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解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15 巨人和孩子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教案一:巨人和孩子之巅峰对决课型:阅读课教材:七年级语文教材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巨人和孩子的文本,了解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2.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2.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2.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

教学准备:1.巨人和孩子的文本;2.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入巨人和孩子这一话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巨人和孩子的认识和印象。

Step 2 阅读巨人和孩子(15分钟)教师出示巨人和孩子的文本,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可自己阅读,并标记重要信息。

Step 3 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15分钟)让学生讨论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讨论,比如:“巨人和孩子有什么不同?”“巨人为什么会生气?”等。

Step 4 分析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15分钟)让学生讨论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并分析冲突和对决的原因和结果。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类似的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文本中的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和冲突对决,拓宽思维和视野。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水平,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等,给予针对性的评估和反馈。

教学反思:教师应该在课前提前准备好文本和课件,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化教学。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巨人和孩子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巨人和孩子

七年级语文教案:巨人和孩子教学目标1.掌握巨人和孩子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增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教育。

教学内容教材:七年级语文教材教学内容:巨人和孩子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1.授课法2.讨论法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导入:有一次,小张和小明在路边玩,突然看到一个很大很大的巨人,巨人看起来很凶猛,小张一惊,想要逃跑,但是小明不同意。

小明说:“我去和他说话,看看他为什么在这里。

”小明和巨人聊了很久,最后巨人都和小明称兄道弟了。

小张连连感慨:“真没想到这么凶的巨人,竟然有这么好的一面。

”2. 探究故事情节(10分钟)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读完故事之后探究故事情节中的一些细节。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2.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哪里?3.巨人为什么会站在这里很久?3. 分析故事中的道理(15分钟)通过问题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故事中隐藏的道理。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你们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了什么?4. 联系实际生活(10分钟)通过问题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我们身边的巨人有哪些?2.我们怎样和巨人相处?5. 总结(5分钟)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领悟。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对故事中的巨人有什么新的看法?2.你觉得今天的学习最让你受益的是什么?课后作业1.思考巨人和孩子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2.选择一个自己身边的巨人,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对他(她)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并将其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15.《巨人和孩子》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15.《巨人和孩子》

15.巨人和孩子【学习目标】1.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赏析其作用。

(重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3.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对于爱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

”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

那么,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童话《巨人和孩子》。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以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于世。

尤其是他的童话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王尔德也因此被誉为“童话王子”。

他的主要作品有童话集《快乐王子集》和《石榴之家》等,本文是他童话中的名篇。

2.字音字形。

绿茸.茸(róng)栖.息(qī)聆.听(líng)城堡.(bǎo) 吼.叫(hǒu) 高耸.(sǒng)徘徊..(pái huái) 硕.果(shuò) 笼.罩(lǒng)肆.意(sì)3.词语解释。

肆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咆哮:①(猛兽)怒吼。

②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妙不可言:美妙到了极点,无法用语言表达。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明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后,春天不再光顾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蹿下跳。

而当孩子们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明确:示例: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巨人和孩子们一起在他们所见到的最美丽的花园中游戏玩耍。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巨人和孩子》这篇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巨人和孩子》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并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比喻。

2.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课文《巨人和孩子》。

2.准备投影仪或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形象进行描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放映或展示课文《巨人和孩子》,要求学生跟随课文朗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可边读边解释生字和难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Step 3 讨论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就巨人和孩子的形象、心理和内涵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讨论巨人和孩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他们分别代表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讨论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Step 4 写作表达(15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发挥,以“我眼中的巨人和孩子”为题,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作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可以从形象、性格、故事等方面进行描写。

2.鼓励学生用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升文章的文学性和表达力。

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鼓励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思考和表达进行总结。

同时,提醒学生要多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并按要求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语文课,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巨人和孩子》,了解并理解了巨人和孩子这两个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1.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课文分析方法。

2.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2.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童话的魅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2理解故事中的善良、勇敢等品质,提升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1.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2.1分析故事中的巨人形象。

2.2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1.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学习其用法。

3.合作交流3.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2教师分析巨人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和指导。

6.写作训练6.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6.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7.1学生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造句。

3.写一篇关于巨人形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提升了写作能力。

3.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对巨人形象的分析较为深入,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4.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善良、宽容、谦逊等美好品质的认同和追求。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中心思想的领会。

2.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巨人和孩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和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课文《巨人和孩子》产生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重音。

3. 学习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课文内容相关问题。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并进行实际运用练习。

4. 深入探讨:(1)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中心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点词语、句型的掌握程度。

3. 思考与表达: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

2.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或句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写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的细节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行总结,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以及各自的心理变化。

2. 角色理解:探讨课文中的主要角色——巨人和孩子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

3. 象征意义:揭示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巨人代表权威和固执,孩子代表纯真和善良等。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巨人和孩子word教案(3)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巨人和孩子word教案(3)

11、《巨人和孩子》【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2、品析本文人物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写的特色。

3、领会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并培养自己良好的品格。

【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感知内容,领会主题。

2、难点:人物塑造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法学法】自主预习法、朗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骆驼寻宝的故事,懂得了拥有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方能成功;米妮打扫地毯下尘土的故事,明白了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那么,今天我们再去学习一个有关“巨人和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二、自学感知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栖息(qī) 聆听(líng) 徘徊(pái huái) 斗篷(péng)烟囱(cōng) 冰雹(báo) 咆哮(páo)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欣喜若狂:欢喜或快乐到了极点。

翩翩起舞:形容欢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肆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2、扩题训练,感知课文内容。

以这篇课文的题目“巨人和孩子”进行扩题训练,引导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3、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巨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变化?明确:花园的变化: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丽的春天。

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之后,春天不再光顾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雪在林间上蹿下跳。

而当孩子们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地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巨人的变化: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变化的原因: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

巨人看到了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才明白是自己的自私带来了恶果。

特别是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后,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也飞回枝头放声欢唱;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这些变化让他深受感动,从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人和孩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辐射阅读,增强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思考、比较、运用。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解爱、奉献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片断写作表达练习。

◆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印发《一棵大树》、《溪水》等几篇文章。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课前积累:读《一棵大树》、《溪水》等文章。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热身训练 1.形象阐述对“爱”的理解2.设疑、理解、点拨 2.朗读思考、讨论发言3.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3.讨论探究
一、热身训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

”(投影以上歌词或名言)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
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1.指名朗读、谈理解。

2.讨论问题,思考、发言。

记下其它同学的精彩发言。

朗读名言;进入_个
爱意融融的意境之中。

3.朗读课文,写出内容提要,不超过 100字。

二、设疑、理解、点拨(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1.回答问题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借此熟悉课文。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引用课文具体内容回答问题,发言时,其它同学要看有无具体根据,并给予补充。

(正是由于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了恶果。

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去的小男孩被巨
人抱上大树之后的情形,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3.回答此问题时要注意,要求回答的是“课文”告诉
大家什么道理,而非是你怎样理解“爱心”的。

(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

”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
出课文结构提纲。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师引导学生理解:有时爱心会受到误解,有时爱心会被人利用,不能因噎废食,要看主流。

另外不仅要有
爱心,还要会“爱”)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1.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
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
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
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
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
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
大的变化。

2.阅读、分组讨论、发言。

大树很快乐,每次看到男孩满意地
走了,他都会感到十分幸福。

大树
不快乐,因为它的爱没有得到回报。

(两种答案都有道理,都应肯定)
3.要求:无论是情节,还是语言,都要与
原文和谐一致。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

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
事。

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五、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爱一春天
自私一寒冬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开展“爱心大本营”的活动。

活动内容:每小组准备一幅画,一首歌,一首诗,都必须以“爱”为主题,课外活动时由课代表组织交流。

教学探讨与反思
弄清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结构,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不过不必篇篇都一个讲法——分段、段意、中心意思、写作特点。

根据本文特点,这一篇宜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借以培养概括能力。

分析结构与分析内容要相结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理解本文构思 1.各抒己见2.引导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2.阅读课文及辐射材料3.片断写作练习 3.运用拟人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理解作者构思(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

(给予点拨) 1.思考、发言。

要点:意在说明,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借以强调主题。

2.学生交流(比如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就很突出: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
天,只有严冬。

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告诉了读者:人们会为自私付出沉重代价。

而且这两段
内容也是相互照应,“小鸟便无心唱歌”与“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
地欢唱着。

”)
二、学习拟人修辞(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
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1.朗读、比较、品味:交流。

(例如课文
第八段,大量使用了拟人手法:“小鸟
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

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

”用
以表现小鸟儿、树儿、花儿也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对孩子们充满同
情,是那样的爱憎分明。

写雪、霜、北
风、冰雹在花园里肆虐,写孩子们回到花园后,树、鸟、花对孩子们的欢迎,都采用了拟人手法。

2.朗读,各抒己见。

(要点:要有丰富的
感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
三、片断写作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
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讨论,谈见解。

动笔构思——写作——小组评议。

三、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

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四、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爱一春天一美好和欢乐
自私一寒冬一不幸和痛苦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积累名人名言“爱心篇”。

2.以王尔德的童话为题材,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探讨与反思
童话教学始终应将培养学生想像力做为重点。

形式可多种多样,改写、续写是其中重要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