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1
3.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鼓励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勇于思考、敢于实践。
4.通过学习宗教改革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坚定的信仰和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1”,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具备了关于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基本知识,但对宗教改革时期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学生在高一阶段已学习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历史事件,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认知能力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宗教改革影响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宗教信仰、神权统治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和误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宗教改革背后的历史逻辑,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宗教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实质。
(3)利用比较分析法,对宗教改革时期的不同人物、派别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合作精神。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宗教改革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宗教改革的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2.难点: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观念、宗教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宗教改革时期的历史故事,如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事件,激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
2.多元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
a.利用多媒体展示宗教改革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背景。
4.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a.教师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b.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c.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课后延伸,巩固知识:
a.布置与宗教改革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b.推荐学生阅读宗教改革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马丁·路德的《基督教自由》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补充和引导,使其在掌握宗教改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主张、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宗教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有一定的探究欲望。
3.知识储备不足:尽管学生对宗教改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细节知识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补充和引导。
4.缺乏批判性思维:学生在面对宗教改革时期的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已有观念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导学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导学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教案、导学案、教学反思、说课稿)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教案)★考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考点:知道下列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九十五条论纲》的作者及其主要思想。

认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学过程:【专题解读】今天我们复习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什么是“人文精神”?其经历了怎样发展演变的过程?请大家将教材翻到99页,我们一起来看“导语”部分。

(学生齐声朗读“导语”第二自然段)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人文精神的内涵,那就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现世的欢乐,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本专题正是以“人文精神”为主线,跨越古代和近代,让我们认识了其发展演进的三个阶段。

(结合导学案表格)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智者运动让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强调了个人的理性判断。

第二次是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第三次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了出来,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我们接下来要共同回顾的是第二阶段的表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课题解读】神权下的自我(结合导学案)问题一:智者运动使人类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解放了出来,那么,这节课中的神权指的是什么?(教师引导)本专题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中,当时古希腊人们冲破神的束缚,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解放了出来,怎么现在还有神权?”,“我们这节课的标题的神和上节课所讲的神是否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我们这节课所讲的“神权”指的是基督教神权,不同于第一课中的神灵(自然神,其实是人对万物的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质教学设计(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质教学设计(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质教学设计(5页)《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东阳市第三高级中学严海英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专题共四节内容,第一节,古希腊的智者以人的眼光去考察一切,也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揭开了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知德合一”,重视人的理性,是人文精神的升华;第二节文艺复兴之人文主义,即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反宗教迷信和神学的专制统治并提出资产阶级要求的一个思想体系,是人文精神的复苏、发展;宗教改革蔑视权威,信仰自由使人文主义平民化;第三节启蒙运动之理性主义,即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使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

本课的内容在本专题的线索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里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由信仰走向理性的重要一环。

因此本节内容非常重要,是历年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识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突破方式:设问导学、情境教学、问题探究2、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的意义及人文主义的含义。

突破方式:通过师生对话、归纳整合的方式共同探究。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疑神疑鬼的词性说起。

当时代不一样,一个成语的词性会发生变化。

中世纪时代,神学占统治地位,人是神的附属品,人为神而活着。

当历史进入14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资产阶级逐渐壮大,他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乐趣的时候,便开始疑神疑鬼了。

这个疑神疑鬼的时代便是文艺复兴的时代了。

(二)教学过程:教师展示材料:1、第一部分:自我的迷失——黑暗的中世纪(5-15世纪)神学阴影笼罩下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

神权下的自我 教案

神权下的自我 教案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教案:神权下的自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神权下的自我”。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神权对个人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神权的束缚下保持自我。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神权对个人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并引导学生如何在神权的压力下坚持自我,发展自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神权对个人自我认知的影响,认识到神权对个人自我发展的限制。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在神权的压力下保持自我。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神权对个人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神权的束缚下保持自我。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在神权的压力下保持自我,发展自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古代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了解神权对个人自我认知的影响。

2.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神权对个人自我认知的局限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神权的压力下保持自我,发展自我。

4. 讲解知识点: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神权的束缚下保持自我。

5.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神权下的自我1. 神权对个人自我认知的影响2. 如何在神权的压力下保持自我3. 如何在神权的束缚下发展自我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神权对个人自我认知的影响。

2. 请论述如何在神权的压力下保持自我。

3. 请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如何在神权的束缚下发展自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了神权对个人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神权的束缚下保持自我,发展自我。

课后,学生应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神权对个人自我认知的资料,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神权下的自我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性的欢歌”以及“与上帝的直接对话”三目内容的叙述,阐明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性的复苏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本课是第六专题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中第二课。

本专题所述的西方广义上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中世纪后期新兴资产阶级在继承古代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对人文主义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理论阐述,其实质是一种确立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新观念。

它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准备。

二、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

学生虽有高一历史必修一二政治经济模块的基本知识储备,但分科后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太重视。

本模块教学内容偏重理性思维,许多思想史上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将艰深的知识通俗化,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是教学前要侧重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现,知道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和《十日谈》、《哈姆雷特》;在史料分析、比较归纳中,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体验和感悟人的价值与意义,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利用材料的解读与分析,了解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进而认识到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文主义的内涵2、难度: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五、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以新课程理念引导课堂教学,发挥学习资源(课内、课外)、学习伙伴(师生间、生生间)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媒体利用等策略,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将本课三个子目进行整合,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延续——宗教改革”,以人文主义这一主题贯穿教学过程,凸显这一时期两场运动的核心精神,试图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其演变。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作者:丁晓平《神权下的自我》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品,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和改革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本质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借助文艺复兴的成就和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的阐释,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的延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二、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三、课时、课型课时:1课时课型:讲授新课四、教法、教具教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演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科书、黑板擦五、教学过程导入:当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始于水”时,思想家理解世界的视角就从宗教和神话转向了自然;当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思想家们就进一步突破神灵的束缚,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了,于是人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于此滥觞。

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一)希腊时代,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这是人文精神的产生阶段;(二)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竖起“人文主义”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人文精神的发展阶段;(三)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和天赋人权,用“平等自由”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启蒙之火引领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这是人文精神的成熟阶段。

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学案例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学案例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2.分析神权统治对人们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自我追求和探索。学生应能够分析神权统治对个人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的限制,以及人们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应能够举例说明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个人自由、人权和理性思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调。
3.认识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感悟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学生应能够描述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和理性,以及这些价值观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的体现。学生应能够分析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从中汲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启示。
五、案例亮点
1.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神权统治下人们自我认知的困境和探索的过程。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3.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针对不同小组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在合作中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例如,在课程结束时,可以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你认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例如,我会让学生讨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行为的限制,以及人们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中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决赛
教学设计
年级学科:高二历史
执教者:陈华
课题:《神权下的自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2、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借助文艺复兴的成就的阐释,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

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突破方式:设问导思、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2、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突破方式:通过师生对话、归纳整合的方式共同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反馈】
1、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压抑人性的因素是什么?
2、人文精神起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导入新课】
共同赏析作品——《雅典学院》。

这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力作之一,作品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的
雅典学院为背景。

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

右方前面以欧几里德为中心,用圆规在石板上计算;左方前景的中心是毕达歌拉斯。

前景中心是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还有苏格拉底,亚历山大等等,共50多位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

在那里,他们似乎忘掉了尘世间的爱恨情仇,惟有理性的思考,讨论,争辩……。

过渡:拉斐尔对古希腊文化的尊崇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与拉斐尔同时代的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巨人。

例如:大家熟知的作品《神曲》,陪同但丁梦游三界的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

但拉斐尔、但丁等人生活的时代与古希腊罗马相距有一千多年了。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学者一定要去崇尚和寻找久远的文明呢?
【新课讲授】
一、文艺复兴
神光笼罩下的中世纪:
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

上帝将人类的始祖逐出伊甸园,罚其在满是荆棘和蒺藜的大地上终身劳苦。

人间不是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

总之,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

(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出现的背景
1、经济: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义萌芽
2、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3、文化
(1)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神权统治
(2)意大利更系统地保留了希腊、罗马人的古典文化
(二)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核心:人文主义
(四)成就1.意大利文艺复兴前三杰
(1)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薄伽丘(1313-1375)。

但丁与《神曲》,但丁,意大利诗人。

《神曲》原意是《神圣的喜剧》。

但丁原来只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

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

《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反对中世纪教会长期以来宣扬的禁欲主义。

他喜欢游览,尤其喜欢登高远眺,领略自然风光他一生的创作很丰富,其中《歌集》对以后的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他成为享誉整个欧洲的著名作家。

(3)薄伽丘和《十日谈》:
1348年,鼠疫(人称“黑死病”)肆虐欧洲,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人口锐减,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感。

教会借机用禁欲主义的说教攻击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要求,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次逆流。

此时,薄伽丘的《十日谈》问世,它以对现实幸福的大胆追求,给禁欲主义神学以迎头痛击,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感受名著:
故事一: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

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薄伽丘《十日谈》
思考:(1)材料歌颂了绮思梦达的什么精神?
冲破封建教条,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

(2)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
的。

故事二:故事二:描写了一个以“圣洁”铸成的女修道院院长的可笑形象:一天晚上,修道院中捉到一个犯了奸情的修女,交院长处理。

院长在匆忙之中,拿起男教士的短裤当作自己的头巾戴在头上,来到大厅,当着全员修女声色俱厉的审问该修女,要对她进行严惩。

不料这个修女不但不怕,只用一句话就打掉了她的威风,使其当众出丑:“请你先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
○故事二抨击什么?歌颂什么?
○抨击教会教士的腐败、虚伪;歌颂男欢女爱是人的天性。

3.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美术三杰:米开朗琪罗,达· 芬奇,拉斐尔。

(1)达· 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2)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广场大卫塑像
(3)“画圣”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4.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大文豪,他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

代表作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剧情再现:“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

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
【探究】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理解比较
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而薄伽丘集中于人的本能方面。

这说明了文艺复兴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探究】人文主义的内涵?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肯定人、注重人性,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否定绝对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世幸福、财富、快乐;反对宗教束缚,崇尚个性、自由、平等;反对愚昧无知,推崇理性、科学、知识。

(五)意义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它打击了宗教神学,促进了人的解放,复兴了人文主义精神。

宗教改革是一场广泛、深远的社会改革,是文艺复兴在教会内部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延续。

其弘扬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放射着不朽的光辉!
1、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促进了文艺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
3、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意识的觉醒。

课堂小结:
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
(人成为神的附属品)
冲突
十四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出现
(维护自身经
济、政治利益)
人文主义
思想武器
文艺复兴
课堂过关:
1、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的经济因素
A宗教改革的发生B意大利的文化遗产C资本主义萌芽D新航路的开辟
2、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开始于
A意大利B英国C法国D德国
3、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出现的“三杰”不包括
A但丁B彼特拉克C薄伽丘D达•芬奇
4、人文主义的内容不包括
A肯定人的价值B提倡现世生活的享乐
C反对蒙昧主义D号召消灭专制王权
5、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其思想核心是
A.追求人的快乐是人的权利及社会发展动因B.人有征服自然、建立公正社会的自由权利
C.讴歌爱情与美好生活是人类的最高情感D.肯定人,注重人性,摆脱宗教束缚
6、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

其含义是
A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B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D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以人文主义的发展过程为主线,注重知识有效落实,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注重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这较
为充分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