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和血尿哪个更可怕
简述血尿、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的鉴别方法。

简述血尿、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的鉴别方法。
1、血尿鉴别方法:
红色尿不一定是血尿,需仔细辨别。
如尿呈暗红色或酱油色,不混浊无沉淀,镜检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见于血红蛋白尿;棕红色或葡萄酒色,不混浊,镜检无红细胞见于卟啉尿;服用某些药物如大黄、利福平,或进食某些红色蔬菜也可排红色尿,但镜检无红细胞。
2、血红蛋白尿鉴别方法:
尿中含有游离血红蛋白而无红细胞,或仅有少许红细胞而含有大量游离血红蛋白的现象。
反映了血管内有超出正常的溶血。
由于尿中血红蛋白含量不等,尿色可以呈红色、浓茶色,严重时呈酱油色。
患者因病因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症状,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的血红蛋白尿容易清晨第一次尿出现。
蚕豆病有进食蚕豆史或在蚕豆开花季节发生。
溶血严重时常伴贫血、黄疸,肝、脾大。
3、肌红蛋白尿
尿中有肌红蛋白、红细胞及管型。
血清中肌酶明显增高。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不难。
急性期尽量减少肌肉活动,并尽量多饮水或大量补液以稀释尿液有肾功能衰竭者可进行透析疗法。
表现为发作性的肌肉无力、肿胀与疼痛,尿呈棕红色。
少数为遗传性,大多数为散发病例。
常见的病因为肌肉的压榨伤,电击伤,动脉栓塞或较长时间的受压引起的缺血性损害,低血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非酮症高渗昏迷、中毒、烧伤和冻伤等。
蛋白尿分级标准

蛋白尿分级标准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的排泄量超过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疾病现象。
根据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可以进行分级评估。
蛋白尿分级标准主要依据尿液中24小时内排泄的尿蛋白量来划分,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轻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量在150毫克(mg)至500mg之间。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24小时尿蛋白量应该在150mg以下,轻度蛋白尿可能是一些非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如剧烈运动、感染、焦虑等。
2. 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量在500mg至2000mg之间。
中度蛋白尿可能是一些肾脏疾病、炎症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
3. 重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2000mg。
重度蛋白尿通常是一些严重肾脏疾病的表现,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此外,根据尿液中蛋白质的种类,蛋白尿还可以根据其特定的病理表现进行分类。
1. 假性蛋白尿:尿液中的蛋白质是由于尿液的pH值偏碱所致,通常是由于尿液中存在碱化剂或其他化合物引起的,如尿液中有碱性盐类存在、含有大量白细胞酯酶的细菌感染、药物摄取等。
2. 真性蛋白尿:尿液中的蛋白质是由于肾小球的障碍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害所致。
根据尿液中蛋白质的种类,真性蛋白尿还可以分为白蛋白尿和非白蛋白尿。
根据国际规范和临床经验,上述的蛋白尿分级标准通常是判断和评估肾脏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蛋白尿的分级只是对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仍需要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综合评估。
总之,蛋白尿的分级标准根据尿液中24小时内的尿蛋白量来划分,包括轻度蛋白尿、中度蛋白尿和重度蛋白尿。
此外,也可以根据尿液中蛋白质的种类来分类。
蛋白尿分级标准对于评估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蛋白尿分类记忆方法

蛋白尿分类记忆方法
一、按尿蛋白含量分类
1. 微量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在30-300mg/24h。
这种程度的
蛋白尿可能是肾脏损伤的早期表现,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认。
2. 轻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在0.3-1g/24h。
这种程度的蛋
白尿可能是由肾脏疾病或某些药物引起的。
3. 中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在1-3.5g/24h。
这种程度的蛋
白尿通常表示有中度肾损伤或某些特定的肾脏疾病。
4. 重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在3.5g/24h以上。
这种程度的蛋白尿通常与严重的肾脏疾病相关,需要紧急治疗。
二、按病程分类
1. 急性蛋白尿:短期内出现蛋白尿,并伴有急性肾功能不
全等症状。
2. 慢性蛋白尿:长期存在的蛋白尿,往往伴随着慢性肾功
能不全。
三、按蛋白成分分类
1. 选择性蛋白尿:主要排出白蛋白等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较轻。
2. 非选择性蛋白尿:不仅白蛋白,其他血浆蛋白也滤过到
尿液中,表明肾小球滤过屏障已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以上就是关于蛋白尿分类的记忆方法,通过理解其分类依据,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蛋白尿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为进
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尿与蛋白尿ppt课件

假阴性:维生素C
血尿
血尿应以镜检为标准,潜血阳性而镜检阴性原因 有: ①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尿; ②有氧化剂如用家用漂白剂清洁器具后留尿; ③尿中红细胞溶解破坏:标本留置过久; ④低比重尿、碱性尿。
血
肾小球源性血尿
尿
病
因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肾脏病学第3版,王海燕
病因
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2.感染性疾病 3.免疫性疾病 4.代谢性内分泌疾病 5.其它:药物、毒物和放射线的肾毒性反应
肾小球源性血尿特点
全程 无痛 不凝 RBC管型 变形 肾病表现
肾脏病学第3版,王海燕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管型
相差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
原理 利用相位差观察那些物体成像面上光强
分类
按蛋白尿发生机理分类 按蛋白尿性质分类 根据蛋白质对肾小球的通过能力和 分子量
肾小球性蛋白尿
发
病
肾小管性蛋白尿
机
理
溢出性蛋白尿
物
组织性蛋白尿
按蛋白尿发生机理分类—肾小球性蛋白尿
特点:分子量大,排泄量多 机理: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变 常见疾病:肾小球疾病
微小病变肾病
系膜增生性肾炎
溢出性
滤过>重吸收
血红蛋白 肌红蛋白 Ig、轻链 血清蛋白电泳 血尿免疫固定电泳
特点
典型疾病
>3g/d
肾病综合症
白蛋白和大分子蛋
白为主
<2g/d 小分子蛋白为主
间质性肾炎
特殊蛋白 M带
横纹肌溶解 多发性骨髓瘤
蛋白尿发生机理
肾小球滤过屏障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 碍 肾小管及尿路上皮的 排泌作用 滤过大于重吸收
血尿、蛋白尿的诊断思路

血尿、蛋白尿的诊断思路一、血尿的诊断思路(一)概述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红细胞或仅偶尔有个别红细胞。
如果尿液中进入血液,经离心沉淀后的尿液,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称为血尿。
由于尿中进入血液的量不同,将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
当每升尿中含有1ml以上血液时,尿则明显变红,重则呈洗肉水样或血色,称为肉眼血尿;若尿色正常,而仅镜下(显微镜下)检出红细胞达到血尿标准的血尿,称为镜下血尿。
根据血尿的来源不同,又可将血尿分为初始血尿、终末血尿、全程血尿。
具体方法是进行尿三杯试验。
取3个洁净的玻璃杯,患者每次排尿时,分为前、中、后3段排尿,分别排入3个玻璃杯中,若第1杯中为血尿,其余2杯正常,则为初始血尿,提示尿液中血来自尿道;若第1、第2杯中无血尿,仅第3杯有血尿,称为终未血尿,提示病变在后尿道、前列腺、膀胱颈和三角区;如三杯中均有血尿,称为全程血尿,提示病变在肾脏、输尿管,或为膀胱内弥漫出血。
(二)原因血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结石、感染、结核、肿瘤、畸形、损伤等。
2.尿路邻近器官的病变如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盆腔炎、阑尾炎等。
3.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等。
4.药物性因素如服用磺胺药、抗凝剂,或注射甘露醇等。
5.运动后血尿。
(三)鉴别血尿的鉴别,除了采用尿3杯试验区分血尿来源之外,以下方法亦有助于血尿的鉴别。
首先根据血尿的伴随症状来区别不同血尿:①若血尿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尤伴尿痛者,多为泌尿系感染、结石等,称为有痛性血尿;②若血尿不伴尿痛,称为无痛性血尿,在肾炎、肾结核、泌尿系肿瘤中很常见,尤其年龄大的患者。
出现肉眼血尿,呈无痛性,应当注意进行各方面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血尿伴随的其他全身性症状,也可以据此分析区别血尿的原因。
目前采用尿红细胞形态的检查,来判断血尿的来源,符合率达90%左右。
血尿蛋白尿的名词解释

血尿蛋白尿的名词解释血尿蛋白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它指的是尿液中出现了异常增加的蛋白质和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浓度很低,通常不可检测到,而红细胞通常也只有少量存在。
然而,当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在尿液中的异常增加时,就会出现血尿蛋白尿的症状。
血尿蛋白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临时性和持续性。
临时性血尿蛋白尿通常是由于某些暂时性因素引起的,比如剧烈运动、发热、感染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临时性的尿液异常。
而持续性血尿蛋白尿则是指蛋白质和红细胞持续出现在尿液中,通常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
血尿蛋白尿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状,包括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最常见的原因是肾脏疾病,如肾炎、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肾脏滤过功能的异常,使其难以过滤掉血液中的蛋白质,从而导致蛋白质在尿液中的异常增加。
此外,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结石和尿道狭窄等问题,也可能导致血尿蛋白尿的症状。
除了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之外,一些代谢性疾病也可以导致血尿蛋白尿的出现。
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高血糖水平持续存在,会导致肾脏受损,使蛋白质从尿液中泄漏出来。
此外,炎症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也可能引起血尿蛋白尿。
对于血尿蛋白尿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其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尿液检查和血液检查。
尿液检查可以获得尿液中蛋白质和红细胞的相关信息,而血液检查可以评估肾功能和其他相关指标。
此外,医生还可能进行超声检查、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病因和评估肾脏的情况。
一旦确诊为血尿蛋白尿,治疗的目标是解决病因并控制尿液中蛋白质和红细胞的异常增加。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而有所不同。
对于肾脏疾病,治疗主要集中在保护肾脏功能、控制高血压和炎症,以及适当的药物治疗。
对于泌尿系统疾病,治疗可能包括消除感染和清除结石。
对于代谢性疾病,治疗则主要集中在控制疾病本身,如控制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
血尿蛋白尿的诊断思路ppt课件

10
其他
约5 %的血尿患者,经各种检查后仍不能查出病因, 其原发疾病多为: 微小的肾肿瘤、 微细的肾结石、 肾脏轻微局灶性感染、 早期多囊肾、 肾血管系统的病变、 隐蔽的肾小球疾患等 . 对这些血尿病人宜定期追踪复查。
11
血尿的诊断思维步骤
12
蛋白尿分类
(1)
(2) (3)
(4)
基底膜肾病,遗传性肾炎等. (2)感染及炎症:如泌尿系感染、结核、丝虫性乳糜尿等,其 中以膀胱炎更为常见 (3)结石及高尿钙症 (4)肿瘤 (5)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症或增生 (6)先天畸形:多囊肾,海绵肾,肾下垂,肾血管异常,如肾 动静脉瘘、动脉瘤、血管畸形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肾静脉郁滞 等
(7)外伤 (8)腰痛-血尿综合征
18
蛋白尿诊断思路
初次发现:抗感染,复查2-3次. 仍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电泳
(1)< 150mg/ 24h- 表明原蛋白尿阳性可能只是一过性现 象或假阳性结果如高度浓缩尿、肉眼血尿、强碱性尿、x线 造影剂、青霉素类、头孢素类、磺胺类等药物所致. (2)> 150mg/ 24h-需排除生理性(功能性、体位性)蛋白 尿,鉴别肾小球性蛋白尿或非肾小球性蛋白尿等。 肾小球性---中分子,大分子蛋白(白蛋白及以上) 非肾小球性---小分子,中分子(白蛋白及或以下)
16
组织性蛋白尿
组织性蛋白尿:组织遭受破坏后可以释放出
胞质中的各种酶及蛋白质,分子量小者若超 过肾小管吸收阈限,则可从尿中排出,形成 蛋白尿。 肾小管受炎症或药物刺激可分泌IgA和大分子 粘蛋白(Tamm—Hors{all蛋白,简称T—H 蛋 白),称分泌性蛋白尿, 见于泌尿道炎症及间 质性肾炎。
血尿、蛋白尿

什么是血尿、蛋白尿?血尿是指尿液中出现异常数量的红细胞。
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偶见红细胞,但如果尿中经常出现红细胞或取新鲜尿离心后取沉渣镜检,红细胞超过3个/高倍视野,不离心尿在高倍视野下可以见到红细胞,即称为血尿。
肾性血尿指来源于肾脏,是由于尿中红细胞变形而引起的。
产生肾性血尿的肾脏疾病很多,有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等。
一般来说,血尿病人肾脏病理改变较轻者,就有自然缓解或临床治疗痊愈的可能,但对于肾脏病理表现严重者,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正常成人24小时尿蛋白尿总量小于150mg,青少年可略高但不超过300mg/24h,当尿中蛋白总量超过300mg/24h而被检出时,即称为蛋白尿。
这是肾脏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人最头痛的问题,尿中蛋白的多少不仅与肾脏损伤程度有关,也是考量慢性肾脏病人病情进展的主要指标之一。
正常人尿液含有极微量蛋白,常规检查尿蛋白呈阴性。
但如果肾脏病变引起肾小球功能改变,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后,可使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增多,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临床上常将蛋白尿分为间歇性蛋白尿和持续性蛋白尿两大类。
首先间歇性蛋白尿是指尿蛋白定量超过正常水平,但并非每次尿检均异常。
这一类蛋白尿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形:①良性暂时性蛋白尿:常无肾脏疾病,仅仅在体检时偶尔发现蛋白尿,随后又很快消失,往往无临床意义,预后良好。
②功能性蛋白尿:指尿蛋白增多而无实质性肾脏病者。
功能性蛋白尿的处理在于寻找原因,若无肾疾病存在,在去除病因后蛋白尿常可自行消失。
功能性蛋白尿的常见原因:高热、剧烈运动、寒冷、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充血性心力衰竭、重症脊柱凸,注射白蛋白或血浆蛋白(溢出性蛋白尿);③直立性蛋白尿:只存在于直立位,卧位时消失的蛋白尿称为直立性蛋白尿。
尿蛋白排出量一般不超过1.0g/24h,预后良好。
其次,持续性蛋白尿是指无论体位如何变化,反复检查尿液均有较多蛋白存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尿和血尿哪个更可怕?
上个月,一个28岁女患者因为体检发现血尿而来看我的门诊。
我给她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血压140/90mmHg,尿红细胞10个/HP,红细胞畸形率80%,尿蛋白定量1.2g/24小时。
考虑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性高血压而收入院,其血尿为肾性血尿。
入院后仔细查阅她以往的体检记录,发现她一年前尿检就出现了问题,当时尿蛋白2+,没有血尿,也没有高血压。
后来复查过两次尿常规,尿蛋白都是1~2+。
我问她,一年前肾脏就出现了问题,知道吗,她说知道,体检报告也提醒了,但是没有当回事。
我又问她,为什么这一次当回事了,她说,这一次发现了血尿,感觉害怕了,所以才来就医。
原来,她认为血尿比蛋白尿可怕。
根据她的病情,我给她做了肾穿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IgA肾病,幸运的是,肾小球还没有硬化。
给激素+ARB等治疗,出院后复查,尿蛋白已降至0.3g/24小时,血压正常。
那么,血尿和蛋白尿到底哪个更可怕?
当然,两个都可怕。
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是肾小球肾炎的三大症状,也称肾炎综合症。
关于蛋白尿和血尿,我列举以下事实:
1、单纯的肾性血尿(红细胞来自于肾脏),没有蛋白尿,没有高血压,常见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或者家族性的薄基底膜肾病等,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不用治疗,仅仅定期复查就OK了。
2、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尿蛋白定量越大,病情就越重;如果定量≥3.5g,就可以确定为肾病综合征。
此外,病理类型和尿蛋白定量也是确定是否使用激素的重要指标。
以这个病人为例,IgA肾病尿蛋白定量≥1g就可以使用激素,而微小病变型肾病尿蛋白定量≥3.5g才使用激素。
3、导致肾脏病肾功能恶化的两大因素,蛋白尿就算一号,另一个更主要的因素是高血压。
也就是说,如果肾脏病人的高血压和蛋白尿无法控制,那肾功能恶化就很难避免。
4、尿蛋白定量也是判定肾炎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比如经治疗后尿蛋白定量<0.3g就可以认定为明显好转或者治愈。
从以上事实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病情判定、是否治疗、用何药物、疗效评估等,都没有血尿什么事。
既然没被当回事,说明血尿相比蛋白尿而言就不太是回事,当然就不太可怕。
但是,千万不要把蛋白尿不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