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合集下载

成就目标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成就目标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树立榜样的力量,维系学生 高成就 目标 ;实施多元的评价 方式 ,帮助学生形成恰 当的 目标定向。 【 关键词】 成就 目标;中学生;考试焦虑 [ 中图分类号] G6 2 7 4.4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6 4(0 2 404 -3 0 54 3 2 1 )0 -0 00
c g iv a wok ,强 调 个 人对 自我 、工 作 与 o nt e rme r ) i f 工 作 表 现 三 者 互 动 情 形 的 认 知 的 重 要 性 。对 于 学 生 来 说 ,突 出表 现 为 个 体 对 自我 、 学 习 成 绩 和 学 习 态 度 的认 知 ,而 这 些 认 知 又 会 影 响 学 生 的考 试 焦 虑 。 Pnr h 的研 究表 明,若 以能 力效价 为依据 , it c i 成 就 目标应 该具 有 “ 四分法 ”口 的属性 , 即掌握
表 测得 的 内部一 致性 系数 为 09 ;避 免 的表 现 目 . 0
[ 者 简 介 】 伍 有 惠 (9 6) 作 16 一,女 ,贵 州 黔 西 人 。助 教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职 业 教 育 。
第 4期
伍 有 惠 成 就 目标 对 学生 考 试 焦 虑 的影 响 研 究
表 现 一回避 目标 4类 。
考试 焦 虑 ,又称 为 考试 恐怖 ,指 因考 试 压力
编 ,主要 是 测量 学生 的成就 目标取 向,改编 后 的 量表 可测 量 4种 不 同的 目标 类型 ,每 一类 型有 5
引起 的一 种心 理 障碍 。主 要表现 在 迎考及 考 试期
间 出现 过分担 心、紧 张、不安 、恐惧等 。 由于考 试焦 虑 对于 学 生学业 的表 现 可能 带来 不利 影响 ,本研 究采用 成就 目标 “ 四分 法”理论 , 探讨 成 就 目标 理 论 中影 响学 生考试 焦虑 的主 要 因 素 。 目的是 为 了适 当的干 扰学 生 的考试 焦虑 ,有 助于 学 生在 高利 害考 试 的压力 下发 挥 出 自己真 正

成就目标

成就目标
Page 4
成就目标的概念
成就目标表示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 的结果或目的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
在上述各种定义的基础上,我组认为成就目 标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 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 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
Page
5
成就目标的内容 第一种是针对特定任务 水平的目标,它是指个体 面对一项任务时想达到的 具体结果(result)。
举例
Page 6
成就目标的内容
第二种目标则说明了个体做 出某一行为的原因(reason), 与第一种目标相比,它代表了 一种更普遍水平的目标 (moregeneralgoal)。 举例
Page 7
成就目标的内容 第三种目标是成就目标, 其分析水平介于前两种目 标之间。而且,与前两种 目标相比,成就目标专门 针对成就行为。 举例
Page 12
参考文献
【1】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方平 张咏梅 郭春彦 首 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100037) 1999年《心理学动态》 70-75。 【2】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刘海燕 邓淑红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济南 250014 ) 郭德俊(首都师 范大学教科院,北京 100037)《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3):310~314。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28-229。 【4】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成就目标结 构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李源 提交论文时间:2004年5月。
成就目标理论
刘志国 王鹏 李硕 李少武
成就目标理论的渊源
成就目标理论作为一种成就动机理论, 发展至今已具有当的深度和广度。 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 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 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我们可以从早期的成就动机论和新近 的社会认知论中探究其发展渊源。

备考2020湛江教师招考:成就目标理论

备考2020湛江教师招考:成就目标理论

备考2020湛江教师招考:成就目标理论一、考情介绍成就目标理论主要是客观题备考:单选、多选、判断。

既有识记型考点,也有理解型考点。

最常见的是例子反选题,如描述一个人的表现,要求大家判断出种类。

也可以考查代表人物,或者多选题考查分为哪些种类。

二、理论详解成就目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成就目标理论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Dweck等学者提出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成绩目标,是指学习是为了获得成绩,表现自己的能力;第二种是掌握目标,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两种目标均是趋近成功型目标。

2.到20世纪90年代,Elliot A.J.及其同事提出成就目标不仅有趋近成功型,还有回避失败型。

因此,将成就目标分为三种:掌握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3.到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rintrich P. R.教授以及Elliot教授都认为掌握目标也存在趋近和回避型,进而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4.Elliot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3 (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他人定向) X2 (趋近成功、回避失败)成就目标模型,共存在六种成就目标:①任务趋近型:拥有任务所需能力,正确解决问题;②任务回避型:避免在任务上出错;③自我趋近型:实现自我能力,比自已以前的表现好;④自我回避型:避免比自己之前的表现差:⑤他人趋近型:追求能力比别人高,成绩比别人好;⑥他人回避型:避免能力比别人差,成绩比别人低。

本文主要介绍考频较高的第三个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趋近-回避”维度和“掌握目标-成绩目标”维度。

第一个“趋近回避”维度。

趋近目标即追求成功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去寻求成就,使人产生成功的倾向或追求成功的动机,如考试中追求好成绩;回避目标为避免失败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避开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如总担心考试不及格、逃避考试。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10~31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刘海燕邓淑红郭德俊(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济南250014)(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北京 100037)摘要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Pintrich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

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成就目标,四分法,掌握-回避目标。

分类号 B842成就目标是目标设置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具体表现。

关于成就目标的定义,研究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概括而言,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于情境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1]。

Dweck、Nicholls、Ames、Elliott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是不同的,对个体成就的影响也是不同的[3~6]。

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力图深入地揭示成就目标存在的不同类型及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从而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成就目标主要关注两种目标类型: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近年来,Elliott、Skallvik、Midgley等人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的三分法[7~9]。

最近,Pintrich、Elliott等人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10,11]。

不同学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的比较研究

不同学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的比较研究

不同学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的比较研究摘要:采用问卷法,代写论文对初一至初三年级168名学业高分组和170名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1)学业高分组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显著高于学业低分组学生;而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2)学业高分组学生的工具性求助显著高于学业低分组学生,而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显著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

关键词:不同学分组学生;成就目标;学业求助一、成就目标和学习求助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1]。

近年来成就目标理论的新进展是 Pintrich和Elliot等人在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四分目标定向的理论结构,四种目标分别是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2]。

Pintrich等认为,在掌握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任务的掌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来评价自身的表现;在掌握回避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在成绩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以表明自己最聪明,最棒;在成绩回避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

四分法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

大量研究表明,成就目标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

学业求助作为一种与学业成就有关的学习策略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

学业求助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2],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业求助都有利于学业。

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学业求助分类的研究,力图深入揭示学业求助存在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为提高个体学业成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诸因素中,成就目标、学业求助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采用成就目标的四分结构框架,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业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的比较研究,探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有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和教师、家长的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发展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发展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发展的研究回顾与展望1 引言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对行为起着使动作用;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而学习动机是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1.1 成就目标成就目标理论是学习动机理论的一种,成就目标根据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Ames(1992)认为成就目标指的是成就行为的目的,是能力信念、成败归因和情感三者的整合模式; Urdan(1995)等人认为成就目标是学生对开展学习任务原因的一种知觉; Dweck(1988)等人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对认知过程的计划,它具有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结果”; Pintrich (2000)认为成就目标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的的认知表征”。

由此可知研究者对于成就目标的具体定义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所从事某一成就任务的目的或原因的认知。

Midgley(2001)认为成就目标是一种个体感知到的抑或行为的目的,涉及与胜任力有关的情景。

Elliottt(2005)认为成就目标指个体在特定的成就环境和成就任务中希望达到的目的,用于引导和维持起行为的目的(张承芬, 宿淑华, 李丽, 2004)。

我国学者方平(1999)认为成就目标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

1.2 成就目标定向的分类研究目标设置研究的取向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目标自身特性的研究,例如目标的明确度、目标的难易程度、个体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其二则集中在对成就情境下个体所采用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类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即以社会认知模式为基础的成就目标定向研究,它重视内部动机的维持与增强,强调个体的成就目标定向对动机的影响。

护理本科生成就目标定向与临床实践行为关系研究

护理本科生成就目标定向与临床实践行为关系研究

护理本科生成就目标定向与临床实践行为关系研究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成就目标定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运用《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行为量表》和《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对18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行为总均分为(3.738±0.469)分,成就目标定向的四个量表的得分为:掌握接近(3.58±0.56)分,掌握回避(3.25±0.72)分,成绩接近(3.53±0.68)分,成绩回避(2.48±0.76)分。

掌握接近目标定向与临床实践行为呈正相关关系,成绩回避目标与其为负相关关系。

结论:护理本科生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临床实践行为有重要影响,对护生的临床实践行为有预测作用。

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带教老师应培养学生的掌握接近目标定向,以帮助护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更好的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对从事某一成就相关活动的目的、原因的认知和完成该任务的信念,具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特征。

成就目标划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两个方向。

掌握目标侧重于积极的方向,强调能力的培养;成绩目标侧重于彰显个人能力,外部动机性较为明显。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Pintrich和Elliott对成就目标定向提出了四分法原则,从而形成了掌握趋近、掌握回避、成绩趋近和成绩回避四种目标定向[1-2]。

掌握接近和成绩接近目标定向,尤其是掌握接近目标定向能够帮助护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完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改善临床实践行为。

本研究对护理本科生成就目标定向和临床实践行为进行调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改善临床实践行为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3年在山东省各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5年制护理本科生。

样本纳入标准:实习时间6个月以上,自愿参与本研究者。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成就目标理论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Dweck等学者提出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成绩目标,是指学习是为了获得成绩,表现自己的能力;第二种是掌握目标,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两种目标均是趋近成功型目标。

2.到20世纪90年代,Elliot A.J.及其同事提出成就目标不仅有趋近成功型,还有回避失败型。

因此,将成就目标分为三种:掌握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3.到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rintrich P. R.教授以及Elliot 教授都认为掌握目标也存在趋近和回避型,进而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4.Elliot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3 (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他人定向) X2 (趋近成功、回避失败)成就目标模型,共存在六种成就目标:①任务趋近型:拥有任务所需能力,正确解决问题;②任务回避型:避免在任务上出错;③自我趋近型:实现自我能力,比自已以前的表现好;④自我回避型:避免比自己之前的表现差:⑤他人趋近型:追求能力比别人高,成绩比别人好;⑥他人回避型:避免能力比别人差,成绩比别人低。

第一个“趋近回避”维度。

趋近目标即追求成功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去寻求成就,使人产生成功的倾向或追求成功的动机,如考试中追求好成绩;回避目标为避免失败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避开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如总担心考试不及格、逃避考试。

第二个维度为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

持掌握目标的个体追求成长,他们在学习中关注学习本身,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学得好不好”,以学习知识作为增加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手段,强调能力的发展;成绩目标的个体追求表现,他们更关注学习结果,总在意“我考得好不好”,把超过他人作为竞争时展现或提高个人能力地位的手段,关注社会比较,希望获得高的评价并避免低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10~31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刘海燕邓淑红郭德俊(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济南250014)(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北京 100037)摘要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Pintrich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

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成就目标,四分法,掌握-回避目标。

分类号 B842成就目标是目标设置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具体表现。

关于成就目标的定义,研究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概括而言,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于情境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1]。

Dweck、Nicholls、Ames、Elliott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是不同的,对个体成就的影响也是不同的[3~6]。

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力图深入地揭示成就目标存在的不同类型及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从而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成就目标主要关注两种目标类型: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近年来,Elliott、Skallvik、Midgley等人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的三分法[7~9]。

最近,Pintrich、Elliott等人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10,11]。

1成就目标已有的分类研究1.1成就目标的二分法成就目标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两种成就目标类型: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和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

前者是以学习、掌握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对任务的掌握和理解,关注能力的发展;后者是以追求高成绩、证明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与他人的比较,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不利评价。

尽管研究者们提出的成就目标类型术语各不相同,如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和成绩目标[3]、掌握目标(task goals)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4]、任务卷入目标(task-involved goals)和自我卷入目标(ego-involved goals)[6],但这些类型在本质上与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的划分是一致的。

⋅以往的研究还发现掌握目标引起适应性模型,而成绩目标引起非适应性模型。

不同的模型导致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表现,前者有利于学习,而后者对学习具有消极影响。

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成绩目标也可能引起积极的结果,如促进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动机水平等[9]。

对此,两分法难以做出解释。

Elliott等人认为,这是因为两分法忽视了成就目标中的接近-回避倾向。

于是,他们把接近-回避倾向结合进以往的分类研究,提出了成就目标的三分法。

1.2 成就目标的三分法收稿日期:2002-09-14* 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 95-专-09。

第11卷第3期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311-在二分法的基础上,三分法进一步将成绩目标划分为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者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更好或更聪明,指向于得到对能力的积极判断;后者关注于不比别人更差或更蠢笨,指向于回避对能力的消极判断[7]。

这样,成就目标就划分为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3种类型。

Skaalvik也将成绩定向进一步划分为两类:自我提高的自我定向(self-enhancing ego orientation)和自我击败的自我定向(self-defeating ego orientation)。

前者指注重战胜他人和证明自己的高能力;后者指注重避免看起来很笨或避免消极的能力判断[8]。

Midgley等人提出了接近能力目标(approach ability goal)和避免能力目标(avoid ability goal),这两个目标也分别与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具有一致的含义[9]。

Skaalvik 和Midgley等人提出的成就目标分类支持了Elliott等人的观点。

上述研究同时还发现,成绩-接近目标对认知和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促进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学习兴趣和任务价值等。

但是成绩-接近目标能引发焦虑以及其它消极的情感,不利于一些适应性策略如学业求助的运用,而且这些结果受个体特征(如个体的成就需要、效能水平)和情境特征(如环境的竞争水平)的影响。

比如对高成就动机的个体或对处于高竞争环境中的个体而言,成绩-接近目标引起的消极作用更为显著。

成绩-回避目标引起的是非适应性模型,导致消极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表现。

比如更少地使用策略,降低内部动机,产生焦虑,等等。

三分法虽然把接近-回避倾向结合进掌握-成绩区分之中,发展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但这种结合还不够彻底,不能全面地概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成就目标类型,比如那些具有高自我标准的个体,力求完美,从不愿意犯错误,三分法中的类型对此无法解释。

最近,Pintrich和Elliot等人指出,掌握目标也具有接近-回避的区分,从而提出了四分法[10~12]2成就目标的四分法2.1 分类依据根据掌握-成绩区分和接近-回避倾向的完全结合(见表1),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4类。

Elliot等人指出,实际上掌握-成绩区分和接近-回避倾向来源于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definition)和能力的效价(valence)[11,12]。

表1 成就目标分类框架界定绝对/个人内在的(掌握)规范的(成绩)效积极的(导向成功的)掌握-接近目标成绩-接近目标价消极的(避免失败的)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能力的界定即对个体是否具有能力以及能力高低的判断。

能力界定的依据是成绩评价中所运用的3个标准:绝对标准(absolute standard)、个人内在标准(intrapersonal standard)和规范标准(normative standard)。

绝对标准即任务本身的要求,根据是否达到任务要求,可判断个体是否具有能力或能力是高是低;个人内部标准指个体过去的成绩或是凭个体的潜能所能达到的最高成绩,根据个体是否超过以往的成绩或个体的潜能是否得到彻底发挥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规范标准是他人的成绩,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即看他是否超过他人。

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具有许多相似性,如掌握新知识既代表完成任务,又代表超越过去和发展潜能。

另外,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虽然在理论上是分开的,但还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

因此Elliot等人将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合并在一起,将能力区分为绝对/个人内在能力和规范能力。

能力的效价即与能力有关的诱力。

勒温认为,凡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就有吸引力,即正效价(positive valence);凡是一个人力图避免的目标,就有排斥力,即负效价(negative valence)。

有关能力的效价主要-312-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来自于成功和失败,成功是个体渴望达到的,成功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因此,成功具有正效价。

失败是个体尽力避免的,失败会导致对能力的消极判断,所以失败具有负效价。

有研究发现,个体会自动地立即地处理有关效价的刺激[13],这种自动的、以效价为基础的过程会产生接近和回避的目标倾向,并且这一过程和与其相伴而生的接近-回避倾向,普遍存在于各种情境中[14]。

当然,与能力相关的情境也存在这种情况,当出现正、负效价即面临成功和失败时,个体会本能地趋向于成功,回避失败。

由上述分类依据不难看出,二分法是根据能力的界定维度来划分的,而三分法和四分法则是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部分结合和完全结合的结果,三种分类是一脉相承,逐步发展的。

如表1所示。

2.2 掌握-回避目标已有的分类研究已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虽没有提出掌握-接近目标这一术语,但其中的掌握目标和掌握-接近目标在实质上是等同的,都是一种接近倾向,都指尽力获得任务的完成和能力的提高。

因此,只有掌握-回避这一目标是新提出的。

掌握-回避目标指尽力避免完不成任务或尽力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11,12]。

持有该目标的典型代表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尽力避免做任何错事,力求不出半点错误,比如具有掌握-回避目标的学生会尽力避免不能掌握、理解所学内容。

此外,在个体的生命或职业的后半部分,掌握-回避目标也很常见。

如一些老年人开始担心体力、智力的衰退,害怕知识技能的下降和丧失。

一些人会质疑自己是否已到达了事业的顶点,害怕停滞不前或比以前更糟糕。

掌握-回避目标与成绩-回避目标是不同的,持有掌握-回避目标的个体所关注的不是和他人的比较,而是关注和自己设置的标准相比较。

从理论上分析,掌握-回避目标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在掌握-成绩的区分上,与掌握-接近目标相同,在接近-回避的区分上,则与成绩-回避目标相同。

所以,它具有掌握-接近目标的部分积极因素和成绩-回避目标的部分消极因素。

积极面表现为具有高自我标准的学生愿意付出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消极面表现为回避任务或在完成任务中寻求外在帮助,而不是坚持到底,比如完美主义的个体在初学计算机时,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限制自己去使用计算机;年龄较大的运动员为避免达不到以往的优秀标准会回避任务或在完成任务时借助于他人或药物、器械。

2.3有关四分法的实证研究梁国胜对Pintrich和Elliot等人的四分法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掌握-回避目标的存在,并指出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比三分法和二分法更为合理[2]。

Elliot等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不仅验证了掌握-回避目标的存在,而且探讨了引起4种成就目标的前提条件和4种成就目标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见表2 [11]。

根据这一研究,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前提条件,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成就目标定向,以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

由表2可以看出,作为前提条件的变量有动机倾向、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知觉到的课堂吸引(perceived class engagement)、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父母社会化(parental socialization)、能力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