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材料学课件-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材料科学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张联盟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第三章答案3-2略。
3-2试述位错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解:位错主要有两种: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刃型位错特点: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垂直,符号⊥,有多余半片原子面。
螺型位错特点: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平行,与位错线垂直的面不是平面,呈螺施状,称螺型位错。
3-3非化学计量化合物有何特点?为什么非化学计量化合物都是n型或p型半导体材料?解:非化学计量化合物的特点:非化学计量化合物产生及缺陷浓度与气氛性质、压力有关;可以看作是高价化合物与低价化合物的固溶体;缺陷浓度与温度有关,这点可以从平衡常数看出;非化学计量化合物都是半导体。
由于负离子缺位和间隙正离子使金属离子过剩产生金属离子过剩(n型)半导体,正离子缺位和间隙负离子使负离子过剩产生负离子过剩(p型)半导体。
3-4影响置换型固溶体和间隙型固溶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解:影响形成置换型固溶体影响因素:(1)离子尺寸:15%规律:1.(R1-R2)/R1>15%不连续。
2.<15%连续。
3.>40%不能形成固熔体。
(2)离子价:电价相同,形成连续固熔体。
(3)晶体结构因素:基质,杂质结构相同,形成连续固熔体。
(4)场强因素。
(5)电负性:差值小,形成固熔体。
差值大形成化合物。
影响形成间隙型固溶体影响因素:(1)杂质质点大小:即添加的原子愈小,易形成固溶体,反之亦然。
(2)晶体(基质)结构:离子尺寸是与晶体结构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结构中间隙的大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晶体中空隙愈大,结构愈疏松,易形成固溶体。
(3)电价因素:外来杂质原子进人间隙时,必然引起晶体结构中电价的不平衡,这时可以通过生成空位,产生部分取代或离子的价态变化来保持电价平衡。
3-5试分析形成固溶体后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解:影响有:(1)稳定晶格,阻止某些晶型转变的发生;(2)活化晶格,形成固溶体后,晶格结构有一定畸变,处于高能量的活化状态,有利于进行化学反应;(3)固溶强化,溶质原子的溶入,使固溶体的强度、硬度升高;(4)形成固溶体后对材料物理性质的影响:固溶体的电学、热学、磁学等物理性质也随成分而连续变化,但一般都不是线性关系。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PPT

2、均态核化
1)临界晶核半径r*与相变活化能ΔGr* △Gr=△GV’+△GS=V△GV+AγLS 恒温、恒压下,从过冷液体中形成半径为r的球形新相,且 忽略应变能的变化
dGr 12 2 8r rls r GV 0 dr 3
4 3 2 Gr r GV 4r LS 3
相变过程的浓度条件: 相变过程的推动力:
应为过冷度,过饱和浓度,过饱和蒸汽压,即系统温度、浓 对溶液,用浓度c代替压力P 度和压力与相平衡时温度、浓度和压力之差值。
ΔG=RTlnc0/c
若是电解质溶液还要考虑电离度α,即一个摩尔能离解出 α个离子
c0 c c G RT ln RT ln(1 ) RT c c c
ΔGr=ΔGV ’(-)+ΔGS(+)
存在两种情况: (1)当热起伏较小时,形成的颗粒太小,新生相的颗粒 度愈小其饱和蒸汽压和溶解度都大,会蒸发或溶解而消失 于母相,而不能稳定存在。 将这种尺寸较小而不能稳定长大成新相的区域称为核胚。 (2)当热起伏较大时,界面对体积的比例就减少,当热 起伏达到一定大小时,系统自由能变化由正值变为负值, 这种可以稳定成长的新相称为晶核。
I n ns g
* r
单位体积液体中的临界核胚的数目:
Gr* * nr n exp( ) RT
2.相变过程的压力条件:
从热力学知道,在恒温可逆不作有用功时:
ΔG =VdP
对理想气体而言
RT G VdP dP RT ln P2 / P 1 P
当过饱和蒸汽压力为P的气相凝聚成液相或固相(其 平衡蒸汽压力为P0)时,有
ΔG=RTln P0/P
要使相变能自发进行,必须ΔG <0,即P>P0,也即要 使凝聚相变自发进行,系统的饱和蒸汽压应大于平衡蒸汽 压P0。这种过饱和蒸汽压差为凝聚相变过程的推动力。
《固相反应》PPT课件

2008年6月
材料科学基础-----固相反应
2. 固-气反应
固相-气相反应的原始反应物要求至少有一种固相物质和 气相物质。按照气相物质在反应过程是否进行化学传输过 程,固-气反应可分为无化学传输的蒸发反应和涉及化学传 输过程的气相生长反应两大类。
(1)蒸发反应
蒸发反应的起因是固相物质的饱和蒸汽压,当饱和蒸汽 压大于固相表面处平衡蒸汽压时,固相物质就不断离开固 相表面。相反过程就是表面处的蒸汽原子落回到表面处, 产生凝聚过程。利用这种蒸发-凝聚过程,控制其热力学、 动力学条件,可制备出各种新型薄膜类材料。
(2)气相生长反应
气相生长反应可制备具有高纯、高分散性和高均匀性要 求的材料,如制备特种薄膜、单晶材料、高纯物质等
2008年6月
材料科学基础-----固相反应
3. 固-固反应
固相-固相反应只涉及两个或以上的固相物质之间的化 学反应以及物质的扩散等过程。按照反应进行的形式, 固相反应又包括相变反应、固溶反应、离溶反应、析晶 反应、化合与分解反应等。其中,相变反应是最基本的 反应类型
2008年6月
材料科学基础-----固相反应
第二章
固相反应
2008年6月
材料科学基础-----固相反应
固相反应:固体与固体反应生成固体产物的过程
也指固相与气相、固相与液相之间的反应
固相反应特点:先在界面上(固-固界面、固-液界 面、固-气界面等)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反应产物层, 然后反应物再通过产物层进行扩散迁移,使反应继续 进行
(1) 固态物质间反应直接进行,气相或液相没有或不起重要 作用;
(2) 固体反应开始温度比反应物的熔融温度或系统的低共熔 温度要低的多,通常与一种反应物开始呈现显著扩散作用的 温度相接近,且其与熔点Tm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硅酸盐 中约0.8~0.9Tm; (3) 反应物之一存在多晶转变时,多晶转变温度常是反应开 始变为显著的温度
材料化学--固相反应基础

5
3. 根据参与反应的物质形态分类: —— 单一固相反应(固体物质的热解,聚合,等等); —— 固-固反应; —— 固-气反应; —— 固-液反应; —— 粉末、烧结反应,等等。
6
研究固相反应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固相反应的目的:认识固相反应的机理,了解影响反应速度的因 素,控制固相反应的方向和进行程度。
—— 固相反应的驱动力会表现为原子或离子的化学势的 局部变化。
扩散速率以扩散系数为比例常数,正比于驱动力。
8
固相反应的驱动力: 1. 化学势或电化学势梯度; 2. 温度梯度; 3. 外电场; 4. 表面张力,等等。
9
注:在固相反应中,反应物浓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由于参与反应的原子或离子不是自由运动,而是受
20
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在晶粒界面或界面
临近的反应物晶格中形成尖晶 石晶核:界面结构重排,离子 键断裂、重组,Mg2+、Al3+的 脱出、扩散和填位; 第二阶段,尖晶石晶核在高温 下长大:Mg2+、Al3+跨越两个 界面到达尖晶石晶核表面发生 晶体生长反应; 第三阶段,产物层加厚,反应 速率随之降低,直至反应终止。
2. 产物层生成后,反应要进行必须 有 A 通过产物层扩散到 B-AB 的 界面,且到达界面后立即生成 AB; 即界面上 A 的浓度为 0,而在 AB 产物层的外表面上 A 的浓度不变;
假设半径为 r 的球形反应物颗粒 A,分散于连续的反应物 B 的介质中,A 的表面生成厚度为 x 的产物层,反应进程 受扩散控制,反应产物增厚的速率与厚度成反比:
dx k dt x
积分得,
x2 2kt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材料科学基础重点 第9章-固相反应

第八章固相反应第一节引言第二节固相反应机理第三节固相反应动力学第四节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第一节引言固相反应特征基于研究结果,泰曼认为:(1)固态物质间的反应是直接进行的,气相或液相没有或不起重要作用。
(2)固态反应开始温度远低于反应物的熔点或系统的低共熔温度,通常相当于一种反应物开始呈现显著扩散作用的温度,此温度称为泰曼温度或烧结温度。
(3)当反应物之一存在有多晶转变时,则转变温度通常也是反应开始明显进行的温度,这一规律也称为海得华定律。
泰曼的观点长期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并且将固体和固体反应生成固体产物的过程称为固态反应。
但随着生产和科学实验的进展,发现许多问题。
因此,金斯特林格等人提出,固态反应中,反应物可能转为气相或液相,然后通过颗粒外部扩散到另一固相的非接触表面上进行反应。
指出了气相或液相也可能对固态反应过程起重要作用。
显然,这种作用取决于反应物的挥发性和系统的低共熔温度。
可见,固态反应除固体间的反应外也包括有气相、液相参与的反应。
控制速度不仅限于化学反应,也包括扩散等物质迁移和传热等过程。
并指出这些反应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点:(1)固体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间具有很大的作用键力,故固态物质的反应活性通常较低,速度较慢。
而且,固态反应总是发生在两种组分界面上的非均相反应。
对于粒状物料,反应首先是通过颗粒间的接触点或面进行,随后是反应物通过产物层进行扩散迁移,使反应得以继续。
因此,固态反应一般包括相界面上的反应和物质迁移两个过程。
(2)在低温时,固体在化学上一般是不活泼的,固态反应通常需在高温下进行。
而且由于反应发生在非均相系统,因而传热和传质过程都对反应速度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固相反应机理固态反应一般是由相界面上的化学反应和固相内的物质迁移两个过程构成。
一相界面上化学反应机理可把整个反应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1)隐蔽期:约低于300℃。
(2)第一活化期:约在300~400℃之间。
(3)第一脱活期:约在400~500℃之间。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PPT

第三节 固相反应动力学
一. 一般动力学关系
整个过程的速度将由其中速度最慢的一环控制。现 以金属氧化反应M +1/2O 2→ MO为例(图5)说明之。
O2
M MO
C0
C
δ
图5
由化学动力学和菲克第一定律,其反应速度V和扩散速度V分 别为:
dQ P V= = Kc dt
dQ D V= =D dt
dc dx
积分并考虑到初始条件:t = 0,G = 0,得 :
G
dG (1 G ) 2 / 3 K 0dt 0 0
t
F0(G) = 1-(1-G) 2/3 = K0t 球形或立方体颗粒: F0(G) = 1-(1-G) 1/3 = K0t 园柱形颗粒: F0(G) = 1-(1-G) 1/2 = K01t 平板状颗粒: F0(G) = G= K02t
图1 ZnO-Fe2O3混合物加热过程中性质的变化
1.对色剂的吸附性 2.对2CO+O22CO2反应的催化活性 3.物系的吸湿性 4.对2N2O2N2+O2反应的催化活性 5.x-射线图谱上ZnFe2O4的强度
(1)隐蔽期:约低于300℃。 (2)第一活化期:约在300~400℃之间。 (3)第一脱活期:约在400~500℃之间。 (4)二次活化期:约在500~620℃之间。 (5)二次脱活期或晶体形成期:约在620~750℃ 之间。 (6)反应产物晶格校正期:约>750℃。
固相反应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固相反应机理 第三节 固相反应动力学 第四节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第一节 引言
一 固相反应分类 a. 从反应物的组成变化方面分类 b. 从固体中成分的传输距离来分类 c. 按反应性质分类 d.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状态可分为 e.按反应机理可分为 f.按生成物的位置分成
8.4.1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上)

材料科学基础第8 章8.4.1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上)固相反应过程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组成、结构,等相界面的化学反应内部的物质传递活化晶格,促进物质的内外扩散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一、反应物化学组成的影响热力学角度朝反应自由能减小方向进行(△G<0)△G负值越大,朝该方向进行几率越大原子键合角度质点间的作用键强越大,则可动性与反应能力越小反应物比例会改变产物层厚度、反应物表面积扩散截面积最终影响反应速率矿化剂加入少量矿化剂会促进反应进行有缘学习更多驾卫星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表8-1 NaCl 对Na 2CO 3+Fe 2O 3反应的作用NaCl 添加量(相对于Na 2CO 3的%)不同颗粒尺寸的Na 2CO 3转化率(%)0.06~0.088mm0.27~0.35mm0.6~2mm 00.82.253.288.688.618.936.873.89.222.560.1提高约2~6倍一、反应物化学组成的影响矿化剂作用机理与反应物形成某种活性中间体而提高活性与反应物形成固溶体,使晶格活化形成低共熔物,降低液相出现温度,加速扩散和对固相溶解矿化剂离子对反应物离子的极化作用,促进晶格畸变与活化矿化剂对固相反应影响的作用机理一、反应物化学组成的影响颗粒组成的影响颗粒半径越小,反应速率常数以平方级数增加颗粒尺寸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反应与扩散界面增加,反应速率加快粒度越小,弱键比例越大,反应与扩散能力增强,反应加快将粒径控制在较窄范围,避免少量大颗粒混入可提高反应速率颗粒尺寸不同,可能属于不同动力学控制范围颗粒尺寸越小,速率常数越大反应速率常数Ky与1/R2的关系表8-2 SiO2颗粒大小对反应速率常数Ky的影响SiO2颗粒半径(mm)1/R2Ky×1060.15343 5.7 0.08613516.2 0.05335742.3 0.03677096.0。
第八章-固相反应教材

材料工程系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反应物A
反应物B
第一活化期:约300 - 450℃ 温度升高,质点可动
性增大,在接触某些有 利的地方,形成吸附中 心,开始互相反应形成 吸附型化合物。
化合物不具有化学计
量产物的晶格结构,缺 陷严重呈现出极大的活 性。
第八章 固相反应
1 固相反应概述 2 固相反应机理 3 固相反应动力学 4 固相反应的影响因素
材料工程系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8.1 固相反应概述
材料工程系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1. 固相反应的定义
固相反应指有固态物质参加的反应, 在此固反相应反中应应是至什少么有? 一反应物为固体,是固 体材为料什高么温要过研程究的固普相反2 固相反应机理
1. 固相反应的过程 2. 固相反应的中间产物 3. 固相热分解反应 4. 简单固固反应 5. 固相复分解反应
材料工程系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1.固相反应过程
材料工程系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固相反应过程是指固态反应物通过反应产生固态反应 产物(或反应产物之一为固态)的过程。 在大量试验资料的 基础上,海狄等认为比较完整的固相反应过程,可划分为 六个阶段。
反应物A 吸附型化合物
反应物B 产物AB
第二活化期:约550-620℃
原子扩散到另一个 点阵,反应在颗粒内部 进行,伴随有颗粒表面 疏松与活化反应,产物 的分散性非常高,
晶格已经成核并开始 长大,催化能力第二次 提高,x射线衍射强度开 始有明显变化。
材料工程系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反应物A 吸附型化合物
中,科科对什学学这么家家个是在总固固对相想相Z反对n反应O其和进应进F行过e行2了程O分划3呢反分析应?。,生当划成看尖分到晶为一石不类的同研现特究象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矿化剂( 当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矿化剂(也可能是由存 在于原料中的杂质引起的), ),则常会对反应产生 在于原料中的杂质引起的),则常会对反应产生 特殊的作用。 特殊的作用。表2列出少量 NaCl 可使不同颗粒尺 列出少量 反应的加速作用。 寸NaCO3与Fe2O3反应的加速作用。
RT
用一般也比对扩散过程为大。 用一般也比对扩散过程为大。
4、压力和气氛的影响 、 对不同反应类型,压力的影响也不同。 对不同反应类型,压力的影响也不同。在两相间的 反应中,增大压力有助于颗粒的接触面积, 反应中,增大压力有助于颗粒的接触面积,加速物质传 递过程,使反应速度增加。但对于有液、 递过程,使反应速度增加。但对于有液、气相参与达到 反应中, 反应中,扩散过程主要不是通过固体粒子的直接接触实 现的。因此提高压力有时并不表现出积极作用,甚至会 现的。因此提高压力有时并不表现出积极作用, 适得其反。 适得其反。
从结构角度看,反应物中质点间的作用键愈大, 从结构角度看,反应物中质点间的作用键愈大, 则可动性和反应能力愈小,反之亦然。 则可动性和反应能力愈小,反之亦然。 其次,在同一反应系统中, 其次,在同一反应系统中,固相反应速度还与各 反应物间的比例有关。 反应物间的比例有关。如果颗粒相同的 A 和 B 反应 比例会改变产物层温度、 生成物 AB ,若改变 A 与 B 比例会改变产物层温度、 反应物表面积和扩散截面积的大小,从而影响反应 反应物表面积和扩散截面积的大小, 速度。例如增加反应混合物中“遮盖”物的含量, 速度。例如增加反应混合物中“遮盖”物的含量, 则产物层厚度变薄,相应的反应速度也增加。 则产物层厚度变薄,相应的反应速度也增加。
表2 NaCl对Na2CO3+Fe2O3反应的作用 对
NaCl添 量 加 不 颗 尺 的NaCO3 转 率 分 同 粒 寸 化 百 率 0.6~2mm 9.2 22.9 60.1
%) 0.06~0.088mm 0.27~0.35mm ( 对 相 于NaCO3 的 0 0.8 2.2 53.2 88.6 38.6 18.9 36.8 73.8
5、反应物活性的影响 、 实践证明, 实践证明,同一物质处于不同结构状态时其反应活性 差异甚大。一般说来,晶格能愈高、 差异甚大。一般说来,晶格能愈高、结构愈完整和稳定 其反应活性也低。因此, 的,其反应活性也低。因此,对于难熔氧化物间的反应 和烧结往往是困难的。 和烧结往往是困难的。为此通常采用具有高活性的活性 固体作为原料。例如Al 反应中, 固体作为原料。例如 2O3 + CoO → CoAl2O4反应中, 若分别采用轻烧Al 和较高温度煅烧制得的死烧Al 若分别采用轻烧 2O3和较高温度煅烧制得的死烧 2O3 作原料,其反应速度相差近十倍,表明轻烧Al 作原料,其反应速度相差近十倍,表明轻烧 2O3具有高 得多的反应活性。 得多的反应活性。
3、反应温度的影响 、 温度是影响固相反应速度达到的重要外部条件。 温度是影响固相反应速度达到的重要外部条件。一 般随温度升高,质点热运动动能增大, 般随温度升高,质点热运动动能增大,反应能力和扩 散能力增强。对于化学反应, 散能力增强。对于化学反应,因其速度常数 K −Q =A exp( ) 。 因此,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加速作 因此,
第四节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1、反应物化学组成的影响 、 化学组成是影响固相反应的内因, 化学组成是影响固相反应的内因,是决定反应方向 和速度的重要条件。 和速度的重要条件。 从热力学角度看,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 从热力学角度看,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反应 刻度能进行的方向是自由焓减少( 刻度能进行的方向是自由焓减少(△G<0)的过程,而 < )的过程, 且的负值愈大,该过程的推动力也愈大, 且的负值愈大,该过程的推动力也愈大,沿该方向反应 的几率也大。 的几率也大。
2、反应物颗粒及均匀性的影响 、 颗粒尺寸大小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对固相反应起影 响的。 响的。 1)物料颗粒尺寸愈小,比表面积愈大,反应界面和扩 )物料颗粒尺寸愈小,比表面积愈大, 散截面增加,反应产物层厚度减少,使反应速度增大。 散截面增加,反应产物层厚度减少,使反应速度增大。 表示出不同尺寸的ZnO 和Al2O3在1200℃ 时形 图14表示出不同尺寸的 表示出不同尺寸的 ℃ 成速率的影响。 成速率的影响。
不同尺寸的ZnO 和Al2O3在1200℃ 时形成速率的影响 图14 不同尺寸的 ℃
2)同一反应物系由于物料尺寸不同,反应速度可能会属 )同一反应物系由于物料尺寸不同, 于不同动力学范围控制。 于不同动力学范围控制。 例如CaCO3与MoO3反应,当取等分子比成分并在较 反应, 例如 高温度( 颗粒大于MoO3,反 高温度(600℃)下反应时,若CaCO3颗粒大于 ℃ 下反应时, 应由扩散控制,反应速度主要由随CaCO3颗粒减少而加速。 颗粒减少而加速。 应由扩散控制,反应速度主要由随 倘若CaCO3与MoO3比值较大,CaCO3颗粒度小于 比值较大, 颗粒度小于MoO3时, 倘若 由于产物层厚度减薄,扩散阻力很小,则反应将由MoO3 由于产物层厚度减薄,扩散阻力很小,则反应将由 升华过程所控制,并随MoO3粒径减少而加剧。 粒径减少而加剧。 升华过程所控制,并随
根据海德华定律, 根据海德华定律,即物质在转变温度附近质点可 动性显著增大、晶格松懈和活化的原理, 动性显著增大、晶格松懈和活化的原理,工艺上可以 利用多晶转变伴随的晶格重排来活化晶格; 利用多晶转变伴随的晶格重排来活化晶格;或是利用 热分解反应和脱水反应形式具有较大比表面和晶格缺 陷的初生态或无定形物质等措施提高反应活性。 陷的初生态或无定形物质等措施提高反应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