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温岭市城市新区分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温岭市城市新区分区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前言一、温岭简介温岭市是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普照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陆域面积925.8平方公里,岛屿面积14.72平方公里,滩涂面积15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7公里。
陆域地势自西和西南向东渐倾,西部和西南部为海拔100-250米的低山丘陵,最高处为太湖山主峰,海拔734米,系北雁荡山余脉。
北部、中部和东部为平原。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7. 3℃,年平均降水量1659.4毫米,无霜期约251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市常住人口为116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城镇人口为53.3万,其中居住在城市的常住人口为17.5万,居住在小城镇的城市人口为35. 8万,城市化水平为45.9%。
温岭市是“温台模式”的创造者之一,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地,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市)、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
周边山体众多,风光秀丽,水网密布,旅游资源丰富,是浙江省富有山水园林特色的工贸名城。
二、项目概况项目用地位于温岭现有城区的北部,北起横峰大道,南至塔山公园,东临万昌北路,西靠西环路,属于温岭市区往北拓展的城市新区,规划面积约15.46平方公里。
本次分区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保持一致,规划期限分为近、远期两部分,规划近期为2000—2010年;规划远期为2010—2020年。
上一层次的规划有2003年的总体规划和2004年中规院的市域总体规划,2004年中规院的市域总体规划确定了温岭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大三角及其扩展区域“金十字”型,“一城四片区、山水园林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温岭市区由大三角及扩展地区城市组合而成。
四片:即主城区、泽国、大溪、新河四个城镇片区,各片区又由若干城市组团构成。
其中主城区由一个中心城区、五个周边功能组团构成;山水园林:体现空间结构形态的特点,强调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温岭市滨海镇总体规划文本new样本

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是温岭市滨海镇城镇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 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1996年批准的《横河镇城镇总体规划》与1999年批准《新街镇城镇总体规划》的重新修编, 原规划自本规划批准之日起作废。
第三条凡因城镇建设需要编制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均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本规划的具体落实由滨海镇人民政府负责, 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
第五条因某种原因需要对本规划的某些内容进行调整时, 应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市城市规划经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规划期限为:1.近期: -2. 中期: -3. 远期: -2020年第一章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第七条本次规划确定城镇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 遵循党的十五大精神, 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经营,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以提高工业经济总体质量为主攻方向, 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 依托各类专业市场, 经过改造、完善、提高, 使之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发展以镇区为中心, 具有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 使之成为温岭东北部沿海农业服务基地和农业观光基地。
第二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第八条预测镇域各期人口( 此人口不包括外来常住人口) 及城镇化水平如下:规划近期镇域人口: 7.1( 万人) , 城镇化水平为: 23.9%;规划中期镇域人口: 7.3( 万人) , 城镇化水平为: 30.8%;规划远期镇域人口: 7.0( 万人) , 城镇化水平为: 42.9%。
第九条村镇等级规模结构为城镇——中心村( 单列村) 二级体系结构, 具体见《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一览表》及《村镇体系规划布局一览表》。
第三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第十条给水规划:规划镇域各中心村生活用水均由滨海镇镇区水厂引用长潭水库水源供水供应, 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人均综合用水量300L/日, 总用水量为2.3万吨/日。
温岭两城两湖总体规划

温岭市两城两湖温岭市建设两城两湖的规划,就是推动人港产城文旅一体发展,即以九龙湖为中心,主城区、泽国、大溪、温峤相向发展,一体建设“品质新城”,以龙门湖为纽带,经济开发区、松门、石塘联动发展,一体建设“滨海新城”,在全市形成“东西并进、陆海联动、双核引擎”的城市发展格局。
在此重大命题之下,交通作为“两城两湖”战略的重大支撑,我市聚焦“两城畅联、交通提速、路轨协同”,大力实施道路快速化、高架化、轨道化改造,谋划了“五纵五横三环”快速路网体系,倾力打造全域十五分钟交通圈。
五纵五横三环○一环:以大石一级公路石刺头至城北段组成一环北线;规划市政道路东环路为一环东线;228国道城东至西环互通组成一环南线;市政路西环路和城西大道组成一环西线。
一环基本合围了城区五个街道,是温岭真正的中心城区。
○二环:东线与一环东线重合,利用路泽太高架继续北延至泽国形成新的二环东线;北线以东万线为基础,进行快速化改造;西线以204省道为基础,新建大溪至温峤段;南线还是228国道,由西环互通西延至疏港公路交汇处(204省道终点)。
○三环:基本能够串联起温岭全部镇,个别环外镇能够通过快速路快速抵达三环主线。
由228国道、两高联络线、路泽太高架、东万线、204省道等组成,全长约100公里。
三环也可以定位为温岭的绕城快速路。
“五纵五横三环”快速路网,总投资达370亿元,其中新增投资201亿元,涉及十大标志性工程,均为全线不设红绿灯的快速道路。
包括两条在建、八条计划建设项目,今年拟开工市区至东部快速路(原81省道全高架改造)和东环大道(原81省道至中心大道、大石一级公路)。
十大快速路项目如下图至2026年,构建出全市总里程近200公里的快速路,并形成总长近100公里的快速路环线,基本实现全域十五分钟快速通达。
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温岭市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开发、保护各种资源,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区范围为温岭市全部行政区域,在温岭市域内进行的各种开发建设行为,均应服从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关于加快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119号)《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条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温岭建设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
第六条产业布局、城乡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原则(1)坚持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
(3)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协调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优化市域城乡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形成各地互促、互补、互动的发展格局。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城市对农村和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
(5)坚持安全发展原则。
为人民提供安全、适宜、健康、优美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为城乡各种功能布局、各项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提供安全空间。
第二章发展目标第七条城市定位温岭市是以山、水为特色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
温岭松门规划最新

温岭松门规划最新从市区出发向东,走完石松一级公路,松门镇就到了。
这个倚海而立的乡镇,是浙江省首批中心镇之一,也是温岭市“一个中心、五个区块”格局中的东南区块中心。
“近年来,我们把和东部新区的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老虎山区块开发为桥头堡,以沿海路为主轴线,以义学坦新区开发为主战场,深化和东部新区区域资源的优势互补,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着力打造松门为温岭东部区域中心。
”说起未来的发展,松门镇党委书记梁华军信心十足。
在这一战略谋划下,松门镇在悄然蜕变中给出了很多惊喜。
义学坦新区已初具雏形,老虎山区块正稳步推进,连接东部的交通体系持续畅通,黄金海岸线旅游开发充满生机。
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东部滨海新城正呼之欲出。
规划先行,新城蓝图绘到底从一片萧条到日趋繁华,如今的义学坦新区已成为松门镇的崭新地标。
时针拨回到2011年,建成不久的育英西路把松门镇的新老区域连在一起,几处显得有点零散的水产冷冻加工作坊,被漫漫田野包围着,这就是当时的义学坦区块。
如今,站在育英西路道路两侧,小城市的新气象尽收眼底。
松门镇政府和市第四人民医院已经入驻,现代大厦和农村商业银行大楼高高矗立,更有在建设中的河头村村留地黄金名苑大楼拔地而起,商业综合体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漫步其中,错落有致的商业布局和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一并展现在眼前。
2017年年底,松门镇党委、政府一口气征收远景、松西、河头3个村360亩土地,发展以镇政府为核心的新区建设。
“已建成的现代大厦高100米,是目前松门最高的建筑,计划元旦前后入住。
农村商业银行大楼计划年底投入使用。
”摊开一张松门镇中心新区规划图,松门镇副镇长林强巍心中有着清晰的脉络,2018年年底已出让80多亩土地用于建设商业综合体,将会是温岭东部新城首座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居住于一体的核心消费区。
今年年底到明年下半年,将围绕该商业综合体陆续推出3块地皮用于房产开发,并且同步筹备将松门一小迁移过来,以丰满整个新区。
【发改规划】温岭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

【发改规划】温岭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温岭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一、前言区域产业布局,是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城乡建设基础,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将产业发展内容导引到区域内各地,以谋求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基础设施高效配套、产业发展良性运行,进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产业布局是一项前瞻性、延续性和动态性的工作。
“十一五”时期,温岭编制和实施了市域第一轮产业布局规划,取得了明显成效。
根据《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共温岭市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在上一轮产业布局框架基础上,结合温岭内外部发展环境和产业发展重点的变化情况,对规划进行修编,以明确“十二五”时期三大产业在市域各地的布局导向,为建设“山青水秀、富庶和美”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本规划是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专项规划,是统筹温岭三大产业布局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编制与产业布局相关的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二、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十一五”以来,温岭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等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大主体任务,按照东西并进,整体跃升的区域发展导向,有力地推进了市域各地产业的合理化布局和特色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有力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温岭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9.2:52.9:37.9调整为2010年的7.2:53.7:39.4,呈现出一产基础地位巩固,二产支柱地位突出,三产配套地位提升的发展格局。
制造业领域,泵与电机、汽摩配、船舶等块状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逐步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得到培育。
台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调整方案(报批稿)04.26

台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调整方案(报批稿)台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年四月《台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调整方案》编制责任表编制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台州市环境保护局项目负责人:卢瑛莹(工程师)编制人员:卓明(工程师)马恒(工程师)吴建(工程师)审核:谭湘萍(教授级高工)台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调整方案一、规划调整的目的《台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于2008年编制完成并经台州市政府批准实施。
经过近两年的试行,基本起到了规范建设开发活动环保准入条件、限制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控制和改善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行为,实现了对有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但随着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产业布局向沿海地区推进,特别是随着温台沿海产业带的规划发展,为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沿海围垦区域,确保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取得双赢,有必要对该规划进行适当调整。
为配合全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充分发挥台州滩涂及港口资源、现有产业基础等优势,推进以石化、能源及设备等临港型产业以及信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战略产业的沿海布局,协调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实现台州市建设“内生台州、海上台州、市外台州”的目标,通过调整部分功能区的性质,合理优化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规划调整的依据1、《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2006)2、《台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8)3、《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实施规划》(2009)4、《台州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2009)5、《台州市滨海工业区总体规划》(2008)6、《浙江省台州石化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8)7、台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加快建设台州沿海产业带指导意见》(2009);8、台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台州沿海产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10)三、规划时间规划基准年:2005年;规划近期:2006-2010年;规划中远期:2011-2020年。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的基本背景第一节区域宏观环境一、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变化1.加入WTO意味着机遇、挑战,同时意味着世界一些主流发展理念、规划思想的导入融入世界,更要求城市结构符合世界性的发展潮流,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维护、山水园林风貌等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2.温岭市经济、人口等要素流动性大,开放功能强加入WTO后,其开放度不断扩大,使得温岭市域对外联系的通道与接口对城市的影响加大,尤其是与具有国际性、区际性口岸性质的港口城市联系日益重要。
上海、宁波、温州、台州等港口是吸引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外在影响因素。
二、浙江省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全省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化区域正在形成。
尤其是沪杭甬都市连绵区、温台都市连绵区在全省经济地位不断上升。
温岭位于甬、温两大中心城市之间,是沿海开放地带的前岸,是其中发展基础与发展潜力有较大优势的城市。
三、台州市域的发展战略1.建设大城市、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是台州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战略选择。
甬台温高速通道与台州沿海大通道将台州南北资源与经济整合成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发展整体。
2.温岭市地处台州市南部城镇与经济密集地区,市域支柱产业与台州市大工业发展战略相一致,是台州市大工业战略的重要实施区域。
3.随着台州中心城市与港口的发展,温岭市应作为最邻近中心城区与港口的城市,充分融入台州都市区地域,承担区域产业基地与设施基地功能。
四、相邻区县的崛起1.台州市区的发展,尤其是紧邻的路桥区作为台州新市区后,功能、地位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2.玉环县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同时大麦屿港作为台州港的重要组成,并可能承担温州港的部分功能,作为近邻的温岭市,压力与竞争不可忽视。
第二节温岭市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内部结构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经济经历的是一段快速增长时期,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至2000年,全市GDP达179.9亿元(当年价),人均15841元,二十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23.8%和2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长:曹羽副组长:庄德震(市府办)林继平(市发展和改革局)朱岳林(市环境保护局)成员:赵永辉(市发展和改革局)任发根(市环境保护局)卢旦生(市财政局)陈光辉(市建设规划局)江胜(市工业经济局)吴茂云(市科学技术局)陈玉勤(市水利局)王剑(市农业林业局)梁金祥(市国土资源局)陈文云(市海洋与渔业局)郑卫斌(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责任表编制单位:温岭市环境保护局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项目负责人:王飞儿参加人员:林琴徐向阳张秋玲楼莉萍叶海波戴露莹王利军何云峰周虹钟晓航边金云审核:任发根王飞儿审定:朱岳林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登记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性质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成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划,明确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基本要求、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的过程。
第二条规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区域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找出温岭市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确定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划定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区域产业发展环保准入门槛以及发展重点,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温岭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定义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归为四类,即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
禁止准入区: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敏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保护区)、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绝对保护区等。
该区进行全面保护,禁止开发。
限制准入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或极重要、生态环境高度敏感或极敏感,对于维持区域乃至全省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的地区。
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绝对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包括在内。
该区进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
重点准入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一般,生态服务功能中等或一般,产业结构与布局相对合理、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经济功能较强、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
该区实行合理布局,重点开发。
优化准入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为轻度或中等,生态服务功能中等或一般,开发历史久、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深,产业结构与布局有待于优化、人口密集、环境容量小、人均自然资源拥有率低的地区。
该区实行调整结构,优化开发。
第四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3)《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国发〔2005〕39号(4)《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办[2002]8号(5)《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6)《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试行),2006年(7)《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年(8)《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市实施规划》,2009年(9)《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0)《温岭市市域总体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05-2030),2006年(11)《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年(12)《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东海塘总体规划(2009-2020)》,2009年(13)《温岭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2006年(14)《温岭市海洋功能区划》,2006年(15)《温岭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4年(16)《温岭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年(17)其他相关资料第五条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为温岭市全境,总面积15625.8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25.82平方公里,涉及5个街道11个镇。
规划基准年:2008年规划近期:2008~2010年规划远期:2011~2020年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以《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的生态功能区为基础,按照优化准入、重点准入、限制准入、禁止准入的总体要求,在明确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的前提下,调整、完善、深化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协调处理生态环境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区域开发格局与生态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相适应,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七条规划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快对受破坏地区的治理和恢复,协调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发展、重视生态功能与社会经济功能相协调的原则:以人和自然和谐为主线,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于市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区域生态环境区主导功能及区域发展布局,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总量控制目标和产业环保准入条件。
与其他规划相协调、衔接的原则:注重与上一级规划相协调的同时,做好与其它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可操作、易实践,以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
第八条规划成果《温岭市生态功能区规划文本》、《温岭市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温岭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图集》、《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登记表》。
第二章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第九条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根据温岭市区域范围内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得出温岭市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温岭生态环境极度和高度敏感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地区,中度和轻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和中部以及东部山地丘陵区的边缘以及中部平原区,东部滨海平原区为一般地区,具体见表2-1。
表2-1 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敏感性等级面积(km2)所占比例(%)分布地区极敏感65.87 6.9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包括大溪镇的西部和南部、温峤的西部和东部、太平街道的西南部、坞根的中东部、城南的横溪谷地两则及中部、城东街道的东南部和石桥头的西北部高度敏感185.1519.4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包括大溪镇的大部、温峤的大部、太平街道的西南部、坞根的北部、城南的中部和东部、城东街道的东南部和石桥头的西北部、箬横镇的西部、松门镇的东南部中度敏感127.6313.3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和中部以及东部山地丘陵区的边缘,包括大溪镇的北部、西南部、石桥头镇的南部、松门镇的中部、泽国镇的北部轻度敏感272.8228.5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地区,包括大溪镇的东部、泽国镇的南部、中心城区、城镇的横溪谷地及东南部、石桥头镇的东部、箬横镇的西部、松门镇中部、石塘镇中部、新河镇中部一般地区305.1131.9主要分布在东部滨海平原地区,包括滨海镇的大部、松门镇的北部、箬横镇大部、石塘镇的西部,以及大溪、泽国部分地区。
第十条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特征,分析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极重要和重要区域。
温岭生态服务功能极重要和重要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块,中等重要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区,中部平原部分区块和东部滨海平原区为一般地区,具体见表2-2。
表2-2 温岭市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重要性等级面积(km2)所占比例(%)分布地区极重要130.37 13.6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部和中部地区,包括大溪镇西北部、东北部,温峤镇中部,坞根大部,城南镇西南部和东北部,石桥头镇西部,箬横镇西部、新河镇南部,以及松门镇石塘镇东南部重要175.67 18.4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区块,包括大溪镇西南部、温峤镇大部,城南镇北部、太平街道西南部和南部、城东街道东部中等重要201.22 21.0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平原地区,主要包括大溪镇中部、沿金清港两侧区、城北街道、城东街道、滨海镇东部区、箬横镇南部、松门镇中部和东部、石塘镇东南部、温峤镇西南部一般地区449.26 47.0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平原区,包括泽国镇、横峰街道、城西街道、太平街道北部、新河镇大部、滨海镇大部、箬横镇大部、松门镇中部和北部、城南镇东南部第十一条区域生态环境功能总体定位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定位:在《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划)中,温岭市域被划分为四部分,分属于四个生态功能区,其中陆域部分基本被划为Ⅴ1-3温黄平原农业、城镇发展与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功能区,近岸水域被划为二个生态功能区,分别为北部的Ⅴ2-3三门湾滩涂养殖与湿地生态功能区和Ⅴ2-4南部的乐清湾-灵昆岛湿地保护与滩涂养殖生态功能区,温岭的海域部分被划为ⅤI2-1台州列岛-东矶列岛海域水产养殖生态功能区。
温岭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温岭划为西部产业提升区(温岭中心城区、泽国镇、大溪镇和新河镇的平原地区)、东部产业拓展区(松门、石塘、箬横、滨海等镇及东海塘围垦区)、西南部产业优化区(温岭中心城区、温峤镇和大溪镇三地的西南部丘陵山区,以及城南、石桥头、坞根三个镇)、海洋产业发展区(温岭近海海域以及沿海岛屿)。
第十二条区划方法以省生态功能三级区划为基础,综合考虑温岭市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异,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结合区域其它专项规划,通过对重点地区的实地勘察,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划分。
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而是彼此相互独立、空间分布连续的地理单元。
第十三条区划方案温岭市共划分为37个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其中禁止准入区6个,限制准入区14个,重点准入区14个,优化准入区3个。
其土地面积分别为84.89平方公里、703.71平方公里、110.68平方公里、69.51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8%、72.6%、11.4%、7.2%。
表2-3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方案类型功能区编号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名称土地面积(km2)主导生态功能禁止准入Ⅴ1-31081A01湖漫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21.64水源涵养与饮用水保护、洪水调蓄Ⅴ1-31081A02太湖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25.67水源涵养与饮用水保护、洪水调蓄Ⅴ1-31081A03花芯-白龙潭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7.88水源涵养与饮用水保护、洪水调蓄Ⅴ1-31081A04桐岭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5.98水源涵养与饮用水保护、洪水调蓄Ⅴ1-31081A05桐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1.46水源涵养与饮用水保护、洪水调蓄Ⅴ1-31081A06江厦-梅溪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2.26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限制准入Ⅴ1-31081B01温岭西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69.91水源涵养、水土保持Ⅴ1-31081B02方山-南嵩山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8.37自然与人文景保护Ⅴ1-31081B03楼旗尖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2.72自然与人文景保护Ⅴ1-31081B04温岭西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77.77水源涵养、水土保持Ⅴ1-31081B05温岭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85.15水源涵养、水土保持Ⅴ1-31081B06南部城郊山地丘陵和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31.41水土保持、自然景观保护Ⅴ1-31081B07中部水源涵养与风景旅游生态环境功能小区45.94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水源涵养Ⅴ1-31081B08 城区农田与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8.58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产品提供Ⅴ1-31081B09 中北部水网平原农田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77.69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产品提供Ⅴ1-31081B10 中东部农田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245.06生态系统产品提供Ⅴ1-31081B11 石塘历史文化与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5.54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Ⅴ1-31081B12 滨海山地水土保持与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22.08水土保持、自然景观保护Ⅴ2-31081B13 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功能小区4.80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生物多样性维护Ⅵ2-11081B14 近海海洋生态保护与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功能小区8.69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准入Ⅴ1-31081C01温峤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8.15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C02泽国南部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0.87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C03新河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1.21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C04滨海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3.80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C05滨海东南部综合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30生态系统产品提供Ⅴ1-31081C06箬横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6.49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C07东海塘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39.58生态系统产品提供Ⅴ1-31081C08松门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0.91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C09石塘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6.49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C10城南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4.99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C11石桥头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32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C12坞根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63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2-41081C13乐清湾临港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2.54生态系统产品提供Ⅴ2-31081C14东部近岸海域综合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40生态系统产品提供优化准入Ⅴ1-31081D01温岭中心城区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43.09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D02大溪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6.24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Ⅴ1-31081D03泽国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0.18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发展第三章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总量控制第十四条总量控制主要污染源范围鉴于面源污染控制和削减的难度,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时只针对点源及部分面源制定总量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