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一)【精选】

合集下载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2009-05-13 16:05:05来源:CIO时代【导读】:海尔之所以能在逆市中取得更上一层楼的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对风险管控的强化和创新。

海尔之所以能在逆市中取得更上一层楼的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对风险管控的强化和创新。

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其影响还在不断扩散之中,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而在此背景之下,位于青岛的海尔冰箱生产车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世界著名的消费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欧睿国际)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以单一品牌计,2008年海尔品牌在全球冰箱市场份额已达6.3%,超过惠而浦、LG和伊莱克斯等,跃居全球第一。

在弥漫着悲观情绪的市场上,200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2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海外营业额同比增长9.8%,利润同比增长20.6%,目前海尔集团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这样一组数据,无疑勾勒出了在全球危机(尤其是在国内制造业危机)的寒冬之下的一抹盎然春意。

海尔今天的这一切得益于其十分注重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重视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我们认为,所有风险的源头可以说是战略,确定战略的时候,就锁定了全部风险。

企业里的风险可以通过一些手法进行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人事管理、有效授权、投资管理和风险监控,制定风险管理体系以量化各项企业风险,制定风险防范的办法,降低经营的风险。

以海尔的具体风险管理措施来看:战略层风险管理集团化、国际化:目前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贸易公司与设计中心,全球有10多个工业园,这么大的规模如果不建内控体系,企业的风险将非常大。

杨绵绵是如何炼成的

杨绵绵是如何炼成的

总裁杨绵绵排名 第十七位 ,这是
她 第 四 次进 入 这 一 榜 单 。 杨 绵 绵 , 14 9 1年 8月 生 于 江 苏 无 锡 。是 上 海 人 。 15 98年 她 考入 山东工学院 ,学 习内燃机 专业。

张瑞敏 事后谈 了选择她 的理 由 :
“ 是 觉得 她 和 别 人 不 同 。在 她 就 的 同 龄 人 还 在 利 用 上 班 时 间 买 菜 、 织 毛 衣 、洗 衣服 的 时候 ,她 在认 真地读 书学习。 ” 杨 绵绵 实际上对去工厂工作 很有保 留,原 因是 “ 企业太苦 ” 。 杨 绵绵 回忆第一天到工厂 :全厂 有 6 0多名职工 ,但偌 大厂区没 0
办公 室 主任 。这 家 电公 司的 副 经
理 就 是 张瑞 敏 。
有一个人 ,没有什 么事千的工人
们 都 跑 到 附 近 的 山坡 上 晒 太 阳去 了,厂 区离火葬场不远 ,工人就 望着火葬场不断升起 的黑烟 。乱 糟糟的厂区 ,房子 的窗户上没有 块完整的玻璃 ,有人的房 间外 将就蒙着塑料布。 但 既然做 了,就需要努 力 。
博 士后李 文红 在做 论文 答辩 时 ,钱永健 一边 介绍李 文红 ,一 边用 中文把 他 的名字 写在黑 板上 说: “ 你一 闻到酒 就脸 红 ,所 以 叫李文红。 ” 5 6岁的钱永健 闲暇时弹钢琴 ,

众 多记者 对他 的华裔 身份 表示 出 了极 大 的兴趣 。在 回答 “ 中国 与 有什么联系时 ” ,在美 国出生长 大
当时一个工人 的收入 不到 4 0块
钱 ,一个厂的领导如果能够贷来 1 0万块钱 ,就 算是很 有 能耐 的
了。
3时,杨绵绵对冰箱没有一点认 识 。于是到 市图书馆找资料 ,还 真找到 了一本 《 电冰箱》 的书 , 作者 叫单大可。她再一打听 ,原 来他是 第二 军 医大 学 的一 名教 授 ,人在上 海。作 为 医学专 家 , 些药剂需要 冷藏 ,当时没有条 件 ,因此单大可 自己摸 索着制作

海尔创业初期

海尔创业初期

海尔创业初期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变成网络互联中的节点,互联互通各种资源,打造共创共赢新平台,实现攸关各方的共赢增值。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海尔创业初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海尔创业经典故事经典故事一:砸冰箱1985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有缺陷的冰箱还有76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

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76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但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结果,就是一柄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76台有缺陷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已经收入国家历史博物馆。

张瑞敏有着严格的产品质量意识,只有严格要求,企业才能朝着正规的方向迈进。

经典故事二: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1995年7月,青岛市政府决定把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红星电器本来和海尔一样在青岛市是重点企业,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在海尔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时,红星电器却亏损1亿多元,资不抵债。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一、背景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

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

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

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

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

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33亿元,前景堪忧。

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

二、并购目的中国家用洗衣机行业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95年总产量达到约950万台。

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机可分为单桶、双桶半自动洗衣机及全自动洗衣机,而全自动又可分为波轮、滚筒及搅拌式。

单桶洗衣机为原始类型,1995年时大多数厂商已不再生产。

双桶半自动较全自动便宜,是当时中国市场的主流,而滚筒在欧洲较为普遍,但在亚洲以波轮更为常见。

对于当时总容量达900多万台的洗衣机市场,海尔70多万台显然只是一个不大数目。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人达62亿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

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

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

杨绵绵海尔副总裁徐方强简历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

杨绵绵海尔副总裁徐方强简历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

杨绵绵-海尔副总裁徐方强简历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今天,我们已经听到了千百个海尔员工抓质量一丝不苟的故事,而这千百个故事的序言,就是那个“一根头发丝”的故事。

1988年,是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仅仅艰苦创业了4年后,海尔冰箱就获得了中国家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国优金牌;1991年海尔又获得了“全国首届十大驰名商标”。

如今,海尔已成为世界企业高质量的品牌象征,2001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36亿元,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一根头发丝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但在今天的海尔人眼中,那一根头发丝,却和436亿元的品牌价值有着同等的分量。

杨绵绵的参与,还是一种“韧性”的参与。

这种“韧性”,就像她那个打井的比喻一样。

对此,杨绵绵还有一番自己的独特理解,她说:“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三商’,即‘情商’———能准确地理解事情;‘智商’———心理素质要好,要不怕挫折,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韧商’———要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摔倒了再爬起来。

杨绵绵”怎么才算一个好的领导者?杨绵绵进一步解读这“三商”:“光有‘情商’和‘智商’还不行,关键还是要有‘韧商’即韧性,这条最难达到。

”而这一点,杨绵绵达到了。

1992年,已成为中国企业明星的海尔,再次向国际质量管理目标发力———进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没有资料和经验可借鉴,当时家电行业也没有一家进行这项认证,哪怕是尝试过。

然而,目光早已跨过大洋的张瑞敏、杨绵绵和全体海尔人,坚定地认为:中国企业将来一定要走向国际市场,而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拥有合格的国际供应商通行证———ISO9001认证。

杨绵绵再次挑头这项根本没有先例的工作。

看材料、找问题,杨绵绵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走,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学习、讨论、研究。

有时因为没吃透认证的精髓,十几个部门加班搞出来的程序文件只能推倒重来。

在度过了许多个伴星陪月的深夜后,杨绵绵终于率领一班人马完成了准备工作。

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一精选

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一精选

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一)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海尔背后站着张瑞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张瑞敏的背后站着杨绵绵。

作为张瑞敏的“黄金搭档”和助手,杨绵绵为海尔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海尔从濒临倒闭到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凝聚着她的贡献;海尔更新管理模式、锻造企业文化、实行国际化战略的新跨越,她又站在了最前头。

虽然功勋在身,但杨绵绵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参与者,这就是杨绵绵的品格:平和而执著。

在她身上,艰苦奋斗的美德、爱岗敬业的忠诚和开拓创新的魄力同时闪光,而所有这些的背后,是一位不甘平庸的女性的心灵真实:追求卓越,努力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

杨绵绵的故事再一次令人对中国女性的内在能量刮目相看,我们期待出现更多这样的中国新女性,也呼唤社会为她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2002年的9月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一位女性健步走上演讲台,全场与会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杨绵绵,海尔集团的总裁,再一次用自己的风采,倾倒了与会者。

单单看一下这次会议的名字———中国企业女性风云人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企业成功女性表彰大会———我们就可以掂量出它的分量,而杨绵绵正是戴着“中国企业女性风云人物”的桂冠走上演讲台的———当然,类似的演讲台,她已经登上过许多次。

我们可以把那些热烈的掌声,看作是对一位杰出女性的喝彩,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对海尔———这一中国企业巨擘的喝彩,我们更可以将其看作是对海尔的领头人———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乃至对三万余敬业报国的海尔人的喝彩。

在中国的千百万女性中,杨绵绵无疑是一种象征,在中国的女性企业家中,杨绵绵无疑是一种标志,而在海尔的三万余员工中,杨绵绵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符号———那种符号的解释便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参与是一种荣耀、一种荣幸。

只要专心致志咬住自己的目标而且不犹豫、不走神,我看什么都能做好,就像打井一样,打到一半深度可能没有水,这时你转移方向,就可能前功尽弃,而只要你坚持下去、再深挖一下,这口井就能打成。

1秘书拒绝与尊重——5个案例

1秘书拒绝与尊重——5个案例

1、秘书的拒绝与尊严(秘书修养系列之1)《宋史苏轼传》记载,元丰末年,杭州僧人净源死后,他的徒弟乘海船到高丽将净源的死讯告知高丽王子义天,义天则派僧徒来中国祭奠净源;同时,带来了高丽国国母所送的两个金塔,为宋朝皇帝和皇后祝寿。

当时苏轼任杭州知州,面对高丽国僧徒向皇帝转呈礼物的请求,他果断地拒绝了,并立即上表朝廷报告这件事的原委,提出周详的处理意见。

苏轼在上奏的公文中这样说:“我认为高丽国因为派人来祭奠一个亡僧,就趁便让他带来了国母给本朝帝后的礼物,这样做真是轻率无礼到了极点!要是朝廷收了而不回赠,或者回赠太轻薄,那么他们今后就有了对我们无礼的借口;要是收了礼物而回赠很丰厚,那就是以重金来回报他们轻微而失礼的馈赠了。

我已经令主管的官吏将他们带来的进奉状退还了,并特别对那位高丽僧人说:朝廷的制度很严,地方官不敢擅自奏闻外国僧人来往的事情。

我料这个僧人一定不肯善罢甘休,他会说本国派他来进献礼品,若不给他上奏,回国后就要重重得罪。

我打算在他的状书上写个批语―‘地方官不能向朝廷上奏不是他职权范围内的事情,高丽国没有正式发文,因此这件进奉状我不能转呈给朝廷,请持状回国复命。

’这样的处理,是以我地方官的名义给他们的答复,不是朝廷拒绝他的礼物,似乎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

陛下如认为可以,请下诏批准施行。

从现代秘书挡驾的角度来看,苏轼的处理至少在三个方面值得肯定:一、定位准确。

苏轼认为,高丽国国母送礼给宋朝帝后,这是两国元首间很重要的外交事务,高丽国应该派专使,上呈专文。

现在却通过转呈的形式乘便而为,这是无礼的行为。

二、采取最佳解决方案。

苏轼的处理方式又不是鲁莽的,他仔细分析了可能遇到的几种情况,从维护皇帝尊严的角度,果断将进奉状退回。

考虑到那个僧徒可能会纠缠,又机智地以职权所限作借口,既不失映映大国的气度,又为当朝皇帝保存了威严。

三、主动说明事情原委。

决策正确与否,往往关系到事业的成败,苏轼作为一代名臣,辅助决策时主动果断,不明哲保身,事后能坦陈主张,决不贪功,真正做到了主动辅助而不越权,体现了挡驾的艺术和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一)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海尔背后站着张瑞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张瑞敏的背后站着杨绵绵。

作为张瑞敏的“黄金搭档”和助手,杨绵绵为海尔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海尔从濒临倒闭到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凝聚着她的贡献;海尔更新管理模式、锻造企业文化、实行国际化战略的新跨越,她又站在了最前头。

虽然功勋在身,但杨绵绵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参与者,这就是杨绵绵的品格:平和而执著。

在她身上,艰苦奋斗的美德、爱岗敬业的忠诚和开拓创新的魄力同时闪光,而所有这些的背后,是一位不甘平庸的女性的心灵真实:追求卓越,努力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

杨绵绵的故事再一次令人对中国女性的内在能量刮目相看,我们期待出现更多这样的中国新女性,也呼唤社会为她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2002年的9月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一位女性健步走上演讲台,全场与会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杨绵绵,海尔集团的总裁,再一次用自己的风采,倾倒了与会者。

单单看一下这次会议的名字———中国企业女性风云人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企业成功女性表彰大会———我们就可以掂量出它的分量,而杨绵绵正是戴着“中国企业女性风云人物”的桂冠走上演讲台的———当然,类似的演讲台,她已经登上过许多次。

我们可以把那些热烈的掌声,看作是对一位杰出女性的喝彩,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对海尔———这一中国企业巨擘的喝彩,我们更可以将其看作是对海尔的领头人———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乃至对三万余敬业报国的海尔人的喝彩。

在中国的千百万女性中,杨绵绵无疑是一种象征,在中国的女性企业家中,杨绵绵无疑是一种标志,而在海尔的三万余员工中,杨绵绵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符号———那种符号的解释便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参与是一种荣耀、一种荣幸。

只要专心致志咬住自己的目标而且不犹豫、不走神,我看什么都能做好,就像打井一样,打到一半深度可能没有水,这时你转移方向,就可能前功尽弃,而只要你坚持下去、再深挖一下,这口井就能打成。

杨绵绵的参与始自1984年,那时,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却由此成了海尔的创始人之一。

这一年,曾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当过教师、经历过工厂和机关的杨绵绵,从就职的家电公司任上,踏入了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厂。

对当年这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许多青岛人记忆犹新———亏空147万元、连换三任厂长毫无起色、600名职工人心涣散……而今天的海尔———创业17年来保持年均78%的高速稳步增长;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是1984年创业时的17000多倍;出口创汇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同比增长50%;品牌价值评估已达436亿元。

据欧洲透视2002年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世界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名,海尔已位居全球第五位。

那一年,有一个必定要创造一种奇迹的名字,与早期的海尔在了一起。

那个响亮的名字就是“张瑞敏”———今日海尔首席执行官的名字。

如果说,“张瑞敏”这个名字与早期海尔的零距离接触,是中国家电工业乃至民族工业的一大幸事的话,那么,早已落入张瑞敏视野中的另一个名字———杨绵绵,则成为海尔今日辉煌业绩的一种独特铺垫。

张首席曾经回忆过他当年的这种选择:当年力邀杨总裁一同创业,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

对今天来说,当年的这种印象也许是朴素和直观的,但也显现着张瑞敏识人、任人的人才观,正是这种看似朴素而实则内涵丰富的“人才观”,奠定了一位杰出女性的创业史、奋斗史。

而杨绵绵也曾经这样评价过这种选择:“张首席对务实的人很欣赏,觉得这个人能干实事,就是他所需要的助手,而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机遇。

”当然,和任何一位创造了杰出业绩的女性一样,杨绵绵的参与,是一种以艰苦和艰难为开端的参与。

如果说,成功总是垂青那些坚韧不拔者,杨绵绵无疑是其中的一位。

这种坚韧不拔来自于一种目标,一种激情,而这种目标和激情的惟一指向就是:铸造一段激动人心的业绩,创造一种从未有过的辉煌。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品格,杨绵绵在海尔17年的创业史中,留下了独特而又不可磨灭的印记。

1984年,中国经济刚刚开始破冰,在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氛围的大背景下,张瑞敏和早期创业者们率先举起了质量大旗,鲜明地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并将其作为海尔创业时期的最大目标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提,而主抓质量工作的杨绵绵,正是这一战略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者。

人们还记得1985年发生在海尔的“砸冰箱”事件。

这一事件不仅成为海尔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也已进入了众多国际著名商学院的MBA案例库。

作为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镜头,杨绵绵无疑是当时的主要导演者之一,她用一把有形的锤子,砸醒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第一次在中国企业的员工中树立起争创一流的观念。

如果说,在海尔的创业史上,张瑞敏是一个管理理念的创造者、创新者的话,那么杨绵绵更像一个“布道者”,将张瑞敏的思想传播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她所传播的种种理念———“质量之道”“名牌之道”“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是今日海尔文化的最早雏形。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等海尔理念,已经为今天的许多经营者所熟知和理解,但在当时要形成这样一种共同的企业理念,要孵化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却要付出一个“布道者”的毅力和耐心。

那种最初的“布道”,不仅要灌输一种全然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与今天海尔全然不同的“细节管理”。

在创业初期的日日夜夜里,杨绵绵几乎每天都在用眼睛巡视这个企业,巡视着一条条生产线,巡视着每一个岗位,正是那些根本不起眼的小小细节和繁杂的基础质量工作,像堆砌金字塔的数百万块基石,奠定了今日“中国海尔”这一名牌。

有个“一根头发丝”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这一创业历程。

一次,杨绵绵在分厂检查质量工作,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根头发丝。

她立即召开全体相关人员会议,有的职工说,一根头发丝不会影响冰箱的质量,拿掉就是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但杨绵绵斩钉截铁地告诉在场的干部职工:“抓质量就是要连一根头发丝也不放过!”今天,我们已经听到了千百个海尔员工抓质量一丝不苟的故事,而这千百个故事的序言,就是那个“一根头发丝”的故事。

1988年,是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仅仅艰苦创业了4年后,海尔冰箱就获得了中国家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国优金牌;1991年海尔又获得了“全国首届十大驰名商标”。

如今,海尔已成为世界企业高质量的品牌象征,2001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36亿元,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一根头发丝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但在今天的海尔人眼中,那一根头发丝,却和436亿元的品牌价值有着同等的分量。

杨绵绵的参与,还是一种“韧性”的参与。

这种“韧性”,就像她那个打井的比喻一样。

对此,杨绵绵还有一番自己的独特理解,她说:“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三商’,即‘情商’———能准确地理解事情;‘智商’———心理素质要好,要不怕挫折,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韧商’———要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摔倒了再爬起来。

”怎么才算一个好的领导者?杨绵绵进一步解读这“三商”:“光有‘情商’和‘智商’还不行,关键还是要有‘韧商’即韧性,这条最难达到。

”而这一点,杨绵绵达到了。

1992年,已成为中国企业明星的海尔,再次向国际质量管理目标发力———进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没有资料和经验可借鉴,当时家电行业也没有一家进行这项认证,哪怕是尝试过。

然而,目光早已跨过大洋的张瑞敏、杨绵绵和全体海尔人,坚定地认为:中国企业将来一定要走向国际市场,而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拥有合格的国际供应商通行证———iSO9001认证。

杨绵绵再次挑头这项根本没有先例的工作。

看材料、找问题,杨绵绵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走,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学习、讨论、研究。

有时因为没吃透认证的精髓,十几个部门加班搞出来的程序文件只能推倒重来。

在度过了许多个伴星陪月的深夜后,杨绵绵终于率领一班人马完成了准备工作。

当苛刻的认证组完成全部审核,并当场宣布海尔以较高的分数在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iSO9001认证时,被成果的喜悦、辛勤劳动的回报所激动的杨绵绵再也控制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当然是一种“参与”的喜悦和“参与成功”后的泪水。

17年来,“参与”着的杨绵绵从不因自己是女性而迁就照顾自己,更没有因自己是女性而降低标准和要求。

在海尔创世界名牌如火如荼的事业中,她在用自己的拼搏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而跨越式发展的海尔,也成了她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2001年第12期《当代经理人》选出了“中国十大女经理人”,杨绵绵当选。

该杂志的评语,也许可看作是对杨绵绵的一种中肯评价:在她身上闪现着细致而顽强的进取精神。

经历市场风雨,不事张扬,平和而有信仰。

这就是一个参与者的品格———杨绵绵的品格。

快乐是工作着、创造着。

看到杨绵绵、听到杨绵绵那富有磁力的爽朗笑声,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海尔,真诚到永远”。

像海尔一样,杨绵绵用真诚感染和感动着许多人,包括许多见惯了大人物的媒体界人士。

他们对杨绵绵的评价总是一致:真诚。

而杨绵绵“快乐是工作着、创造着”的心声,就来自于这种真诚:对海尔的真诚热爱、对海尔的真诚奉献,对每一个海尔用户的真诚相见。

她说,我们是在用真诚来营造海尔这个品牌,我们今天所有的成就,都是一种诚实付出的结果。

杨绵绵曾经对记者这样说:我在海尔工作了17年,自己的喜怒哀乐早已和海尔融为一体。

海尔像我的一个孩子,看着它长大。

听到人们说海尔好,海尔的产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时,我就感到特别开心;当听到人们说海尔时,我会很苦恼。

杨绵绵倾心着海尔、热爱着海尔,也正是源于这种倾心和热爱,在别人看来是艰苦的工作,在杨绵绵眼中却是一种快乐———为海尔奋斗而快乐。

有一年9月,杨绵绵到新疆乌鲁木齐参加洽谈会。

一下飞机,她不是先到下榻的地方,而是一头扎进商场实地调研,调研完后,又连夜召开座谈会,商讨市场调整的策略。

此后,在新疆的每一个终端市场,人们都看到了杨绵绵的身影。

此次实地考察,杨绵绵连续奔波了6个昼夜,以至于在返回乌鲁木齐的途中,她累得一到车上便睡着了。

而在抵达目的地的当晚,杨绵绵又出现在座谈会上,尽管由于疲劳过度,嗓子发炎,已几乎说不出话来,但她还是坚持召集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等到8个问题全部讨论结束,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而上午8点,她又出现在下一个行程的飞机上。

杨绵绵常常是事必躬亲———对每一项有关海尔发展的事项她都时刻放在心上、实践在行动上———以至于她忽略了疲倦,而让人们觉得她仿佛不知疲倦。

人们还记得这样一件事。

2000年9月,海尔在全国10个城市举行B2B洽谈会,这是海尔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市场行动。

杨绵绵再次担纲,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她穿梭于济南、广州、上海、武汉等10个城市,先后逐一主持了这10个城市的洽谈会,而且还在中间返回青岛参加了两个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