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读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安石的《读史》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二卷诗歌解读

王安石的《读史》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二卷诗歌解读(文)若吾解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劳苦、辛苦。
),行藏(行止、事迹)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以讹传讹),末俗(近世的习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精华),丹青(史籍)难写是精神(尊重史实的正义的思想)。
区区(一点点的历史记载)岂尽高贤(贤明高才的尊称)意,独守千秋(年代久远)纸上尘。
[注]①黩誾: 音袒暗,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翻译:自古以来,人们为求取功名富贵而付出不可想象的辛苦,希望功成名就,名垂千古。
可是身后的事迹是由后人来书写的,生前哪里知道会是谁来书写自己的事迹呢?有些史实由于缺失或者是没有确切地证据而致使后人书写时模棱两可,是似而非,导致以讹传讹。
而近代世俗的治学的风气更加混乱,以至于黑白颠倒,假亦真时真亦假。
由此现在看来,那些流传下来的典籍不一定就是那么至善至美。
史籍的撰写可贵的是保持尊重客观史实的要求。
可惜实际操作上太难啊|!所以说一点点的史籍记载的内容,并不能全部展现古代贤明高尚人的事迹,可是后人却是以为千秋万代,那些贤人高士都在史籍的记载中了吧。
殊不知有多少贤人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为后人所知。
悲哉!试题分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分析:选择B。
史实虽然不一定完全真实,但是说成高贤都被历史泯灭,却是与事实不符。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第一问:史书是由人来编写,且受阶级的局限,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史实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宋史王安石传》含答案

A.王安石博闻强识,文采不俗。他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见解超凡,受到赏识。韩维向神宗推荐王安石,升职后也推荐他做记室,神宗一即位就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C.王安石执着变法,遭人弹劾。旱灾时,神宗想废除变法,他认为旱灾时小事,郑侠上奏要求罢免王安石。
14.①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执政;②任用人员多有不当;③执政出现了崇宁宣和之际的祸乱。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曾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朱熹曾经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而且尤其以品德修养经世济民为己任,被神宗所知遇,位至宰相,朝廷期望能仰仗他有所作为,或许可以再出现二帝三王时期的兴盛。而王安石却急切地以财利兵革为首要事务,推举任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诚正直的人,毒害流传到四海,以至于崇宁、宣和时期,祸乱达到极点。”这是天下之共同的心声也。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2020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 《读史——王安石》解说

(2020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参考答案第14题 B第15题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歌鉴赏诗歌译文: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的人可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啊,而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呢?当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不准确,后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历史真相了。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之中画出人物之精神一般难。
文言文阅读训练:《宋史-王安石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宋史·王安石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
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作《辩奸论》以刺之。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
信任之笃.,古今所无。
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
浮云何有,脱屣如遗。
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王安石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王安石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
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朝廷每欲傅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
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就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
遂知制语,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
神宗在藩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
”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
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
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择术为先。
”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
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
肤自视妙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肤,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磋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B.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C.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D.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之称,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也是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试。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王安石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王安石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
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朝廷每欲傅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
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就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
遂知制语,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
神宗在藩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
”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
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
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择术为先。
”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
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
肤自视妙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肤,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磋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B.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C.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D.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之称,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也是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试。
2020全国2卷诗歌鉴赏王安石《读史》独家翻译译文及试题准确解析

2020全国2卷诗歌鉴赏王安石《读史》独家翻译译文及试题准确解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4.B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14.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
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
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
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真题汇编(诗歌鉴赏)

▲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 分)答案:(二)14. A(明明与诗人互通音讯。
如果与外界不通音讯,那诗人又怎么知道他患了眼疾居家呢?)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译文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注释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虽:虽然。
失:失去。
春城,春城一般指昆明。
昆明,别称春城。
本诗中未透露具体指代地点,或“春城”也可理解为“春日某城”,泛指春色。
醉上:此处指“游玩饮酒赋诗”。
期:约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坛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米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案:
五、诗歌阅读
14.B
15.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