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法又称质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地研究和解释科学事实的一种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不使用数理统计技术的研究方法,因此在国际上一直被人们视为客观的方法。

一、质性研究概述1。

质性研究方法的概念质性研究(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简称QER)是由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创造的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一种科学地探讨行为和事件的方法。

它采用自由的、多变量、非实验性的观察,使用第一手资料而非第二手资料,并且强调理解而非解释。

虽然“科学”并不总是意味着数据和计算,但是质性研究不仅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而且要产生出可重复的结果,就像它所追求的那样。

从根本上讲,科学应当采用科学方法去了解事物,并运用这种知识和信息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质性研究是对科学实验所得到的感性资料进行分析,以提取出新知识的研究方法。

即不是依靠精确的实验设计,而是根据对一系列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来得到结论。

由于没有对实验做精确的控制,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但是通过多次重复可以减少失误率,从而提高质性研究的可靠性。

2。

质性研究的历史发展2。

质性研究的历史发展。

质性研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心理学家埃米尔·伯克的《关于特殊儿童和问题儿童心理学的研究》(1835)这部著作中。

在19世纪后期,德国的格奥尔格·威特海默(Wolfgang Kanter, 1819-1894)、瑞士的阿道夫·迈尔(Adolph May,1819-1894)、奥地利的阿诺德·豪斯霍弗(Arnold Vos hetberg,1851-1926)等人开始对与态度相关的外界条件作定量的测量,他们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函数,因此他们将态度看作是能够测量的,并且对态度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到了20世纪30年代,科学方法的引入,使得我们能够建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范式,使得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各种学科能够广泛的应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充分地、更加透彻地、更加深刻地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内在原因。

深入理解质性研究

深入理解质性研究

一、质性研究的定义与特点
质性研究是一种以描述和解释为主要手段,通过深入观察和访谈获取数据的研 究方法。它强调对研究对象的主观世界进行深入探究,理解其内在的动机、信 仰和情感。质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主观性:质性研究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认知,试图理解研究对象的世界 观、价值观和信念。
2、深入探究:质性研究通过深入观察和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言语和 情感,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3、综合性:质性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关系,力图全面地 理解研究对象。
二、质性研究的应用领域
质性研究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它主要用 于探讨人类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现象,如信仰、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此外,质 性研究也可用于政策研究、教育研究和健康研究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 问题和社会需求。
五、质性研究的应用案例
1、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通过扎根理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者探讨 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过对当地居民的深入访谈和观察, 研究者发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居民的利益诉求是否得到满足。这一 发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协调旅游发展与社区利 益之间的关系。
3、如何编写自己的SERVLET
要编写一个SERVLET,需要以下步骤: (1)创建一个Java类,并使其扩展 HttpServlet类。
(2)重写 doGet()或 doPost()方法来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并生成相应的响 应。
(3)将该类编译为Java字节码文件(.class),并将其部署到Web服务器上。
三、质性研究常用方法
1、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来构建理论的方法。 它强调从数据中提炼出概念和范畴,并通过建立它们之间的来形成理论。

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

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

质性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

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根本的问题,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相关理论及方法:ground theory(根基理论):现象学:认识论epistemology: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女性主义个案研究(case study):实地勘察调查法(Fieldwork):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论述分析(dicourse analysis)。

质性研究的概念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Leininger,1985).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的、深入的、层层相扣的研究,它通过揭示事物内涵认识事物,这一过程可帮助指导护理实践,并有助于构建护理知识、发展护理理论.。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一、质性研究的概述1、质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质的研究方法定义为: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入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取体验、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人为关怀和平民意识。

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情景的参与,直面现实,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长期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

质性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操作规程,更是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自然运用。

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自自然主义、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处于这三种理论的张力之间。

质性研究方法秉承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阐释学对主体间理解交流的钟情和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的尊重。

它根植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受到现象学、阐释学以及其他诸如民族志、人种学、口述史、会话分析、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象征互动主义等思潮和方法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而来的。

2、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依靠的是对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的把握;而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

可以说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数量证据补充质性分析,质性研究为数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仅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对“全球化”和“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以及对定量研究不足的弥补,还标志着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转换。

当代比较教育研究者把研究的视角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层次,越来越注重微观层面的教育现象,如个别学校、社区和少数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质性研究则是进行研究的最佳途径。

什么是质性研究

什么是质性研究

什么是质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回答他们的研究问题。

其中,质性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它与定量研究相对应,主要用于探索和理解人类行为、观点和经验。

本文将探讨质性研究的定义、特点、方法和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质性研究是什么?质性研究是一种基于文字、图像和声音等非数字化数据的研究方法,它旨在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与定量研究不同,质性研究强调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解释,而不是对其数量和频率的测量。

因此,质性研究通常采用开放式的、灵活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更好地捕捉和描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质性研究有哪些特点?质性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旨在发现和理解新的现象和关系。

其次,它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以便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意义。

再次,它通常采用开放式的、灵活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更好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它强调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主观理解和解释,以便更好地捕捉和描述其个体差异和社会背景。

然后,质性研究有哪些方法?质性研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首先,它可以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来收集个体经验和观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意义。

其次,它可以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来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以便更好地揭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再次,它可以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书面材料和口头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最后,它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比较和对比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便更好地揭示其共性和差异性。

最后,质性研究有哪些应用?质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以便更好地发现和理解新的现象和关系。

其次,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和描述个体差异和社会背景,以便更好地揭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1章:质性研究概述

第1章:质性研究概述
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 身份、思想倾向、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 及所有这些因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进行反省。
质性研究的适用范围 特殊性问题 过程性问题 意义类问题、情境类问题 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
六、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
质性研究伦理是指研究者在整个质性研究过程中道 德上的考虑、选择和责任。
1.质性研究伦理的必要性
❖在纳粹德国时期,医生曾强制性地利用集中营的人进行研 究和实验;
❖杜宝娃(Cora DuBois)提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尼的 阿罗岛上一个叫Atimilang的村庄中,日本人杀死了她的五 位报道者和朋友。这些报道人因为提到了杜宝娃所说过的 美国而被紧张的日本人误认反叛而惨遭不幸;
1.什么是量性研究??
量性研究是一种对事物进行量化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 究者有关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
量性研究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随 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等)、资料收 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等。
2.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区别
目的
内容 (焦点)
手段
批判主义 认为所有研究都带有政治和道德的目的,声称 他们的研究是为了弱势群体,为了改变社会的 不公平。研究重点是学校如何在学生中再造社 会价值和组织。
四、质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 是中国社会调查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两个著名的社会调查机构: 北京“中华教
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南京“国立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学组”。
MURPHY/DINGWALL伦理理论的四个主题:
无伤害性——研究者应该避免对被研究者造成伤害; 有益性——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应该有积极的、能鉴别出

第一章质性研究概述

第一章质性研究概述

第一节
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质性研究的涵义 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
论或一类研究的传统,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 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一、质性研究的涵义
• Denzin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 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 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
建构主义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建构主义在本体论 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②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主张 交往互动;③在方法论上的阐释与辩证取向。
建构主义的经典例子
当我们看见在一个房间里有一些七八岁的孩子一 排排坐在桌子后面,手里拿着书,眼睛望着前面正 在说话的成年人,我们马上会将这一场景解释为 “上课”。而我们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 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之上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 在这个星球上居住过,或者从来没有上过学或者目 睹过此类场面,我们有可能将其解释为“一些孩子 坐在一个屋子里,前面有一个大人在讲话”。或者 更有甚者,我们对“孩子”、“坐”、“屋子”、 “大人”、“讲话”这些概念都会有不同的解释。 (摘自: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二)后实证主义
19世纪初叶,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 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 提出用实证方“批判的现实主义”。它与19世纪初叶,法 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 义哲学有区别。
与实证主义不同之处包括:
➢ 在本体论上,后实证主义者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 的,但是其真实性不可能被完全描述,即客观真 理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证实;
2.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中才有意义,质 性研究的推理方法是将片段整合,以整体观分析 事物。

第1章:质性研究概述

第1章:质性研究概述

6
「影响我们所说和所做的事,大部分都发生在意识层 面之下,那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新技术的原因:获 得隐而不显的知识——人们知道却无从表达的事。」
ZMET方法的創作者 哈佛大學教授Gerald Zaltman
7
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质的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
“平民性”,由于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重视
五、质性研究的特征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重视研究关系
25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 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 质的研究认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 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如果要了解和 理解个人和社会组织,必须把他们放置到丰富、复杂、 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有 直接的接触,在当时当地面对面地与其交往。
研究者个人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这种研究方法给参 与研究的“人” 以极大的尊重。这种从事研究的态度使 得研究与“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使社会科学研究 中本来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得到了肯定和倡导。正如法
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认为的,社会学家们可以坚定地确
立他们的福楼拜式的座右铭:“好好地写写那些平庸无 奇的世事人情吧!”
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
人类学家的反思:
第一,被研究者与自己的关系是否能保持完全无关?
第二,自己研究的利益驱动是什么?其实国家殖民利益 是最重大的驱动力,因此能够完全保持“价值中立”? 第三,文化并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各种文化存在的模 式,都是社会发展的环节,被研究者所处的文化是值得我 们尊重,而被研究者本身的价值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为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深入探究现象,从原始资料中得出结论和理论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互动获得对研究对象行为和意义的解释性理解。它基于哲学基础和思维模式,强调人的能动性与情境的复杂性,关注关系与互动。选题应从小处入手,反思惯性思维,考虑情境迁移,可采用个案研究、叙事探究等方法。研究问题是一个涌现的过程,需要逐步聚焦并形成概念框架。资料收集包括访谈、观察、文本和实物,资料分析则通过主题、关联和分类进行,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言等部分。学习质性研究方法可通过教材研究、练习和项目实践进行。参考书目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