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合集下载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道德观念等。
②影响: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 和中国的社会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 基本特征,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 _纽__带__。
3.明确其作用。 (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 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就 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 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尊重 其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5.要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 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传统思想
包括在长期历 史积淀中形成 的理论观点、 学术思想和道 德观念
对今天中国人 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中 国的社会发展 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地 位
是传统文化 的基本形式 之一
是展现中 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 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 已经成为中华文
烂文化的重要 化中一个非常重
D.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习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
的基本形式之一。A 项正确。
答案:A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里的许多
做人道理对于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君则敬,臣则忠,当
师叙,勿违背”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这启示我们,对待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说出传统文化的含义;解释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2、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特点3、结合实例,说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明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1、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是在形成并保留在,具有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征:(1)从、、、、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性。

(2)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和传统文化崇尚的“浩然正气”,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性。

这种性既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同时,它的具体内涵能够。

(3)“每逢佳节倍思亲”体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和,是维系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传统文化也会起、的消极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克服,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才能,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应是:。

具体解释为,对于,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二)合作探究,理解知识(高考经典例题)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三)自我检测,运用知识1、2011年6月11日上午,北京市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启动暨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在永定门南广场举办。

……中轴线现存的主要文物建筑包括永定门(复建)、燕墩、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皇城墙(地安门内大街)、普度寺、万宁桥、火神庙、鼓楼、钟楼等,从《文化生活》方面,正确的理解是()A、中轴线文物建筑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B、中轴线文物建筑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东西方文化的凝结C、中轴线文物建筑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4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4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诸葛亮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No.4 128 125C .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D .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8.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亲人团聚的幸福。

是“中国年”年年必不可缺少的元素。

但2013年1月由于多地雾霾天气的出现,许多地方出台政策禁止或减少燃放烟花炮竹,这就使年味淡了一些,于是很多人在“要民俗要年味”还是“要蓝天要健康”上产生了纠结心理。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人过年纠结心里的认识?(14分)9.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

(8分)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编写:赵长荣 审核:田运成 课时:2课时 使用时间:----自习案---1.大约用35分钟的时间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内容,重要问题动笔写写。

2.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本和学案课堂案部分巩固如下问题: (1)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是什么?(2)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3)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课堂案---【考点梳理】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作用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1)传统习俗 (2)传统建筑 (3)传统文艺 (4)传统建筑【特别提示】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 (2)4.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特别提示】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必须具体分析。

2019年高考政治题典 专题24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含解析)

2019年高考政治题典 专题24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含解析)

专题24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解析版)【考情解读】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考向1 传统文化的特点【考向梳理】(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高考典题汇编】1.(2018•江苏高考)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答案】D2.(2017·天津高考) 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

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

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与本题无关。

本题是围绕汉服文化作出选择:由凝固着威严和庄重、流露出飘逸和洒脱、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等信息,得出汉服文化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故选②;由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等信息,得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故选④。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考点解析】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知识梳理】(1)含义:传统文化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4)表现:①传统习俗(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易错易混点】1、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因此是一成不变的(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

)2、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注意: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型例题】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答案:B解析:①表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关系,错误;②说法错误,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而落后的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基础复习:专题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备考)

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基础复习:专题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备考)

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基础复习:专题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备考)选择题2017年3月9日,“中国少数民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文献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

此次展览共展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14个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蒙古族长调民歌等文献300余种,以及相关音像视频,供广大观众参观、欣赏、阅读。

举办此次展览有利于()①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文化创新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生存发展③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推动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文献展,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生存发展,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③符合题意;该展览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为体现文化创新,①排除;该展位设计文化交流,也不会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排除。

所以答案是:C。

选择题自古以来,闽台关系源远流长。

来自中原的文化辗转流传到福建,再由福建流传至台湾,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人文变迁,形成了日前两岸共同的闽台文化体系。

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

台湾八成民众祖籍福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有着广泛影响,每年都有大批台湾同胞来闽朝拜祈福、寻根谒祖。

这一事实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统一中发挥着决定作用②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两岸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共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材料描述了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影响着两岸同胞,是闽台两地共同的文化根源,因此这体现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是打断骨头连看筋的同胞兄弟,④正确;材料描述了每年都有大批台湾同胞来闽朝拜祈福、寻根谒祖,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正确;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①观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两岸文化同源,并没有体现共促中华民族复兴,③不符合题意。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共48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共48张PPT)

易错易混
1.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X
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X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 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 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国家、社会)
➢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 新生活。(个人)
5.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 (P43第一段)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文艺
④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 中约定俗成、世 代相传的风尚、 礼节和习惯
地位
是传统文化的 基本形式之一
中秋节赏月、端 例子 午节吃粽子、春
节放鞭炮吃饺子
建筑,是凝固的 艺术
以古典文学、传 统戏曲、传统绘 画为代表
是展现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烂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文化发展的含义:
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 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 代精神的新文化,即 “推陈出新,革故鼎 新”。
32
2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区别
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联系 [P43-44]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 要求;
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4.0: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4.0: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温馨寄语: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高二《文化生活》学案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预习导航一、传统文化的含义1、含义2.如何理解?二、文化的继承性1.文化继承的重要性。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①传统习俗的含义:②传统习俗的地位:③传统习俗的的意义:我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保存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2)传统建筑的继承①我国的建筑分成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利城市建筑几大部分,这些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或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传统建筑的地位:(3)传统文艺的继承①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它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中国传统文艺的地位:(4)传统思想的继承①传统思想的内容:②传统思想的地位:三、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把握文化的继承性,弄清传统文化为什么会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是理解相对稳定性并不等同于固定不变,稳定性是相对的。

【教材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

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吉老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和衰落,唯独中国文化既未中断过,也未停止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型的文化。

这种形态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得中国农民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

它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己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应付。

四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

这种“和”主要包括自我身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是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
能忘了笔杆。”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D ①.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要吸
收也要抛弃③.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文化 是精粹,我们应该继承发展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6、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
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 C.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D
D.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7、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
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 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 程
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 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 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侧重于对文化继承、发展和创 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 文化的过程
联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 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
4、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
A 文脉被割裂,地域特点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
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 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C 2、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
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C.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C 3、“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
A 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
这种观点说明 ①人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②人们需要把传统文化化做养料 吸收 ③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观点 ④人们需要把外来文化化做养料吸收
影响文化发展 社会制度,科技进步,思想运动,教育方式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 (2)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 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人民的思想 和价值取向。 (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立足社会实践,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 入新的时代精神。 (4)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迅猛发展,证明了( 因素之一。
B )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
A.社会制度
B.科学技术 C.思想运动
D.文化教育
D 9、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表明本土文化
具有
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特点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是文化创 新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3、如何认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人类文化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 只能被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 的那天起,就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 和延续过程。任何一种文化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文化的保存、传递,才能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2)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 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来实现的。 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同时,也在整理着文化。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人类 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使其精华得以突出,从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 力,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 (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不同文化的交流,很大 程度上依靠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该民族的教育。 通过教育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取其精华。教 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吸收、融合和创新,为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基础。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5、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澳门,保存着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
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这表明
D ①建筑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②传统文化能够因时而变③中华文化具有特
有的包容性④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融
A ①②④
南阳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
含义 形式
形成、保留、具有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继承性 薪火相传,不断延续,稳定持久

特点 相对稳定性 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鲜明民族性 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

(作用) 顺应变迁,满足人民

影响
一成不变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对待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行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2、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涵 区
强 别调
的 重 点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 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 的精华与糟粕
特征,而且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
D 重要遗产。这启示我们①必须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 ②要增强中华民族
的文化自信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要弘扬中华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以即时、海量、互动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正在兴起,其影响涉及社会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