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骨显像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全身骨显像 ppt课件

全身骨显像
关于辐射问题
核医学检查使用的都是短半衰期核素, 仅以非常少的化学量引入体内。以核医 学最常用的核素99m Tc为例,其半衰期 6小时。注入患者体内后随着时间会很 快的衰减,同时加上药物从体内的代谢 和排泄,一般在患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 最多为2至3个小时
全身骨显像
全身骨显像
国内采取的对于公众的最小年剂 量限值为1mSv/年
全身骨显像
临床应用
1、骨转移:肿瘤分期、术前评价、预后 判断、疗效观察和随访
2、骨肿瘤:了解病灶单发、多发以及疗 效评价和判断预后。
3、骨创伤:比较全面的了解创伤部位 尤其对于多发骨折、不明显原因的骨痛
4、炎症性骨病、代谢性骨病、骨关节疾 病等
全身骨显像
检查流程
预约 注射显像剂(之后需要适当饮水) 检查(2小时以上)
全身骨显像
R
L
R
ANT
POST
前位
图11-1 正常成全身人骨显像骨显像
后位
全身骨显像
全身骨像
全身骨显像是 ECT检查应用最多的项目
全身骨显像
骨显像原理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bone imaging)是 利用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 的化合物引入体内后聚集于骨骼,在体外 用SPECT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的γ射线, 从而使骨骼显像。
全身骨显像
与其他影像学的区别
1、灵敏性较高,相比其他检查提早3-6个 月发现病灶 2、全身骨一次性成像,性价比高(特别是 多发病灶的) 3、特异性较差
关于辐射问题
核医学检查使用的都是短半衰期核素, 仅以非常少的化学量引入体内。以核医 学最常用的核素99m Tc为例,其半衰期 6小时。注入患者体内后随着时间会很 快的衰减,同时加上药物从体内的代谢 和排泄,一般在患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 最多为2至3个小时
全身骨显像
全身骨显像
国内采取的对于公众的最小年剂 量限值为1mSv/年
全身骨显像
临床应用
1、骨转移:肿瘤分期、术前评价、预后 判断、疗效观察和随访
2、骨肿瘤:了解病灶单发、多发以及疗 效评价和判断预后。
3、骨创伤:比较全面的了解创伤部位 尤其对于多发骨折、不明显原因的骨痛
4、炎症性骨病、代谢性骨病、骨关节疾 病等
全身骨显像
检查流程
预约 注射显像剂(之后需要适当饮水) 检查(2小时以上)
全身骨显像
R
L
R
ANT
POST
前位
图11-1 正常成全身人骨显像骨显像
后位
全身骨显像
全身骨像
全身骨显像是 ECT检查应用最多的项目
全身骨显像
骨显像原理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bone imaging)是 利用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 的化合物引入体内后聚集于骨骼,在体外 用SPECT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的γ射线, 从而使骨骼显像。
全身骨显像
与其他影像学的区别
1、灵敏性较高,相比其他检查提早3-6个 月发现病灶 2、全身骨一次性成像,性价比高(特别是 多发病灶的) 3、特异性较差
核医学骨显像ppt课件

高的异常浓聚影,呈圆形,类似于“炸面圈” (doughnut)征。
ANT
POST
左股下端骨纤维肉瘤-骨显像呈“炸面圈”征
核医学骨显像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4. 骨外组织放射性浓聚
• 生理情况下,显像剂经泌尿系统排 泄,故肾脏和膀胱显影。
• 病理情况下,骨外组织摄取骨显像 剂可见于心包钙化或心瓣膜病、急 性心肌梗塞、畸胎瘤、包囊虫病、 乳腺炎症或乳腺癌、原发骨肿瘤肺 转移灶、脑膜瘤或子宫肌瘤钙化、 瘢痕皮肤及骨化性肌炎等。
• 骨组织由无机盐(羟基磷灰石晶体)、有机物(胶原纤维 和层粘蛋白)和水组成。
• 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其主要通过化学吸附(如99mTc-MDP) 和离子交换(如85Sr、18F)两种方式进入骨内与羟基磷灰石 晶体结合。
• 少量骨显像剂与骨组织中有机成分(胶原纤维)结合。 • 利用核医学仪器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出的r射线,即可得
核医学骨显像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 儿童由于骨质生长活跃,在骨骺及干骺端有更多放射性 的分布是其பைடு நூலகம்征,通常是全身骨骼中影像最强的部位 。
ANT POST
半岁
ANT POST
4岁
核医学骨显像
ANT POST
12岁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 骨动态显像-三相骨显像
• 血流相:反映受检局部大血管血流通畅情况。 • 血池相:反映受检局部软组织血供。 • 延迟相:反映受检局部骨骼的代谢状态 。
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 全身骨显像、局部骨显像
核医学骨显像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骨 动 态 显 像 ( 三 时 相 骨 显 像 )
ANT
POST
左股下端骨纤维肉瘤-骨显像呈“炸面圈”征
核医学骨显像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4. 骨外组织放射性浓聚
• 生理情况下,显像剂经泌尿系统排 泄,故肾脏和膀胱显影。
• 病理情况下,骨外组织摄取骨显像 剂可见于心包钙化或心瓣膜病、急 性心肌梗塞、畸胎瘤、包囊虫病、 乳腺炎症或乳腺癌、原发骨肿瘤肺 转移灶、脑膜瘤或子宫肌瘤钙化、 瘢痕皮肤及骨化性肌炎等。
• 骨组织由无机盐(羟基磷灰石晶体)、有机物(胶原纤维 和层粘蛋白)和水组成。
• 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其主要通过化学吸附(如99mTc-MDP) 和离子交换(如85Sr、18F)两种方式进入骨内与羟基磷灰石 晶体结合。
• 少量骨显像剂与骨组织中有机成分(胶原纤维)结合。 • 利用核医学仪器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出的r射线,即可得
核医学骨显像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 儿童由于骨质生长活跃,在骨骺及干骺端有更多放射性 的分布是其பைடு நூலகம்征,通常是全身骨骼中影像最强的部位 。
ANT POST
半岁
ANT POST
4岁
核医学骨显像
ANT POST
12岁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 骨动态显像-三相骨显像
• 血流相:反映受检局部大血管血流通畅情况。 • 血池相:反映受检局部软组织血供。 • 延迟相:反映受检局部骨骼的代谢状态 。
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 全身骨显像、局部骨显像
核医学骨显像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骨 动 态 显 像 ( 三 时 相 骨 显 像 )
(医学课件)核医学骨显像

原理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分布与骨骼的 形态和代谢状态密切相关,通过 显像设备可获得骨骼的形态和功 能信息。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核医学骨显像技术经历了从早期的X 线骨显像到现代的SPECT/CT、 PET/CT等技术的发展过程。
现状
目前,SPECT/CT和PET/CT等技术已 广泛应用于临床,为骨骼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
06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缺点及未来 发展趋势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优点 高灵敏度:核医学骨显像能够检测到早期、微小的骨病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全身性检查:可对全身骨骼进行一次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多发病灶。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 定量分析:通过半定量或定量分析,可评估病变的严重程 度和病程进展。
骨小梁结构发生改变,如骨质 疏松、骨坏死等,对诊断骨骼
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骨皮质异常
骨皮质发生改变,如骨折、骨 肿瘤等,对诊断骨骼疾病具有
重要价值。
关节间隙异常
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如关节炎 、关节损伤等,对诊断关节疾
病具有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与临床意义
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与其他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MRI等)进行比较,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3
优化检查流程:通过改进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降低检查时间和辐射 剂量,提高患者舒适度。
04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核医学骨显像等高端医学影像技术的政 策支持力度,推动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则骨等。
骨小梁结构
清晰显示骨小梁的分布 和密度,反映骨小梁的
生理状态。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分布与骨骼的 形态和代谢状态密切相关,通过 显像设备可获得骨骼的形态和功 能信息。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核医学骨显像技术经历了从早期的X 线骨显像到现代的SPECT/CT、 PET/CT等技术的发展过程。
现状
目前,SPECT/CT和PET/CT等技术已 广泛应用于临床,为骨骼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
06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缺点及未来 发展趋势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优点 高灵敏度:核医学骨显像能够检测到早期、微小的骨病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全身性检查:可对全身骨骼进行一次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多发病灶。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 定量分析:通过半定量或定量分析,可评估病变的严重程 度和病程进展。
骨小梁结构发生改变,如骨质 疏松、骨坏死等,对诊断骨骼
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骨皮质异常
骨皮质发生改变,如骨折、骨 肿瘤等,对诊断骨骼疾病具有
重要价值。
关节间隙异常
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如关节炎 、关节损伤等,对诊断关节疾
病具有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与临床意义
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与其他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MRI等)进行比较,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3
优化检查流程:通过改进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降低检查时间和辐射 剂量,提高患者舒适度。
04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核医学骨显像等高端医学影像技术的政 策支持力度,推动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则骨等。
骨小梁结构
清晰显示骨小梁的分布 和密度,反映骨小梁的
生理状态。
(医学课件)核医学骨显像

与X线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早期发现骨肿 瘤、炎症等病变,而X线检查可能
难以发现。
与CT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显示骨骼的血液 供应和功能状态,而CT检查主要 显示骨骼的形态结构。
与MRI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显示骨骼的病变 范围和程度,而MRI检查对软组织 的显示更为敏感。
04
核医学骨显像在临床诊断中的 应用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缺点分析
• 无辐射:与X线相比,核医学骨显像检查过程中患者接受 的辐射量较少。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缺点分析
01
缺点
02
03
04
价格昂贵:核医学骨显像检查 费用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
广泛应用。
有一定放射性:尽管辐射量较 少,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放射性
,需要特殊防护。
对设备和人员要求高:核医学 骨显像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 ,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原理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被骨骼 吸收后,在体外通过γ闪烁照相机 等设备进行显像,从而反映骨骼 的代谢和形态变化。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核医学骨显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 开始发展,经历了多代技术更新和改 进,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核医学骨显像 在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方面得 到了显著提高,为临床提供了更加准 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骨质疏松症评估
骨质疏松症诊断
核医学骨显像能够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和范围,通过观察骨骼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 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治疗评估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监测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效果,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放射性核素分布情况,评估治疗 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05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早期发现骨肿 瘤、炎症等病变,而X线检查可能
难以发现。
与CT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显示骨骼的血液 供应和功能状态,而CT检查主要 显示骨骼的形态结构。
与MRI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显示骨骼的病变 范围和程度,而MRI检查对软组织 的显示更为敏感。
04
核医学骨显像在临床诊断中的 应用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缺点分析
• 无辐射:与X线相比,核医学骨显像检查过程中患者接受 的辐射量较少。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缺点分析
01
缺点
02
03
04
价格昂贵:核医学骨显像检查 费用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
广泛应用。
有一定放射性:尽管辐射量较 少,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放射性
,需要特殊防护。
对设备和人员要求高:核医学 骨显像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 ,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原理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被骨骼 吸收后,在体外通过γ闪烁照相机 等设备进行显像,从而反映骨骼 的代谢和形态变化。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核医学骨显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 开始发展,经历了多代技术更新和改 进,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核医学骨显像 在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方面得 到了显著提高,为临床提供了更加准 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骨质疏松症评估
骨质疏松症诊断
核医学骨显像能够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和范围,通过观察骨骼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 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治疗评估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监测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效果,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放射性核素分布情况,评估治疗 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05
(医学课件)核医学骨显像

核医学骨显像的原理
核医学骨显像的原理是利用放射性示踪剂与正常骨组织亲 和性差异,即病变骨组织对示踪剂吸收量多于正常骨组织 ,从而在影像上呈现出病变部位。
常用的示踪剂有99mTc-MDP(甲基丙烯酸二亚基三磷酸 盐)等。Βιβλιοθήκη 核医学骨显像的应用1
核医学骨显像主要用于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 骨质疏松症、骨折及愈合等骨骼系统疾病。
多学科融合
核医学骨显像与骨科、肿瘤科、心血管科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密切,使其在临床上 的应用更加广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
个体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核医学骨显像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通过对患者的基因 、分子和细胞水平进行检测,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核医学骨显像的未来展望
02
高灵敏度
核医学骨显像具有高灵敏度,可以检测到早期的骨骼病变,尤其是恶
性肿瘤骨转移等病变。
03
全身骨骼成像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一次性对全身骨骼进行成像,有助于早期发现多发
性骨髓瘤、骨关节炎等骨骼疾病。
核医学骨显像的局限性
1 2 3
有辐射性
核医学骨显像需要使用放射性核素,对人体有 一定的辐射性,需要注意防护和安全。
骨质疏松症
核医学骨显像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其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3
检查禁忌
对于一些患有特定疾病或正在接受某些治疗的 患者,核医学骨显像检查可能存在禁忌,需要 进行排除。
核医学骨显像的过程
检查前准备
01
在检查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如关闭金属物品、
停止某些药物等。
【核医学 课件 PPT】骨 骼 显 像

第八章骨 骼 显 像
Skeletal imaging
骨的结构与组成 羟基磷(膦)灰石
第一节 骨关节显像原理与方法 一、原理磷(膦)酸盐类显像剂与骨骼羟基磷 灰石晶体结合 影响因素1.局部血流量
2.骨骼无机盐代谢和成骨活跃程度 3.交感神经状态
2.显像剂 (1)99mTc标记的磷酸盐(P-O-P)(PYP) 膦酸盐(P-C-P)(MDP) (2)氟-18(18F)NaF (3)锶-85(85Sr)Srcl (4)铼-188/186(188/186Re)
融合图
18F-FDG 和99Tcm-MDP比较
断层显像 解剖定位 特异性 摄取组织 病理过程 成骨性破坏 溶骨性破环 骨外肿瘤 易漏诊部位 受治疗的影响
FDG 全部 困难 较高 肿瘤组织 早期骨髓受累 灵敏度较低 灵敏度较高 可见 颅骨和四肢 较明显
MDP 有时 容易 较低 成骨反应活跃区 已经发生成骨反应 灵敏度较高 灵敏度较低 大部分不能探及 小的溶骨性病变 有时(闪耀现象)
3.方法:
(1)动态显像 a.血流相:较大血管的灌注和通畅情况 b.血池相:反映软组织的血液分布 c.延迟相:反映骨骼的代谢活性
(2)静态显像 (3)全身骨显像 (4)骨断层显像与CT融合显像
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1.血流相:显像剂同时到达两侧分布 对称 2.血池相:反映软组织内的血运,及 所查骨骼有无充血显像 3.延迟相:全身骨骼影像
临床好转 摄取暂时增高 5)代谢性骨病 广泛增高
骨骼显像
影响因素 饮水情况 肾功能 显像剂的质量 污染、伪影
骨骼显像
临床应用 1.早期诊断恶性转移性骨肿瘤 首选方法 较X线提前3~6个月发现病灶 中轴骨、肋骨、骨盆 前列腺癌、乳癌、肺癌
Skeletal imaging
骨的结构与组成 羟基磷(膦)灰石
第一节 骨关节显像原理与方法 一、原理磷(膦)酸盐类显像剂与骨骼羟基磷 灰石晶体结合 影响因素1.局部血流量
2.骨骼无机盐代谢和成骨活跃程度 3.交感神经状态
2.显像剂 (1)99mTc标记的磷酸盐(P-O-P)(PYP) 膦酸盐(P-C-P)(MDP) (2)氟-18(18F)NaF (3)锶-85(85Sr)Srcl (4)铼-188/186(188/186Re)
融合图
18F-FDG 和99Tcm-MDP比较
断层显像 解剖定位 特异性 摄取组织 病理过程 成骨性破坏 溶骨性破环 骨外肿瘤 易漏诊部位 受治疗的影响
FDG 全部 困难 较高 肿瘤组织 早期骨髓受累 灵敏度较低 灵敏度较高 可见 颅骨和四肢 较明显
MDP 有时 容易 较低 成骨反应活跃区 已经发生成骨反应 灵敏度较高 灵敏度较低 大部分不能探及 小的溶骨性病变 有时(闪耀现象)
3.方法:
(1)动态显像 a.血流相:较大血管的灌注和通畅情况 b.血池相:反映软组织的血液分布 c.延迟相:反映骨骼的代谢活性
(2)静态显像 (3)全身骨显像 (4)骨断层显像与CT融合显像
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1.血流相:显像剂同时到达两侧分布 对称 2.血池相:反映软组织内的血运,及 所查骨骼有无充血显像 3.延迟相:全身骨骼影像
临床好转 摄取暂时增高 5)代谢性骨病 广泛增高
骨骼显像
影响因素 饮水情况 肾功能 显像剂的质量 污染、伪影
骨骼显像
临床应用 1.早期诊断恶性转移性骨肿瘤 首选方法 较X线提前3~6个月发现病灶 中轴骨、肋骨、骨盆 前列腺癌、乳癌、肺癌
核医学骨显像PPT课件

图像融合的目的
与CT等解剖学成像方法相比,核医学显像在良恶性 病变的鉴别、肿瘤的分期以及放射和化学治疗效果的监 测等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是,不能提供详 细的解剖定位信息仍然是妨碍核医学显像在临床广泛应
用的一个很大的缺憾。
图像融合就是不同图像之间的空间配准和叠加。
这些图像经过必要的变换处理,使它们的空间位置、空间 坐标达到匹配,叠加后获得互补信息。
名称 99m锝 (99mTc)
T1/2 6.02小时
32磷 (32P)
14.3天 113m铟 (113mIn)
1.6小时
51铬 (51Cr )
27天
125碘 (125I)
60天
18氟 (18F)
110min 67镓 (67Ga)
78小时
11
0% 4% 20%
76%
天然辐射 医疗照射 核爆 核电等
• 在各种放射诊疗中,X线诊疗、直线加速器放疗造成的人工辐射占90~95%,
2
核医学
核医学的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所
发出的射线进行疾病诊断、治 疗或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3
放射免疫分析 免疫放射分析 受体分析
4
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放射核素 引入人体
参与人体 新陈代谢
特定脏器 组织中聚集
以图像形式显示 (功能性显像)
放射性活度 分布的外部测量
核素数量少
半衰期短
灵敏度高
16
临床核医学检查受照剂量与其他临床检查项目比较 核医学检查中脑、骨、心脏显像检查给药剂
量较大,所受的有效剂量当量超过5.0 mSv,其 余有效剂量当量均较低。
X线检查仅有少数部位的摄片检查所受辐射剂 量略低于核医学检查,大多数检查均远远高于核 医学检查。
核医学骨显像医学课件

核医学骨显像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与问题
挑战
核医学骨显像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辐射防护问题、检查费用较 高、技术操作复杂等。此外,对于部分患者,如儿童、孕妇和骨代谢异常的 患者,骨显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能受到影响。
问题
目前核医学骨显像在骨骼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同时,由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变类型的复杂性,骨显像的解释和 诊断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
辐射来源
核医学骨显像涉及使用放射性核素,如Tc-99m,发射出γ射线。
辐射危害
长期暴露在辐射下可能导致DNA损伤、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核医学骨显像的辐射安全措施
优化放射性药物剂量
01
根据患者体型、体表面积和注射时间,计算合适的药物剂量,
以降低辐射剂量。
严格操作规程
02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核医学操作规程,包括患者准备、药物注射
核医学骨显像的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疗效评估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 解、稳定和进展四个等级。
疗效评估方法
通过核医学骨显像检查,观察肿瘤病灶摄取放射性药物后的变化情况,同时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生化指标等综合判断疗效。
04
核医学骨显像的辐射安全与 防护
核医学骨显像的辐射来源与危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定期对核医学操作区域进行辐射监测,确保环境 安全。
05
核医学骨显像的未来发展趋 势与挑战
核医学骨显像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进步,核医学骨显像技术将更加精细化、无创化和 智能化。新型的成像技术将不断涌现,如分子影像、多模态 成像等,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骨骼病变和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25~30cm/min的速度,从头到足一次 连续摄取获取全身骨骼显像图
12
四.显像方法
2.局部骨显像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2~4h, 用配有高分辨率准直器的探头对准可疑
病变部位进行显像, 局部显像的体位可依据所检病变部位而
定。
13
四.显像方法
3.断层骨显像
静脉注射99mTc—MDP 740MBq一925MBq(20mCi 一25mCi)后2h一3h进行检查。病人仰卧断层床上, 探头围绕受检部位旋转3600,每60采集1帧,每 帧约20s一40s,共60帧。最后由计算机重建和处 理成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
含密质骨较多的骨干放射性较稀疏。
儿童和青少年属于骨质生长活跃期骨影普遍 较成人增浓。
17
五.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前位影像:可见颅骨、颈椎、 胸骨、胸锁关节、肩峰、髂嵴、 股骨粗隆、膝关节、踝关节均 呈对称性显示,以胸骨及胸锁 关节显示清晰。
18
五.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后位影像:能清晰显示颅骨、 双肩、肩胛下角、后肋、颈椎、 胸椎、腰椎、骶骨和股骨头。 由于生理性弯曲,胸椎段显示 更为清晰。双侧骶髂关节和坐 骨由于重力作用出现影迹增浓 征像。肾脏显影比前位明显。
24
五.图像分析
异常表现
4、骨外软组织病变摄取显像剂所致异常 影像
5、 “闪烁”现象 (flare phenomenon):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著 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 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
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25
六.适应证
1.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 2.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3.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诊断细小骨骨折及压缩性骨折 5.代谢性骨病及骨关节疾病的诊断 6.骨髓炎的诊断及与蜂窝组织炎的鉴别 7.移植骨存活的监测等
26
七.临床应用
1.早期骨转移癌的诊断:
由于肿瘤破坏骨骼,引起骨骼重建,代谢活 跃,摄取放射性核素增多。可较X线片提前 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灵敏度高。
好发于胸部、脊柱、颅骨、骨盆和肢体
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成人常见) 神经母细胞瘤(儿童常见)
基本图像特征: 多发的无规则的放射性热区
27
19
全身骨显像 20
21
22
正 常
正 常
成
儿
人
童
23
五.图像分析
异常表现
1、放射性聚集增高区(热区) 2、放射性聚集减低区(冷区) 3、超级骨显像 (骨骼显影异常清晰)
全身骨骼放射性均匀、对称性的异常浓集,软组 织活性很低,骨骼显影非常清晰,双肾及膀胱不显影, 称为超级骨显像(Super bone scan)。见于某些累及 全身骨代谢病变,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恶性肿瘤广 泛骨转移
把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 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与骨的主 要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发 生化学吸附、离子交换以及与骨组 织中有机成分相结合沉积在骨骼内。 在体外用SPECT探测核素所发射的 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
8
二.原理
影响骨聚集膦酸盐的因素
(1)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 (2)骨的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 (3)成骨细胞的活跃程度
映局部骨骼的代谢情况
15
四.显像方法
静态骨显像
全身骨显像 局部骨显像 断层骨显像
动态骨显像
三时相骨显像
五.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全身骨骼放射性聚集,两侧呈对称性均匀分 布
各部位的骨骼由于结构、代谢活性程度及血 运情况不同,放射性分布也不同。
含有松质骨较多的扁平骨(颅骨、肋骨、椎骨和髂 骨)、大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 等部位,以及长骨的骨骺端放射性较浓集;
不同类型肿瘤骨转移部位分布
原发肿瘤类型
乳腺癌 肺癌 前列腺癌 宫颈癌 膀胱癌 直肠癌
骨转移部位分布(%)
颅骨 脊椎 肋骨 骨盆 四肢
28 60 59 38 32
16 43 65 25 27
14 60 50 57 38
26 26 22 43 43
13 47 53 47
7
21 36 29 43 43
28
5
一.知识回顾与概述
骨的无机基质:羟基磷灰石晶体
[Ca10(PO4)6(OH)2],
呈六角形,每克骨内的羟基磷灰石 晶体表面积约100m2,是阳离子和 阴离子吸附和交换的场所。
6
一.知识回顾与概述
静态骨显像 骨显像 动态骨显像
融合骨显像
全身骨显像 局部骨显像 断层骨显像 血流相 血池相
延迟相
7
二.原理
核素骨显像的临床应用
郑州大学一附院核医学科
1
一.知识回顾与概述
1、骨与骨连结组成人体的支架 按位置可分为:中轴骨(颅骨、躯干骨) 和四肢骨。 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 规则骨。
2
3
4
一.知识回顾与概述
2、骨的主要成份:无机盐、有机物、水 无机盐:碱性磷酸钙 有机物: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
14
四.显像方法
4.三时相骨显像
血流相:肘静脉“弹丸”式注入显像剂后,1分钟之
内,立即按每3s/帧采集20帧,获得的图像。反映较大血 管的灌注和通畅情况。
血池相:血流相采集结束后,接着以1-2分/帧的速度
连续采集5帧,获得的图像。反映软组织的血流分布。
延迟相:注射显像剂后2-4小时获得的静态图像。反
9
三.显像剂
显像剂的特点:
1、亲骨性能好 2、血液清除快,组织本底低,骨/软组织
比值高 3、有效半衰期短,人体吸收剂量低 4、放射性核素为ɣ辐射体,能量适中,适
合于ɣ照相机显像
10
三.显像剂
(一)99mTc-PYP(焦磷酸盐)/99mTc-PPI(多磷 酸盐)
(二) 99mTc-MDP(亚甲基二膦酸盐)/ 99mTcHMDP(亚甲基羟基二膦酸盐)
上述显像剂具有能量适中 血液清除快的优势,半衰期为6.02h 静注2~3小时约有50~60%结合在骨骼中,其余部
分被肾脏清除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常用显像剂。
11
四.显像方法
1.全身骨显像
静脉注射99mTc-MDP 740~925MBq (20~25mCi)
2~4h后病人仰卧检查床上,配大视野探 头和高分辨率准直器
恶性肿瘤耻骨、坐骨转移
29
前列腺癌骨转移
30
前列腺Ca广泛骨转移
31
肺Ca广泛骨转移
因膀胱 内尿液 潴留影 响骨盆 部观察
32
肺癌多发骨转移
33
肺 癌 多 发 骨 转 移
34
35
乳腺癌骨转移
12
四.显像方法
2.局部骨显像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2~4h, 用配有高分辨率准直器的探头对准可疑
病变部位进行显像, 局部显像的体位可依据所检病变部位而
定。
13
四.显像方法
3.断层骨显像
静脉注射99mTc—MDP 740MBq一925MBq(20mCi 一25mCi)后2h一3h进行检查。病人仰卧断层床上, 探头围绕受检部位旋转3600,每60采集1帧,每 帧约20s一40s,共60帧。最后由计算机重建和处 理成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
含密质骨较多的骨干放射性较稀疏。
儿童和青少年属于骨质生长活跃期骨影普遍 较成人增浓。
17
五.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前位影像:可见颅骨、颈椎、 胸骨、胸锁关节、肩峰、髂嵴、 股骨粗隆、膝关节、踝关节均 呈对称性显示,以胸骨及胸锁 关节显示清晰。
18
五.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后位影像:能清晰显示颅骨、 双肩、肩胛下角、后肋、颈椎、 胸椎、腰椎、骶骨和股骨头。 由于生理性弯曲,胸椎段显示 更为清晰。双侧骶髂关节和坐 骨由于重力作用出现影迹增浓 征像。肾脏显影比前位明显。
24
五.图像分析
异常表现
4、骨外软组织病变摄取显像剂所致异常 影像
5、 “闪烁”现象 (flare phenomenon):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著 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 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
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25
六.适应证
1.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 2.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3.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诊断细小骨骨折及压缩性骨折 5.代谢性骨病及骨关节疾病的诊断 6.骨髓炎的诊断及与蜂窝组织炎的鉴别 7.移植骨存活的监测等
26
七.临床应用
1.早期骨转移癌的诊断:
由于肿瘤破坏骨骼,引起骨骼重建,代谢活 跃,摄取放射性核素增多。可较X线片提前 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灵敏度高。
好发于胸部、脊柱、颅骨、骨盆和肢体
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成人常见) 神经母细胞瘤(儿童常见)
基本图像特征: 多发的无规则的放射性热区
27
19
全身骨显像 20
21
22
正 常
正 常
成
儿
人
童
23
五.图像分析
异常表现
1、放射性聚集增高区(热区) 2、放射性聚集减低区(冷区) 3、超级骨显像 (骨骼显影异常清晰)
全身骨骼放射性均匀、对称性的异常浓集,软组 织活性很低,骨骼显影非常清晰,双肾及膀胱不显影, 称为超级骨显像(Super bone scan)。见于某些累及 全身骨代谢病变,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恶性肿瘤广 泛骨转移
把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 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与骨的主 要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发 生化学吸附、离子交换以及与骨组 织中有机成分相结合沉积在骨骼内。 在体外用SPECT探测核素所发射的 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
8
二.原理
影响骨聚集膦酸盐的因素
(1)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 (2)骨的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 (3)成骨细胞的活跃程度
映局部骨骼的代谢情况
15
四.显像方法
静态骨显像
全身骨显像 局部骨显像 断层骨显像
动态骨显像
三时相骨显像
五.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全身骨骼放射性聚集,两侧呈对称性均匀分 布
各部位的骨骼由于结构、代谢活性程度及血 运情况不同,放射性分布也不同。
含有松质骨较多的扁平骨(颅骨、肋骨、椎骨和髂 骨)、大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 等部位,以及长骨的骨骺端放射性较浓集;
不同类型肿瘤骨转移部位分布
原发肿瘤类型
乳腺癌 肺癌 前列腺癌 宫颈癌 膀胱癌 直肠癌
骨转移部位分布(%)
颅骨 脊椎 肋骨 骨盆 四肢
28 60 59 38 32
16 43 65 25 27
14 60 50 57 38
26 26 22 43 43
13 47 53 47
7
21 36 29 43 43
28
5
一.知识回顾与概述
骨的无机基质:羟基磷灰石晶体
[Ca10(PO4)6(OH)2],
呈六角形,每克骨内的羟基磷灰石 晶体表面积约100m2,是阳离子和 阴离子吸附和交换的场所。
6
一.知识回顾与概述
静态骨显像 骨显像 动态骨显像
融合骨显像
全身骨显像 局部骨显像 断层骨显像 血流相 血池相
延迟相
7
二.原理
核素骨显像的临床应用
郑州大学一附院核医学科
1
一.知识回顾与概述
1、骨与骨连结组成人体的支架 按位置可分为:中轴骨(颅骨、躯干骨) 和四肢骨。 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 规则骨。
2
3
4
一.知识回顾与概述
2、骨的主要成份:无机盐、有机物、水 无机盐:碱性磷酸钙 有机物: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
14
四.显像方法
4.三时相骨显像
血流相:肘静脉“弹丸”式注入显像剂后,1分钟之
内,立即按每3s/帧采集20帧,获得的图像。反映较大血 管的灌注和通畅情况。
血池相:血流相采集结束后,接着以1-2分/帧的速度
连续采集5帧,获得的图像。反映软组织的血流分布。
延迟相:注射显像剂后2-4小时获得的静态图像。反
9
三.显像剂
显像剂的特点:
1、亲骨性能好 2、血液清除快,组织本底低,骨/软组织
比值高 3、有效半衰期短,人体吸收剂量低 4、放射性核素为ɣ辐射体,能量适中,适
合于ɣ照相机显像
10
三.显像剂
(一)99mTc-PYP(焦磷酸盐)/99mTc-PPI(多磷 酸盐)
(二) 99mTc-MDP(亚甲基二膦酸盐)/ 99mTcHMDP(亚甲基羟基二膦酸盐)
上述显像剂具有能量适中 血液清除快的优势,半衰期为6.02h 静注2~3小时约有50~60%结合在骨骼中,其余部
分被肾脏清除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常用显像剂。
11
四.显像方法
1.全身骨显像
静脉注射99mTc-MDP 740~925MBq (20~25mCi)
2~4h后病人仰卧检查床上,配大视野探 头和高分辨率准直器
恶性肿瘤耻骨、坐骨转移
29
前列腺癌骨转移
30
前列腺Ca广泛骨转移
31
肺Ca广泛骨转移
因膀胱 内尿液 潴留影 响骨盆 部观察
32
肺癌多发骨转移
33
肺 癌 多 发 骨 转 移
34
35
乳腺癌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