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主要著作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红楼梦中情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情演讲人:周汝昌讲师简介:毕业于燕京大学本科西语系、研究院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家,研究员、教授,是一名综合性学者、诗人、书法家。
曾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为中国曹雪芹学会、河北省曹雪芹学会名誉会长。
内容简介:曹雪芹被公认为是一个惊人的天才,他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等等。
正是这样一个旷世奇才,才写出了《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无怪乎有人将它比做“百科全书”、“天仙宝镜”,在这面镜子当中,男女老幼的众生相被一览无余。
正由于《红楼梦》内涵丰富,后世研究者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红学研究上的流派纷呈也就顺理成章了。
虽然红学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周汝昌认为一切才刚刚开始。
那么,周老认为曹雪芹以红楼寓情达意,我们该怎样来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究竟要传递怎样的情感?周汝昌先生所理解的红楼梦中情,情又为何物呢?全文:朋友们!咱们再闲谈一下,我和你们也说真心话,上两次如果有听讲的就明白,我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确实下过一番相当深切的工夫,并不是浮光掠影的仅仅读了一遍的问题,红楼梦呢,大家都知道,我专门研究红楼梦的这么一位,当中我最不能够和诸位说假话的还是西游记,那是多少年以前我读过,后来就没有这个可能和机会来细细的接触西游记,所以这样子.我们这四讲可能这个西游记是一个弱的环节,但是这是事实,这没有什么可以直截了当的和您们说清楚,我老老实实说,我是这样感受。
你要了解我们中国最古的讲史的小说,撇不开三国演义,那是事实,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那就更不待在我说,这个就不再交代了.真正打动我的是水浒,那真正了不起,所谓伟大的我们中国小说最早的还是水浒,三国演义做起来我说句狂妄的是说想象比方的话,并不是那么难的要命,因为你有正史来做大量的基本的骨干骨架的框架的依据,你就得编排编排加上一点文学艺术的细节想象,就行了。
让我这么一说太容易了,我是比方道理,但水浒传可是太不一样了,仅仅是宣和遗事,宣和遗事这部书上说清了,说是在北宋末要有这么个松江四,那时候还叫群盗,有那么三十六人,除了民间的那个,我刚说了可能武松景阳冈打虎,潘金莲这些都有一些传说,此外,怎么创造这一百零八位绿林英雄好,那实在是太了不起,那个文笔,第一个站起来的真正是没法不让人钦佩的,那就是水浒传。
宝刀不老周汝昌

宝刀不老周汝昌作者:张昌华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4年第03期周汝昌先生年届望九,但老而弥坚。
其晚年声名渐盛渐隆,一时有如日中天之势。
他前年出版的《红楼夺目红》,销量竟达10万册,令人刮目。
世人大都以为周先生是位红学家,其实那只是他宝刀的一面;他在戏曲、民俗乃至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红学权威,称其“红学泰斗”似不为过。
《红楼柳影》的由来作为周先生的读者,我最早接触的是他的散文《说笑》《说哭》之类。
他说笑,教你捧腹、喷饭;他说哭,教你悲戚、哽咽。
人世间情感万象,毕现于字里行间。
我当编辑以来,早想拜识这位红学家,憾无文缘。
退休后,出版社编了一套《大家散文文存》,主事者汪修荣君想请周先生加盟。
汪君知我在文化界老人圈内有点人缘,请我觅一门径试试。
我衔命出马,不料居然马到成功。
我恭恭敬敬地给周先生用八行书写了6页长函,投石问路,详述《大家散文文存》的编辑旨要,强调该“文存”由出版社规范的体例来选文,希望得到他的理解与支持。
本来,周先生的书稿结集出版,一律由女儿们操办,女公子伦苓当他的助手多年,对他的文章了如指掌,轻车熟路不需他人多劳的。
周先生大概是见我那几页八行书写得还较认真,或为我言之殷殷、情之切切,动了恻隐之心吧,成全了我的不情之请,破例地让我编选他的散文集。
书稿内容宏富,有先生研究红楼的高言阔论,有谈文论艺的零珠碎玉,有人生之旅的履迹行状,以及与文坛师友们过从的点点滴滴。
鉴此,我斗胆代拟书名《红楼内外》。
我将选目呈先生寓目审正,先生在选文上未作增删,只对书名提出异议,建议易为《红楼柳影》。
我确不知“红楼”与“柳影”之间有何渊源,正想与先生商讨,另取一个有亮点、易销售的书名时,先生将他拟就的《红楼柳影》序文赐下。
展读之后,眼界大开。
先生在序文中画龙点睛地点出了“柳影”的典故。
又云“红楼是…真、善、美‟的建筑奇迹,柳影则足以相依为侣——虽无松柏参天之姿,却有风流潇洒之致,松柏是节操的代表象征,杨柳是感情的化身标本。
红学家—周汝昌

红学家—周汝昌作者:舒曼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3年第01期●名人出场曹雪芹为了《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周汝昌为了《红楼梦》,目盲耳聋,穷六十载。
如果说曹雪芹使《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那么周汝昌就是“红学研究”的一个标志。
他是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一生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其中,《红楼梦新证》对研究“红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堪称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如今,周老先生已驾鹤西去,其名字却与《红楼梦》一道,刻在时间的轨迹上,永垂史册。
◆素材一艰苦求学路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成长在外寇入侵、军阀混战的年代,经历了失学、逃难和沦陷。
虽然家无藏书,但是周汝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头脑。
从进入小学直到大学毕业,这期间,他被历史环境所迫而虚耗的宝贵光阴竟达十一年之多,足够三次大学毕业了。
上小学以后,他接受外语之快令人称奇,原版的英文课本也毫无障碍;读天津南开中学时,其英文水平和老师不相上下。
1939年,周汝昌考进燕京大学的王牌西语系。
但好景不长,1941年,日本侵略者举兵占领燕京大学,强行把教授们押到山东的集中营,学生们被遣散。
此时,周汝昌宁愿停止学业也不屈从敌伪势力。
回到家里后,他继续以书为师,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
此时的燕大教授阵容与昔日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曾给他讲过两次课却让他一生敬重的顾随教授也已流亡他校。
于是,周汝昌开始了与顾随先生长达20年的笔墨问学。
【素材运用】时代遭遇让周汝昌过早地承受生活之重,但他对书的热爱从未减退。
从小学到大学,他经历了战乱、逃荒和失学,人生经历可谓充满苦痛。
然而,他没有放弃求知的欲望,而是与苦难抗争。
与此同时,苦难又赋予他聪慧的头脑,最终将其雕琢成一块“良材美玉”。
【适用话题】喜爱读书求知欲望永不放弃师生之情◆素材二红楼深似海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周汝昌写了一篇与胡适讨论红学的文章,发表在《天津民国日报》。
红学研究学者周汝昌的著名作品介绍

红学研究学者周汝昌的著名作品介绍红学研究学者周汝昌的著名作品介绍周汝昌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红学研究学者周汝昌的著名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周汝昌的著名作品周汝昌是我国著名的红学研究学者、诗人、作家、书法家,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众神研究员的称号,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是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和集大成者,所以周汝昌作品最为著名的大都是和红学相关。
如《石头记会真》、《红楼梦新证》等。
《红楼梦新证》这本书完书于1948年,这本书是关于《红楼梦》和曹雪芹的考证的书,在中华文化艺术史上也算作是一部名著,自从1953年被出版后,就在红学界引起不小的关注。
书中一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的全书的引论,主要介绍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后面七章分别从人物考、籍贯出身、地点问题、雪芹生卒、红楼纪年、史事稽年、文物杂考这七个方面发表了作者自己本人对《红楼梦》的简介和研究。
《石头记会真》一书汇集了现今能找到的10多个古抄本《红楼梦》,并对这些古抄本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将这些比较结果全部书写在《石头记会真》一书中,所以这本书被不少人评为是最接近曹雪芹原本真笔的一部《石头记》。
关于这本书的命名,周汝昌也给出过解释,他说“石头记会真”中的会聚集义,领悟义的意思,而真的意思是要最大限度的还原曹雪芹原著的真相,遵循真风格、真意旨、真精神的原则。
而且这本书无论是编辑体例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和其他的古抄本书籍不一样,所以这是一部非常新颖的《石头记》。
周汝昌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俞平伯是中国著名的而红学研究者,和胡适并称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对于《红楼梦》,俞平伯有着无比的热忱,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
俞平伯出过不少关于自己研究红学的书籍,如《俞平伯点评红楼梦》、《红楼梦辨》等。
《俞平伯点评红楼梦》一书中,作者采用长篇、短篇兼收的方式,发表了他对《红楼梦》的个人见解和研究成果。
天津市津南区历史名人,

天津市津南区历史名人,周汝昌,1918年生于天津。
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历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燕京研究院董事、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作家协会会员等。
工书,其书法为世所重。
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石头记鉴真》、《献芹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等十几部红学专著,200余万言著述,影响巨大,深受赞许。
另出版有:《书法艺术答问》、《岁华晴影》、《脂雪轩笔语》、《北斗京华》、《天地人我》、《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
1953年版《红楼梦新证》为其首部也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其丰富详备的内容以及开创意义在红学史上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被评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其历经五十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周汝昌的红与黑周汝昌,红学家。
人们都会这样认为。
可是,周汝昌本人却说:“简单地把我当成红学家是外界的一种误会。
我很不喜欢‘红学家'这个称谓,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
”这种回答让人大感意外。
是什么原因使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红楼梦》这本书上?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在82岁高龄的今天,却矢口否认自己是红学家呢?面对这位白发苍苍、瘦骨嶙峋的老人,让人一时不知该问他些什么?一部《红楼梦》曾经给他带来过荣誉,因《红楼梦新证》的出版,使他红极一时,成为当时的热点人物,因“红学”成了“红人”。
这部《红楼梦》也曾经给他带来过厄运,使他因“红人”成为“黑人”。
《红楼梦》影响了他的一生,“红”与“黑”的人生经历不断转换伴随着他。
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欣喜也有酸楚。
他尝够了其中的苦与乐,悲与喜,荣与衰的人生大滋味。
曹雪芹十年辛苦,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成了《红楼梦》。
周汝昌却用了五十年心血,半只眼睛苦作,完成了几百万字的专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2002年9月11日 唐诗宋词鉴赏(上) (周汝昌)

2002年9月4日唐诗宋词鉴赏(上)(周汝昌)主讲人简介周汝昌,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从小就有颖慧之誉,读书过目不忘,十六七岁就翻译过冰心的很多作品,1939年考取燕京大学西语系,1947年涉足于红学研究,成为继胡适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常说:如果你想了解中华文化,最为简便的方式就是读《红楼梦》,读懂了《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华文化。
年轻时的周汝昌生性活泼,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可是造物弄人,命运偏偏让他双耳失聪,两眼几近失明,但却完成了几百万字的专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这样为自己写道:我耳目皆损,唯头脑尚为全衰,每日仍在笔不停挥,希望自强不息。
我所不逮,时贤来哲,当有不弃而进教者,切磋之功,是为厚惠。
唐诗宋词鉴赏(上)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迎新春送大礼,是商家的促销手段。
那么文学馆呢,是将免费的义务的、公益的文化大餐、文化厚礼奉献给朋友们。
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红学专家、资深的学者周汝昌先生。
去年他在这里带给我们一场高贵的优雅的《红楼梦世界》的演讲,今天周先生将带给我们,题为《唐宋诗词的鉴赏》,那么我们大家鼓掌欢迎。
我们怎么开始呢,我们这个开头是很难的,万事开头难,大家要听我,你第一句话要说什么,我正在考虑这个,我始终没有考虑好。
我也没有想到,我们今天是如此一个盛会,诸位来宾朋友,破费了假日的时间,宝贵的时间,坐在这里听我讲,非常感谢。
但是呢,我们今天定的这个题目是,《唐诗宋词的鉴赏》,这个题目不太好讲,如果让我讲红楼,我心里有点谱。
虽然讲不好吧,大致有几个头绪,我能够说得比较清楚,今天讲这个,我实在没有一点把握,我说的都是老实话,不是客套。
我能够讲到什么地步,能够使大家比较满意,还不须此行,那我就太荣幸了,恐怕达不到这个目的,如果讲的更坏的呢,讲好了有鼓掌喝采,讲失败了,诸位毫不客气抱以倒采,这是我们过去梨园中的规矩,可以抱倒采,说你这个不好,这个毫无关系,这是群众的一种评价。
周汝昌红学研究的理念和走向

周汝昌红学研究的理念和走向郑铁生内容提要:周汝昌研究红学六十年,其学术成就和研究方法,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透视出中国传统治学的方法对当代红学研究的影响,折射出当代学术氛围、学术之争、学术方向;分辨出他的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学术误区。
他是学术界公认的新红学考证派集大成者,代表作是 红楼梦新证 ,其核心观点是 自传说!。
他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追寻,提出 红学!的四个分支,即曹学、版本学、脂学和探佚学,从而标志着新红学考证派的终结。
关键词: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自传说∀曹学∀探佚学一、周汝昌现象周汝昌六十年研究红学,是近年来 走红!的红学大家。
有一位记者风趣地说,就在人们快要将他视作 一段即二零零九年∀第一辑将被时光拆除的古城墙!时,80多岁的周汝昌近几年骤然发力,一口气出版了20多部红学著作。
其人其学,引人瞩目。
有人评价他几乎一生始终处于红学论争的漩涡之中,他或者是论争的参与者,或者成为论争的对象。
! 周汝昌既成了红学界#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 他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也受到讥嘲、攻击,乃至#遍体鳞伤∃。
!%评说者见仁见智,不足为凭。
但他的学术成就和研究方法,不仅仅属于他个人,透过他大半个世纪所走过的治学之路,可以透视出中国传统治学的方法对当代红学研究的影响;折射出当代学术氛围、学术之争、学术方向;梳理出数十年他所形成的研究路数;分辨出他的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学术误区。
因此,总结他六十年的红学研究,是学术史研究课题中应有之义、是红学之争必然的话题、是红学健康发展的需求。
周汝昌从1947年12月5日在天津 民国日报 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曹雪芹卒年之新推定 算起,至今学术生涯已整整六十年了。
尤在红学研究方面情有独钟,他以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倾入红学研究之中,当属国内第一人,且著作等身。
简括其六十年红学研究,可以说干了两件大事。
一个是出版、修订、再修订 红楼梦新证 ,前前后后五十年。
戏说“金陵十二钗”之周汝昌——江苏中烟南京“新名片”系列二

了自 己的地 位 。一首 一 介书 生 总性呆 .也 缘奇 事 见微
怀 。岂 同 梦随 云散 , 线金 针秀得 来。”道 出了他 一生 春 彩 与 《 红楼梦 》之缘。 其实 .周汝 昌先生的红 学名望早 已传 向海外 了。1 8 96 年8 .他应 邀赴 美一年 .井 在亚美 协会 上以第 一发 言人 月 的 身份演讲 ,题 目是 “ 罕见的 文化小说 —一 《 红楼梦 》与
致 广家没 能发现 问题。 周汝昌 向法院提 起诉讼 .法院 调解
后 .局 老不 仅 同意在 新版 “ 陵十 二钗 “烟 标上 签 名盖 金 章 .还±正 了老版烟标 诗作中 的 字。 错 其 实 . 中 闻证 有一 段烟 厂负 责人 拜访 周老 的 小插 这 曲. 在 对 金陵 十二钗 重 新改版 后.为 了新版权 问题需 要 周老 的确认 .2 1年 7 ,通过 周老的 学生 南京红 学家 00 月 严 中联系上 了周老 的助手 .自他 的小女 儿周伦 玲.在 电话 中订 下了初 步协议 。两个 月后 . 苏 中烟的拳 鸣厂长 和品 江
中华文化 ”.演讲 现场 掌声臀动 .主办 方一再 要求延 长演
讲 时闻 . 就这样将红 学带上 国际舞台。 他
红 楼诗 意
8 年代南 京市面 上出现的 《 0 红楼 梦》套装 香烟 ,这套 洋 溢藿文 化气息 的烟标理 所当 然的火 了.大家 都知道 在第
一
版烟标 中.已故 红学 家刘旦 宅 被 临摹 .同样 .周汝 昌 在其中 “ 也 被配诗 ”了。 由 于设计 者 擅 自 用 周汝 昌的 诗 .且没 有注 明 .导 使
金陵 十二钗 ”有着 输成熟 产品 的吸引 力.这成 为卷熠
市场上 的又一奇葩 I
逸 . 气温和 ,吃味 生津 回甜余 味清洁舒 服 :后者将烤 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2008年作家出版社《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漓江出版社,ISBN: 978-7-5407-4566-0(简体本)《周 978-7-5407-4546-2(繁 体本)《寿芹心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ISBN: 978-7-5
000-8794-6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逊,1959年、1997年人民 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逊(合著),1962年作家 出版社、1997年人
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1998年山西教育出 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自传: 红楼无限情》,2005年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我与胡适先生》,2005年漓江出 版社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彩尊网/
一人》,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红楼小讲》,200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红楼夺目红》,2003年作家出版 社出版《周汝昌点评红楼》,200
4年梦团结出版社出版《曹雪芹画传》,2004年作家出版 社出版《红楼十二层》,周伦玲编,2004年书海出版社 出版《和贾宝玉对话》,2005年作
家出版社出版《周汝昌梦解红楼》精选集,周伦玲编, 2005年漓江出版社出版《定是红楼梦里人——张爱玲与红 楼梦》,2005年团结出版社《红楼别样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 (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增订);《曹雪芹》, 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1980
年天津百花出版社重印增订为《曹雪芹传》);《恭王 府考》,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 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
》,与其兄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 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9
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 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1992年 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9
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再版时称《红楼艺术的魅力》, 200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1995年华 艺出版社出版;再版时称《红楼真梦
》,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998年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998 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
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1962年中华书局、 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书法艺术问答》,1980年香
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 会》,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神州自有连城 壁——论中华美学》,2005年山东画报出
版社其他《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 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 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