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现代中医认识

合集下载

心房颤动中医四型辨证论治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

心房颤动中医四型辨证论治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
瓣 膜 置 换 或瓣 膜 修 补 术 后 引 发 的心 房 颤 动 。
病 因 、 重 程 度 及 疗 效 判 断标 准》 定 。显 效 : 发 性 房颤 完 严 制 阵
全 不 发 作 或偶 有 发 作 ( ≤1次/ 个 月 , l/ ) 持 续 性 房 颤 3 ≤ h次 ;
转 为 并 维 持 窦 性 心律 或变 为偶 有 发 作 的阵 发 性 房 颤 。有 效 :
中 图分 类 号 : 5 1 5 R4. 7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187 (0 2 0 —6 6 0 1 0 — 1 4 2 1 )6 0 8 — 1
心 房 颤 动 为 临 床 常 见 病 、 发 病 . 仅 可 影 响 患 者 的 生 多 不 活 质 量 , 至 可 导 致 猝 死 . 医学 界 研 究 的热 点 和 难 点 , 甚 是 目前 临 床 上 治 疗 以 口服 西 药 为 常 规 手 段 . 因 其 副 作 用 大 . 停 但 且 药 后 易 反 跳 复 发 .患 者 往往 难 以接 受 而 不 能长 久 服 用 . 中 故 医辩 证 治 疗 很 有 发 展前 景 本课 题 根 据 国家 “ 十一 五 ” 血 管 心 重点专科心悸( 房颤动 ) 心 诊疗 方案 的验 证 方 案 . 心 房 颤 动 将 分 为 心 脉 瘀 阻 证 、 湿 痹 阻 证 、 阴两 虚 证 、 虚 阳亢 证 , 痰 气 阴 开 展 临床 对 照 研 究 。报 告 如 下 :
检查。 l 观察指标 - 4 根 据 国家 十 一 五心 血 管 重 点 专科 心悸 ( 房 心
11 研 究 对 象 .
入 选 病 例 均 来 自我 院 心 血 管 内科 2 o 0 9年 3
颤 动 ) 疗 方 案 的 验 证 方 案 中 各 证 型 中 医症 状 积 分 表 , 治 诊 对 疗 前 后 的 积分 进 行 统 计 。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阵发性房颤(促脉证)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阵发性房颤(促脉证)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阵发性房颤(促脉证)1范围本指南针对阵发性房颤(促脉证),提出了以中医药为主的诊断、辨证、治疗和预防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成年人阵发性房颤(促脉证)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阵发性房颤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阵发性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指发作后7天内能够自行或经干预后终止的房颤,其发作频率不固定[1]。

促脉证 abrupt pulse syndrome以反复发作阵发性心悸为特点,病人自觉心中急剧跳动,心慌不安,可见脉律参差不齐,或伴胸闷气短,眩晕不宁,甚而喘促难卧等症状。

促脉是一种脉率急数,歇止时间较短的歇止脉。

《伤寒论·平脉法》:“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云:“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需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诊宗三昧》:“促脉者,往来数疾,中忽一止,复来有力,……不似结脉之迟缓,中有歇止也。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阵发性房颤发作期(快速型房颤)。

阵发性房颤少数病人无明显症状,但可参考促脉证辨治。

3临床诊断3.1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年)及《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阵发性房颤为心房颤动的一种类型,其持续时间<7d, 常<48h,自行或经干预后终止,多为自限性,但反复发作,发作频率不固定[2-3]。

发作时心电图提示房颤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阵发性房颤,缓解期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3.1.1心电图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是确诊阵发性房颤的重要依据。

房颤发作时P波消失,代之f波,频率350-600次/min,V1导联或II导联较清楚;QRS波节律绝对不规则;QRS波形态通常正常,QRS振幅多变,当心室率增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增宽变形。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以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为题,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心房不规则地跳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中风等并发症。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电复律和手术等方法来治疗房颤,而老中医则有独特的经验治疗房颤。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心脾:老中医认为,房颤与心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调理心脾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心脾相表里,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通过调理心脾功能,可以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六君子汤、健脾丸等。

2. 理气活血:老中医认为,房颤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理气活血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滞。

通过理气活血,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香附饮子、桃仁红花汤等。

3. 调理肝肾:老中医认为,房颤与肝肾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调理肝肾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心与肝肾相表里。

通过调理肝肾功能,可以改善心脏的神经调节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汤、桂枝茯苓丸等。

4. 针灸疗法:老中医认为,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的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外关、神门等。

5. 饮食调理:老中医认为,房颤与饮食习惯有关,因此饮食调理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应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保持水盐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丰富,但是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治疗应该由专业医生指导,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手术等方法。

老中医的经验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但不能替代西医的治疗。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包括调理心脾、理气活血、调理肝肾、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血瘀和气虚等为证素分布的主要部分;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以下顺序:气阴两虚最主要,痰瘀互结次之;气虚血瘀再次之,之后为痰火扰心和肝肾阴虚。

结论:血瘀为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素多数,气阴两虚为中医证候多数,且冠心病房颤患者很多为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

【关键词】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症状,中医学称之为“心悸”及“怔忡”。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患有冠心病房颤患者在800万以上,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

[1]我们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进一步研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门诊治疗的确诊病人,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47-8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74.1岁。

109例患者为阵发房颤(90.8%),7例为持续性房颤(5.9%),5例为永久性房颤(3.3%)。

1.2 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标准根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心房纤颤根据《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标准。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相关的分析方法进行计数统计分析2结果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素先后顺序分别为血瘀(83.3%)气虚(78.3%)痰浊(72.5%)阴虚(52.5%)具体见表一。

标注:由于患者有现多证相兼的情况,所有证素总和高于患者总数。

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先后顺序为气阴两虚(43.3%)痰瘀互结(35.0%)气虚血瘀(28.3%)具体见表二。

标注:由于患者有现多证相兼的情况,所有证候总和高于患者总数。

3讨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逐步到来,近年来高血压病发病率呈现出了上升趋势,房颤的发病率也有所提高,本组120例缓和的房颤主要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近10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文献分析

近10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文献分析
疗慢性心房 颤动 的疗 效观察及其 机理研究 的关注度较 以往
性心房 颤动 ” 、 “ 心律不 齐” 、 “ 心律失 常” 、 “ 房颤 ” 等检索词进
行检索 , 并对 其论文 内容 中不含 “ 慢性 心房颤动 ” 或仅 以“ 心
有了进 一步提高 , 体现 了中医药在 治疗 慢性 心房颤动疾病中 的作用 正逐 步被 人们 所重 视与接受 。 2 .论文分布状况 纵 观近 1 O 年来 中医药 治疗慢性 心房 颤动文献 的 内容 ,
表1 2 0 0 3年- 2 0 1 2 年 9月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及探讨其机理论文数量
年发 文数 量及 其分 布
1 . 年发 文数量及 趋势
鉴 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与维普全文 电子期 刊数 据库 ,
分 别是 目 前 世界上最 大的 中文期 刊数据库及 国内最大 的综
合性文献信 息数 据库 , 基本涵盖 了国内的学术 刊物。故本文 以上述 两个数据 库为统计平 台, 对2 0 0 3 年一 2 0 1 2 年9 月 份为 量, 在2 0 0 7 年 之前 始终处 于 1 9 篇 以下 , 近5 年来 除 2 0 0 9 年
疗慢性心房颤动的趋势, 及评估其疗效的主要方法。在用药方面, 中成药以稳心颗粒、 参松养心胶囊等为主, 汤药则
以炙甘草 汤多用。存在 问题 主要有研 究模 式较单一 、 研 究规模较 小、 部分论 文 内容质量 不高等 , 均有赖 于今后 逐步
提 高。 关键词 : 中 医 药 治疗 慢 性 房 颤 综 述 心悸 怔 忡 胸 痹
疗慢性心房颤动文献等的研究, 划入“ 基础研究” 项。由此
论文 占总论文数的7 7 . 4 6 %; 辨证论治的论文占1 2 . 6 8 %; 针灸

心房颤动(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一、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人平均患病率为8%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随之上升。

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主要涉及自律性增加和折返两个过程。

西医对房颤的治疗主要有三个策略1、预防性血栓栓塞,2、控制心室率,3、纠正心律失常,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祖国医学将此病归于“心悸”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病史: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一时无原发病可查。

病人多有突发或持续性的心悸、胸闷、气急、头晕乏力,症状随心率快慢不致。

听诊特点,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听诊心脏同时计数脉搏,脉率小于心率,称为拙脉。

二)心电图特征:1、P 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2、QRS波群为室上性,振幅可不等,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未经治疗的病人,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心室率较快可达200—300 次/分,易致室颤而猝死。

(三)房颤的分类:无可逆原因的房颤,临床多采用3P分类法: 1、阵发性(Paroxysmal)房颤:持续时间小于2—7天,一般于24小时内自动恢复窦性心律。

2、持续性(Persisten)房颤:持续时间大于2—7天,多需药物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3、永久性(Permanen)房颤: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继发性房颤:指发生于急性心梗、心脏手术、心包炎、心肌炎、甲亢、肺栓塞、肺炎或急性肺病等情况下的房颤。

一旦病因或诱因得到控制房颤很少再发。

孤立性房颤:(LoneAF)是指年纪较轻(<60岁)无心肺疾病的临床或超声心动图证据的患者,预后较好,发生血栓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性较小。

三、辨证分型心房颤动属中医学“ 心悸”范畴。

以脏腑虚损为发病基础, 常因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后天失养致使心气不足、血脉瘀阻, 而为心律失常。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谭巨浪胡晓军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3期【摘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中都较为常见,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

房颤最大危害在于血栓栓塞,从而引起高概率的致残率与致死率,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受到伤害。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房颤的弊端逐渐显现,而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却在防治房颤有着较好的疗效。

本文就近五年相关文献论述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房颤提供支持。

【关键词】心房颤动;中医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3..02该疾病主要主要的作用群体为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是即便如此发病率最高不会超过10%。

该疾病一旦发作,房颤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等严重症状。

目前来看使用西药治疗该疾病的效果并不明显,西药的使用往往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经研究发现,使用中药治疗该疾病的效果显著优于西药,并且中药所引发的副作用相对较少[1][2][3]。

1 古中医对房颤的认识古代医学典籍中并无房颤的记载,而是以“心悸” 代称。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才开始出现心悸的病名,分别称之为“心中悸”、“心下悸”、“心动悸”、“惊悸”,并对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据古方《伤寒论》记载,服用灸甘草汤可以有效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等房产并发症。

在现代医学中称灸甘草汤为复脉汤,经临床治疗证明该药方对于治疗房颤并发症有显著效果。

2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现状2.1 经方当代有很多名老中医在使用经方治疗房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王海成[4]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淤型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效果,结果发现阳还五汤可有效缓解急者胸闷等临床症状,并且使阵发性房颤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谢冰昕等[5]研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合并失眠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合并失眠具有良好效果。

房颤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房颤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性属本 虚标 实 , 本 虚主 要是心之 气血 亏虚 , 或合 阴阳之偏 虚 ; 标实主要是瘀 血 、 痰饮、 湿浊、 火热、 寒邪 以及 冲脉 气 逆撞 心
等 。张 艳 教 授 [ 3 根据 营卫 理论 以及脉 结代 提 出五脏气 虚 、 血
好的抗心律失 常作用 。研 究表 明 , 延胡 索提取 物颅 通定 的抗 房颤机理与其延长心房和房室 有效不应期 有关 。关 白附主治 心痛血痹 , 其 主要 化学 成分 之一关 附 甲素为 首次发 现 的全新
结 构类型的安全 、 有 效 的广 谱抗 心律 失 常一 类新 药l _ 8 ] 。汤依
群 等l 9 ] 在诱发大 鼠房 颤后 , 随机分为关 白附组 和对照组 , 测定
大 鼠心 房 肌 有 效 不 应 期 和 心 房 肌 缝 隙连 接 蛋 白 C x 4 O 的表 达 。 结 果表明 : 关 白 附 能有 效 抑 制 房 颤 持 续 时 间 , 延长 心房 E R P,
理念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房 颤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的认 识
房颤 中医属“ 惊悸 ” 、 “ 怔忡 ” 范畴 。“ 惊悸 ” 这 一病 名最早 出现于《 金匮要略 》 _ 1 ] , 其 中讲 到“ 寸 口脉动而 弱 , 动则 为惊 , 弱 则为悸 ” , 张 仲景认 为因惊 而脉动 、 因虚而心悸 , 通 过脉象论述 了气血不 足 , 心失 所 养 , 惊恐 所 触导 致 心悸 的病 因病 机 。杨
[ 1 9 ] 宾湘义 .白虎加 人参 汤 治疗 中枢 性 高热 2 9例 [ J ] . 中 医研究 ,
1 9 9 9, 1 2( 1) : 4 5 ~4 6 .
阻心脉 ; 虚 风内动 , 入心滞络 ; 心脾 两虚 , 心脉失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的中医辩证论治特点
心房颤动,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以心房无序的颤动为主要特征,会导致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大幅增长,目前西医治疗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时患者接受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欠佳,因此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祖国医学毫无疑问为房颤的诊治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1. 病因病机分析
1.1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
古代无房颤之病名,后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结合房颤相关病因、症状等将其命名为“心动悸”。

中国古代医家大体多认为房颤的病机以本虚为主,比如张仲景在《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

窃以为根据炙甘草汤的组成与方义,可以反测此处的“心动悸、脉结代”是由于阴阳气血亏虚,心脉不得所养导致。

成无己有《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 心下空虚, 内动而为悸也”;虞抟著《医学正传》曰:“肾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则虚火妄动,心神不宁,或因怒气伤肝,或因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主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血证论·怔忡》说: “凡思虑过度或失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无不论证了此观点。

但同时,也有古代医家认为痰瘀内阻可导致房颤的发生。

如《血证论·怔忡》:“...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认为因痰饮、淤血内结导致血行不畅, 可形成心悸怔忡。

也有医家认为房颤乃是风邪作祟,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论颤振时曰: “颤,摇也;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又云“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 老年尤多”。

笔者详加对比后认为王肯堂所言震颤之病与房颤极为相似,而房颤发作时心房快速、绝对不规则的颤动也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之特点。

1.2 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的认识
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认为房颤多因劳伤过度,素体亏虚,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而成,但同时也伴有心脉瘀阻,血行不畅。

此外风邪也是房颤发生的直接病机特点,外感风寒湿痹或郁久化热入心滞络可致房颤。

2. 辨证论治
目前中医学界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有人将房颤分为了为心脉瘀阻、痰湿痹阻、气阴两虚、阴虚阳亢四型,同时指出心脉瘀阻证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痹阻证选用六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气阴两虚证选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阴虚阳亢证选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此外房颤辩证应分虚实,而虚证当根据气血阴阳辩证,其中以心气虚、心血虚为主;标实主要是瘀血内阻、痰浊阻滞、肝郁气滞、水饮停心,其中以瘀血内助、痰浊阻滞为主,故治疗上应当坚持补益气血与活血、化痰、通络并进。

房颤合并甲亢患者多属于肝阳上亢证,予疏肝潜阳之法可有效控制病情。

中医中药治疗房颤具有上佳的临床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个体化的对症治疗,临床上随机应变,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第二,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之上,丰富了房颤的治疗手段,大大增强了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也提升了安全性。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医在房颤研究方面的缺陷,还需在目前临床研究成果上进行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的研究以开拓中医治疗的新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