。方 法 : 选取 l 2~ 2 0
岁 中学生 5 0 8人 ( 女生 3 0 1 人 ,男生 2 0 6人 ,1 人信息缺失 ;初 中生 2 6 9人 ,高 中生 2 3 9人 ) ,于期末 考前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专业承诺的中介作用

( 平顶 山学院 , 河南 平顶山 4 6 7 0 9 9 )
摘 要: 以6 1 2名 大学生为被试 , 采用成就 目标量表 、 专业承诺 量表 和 学习投 入量表 , 考 察 大学生成就
目 标定向、 专业承诺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 1 ) 男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文科生
功的原因和对工 作任 务 的投 入 。早期 的成就 目标 理
为( 行为投入 ) 得到实现 。S c h a u f e l i 等认 为 , 学 习投入
是一种与学 习、 科 研 和就业 相关 的 、 持 久 的、 积极 的 、
完满的情感和认知 的心 理状态 , 以活力 ( V i g o r ) 、 奉献 ( D e d i c a t i o n )和 专 注 ( A b s o r p t i o n)为 三 个 核 心 维
度
。学 习投入 作 为学 生学 习 心理 积极 面 的重要
指标 , 能够反 映学生 积极健 康 的心理状 态 , 有 利 于激
发学生 的乐观 主义 、 抗 逆力 、 意义感 和创 造力 等积极 的品质 , 从而有效 地促 进学 生 的成熟 和发展 , 为其 走 向社会打下 坚实 的基础 。学习投 入受 到多种 因素 的
主导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习投入就是 一个反
映学生学 习主动性 的重要指标 , 也是预测学 生学业成
就的重要指标之一 , 它 可 以通 过积极 的情 感 ( 情 感投 入) 、 朝向奋斗 目标 的倾 向( 认 知投入 ) 和有活 力 的行
知, 及其完 成任务 的信念 , 它具有 动机 、 认知 、 情感 和 行 为等特征 。目标 定 向理论试 图解 释个体 追求 成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发展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发展的研究回顾与展望1 引言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对行为起着使动作用;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而学习动机是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1.1 成就目标成就目标理论是学习动机理论的一种,成就目标根据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Ames(1992)认为成就目标指的是成就行为的目的,是能力信念、成败归因和情感三者的整合模式; Urdan(1995)等人认为成就目标是学生对开展学习任务原因的一种知觉; Dweck(1988)等人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对认知过程的计划,它具有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结果”; Pintrich (2000)认为成就目标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的的认知表征”。
由此可知研究者对于成就目标的具体定义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所从事某一成就任务的目的或原因的认知。
Midgley(2001)认为成就目标是一种个体感知到的抑或行为的目的,涉及与胜任力有关的情景。
Elliottt(2005)认为成就目标指个体在特定的成就环境和成就任务中希望达到的目的,用于引导和维持起行为的目的(张承芬, 宿淑华, 李丽, 2004)。
我国学者方平(1999)认为成就目标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
1.2 成就目标定向的分类研究目标设置研究的取向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目标自身特性的研究,例如目标的明确度、目标的难易程度、个体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其二则集中在对成就情境下个体所采用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类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即以社会认知模式为基础的成就目标定向研究,它重视内部动机的维持与增强,强调个体的成就目标定向对动机的影响。
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择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择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xx年xx月xx日•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假设与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解释•结论与启示•参考文献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成就目标定向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择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深入探讨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揭示择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缓解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02文献综述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个体差异变量,它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追求目标的方向和意图。
在大学生就业领域,成就目标定向可能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准备。
定义及测量目前关于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探讨其在学业成绩、学习动机、自我调节等方面的作用。
然而,关于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现状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综述定义及测量择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就业准备和实施就业决策的信念。
它是预测学生就业准备和就业结果的重要变量。
研究现状大量研究表明,择业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就业准备、就业选择和就业满意度有关。
然而,关于择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在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就业焦虑关系中的研究相对较少。
择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定义及测量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家庭、朋友、老师等处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支持可能对学生的就业焦虑产生影响。
研究现状社会支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支持和就业准备有关。
然而,关于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在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就业焦虑关系中的研究相对较少。
社会支持研究综述就业焦虑是指个体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产生的紧张、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
它是预测学生就业准备和就业结果的重要变量。
定义及测量大量研究表明,就业焦虑与学生的就业准备、就业选择和就业满意度有关。
然而,关于成就目标定向、择业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就业焦虑之间的研究相对较少。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分析及教育对策的研究-4页文档资料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剖析及教育对策研究1 引言成就目标是当代动机研究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概念。
早期研究者Dweck[1]、Ni chlls[2]与Ames[3]把成就目标划分为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
20世纪90年代末Elliot 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趋近目标与成绩回避目标三分结构[4]。
最近Elliot[5]与Pintrich [6]在逻辑推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掌握目标划分成掌握趋近目标与掌握回避目标,这样就形成了四种目标定向理论结构,这四种目标分别是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与成绩回避目标。
而成就目标定向是指成就行为目在认知(如对于情景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与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与学业)等特征上稳定趋向。
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具有特定占有优势成就目标定向对个体成就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会影响给定任务效绩[7]。
因此,有关成就目标定向研究格外受到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专家与各界学者高度重视。
随着新世纪社会变革与发展必将影响大学生成长与发展。
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成就目标四分结构框架,主要剖析与探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与自评学习成绩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上差异,并提出有针对性教育对策。
2 研究方法2.1 被试地方本科院校303名大专生与105名本科生。
有效问卷303份,其中男生 98名,女生 205 名;一年级103 名,二年级101名,三年级99 名;文科 154名,理科149 名。
2.2 研究工具成就目标测量采用刘惠军等编制《成就目标定向量表》(Achievement Goal Oriention S cale),该量表包括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与成绩回避目标四个分量表。
总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7,四个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分别是0.84,0.77,0.83, 0.70。
分半信度为0.88。
量表采用5点记分方法,“完全不符与”记1 分,“完全符合”记5分,中间程度分别记做2 、3、4分。
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自我调节学习为中介

心理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24,17(1):78-86通信作者:司继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Emial:*******************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自我调节学习为中介孙文杰1郭凯玥2赵晓萌3张佳佳4雒瑞帆2司继伟2(1海阳市第四中学,烟台265100;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358;3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青岛266071;4高青县第一中学,淄博256300)摘要为考察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及自我调节学习在其间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389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测查,并对其学业成绩进行半年的追踪。
结果发现:(1)掌握接近和掌握回避目标对即时和延时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预测作用,成绩回避目标对即时和延时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预测作用;(2)成绩接近、掌握接近和掌握回避目标可通过自我调节学习间接正向预测即时和延时的学业成绩,而成绩回避目标可通过自我调节学习间接负向预测即时和延时的学业成绩。
研究表明,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同,自我调节学习在其间起到了重要的间接作用。
上述研究发现为高中生确立成就目标和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业成绩提供了实证证据支持。
关键词成就目标定向;学业成绩;自我调节学习;高中生DOI 10.19988/ki.issn.2095-1159.2024.01.0091问题提出学业成绩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且与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学业幸福感等密切相关(Oliveira et al.,2017;Tuomi⁃nen et al.,2020)。
成就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Dweek,1986;Honicke et al.,2019;Lavrijsen et al.,2021;Meens et al.,2018),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个体自身动机因素对其学业的发展尤为重要(Wirthwein et al.,2013;Zimmerman,1989)。
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一、概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源,被认为是影响个体行为和绩效的关键因素。
成就目标定向作为驱动个体追求成就的内在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业辅导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首先对心理资本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等,并探讨这些要素如何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接着,本文对成就目标定向进行深入剖析,区分了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并探讨了不同目标定向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假设心理资本较高的学生更可能设定积极的目标定向,进而促进学业成就的提升。
同时,本文还将考虑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业辅导提供理论支持,帮助教育工作者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发展积极的心理资本和目标定向另一方面,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业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做出贡献。
1. 研究背景:介绍当前大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性,以及心理资本和成就目标定向在其中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未来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业成就已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途径。
学业成就并非仅取决于智力因素,心理资本和成就目标定向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Ξ王雁飞ΞΞ(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 凌文辁 朱 瑜(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广州,510632)1 引言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
他们认为,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目前,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教育、体育、工作管理等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的分析。
目前,探讨社会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是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热点之一。
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来源及其概念释义成就目标定向是成就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是目标设置研究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的具体表现。
从本世纪30年代起,美国心理学家们就开始了对目标的研究,自Locke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以来,目标设置研究的取向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目标自身特性的研究,例如目标的明确度、目标的难易程度、个体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其二则集中在对成就情境下个体所采用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类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即以社会认知模式为基础的成就目标定向研究。
研究表明,特定的、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认为,成就标定向由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和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构成。
211 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学习目标定向占优势的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志于发展自己的能力,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任务的把握和理解上,把能力的提高和对任务的掌握程度作为成功的标准,失败被看作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达到特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212 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成绩目标定向占优势的个体在行为过程中,有向他人展示自己才能和智力的愿望,并极力回避那些可能失败或显示自己低能的情境,倾向于以参照群体来评价自己的成功。
3 社会认知在成就目标定向与结果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 绩效反馈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资源,个体经常会通过各种方法去寻求,用于改进自己的行为,减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我们把个体主动寻求绩效反馈的行为称为寻求反馈行为(feedback2seeking behavior)。
社会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11 作为中介变量的知觉到的代价(perceived cost)和知觉到的价值(perceived value)个体是否产生寻求反馈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寻求反馈成本和价值的感知。
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特有反应模式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个体在寻求反馈行为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知觉到的代价和价值。
31111 知觉到的代价知觉到的代价也被称作为自我代价(Ego cost),即个体接收到消极反馈信息时自我所承受的代价。
Ashford等人认为对寻求反馈代价的感知是寻求反馈行为决策中的首要因素。
他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寻求反馈代价:(1)努力的成本;(2)面子丢失的成本;(3)推论的成本。
研究表明,对于消极绩效反馈,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知觉到的代价要多于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
第二种是自我表征代价(self2presentation cost),即暴露出个体对行为的不确定性及需要帮助的代价。
对个体来说,做出寻求反馈的行为及表露出寻求反馈的意向,会使自我有一种潜在的自我表征的代价。
Ashford认为,个体在做出寻求反馈行为时需要做出较多的努力,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会有更多的自我表征的代价。
31112 自我知觉到的价值在寻求反馈行为过程中,个体认为成绩反馈对于绩效提高和能力发展是否有价值的信念称为自我知觉到的价值。
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持有增值理论(incremented theory),认为成功与努力付出紧密相关。
他们认为,寻求反馈对促进他们的能力和绩效非常必要,因此外在反馈具有较大价值。
而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持有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对能力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对绩效反馈的自我知觉到的价值较小。
312 作为中介变量的自我监控策略(self regulation statics)自我监控(self2regulation)是行为主体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而自我监控策略指控制动机力量转化为行为和工作绩效的认知过程。
国外研究证实,自我监控策略与成就目标定向有着密切关系,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会较多地运用自我监控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运用自我监控策略的量就少得多。
Vande Walle的研究表明,个体成就目标定向与自我监控策略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在成就情境下会更多的使用以下几种自我监控的策略:目标设置(goal setting)、预期的努力(intended effort)、预期的计划(intended planning)。
31211 目标设置(goal setting)Vandewalle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在目标设定上有明显差异,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成绩目663心 理 科 学 2003年 第26卷 第2期 ΞΞΞE-mail:wangzhu2002@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79930200)的部分工作。
标定向的个体更愿意接受挑战,更多地运用目标设置策略。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学习目标定向与接受挑战任务倾向(preference for challenging tasks),运用目标设置策略和乐观主义呈显著正相关,而成绩目标定向与以上三个概念则呈显著负相关。
31212 预期的努力(intended effort) 由于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持有不同的理论,所以他们对努力付出(effort expenditure)的看法有较大差异。
VandeWalle在研究中发现,学习目标定向与预期的努力有显著正相关,成绩目标定向与预期的努力呈显著负相关。
31213 预期的计划(Intended Planning)Shjan的研究表明,对于一项特定任务,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更倾向首先在内心中做一个如何达到目标的计划。
Button等人发现成绩目标定向与炫耀想法呈正相关,而学习目标定向与其却没有相关。
Vande Walle发现学习目标定向与预期的计划和工作持久性呈显著正相关,而成绩目标定向与这两个变量却没有相关。
313 认知干涉(congitive interference)认知干涉是Saras on等人在1986年提出来的,是指由于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有消极归因,坚持性较低,采用低效率的行为策略,因此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会经历较多的认知和情感障碍,对后继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
他认为有两种认知干涉:与任务相关的认知干涉和与任务不相关的认知干涉,并建构了相应的量表。
H ofmann通过研究证明成绩目标定向直接影响着个体工作绩效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认知干涉在认知能力和工作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认知干涉增加,则工作绩效降低,认知能力和认知干涉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认知能力和认知干涉在成绩目标定向和工作绩效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4 关于成就目标定向与社会认知关系研究的思考 关于成就目标定向与寻求反馈行为与工作绩效之间社会认知过程关系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社会心理机制的认识,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
但是也要看到,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文献调研表明,这一领域内研究较多地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特别强调信息加工的过程研究,而对社会情境认知研究较少。
研究表明,社会认知过程会根据情境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会采取不同的认知策略。
(2)对个体情感的研究及情感与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
人的情绪、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关于心情、情绪和情感在认知中作用的研究必不可少。
研究表明,心情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判断与认知加工策略。
(3)在此领域中干预研究较少。
社会认知过程中成就目标定向与行为、绩效中的作用自不待言,如何从教育、培训以及其它社会环境的改变入手,有针对性地控制和干预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的课题。
(4)纵观该领域内的研究,大多数为实验室研究,缺乏现场情境性研究,而且被试主要是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因此不论是被试和情境都缺乏现实性。
所以其外部效度受到很大怀疑,其结果的应用也应该相当谨慎。
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成就目标定向与结果变量内在过程的研究,考察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其它社会认知变量。
同时也要对部分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加以重复验证,积极地进行跨文化研究。
因为这些研究成果可能会因为不同文化背景、具体情境或被试不同而产生不一致。
(接第379页)着精神成果,精神产品要借助物质形式,而有些产品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如雕塑。
再如有声语言要结合动作、表情、体态,而形体语言有时也要借助有声语言或符号语言才能交流。
综上所述,外化创新一般要经过四个环节,即认知加工环节、媒体转化环节、物化或媒体化环节,此外,还有一个商品化环节。
学生的外化创新主要表现为前两个环节。
3 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相互作用 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力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无数次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相互作用,由简单的、低层次的创新,逐渐发展为复杂的、高层次的创新。
内化创新是外化创新的基本条件,这种基础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内化创新为外化创新提供信息储备。
第二,内化创新为外化创新提供结构重组的活性。
每一次内化创新都要经历一次不同程度的知识结构重新组合的过程,因此,经常的内化创新,有助于提高知识结构重新组合的活性,这种活性使外化创新中的结构重组变得顺畅和容易。
这种信息经过多次内化创新的作用不断被淘汰掉陈旧无用的内容,因而还有利于克服旧经验对创新的阻碍。
第三,由于内化创新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提高了认知能力,使认知结构被改造得更为合理,因而,外化创新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第四,内化创新是以意识加工、逻辑加工为主的创新活动,但也要有初步的意识加工与无意识加工的结合、逻辑加工与非逻辑加工的结合。
仔细分析人类的维持性学习或叫守成性学习,往往更多地是依赖机械式的意识加工与逻辑加工接受现成的认识成果,而较少用到无意识加工和非逻辑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