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论人生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理想与现实之间——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理想与现实之间——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四 人 界 中 的 人 ,他 们 顺 其 自 然 之 性 而 生 活 .但 是 他 们 并 非 毫 无 觉 逻 辑 进 程 上 是 递进 的 , 种 境 界 不 是 单 独 孤 立 毫 无 联 系 的 。 们
解 , 是觉 解很 少或 程度 很低而 已 . 冯友兰 的话 说就 是 “ 只 用 浑 可 以从最低 的 自然境界 上升到天 地境界 ,在精神上 实现 自我 超
冯友兰 的境界说是建立在人对宇宙人生 的觉 解之上的 . 这种 亦应 有 贡 献 。 ” 对宇宙人生对于人 的意义 的自觉了解是构成 某种境界的关键 。 冯 友兰说 :“ 宇宙人 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 不同底意义 , 即构成人所 有底某种 境界 。 在此基础 上 , ” 为通天 人之际而 明内圣外 王之道 . 二、 冯友 兰人生境界理 论的特点 从横 向 关系上 看 ,自然境 界 、功利境 界 、道德境 界 、天 地 境界 是可 以并 存 的 他 们是 并列 的 . 少在 冯友 兰看 来世 界上 至
进 程 下 , 掘 冯友 兰人 生 哲 学 的 现 代 意 义 , 提 高人 的 境 界 是 一 种 深 重 的话 语 和 言 说 。 开 对 [ 词 】 想 与现 实 冯友 兰 关键 理
按冯友兰的说法 , 中国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增加人们积 极地 知
识 .而在 于提 高 人 的 境 界 。那 么 . 中 国 哲 学 的 传 统 , 界 是 心 德 境 界 要 高 于 功 利 境 界 。 照 境 灵 的存 在 状 态 . 人 的 安 身 立 命 之 地 。 史 上 , 国 的哲 学 家 总 是 历 中 会 把 实 现 一 种 境 界 作 为 自己 哲 学 的使 命 .这 就 是 所 谓 “ 内外 合
沌 或 ” 沌 ” 混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的确!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

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tory of Chinee Philo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

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做官不是为了社会,而是赚取更多的钱 太子乐等婴儿奶粉,17种巨毒食品曝光
(三)道德境界
朗诵
1.什么叫道德境界?
析: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除了行利之外,还行益之事。为社会的利益 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道德标准高的人,古今贤人、英 雄。现在更多的普通人也开始进入这境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各行各业的志愿者
“抱火哥”抱着喷火的煤气罐冲出火场
罗腊英和丈夫昔日旧照 大火面前 生死选择题
比尔盖茨退休捐出全部财产近五千亿 一分一毫也不留给自己子女
(四)天地境界
朗诵
1.什么叫天地境界?
析: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 宇宙同一,达到忘我的境界。古今的大圣贤人,他们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
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 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 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 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 物理的过程。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 而荣,不以失而辱。
一、课文思路分析 总 :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1) 分 : 谈论四种人生境界。(2-6)
①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2-5) ②综合评价四种人生境界。(6) 总 : 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7-10)
一、课文具体分析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 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 个词?
同是一场人生,不同的人生境界决定了不同的人生痕迹,那么人生境 界有何不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高尚的人生?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及其现实价值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及其现实价值
获取生活的意 义。 关键词 : 冯友 兰 ; 人 生; 境界 ; 理 性
中图分类号 : B 2 6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6 1 3 2 ( 2 0 1 4 ) O 1 —0 0 0 1— 0 6
冯 友 兰 的 人 生 境 界 理 论 在 中 国 现 代 哲 学 史 上 的 影 响 很 大 。人 们 研 探 冯 友 兰 的人 生境 界 理 论 也 已经 形 成 多种认识成果 , 但 仍 然 存 在 值 得 继 续 研 探 的 空 间 。 因 为, 我 们 在 不 同 的时 间段 内 , 探 讨 冯 友 兰 的 人 生 境 界 理 论, 会不 断地发 现新 的研究视 角 , 增 添新 的认识成 果 ; 使 自己 对 于 人 生 形 成 新 的 体 悟 , 在 现 实 中 达 到新 的 生 活意 境 。 同 时 , 不 断 探 讨 冯 友 兰 的人 生 境 界 理 论 , 也 有
需 要 对 生活 的“ 觉解” , 这是一个最基本 的观 念。这 个观 念不 论在 什 么样 的时代 条件 下 , 都 具有 现 实意义。 因为 , 人 们 的 生 活 确 实 需要 理 性 地 思 考 。 这 样 的 思 考 , 既 有 益 于人 们 编 织合 理 的 生 活 蓝 图 , 也 能 够 帮 助 人 们
定 的。
中, 居 于一 种 至上 的 思想 层 面 , 占据 一 种 核 心 的 理 论 地 位 。何 以如 此 理 解 , 这 得 简 单 地 从 哲 学 的性 质 与 功 用 说 起 。一 般 说 来 , 大凡讲哲学或讲人生哲学 的学者 , 要
冯 友 兰 的哲 学 理 论 , 有 一 个 庞 大 的 思 想 系 统 。这 个 思 想 系 统 的核 心 内 容 可 以 依 据 不 同 的视 角 进 行 总 结 与 概 括 。冯 友 兰 论 及 自 己 一 生 的 学 术 成 就 的 时 候 , 曾

在天人损益中寻人生之道,附天人损益论

在天人损益中寻人生之道,附天人损益论

哲人曾经讲过,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去活,尽管说得绝对而苛刻,但也透露出人类中一部分人对思考人生问题的紧迫感。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讲的就是人类有史以来,那些热衷于思考人生问题的哲人们的主要观点。

此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贯通和清晰。

人生问题古人有,今人也有;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这些古今中外人们的思考,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找到其共性,就可以将其贯通。

在这里,冯友兰先生以“天人损益”四个字打通了古今中外,让读者对人生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叫《天人损益论》的原因。

所谓“天人损益”,是说在人生理想上有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是“天”即自然状态;一种是“人”即人为状态。

通过对这两种状态的“损益”即增加或减少,人类有关人生问题的所有主要观点,就可以排成一个序列:损道、中道、益道。

损道即在做减法,老庄哲学认为人为的东西不好,顺其自然才好;柏拉图进一步,认为只有那个理念世界才是完善的,自然的世界也是有缺陷的;至佛教及近代叔本华哲学则更进一步,认为必待将一切都减至虚无,人生才达至境。

益道却在做加法,先是杨朱及古希腊的享乐主义哲学家们,他们认为自己当下的人生快乐才是最现实的,墨子及功利派哲学家再增加一些人为因素,认为人类应当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到近代一些持进步思想的哲学家则认为现在的、自然的状态都不是好的,人类经过努力则能在未来达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他们极度推崇人为的力量,以为人最终能在人间建一个天堂。

中道就是调和自然与人为,在中国有孔孟一派,在西方则由亚里士多德集大成。

将所有的人生哲学浏览过,便可以发现,没有一种人生哲学是正确的。

哲学家们有所见,就有所蔽,所见越坚决,其蔽便越明显,哲学家有其大智慧的同时,都有其大谬误,无不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并不见得非要信奉某种人生哲学,而是要在各种观点中,寻求出最适合自己的,这种人生哲学或许会有一些综合及变形,但却能让我们对人生多一些思考。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真的是感触良多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人生的境界到底是啥呢?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原来呀,人生可不是简简单单地过日子,而是有不同层次的境界。

就像我们平常做事情,有的时候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可能就是最低的境界啦。

但再往上走,有的人会考虑到周围人的利益,会为了家人、朋友去努力,这境界是不是就高了一点呢?还有更高的境界呢,那就是为了社会,为了全人类去付出。

这种人呀,真的太伟大啦!我就在想,自己能达到哪种境界呢?冯友兰先生说的这些,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我会很自私,只想着自己开心,现在想想,这样可不行。

我得努力往上走,多为别人着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一点,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不再像以前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而是想要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朋友们,你们要是还没读这本书,真的可以去读一读,说不定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呢!《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完冯友兰先生《人生的境界》后的感受哈。

哇塞,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一开始,我就被冯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划分给吸引住了。

你说,咱们平常忙忙碌碌的,不就是为了生活嘛。

可这生活背后,原来还有这么多说道。

有时候我们做事情,可能就是凭着本能,没想太多,这就是自然境界。

然后呢,当我们有了一点目标,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去努力,这就到了功利境界。

可这还不够呀,想想那些心怀大爱的人,他们为了别人,为了社会去奉献,那才叫高境界呢。

我就琢磨着自己,大多数时候可能就在功利境界里徘徊。

比如说,学习为了考个好成绩,工作为了多赚点钱。

可是这样的人生,总觉得缺了点啥。

读了这本书,我就想啊,得给自己定个更高的目标,不能光盯着眼前那点小利益。

要多关心关心身边的人,多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感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试释冯友兰的“觉解”

试释冯友兰的“觉解”

-语言文化-试释冯友兰的#觉解$□陆建华冯友兰哲学的精华在于其所提出的人生境界说。

在讨论人生境界时,冯友兰引入“觉解”这个概念,认为人生境界决定于“觉解”,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同决定于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

这说明冯友兰人生境界的关键点在“觉解”,不过,他没有给“觉解”下明确的定义,而是分别解读“觉”和“解”:“觉是自觉”,“解是了解”(《新原人》)。

这表明,“觉解”在冯友兰那里似乎不是一个复合词、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单纯词的简单组合、是两个概念。

也就是说,在冯友兰那里,“觉解”就是“觉”“解”,或者说“觉、解”。

不过,冯友兰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将其作为复合词、作为一个概念加以运用"不然的话,冯友兰首先就要处理“觉”和“解”的关系,论证“觉”和“解”的一致性,论证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和“解”始终是处于同一水平。

要不然,如果出现“觉”“解”不一致,从“觉”来看,人处于某种人生境界;从“解”来看,人却处于另一种人生境界,那么,其人生境界理论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无法自圆其说"虽然冯友兰说:“解是了解,我们于上文已有详说。

觉是自觉。

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

”“了解必依概念,自觉是否必依概念?于此我们说: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并不依概念。

”(《新原人》)这里试图区分“觉”和“解”,认为“解”是对事、对物的理性认知,在这种理性认知过程中“必依概念”作为其认知工具、手段,而“觉”是一种心理活动、一种对自28己外在行为的内心体悟,在这种心理活动、内心感悟过程中“不依概念”,也即不需要概念作为其感悟的工具、手段。

但是,冯友兰这种“觉”和“解”的分别只是单纯就“觉”和“解”这两个概念而言的,在论及对“事”、对“物”的“觉”“解”时似乎这种分别是有效的,在论及对宇宙人生的“觉”“解”时,这种分别又是没有意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冯友兰谈人生》有感
人生的真相就是具体的人生。

冯友兰先生认为,只有局外人才需要知道真相。

所以,当正视自己并非人生的局外人,人就不需要多问人生的真相。

他断言说,“问人生是人生,讲人生是人生,这即是人生之真相”。

冯友兰先生承认人生的形态百味,但是,在谈到人生是什么这一话题时,他的看法让人觉得有点“不求甚解”的意味,换言之,对于冯老先生来说,坦然地接受你的人生,不要过多追求和探究你人生的意义和来源,这比一切更为务实。

你懂不懂人生,这就是人生。

在冯先生的眼中,我们对于人生之真相的探讨,只须关注人生是具体的这一事实。

接着,他进一步断言说,如果你不满足于将人生视为具体地活着时,你也没有任何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找到人生之真相。

很显然,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很大程度上来说,冯先生似乎并不信任外在的来源或资料,用以诠释人类的起源和目的,不论文化性的或是神学性的,更遑论视为上帝启示的基督教圣经。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关注到,冯先生对于生死问题所持有的消极或回避的态度。

应当承认,冯先生把人生框限于现今世界的确具有某种必然性,毕竟这比起信任那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性或文化性的意见(更不会相信启示的说法),会更减少出于人无知揣测的扭曲。

但是,他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甚至有可能让人觉得他对此一无所知。

有必要注意到,虽然冯先生的确定意不在生死之外谈论人生,也拒绝诉诸于其他的来源,他还是需要就两个问题提供可能的看法,一是人生是什么?二是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前者为原因,后者为目的。

在他看来,探讨人的
来源几乎是不可能有成效的事。

所以,他设立了自己的起点,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引用他的话说,“人是天然界的一物,人生是天然界之一事”。

很明白的部分是,人的存在跟自然具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来源亦是如此。

至此,我们很难准确说明,他在多大程度会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或者自然神论的思想靠近。

但是,他无疑将人的来源限定于这个奇妙的大自然,而且人类存在的方式也是在跟大自然的交互之中。

对于具有哲学思辨背景的冯先生来说,自然本身将是充分的,自我解释的。

但是,他也坦诚道,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之后,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搞清楚人生真正的目的。

可是,他并没有给出适当的正面回复,仅仅是满足于承认,目前对自然的认识还不足够帮助我们彻底明白人类的存在的目的。

换言之,他目前认为“存而不论”的看法是适切的,尽管这并不是最好的。

有人认为,人生没有目的,生命就不可能有价值,也就毫无意义。

冯先生反驳道,个体之人的确没有什么目的或意义可言,就好比单独的山或雨一样。

接着补充道,由个体之人所参与的历史是真实的,且是有意义的。

这样一来,他将个人存在的意义置于了更广阔的背景,而且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个体之人无意义的看法。

正如他断言所说,“天然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事物,我们只能说他是什么,不能说他为什么”。

同时,他并不信任目的论哲学家们的看法,认为天然事物都有目的,对此他的看法是保留的。

另有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自我实现或创化。

他反倒认为,这至终回到一个点上,即人生就是生,就是活着。

询问人生的目的是多余的,你只需要好好的活着。

很显然,他并没有说明该怎样地活着才是好的,活着本身大过了其他。

当活着的意义被否定之后,活着这一动作是不是没有意义的么?又或者说,悲观厌世地生活是否更为可取呢?冯先生的回复有点含糊不清,但是大概的意思是说,这固然值得同情与敬意,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风貌。

因此,他在间接上肯定了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胜于佛教对人生消极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