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实验2014

合集下载

食品化学实验

食品化学实验

实验一淀粉糊化及酶法制备淀粉糖浆及其葡萄糖值的测定一、实验原理及目的:淀粉可用酶法、酸法和酸酶法使淀粉水解成糊精、低聚糖和葡萄糖。

淀粉糖浆或称液体葡萄糖(DE38-42),主要成分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和糊精,是一种粘稠液体,甜味温和,极易为人体直接吸收,在饼干,糖果生产上广为应用。

双酶法水解淀粉制淀粉糖浆,是先以α-淀粉酶使淀粉中的α-1,4甙键水解生成小分子糊精、低聚糖和少量葡萄糖,然后再用糖化酶将糊精、低聚糖中的α-1,6甙键和α-1,4甙键切断,最后生成葡萄糖。

淀粉糖浆的分析方法是根据国家标准GB12099-89,采用菲林滴定法测定淀粉水解产品的葡萄糖值(DE),例如DE值为42,表示淀粉糖浆中含42%的葡萄糖。

本实验的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淀粉糊化及酶法制备淀粉糖浆的基本原理。

(2)掌握淀粉双酶法制备淀粉糖浆的实验方法,以及酶的使用。

(3)熟悉淀粉水解产品的葡萄糖值测定方法。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材料:马铃薯淀粉。

试剂:液化型α-淀粉酶(酶活力6000单位/g),糖化酶(酶活力为4-5万单位/g),菲林溶液A、B,亚甲基兰指示剂,D-葡萄糖标准溶液。

(1)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15g硫酸铜(CuS04·5H2O)及0.05g亚甲基蓝,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

(2)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及75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再加入4g 亚铁氰化钾,完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ml,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内。

(5)葡萄糖标准溶液:精密称取l.000g经过98~100℃干燥至恒量的纯葡萄糖,加水溶解后加入5ml盐酸,并以水稀释至1000ml。

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1mg葡萄糖。

仪器:150ml锥形瓶,容量瓶(100ml),移液管(1ml, 5ml, 20ml), 25ml酸滴定管,100ml量筒,搅拌棒,恒温水浴锅。

三、实验步骤(一)淀粉糖浆的制备10g 淀粉置于150ml 锥形瓶中,加水50ml ,搅拌均匀,配成淀粉浆,于80℃水浴上加热,并不断搅拌,淀粉浆由开始糊化直到完全成糊,呈透明状,加入液化型α-淀粉酶8mg(先溶于15ml 蒸馏水中,再倒入糊化的淀粉中),不断搅拌使其液化。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食品化学实验,探索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和性质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因此,对食品的化学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将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分析,探索食品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成分,以及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和污染物。

实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常见的食品样品,包括面包、牛奶、水果等,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它们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以及检测了可能存在的添加剂和污染物。

实验中采用了常见的食品化学分析技术,如加热浓缩法、差减法、色谱法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得出了不同食品样品的化学成分和性质数据,并发现了一些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和污染物。

例如,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而水果中则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以及可能受到污染的情况。

讨论与结论:食品化学分析的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信息,有助于人们做出更科学的饮食选择。

同时,实验也揭示了一些食品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添加剂过多、污染物超标等,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加强对食品化学的研究和监管,对保障人们的健康饮食至关重要。

结语: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的选择和食用。

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和实验,能够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保障。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资料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资料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任课教师:授课学期: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授课班级:课程名称:食品化学(含实验)课程性质:课程学时: 54(2+1)生物与化学工学院印制实验一美拉德反应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氨基酸种类、温度、亚硫酸盐和酸碱度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2. 认识美拉德反应对食品风味和色泽形成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还原糖与氨基可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生成多种类黑精色素——褐色的含氮色素,并产生一定的风味,这类反应统称为美拉德反应(也称羰氨反应)。

具有游离氨基的化合物反应速度较快。

亚硫酸盐为褐变抑制剂,可以与美拉德反应的初级产物发生加成反应从而阻止黑色素的生成。

温度和酸碱度对反应速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促进反应的发生,在pH 3—9的范围内,反应速度随pH的增加而增加,而在过酸的环境中却会引起中间产物葡基胺的分解,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三、试剂与仪器D-葡萄糖、L-赖氨酸、L-精氨酸、L-天东氨酸、2%盐酸、1mol/LNaOH水浴锅、分析天平、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一)不同氨基酸种类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取3支试管,编号①②③①加入50mg D-葡萄糖和50mg L-赖氨酸,再加入0.5ml水②加入50mg D-葡萄糖和50mg L-精氨酸,再加入0.5ml水③加入50mg D-葡萄糖和50mg L-天东氨酸,再加入0.5ml水混匀,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100℃水浴中,加热1—2min,比较褐变出现的先后和深浅,嗅闻每根试管的气味并记录。

(二)不同环境条件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取5支试管,编号①②③④⑤①加入50mg D-葡萄糖和50mg L-赖氨酸,再加入0.5ml水,摇匀,室温放置。

②加入50mg D-葡萄糖和50mg L-赖氨酸,再加入0.5ml水,摇匀。

③加入50mg D-葡萄糖和50mg L-赖氨酸,再加入0.5ml水和0.2g 亚硫酸氢钠,摇匀溶解。

将②③同时放入100℃水浴中,加热1—2min,观察其色泽的变化并记录。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引言食品化学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进行实验,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食品中的化学成分、性质和反应,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为日后的食品加工和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本教案将介绍一门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具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通过实验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化学领域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化学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了解常见食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性质;2. 学习使用常规的化学实验方法和仪器进行食品分析;3. 掌握食品分析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分析能力;4. 培养实验室操作规范,保证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1. 食品基本成分分析方法:包括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如称量法、真空干燥法、黄色反应法、高压液相色谱法等。

2. 食品酸碱度的测定:通过使用酸碱指示剂或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的酸碱度,了解食品在不同pH值下的性质和稳定性。

3. 食品添加剂检测:利用色谱仪或其他分析仪器,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

并了解这些添加剂的安全性和使用限量。

4. 食品品质评价方法:通过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对食品的色、香、味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食品的品质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食品样品、试剂、仪器和设备等。

2. 实验一:食品水分测定a. 取适量食品样品;b. 称取食品样品质量并记录;c. 将食品样品放入干燥器中,使用真空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d. 计算食品样品的水分含量。

3. 实验二:食品酸碱度测定a. 取适量食品样品;b. 加入适量酸碱指示剂;c. 观察食品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d. 使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样品的酸碱度。

4. 实验三:食品添加剂检测a. 取适量食品样品;b. 提取食品样品中的添加剂;c. 使用色谱仪检测添加剂的含量;d. 分析检测结果。

(整理)食品化学实验

(整理)食品化学实验

实验 2 美拉德反应初级阶段的评价食品的褐变反应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两类,酶促褐变指由多酚氧化酶催化下的多酚化合物与氧之间的反应,而非酶褐变包括焦糖化和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即蛋白质、氨基酸或胺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热加工食品发生的主要反应之一,反应的结果会产生类黑精色素、风味化合物等重要物质,对食品的风味、色素、营养价值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拉德反应通常按照三个反应阶段进行,在早期主要是蛋白质或氨基酸的-NH2与还原糖之间的反应、还原糖的降解等为主。

与常见的化学反应一样,糖的种类、胺基所处位置、温度、pH、水分、金属离子、一些化合物等都会影响美拉德反应的进行。

实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模拟体系中赖氨酸与葡萄糖的反应,了解食品中美拉德早期反应情况,从两个不同方面半定量验证酸碱度、亚硫酸盐以及反应时间等对反应的影响,以及可以采用的评价方法。

1原理美拉德反应的起始阶段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溶液变成黄色,随着黄色的不断加深,在近紫外区吸收也逐渐增大,同时还有少量糖脱水变成5-羟甲基糠醛(HMF),以及发生键断裂形成二羰基化合物和色素的初始产物,最后生成类黑精色素。

本实验利用模拟实验,即葡萄糖与赖氨酸在一定pH缓冲液中进行加热反应,一定时间后目视颜色变化,可以观察反应的进程情况。

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反应的介质条件,例如改变pH、加入亚硫酸盐、选择不同的氨基酸,确定这些因素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情况。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水浴锅、移液管、容量瓶、试管等2.2 试剂2.2.1 1mol·L -1葡萄糖溶液; 2.2.2 0.1 mol ·L -1赖氨酸溶液;2.2.3 0.1 mol ·L -1甘氨酸溶液;2.2.4 0.1mol·L -1亚硫酸钠溶液;2.2.5 2 mol·L -1 HCl溶液; 2.2.6 广范pH试纸(1~14)3 操作步骤3.1 美拉德反应的进行取4支试管,其分别加入5.00 mL的1.0 mol·L -1葡萄糖溶液,其3支试管分别加入0.1mol·L -1 的赖氨酸溶液、1支试管加入0.1mol·L -1的甘氨酸溶液,混合,分别编号为 A1,A2,A3 和 A4。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引言食品化学实验是研究食品成分、性质和反应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探究食品中的化学成分以及相关反应,并结合实验结果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估。

实验目的1.研究不同食品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技巧。

3.评估食品中酸碱度对其质量的影响。

实验步骤实验材料•食品样品:酸奶、苹果、白醋、碱性矿泉水。

•实验器材:容量瓶、试管、酸碱指示剂。

实验步骤1.将容量瓶分别加满约50 mL的酸奶、苹果汁、白醋和碱性矿泉水。

2.取一个试管,加入约5 mL的酸奶样品。

3.在试管中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4.逐滴加入白醋,观察颜色变化,直到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5.记录加入白醋的滴数,计算酸奶的酸碱度。

6.重复步骤2-5,分别对苹果汁、碱性矿泉水进行实验,并计算它们的酸碱度。

实验结果酸奶样品实验结果•加入白醋的滴数:10滴•酸碱度:pH值为6苹果汁样品实验结果•加入白醋的滴数:15滴•酸碱度:pH值为4碱性矿泉水样品实验结果•加入白醋的滴数:5滴•酸碱度:pH值为9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酸奶呈微酸性,pH值约为6,属于中性饮品。

2. 苹果汁呈酸性,pH值约为4,属于酸性饮品。

3. 碱性矿泉水呈碱性,pH值约为9,属于碱性饮品。

实验意义食品的酸碱度对其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食品样品的酸碱性质,帮助消费者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和身体需求的食品。

同时,也为食品生产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帮助其调整食品的酸碱度,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满足市场需求。

总结本实验通过测定酸奶、苹果汁和碱性矿泉水的酸碱度,揭示了食品样品的化学性质。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食品样品的酸碱性质存在差异,这对消费者选择食品和食品生产商调整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该实验报告仅为示例,具体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可能因实际实验条件而有所不同。

实验前请参考实验指导书。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

2. 熟悉滴定实验的操作技能。

3. 了解维生素C在食品中的重要性及其含量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本实验采用碘量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碘量法是利用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以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根据碘单质的消耗量来计算维生素C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滴定管、锥形瓶、烧杯、玻璃棒、量筒、电子天平、碘量瓶、棕色试剂瓶、滴定管夹、滴定台等。

2. 试剂:碘标准溶液(0.01mol/L)、淀粉指示剂、维生素C标准溶液(0.01mol/L)、盐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称取适量样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等),捣碎,用蒸馏水提取,过滤,得到维生素C提取液。

2. 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移取0.01mol/L的维生素C标准溶液10.0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

3. 样品溶液的制备:准确移取5.00mL维生素C提取液于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

4. 滴定:在锥形瓶中加入10.00mL样品溶液,滴加2滴淀粉指示剂,用0.01mol/L的碘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至溶液变为蓝色,记录消耗的碘标准溶液体积。

5. 计算维生素C含量:根据消耗的碘标准溶液体积,计算维生素C含量。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处理1. 实验数据:样品名称 | 维生素C含量(mg/100g) | 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 | ------ | --------苹果 | 4.56 | 4.45 | 0.15香蕉 | 10.23 | 10.18 | 0.15橙子 | 22.34 | 22.29 | 0.192. 结果处理:(1)计算维生素C含量的标准差:s = √[Σ(x - x̄)² / (n - 1)](2)计算维生素C含量的置信区间:x̄± t(α/2, n-1) s / √n其中,x̄为平均值,s为标准偏差,n为样品数量,t(α/2, n-1)为t分布值。

食品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说明

食品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说明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食品中常见成分的检测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器材1. 常用仪器:天平、量筒、试管、烧杯、玻璃棒、滴管、酒精灯、蒸发皿、漏斗、滤纸等。

2. 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碘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标准溶液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食品中蛋白质的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

(3)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出现紫色,则说明食品中含有蛋白质。

2. 实验二:食品中脂肪的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

(3)向溶液中加入碘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出现蓝色,则说明食品中含有脂肪。

3. 实验三:食品中糖类的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若变蓝,则说明食品中含有糖类。

(3)向溶液中加入葡萄糖标准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出现红色,则说明食品中含有葡萄糖。

4. 实验四:食品中维生素的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

(3)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出现绿色,则说明食品中含有维生素。

5. 实验五: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

(3)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出现蓝色,则说明食品中含有重金属。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室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2. 称量药品时,使用天平,确保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化学实验课程名称:食品化学实验授课教师:鲍晓华授课时数:6个实验(18课时)2组授课班级:2011级化学8班采用教材:无参考资料: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以平时实验考核为主,实验课堂操作、实验报告各占50%。

实验成绩与理论课成绩一并计算,占总成绩的40%。

教学内容:实验一果胶的提取及应用一、引言果胶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如苹果含量为0.7~1.5%(以湿品计),在蔬菜中以南瓜含量最多,为7~17%。

果胶的基本结构是以α-1,4甙键连结的聚半乳糖醛酸,其中部分羧基被甲酯化,其余的羧基与钾、钠、钙离子结合成盐,其结构式如下:在果蔬中,尤其是在未成熟的水果和皮中,果胶多数以原果胶存在,原果胶是以金属离子桥(特别是钙离子)与多聚半乳糖醛酸中的游离羧基相结合。

原果胶不溶于水,故用酸水解,生成可溶性的果胶,再进行脱色、沉淀、干燥,即为商品果胶,从柑桔皮中提取的果胶是高酯化度的果胶,酯化度在70%以上。

在食品工业中常利用果胶来制作果酱、果冻和糖果,在汁液类食品中用作增稠剂、乳化剂等。

【板书】实验目的1.学习从柑橘皮中提取果胶的方法。

2.进一步了解果胶质的有关知识。

【板书】实验原理果胶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主要分布于细胞壁之间的中胶层,尤其以果蔬中含量为多。

不同的果蔬含果胶物质的量不同,山楂约为6.6%,柑橘约为0.7~1.5%,南瓜含量较多,约为7%~17%。

在果蔬中,尤其是在未成熟的水果和果皮中,果胶多数以原果胶存在,原果胶不溶于水,用酸水解,生成可溶性果胶,再进行脱色、沉淀、干燥即得商品果胶。

从柑橘皮中提取的果胶是高酯化度的果胶,在食品工业中常用来制作果酱、果冻等食品。

【讲述】实验仪器及用品恒温水浴锅、布氏漏斗、抽滤瓶、玻棒、尼龙布(纱布)、表面皿、精密pH试纸、烧杯、电子天平、小刀、真空泵、柑橘皮(新鲜)、95%乙醇、无水乙醇、0.2 mol/L盐酸溶液、6 mol/L氨水、活性炭、pH试纸。

【板书】实验步骤(一)果胶的提取1.原料预处理:称取新鲜柑桔皮20g(干品为8g)用清水洗净后,放入250ml烧杯中加120ml水,加热至90℃保持5-10分钟,使酶失活。

用水冲洗后切成3-5mm大小的颗粒,用50℃左右的热水漂洗,直至水为无色、果皮无异味为止。

每次漂洗必须把果皮用尼龙布挤干,再进行下一次漂洗。

2.酸水解提取:将预处理过的果皮粒放入烧杯中,加入约0.25%的盐酸60ml,以浸没果皮为度,pH值调整在2.0至2.5之间,加热至90℃煮45分钟,趁热用尼龙布(100目)或四层纱布过滤。

3.脱色:在滤液中加入0.5~1.0%的活性炭于80℃加热20分钟进行脱色和除异味,趁热抽滤,如抽滤困难可加入2~4%的硅藻土作助滤剂。

如果柑桔皮漂洗干净,提取液为清彻透明,则不用脱色。

4.沉淀:待提取液冷却后,用稀氨水调节至pH3~4,在不断搅拌下加入95%乙醇,加入乙醇的量约为原体积的1.3倍,使酒精浓度达50%~60%(可用酒精计测定),静置10分钟。

5.过滤、洗涤、烘干:用尼龙布过滤,果胶用95%乙醇洗涤二次,再在60-70℃烘干。

(二)香蕉味果酱的制取1.将果胶0.2g(干品)浸泡于20ml水中,软化后在搅拌下慢慢加热至果胶全部溶化。

2.加入柠檬酸0.1g、柠檬酸钠0.1g和蔗糖20g,在搅拌下加热至沸,继续熬煮5分钟,冷却后即成果酱。

问题与思考1.从橘皮中提取果胶时,为什么要加热使酶失活?2.沉淀果胶除用乙醇外,还可用什么试剂?3.在工业上,可用什么果蔬原料提取果胶?实验二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实验一、引言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一般是指能使蛋白质成为人们所需要的食品特征而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即对食品的加工、贮藏、销售过程中发生作用的那些性质,这些性质对食品的质量及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与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的用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开发和有效利用蛋白质资源的重要依据。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可分为水化性质,表面性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有关性质三个主要类型,主要包括有吸水性、溶解性、保水性、分散性、粘度和粘着性、乳化性、起泡性、凝胶作用等。

本实验以卵蛋白、大豆蛋白为代表,通过一些定性试验了解它们的主要功能性质。

二、实验材料和试剂蛋清蛋白;2%蛋清蛋白溶液:取2g蛋清加98g蒸馏水稀释,过滤取清液;卵黄蛋白:鸡蛋除蛋清后剩下的蛋黄捣碎。

1M盐酸;1M氢氧化钠;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硫酸铵溶液;酒石酸;硫酸铵;氯化钠;δ—葡萄糖酸内酯;氯化钙饱和溶液;水溶性红色素;明胶。

电动搅拌器、植物油、量筒10ml,水溶性红色素、显微镜,烧杯50ml、250ml、酒石酸、试管、面粉。

三、实验步骤(一)蛋白质的水溶性(1)在50ml的小烧杯中加入0.5ml蛋清蛋白,加入5ml水,摇匀,观察其水溶性,有无沉淀产生。

在溶液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摇匀,得到澄清的蛋白质的氯化钠溶液。

取上述蛋白质的氯化钠溶液3ml,加入3ml饱和的硫酸铵溶液,观察球蛋白的沉淀析出,再加入粉末硫酸铵至饱和,摇匀,观察清蛋白从溶液中析出,解释蛋清蛋白质在水中及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以及蛋白质沉淀的原因。

(二)蛋白质的乳化性(1)取5g卵黄蛋白加入250ml的烧杯中,加入95ml水,0.5g氯化钠,用电动搅拌器搅匀后,在不断搅拌下滴加植物油10ml,滴加完后,强烈搅拌5分钟使其分散成均匀的乳状液,静置10分钟,待泡沫大部分消除后,取出10ml,加入少量水溶性红色素染色,不断搅拌直至染色均匀,取一滴乳状液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被染色部分为水相,未被染色部分为油相,根据显微镜下观察所得到的染料分布,确定该乳状液是属于水包油型还是油包水型。

(三)蛋白质的凝胶作用(1)在试管中取1ml蛋清蛋白,加1ml水和几滴饱和食盐水至溶解澄清,放入沸水浴中,加热片刻观察凝胶的形成。

(2)在试管中加入0.5g明胶,5ml水,水浴中温热溶解形成粘稠溶液,冷后,观察凝胶的生成。

(四)面粉中谷蛋白的粘弹性分别将20g高筋面粉和低筋面粉加9ml水揉成面团,将面团不断在水中洗揉,直至没有淀粉洗出为止,观察面筋的粘弹性,并分别称重,比较高筋粉和低筋粉中湿面筋的含量。

四、思考题1、解释在不同情况下凝胶形成的原因。

2、在面制品的加工中如何选择使用高筋粉和低筋粉?实验三氨基酸总量的测定(甲醛法)【板书】实验目的掌握用甲醛法测定食物中氨基酸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实验原理氨基酸具有酸性的——COOH基和碱性的—NH2基。

它们相互作用使氨基酸成为中性的内盐。

当加入甲醛溶液时,—NH2基与甲醛结合,而使碱性消失,即可用碱性标准溶液来滴定其中的—COOH,从而计算出氨基酸的总量。

此法简单,快速方便。

【讲述】实验仪器及用品分析天平、三角瓶(100mL)、滴定管、土豆、4%中性甲醛溶液:以百里酚酞作指示剂,用氢氧化钠将40%甲醛中和至淡蓝色、0.1%百里酚酞乙醇溶液、0.1%中性红、50%乙醇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板书】实验步骤准确称取洗净除水的样品5~10g(约含氨基酸20~30mg)各2份,置研钵中磨碎匀浆,全部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混匀,过滤,取滤液50mL,其中1份加入2滴中性红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由红变为琥珀色为终点,另一份加2滴百里酚酞指示剂及中性甲醛20mL,摇匀,静置1min,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淡蓝色,即为终点。

分别记录两次所消耗的碱液毫升数。

结果计算(V2-V1)×C×0.014氨基酸态氮(%)= ×100W式中: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1——用中性红作指示剂滴定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V2——用百里酚酞作指示剂滴定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W——滴定用样品溶液所相当的样品的重量(g)0.014——氮的毫摩尔质量(g / m mol)注意事项1、甲醛滴定法测定的为食品中游离氨基酸。

2、固体样品应先进行粉碎,用水提取,然后测定提取液中的氨基酸。

【板书】思考题:如果在水溶液中滴定,会产生什么后果?实验四非酶褐变实验【板书】实验目的通过焦糖的制备及羰氨反应来了解非酶褐变反应香味的产生及焦糖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实验原理食品中还原性糖或含羰基的化合物与含氨基的化合物一起加工贮藏时,食品会产生深褐色及焦糖香味,这是由于发生了非酶褐变(麦拉德褐变)。

褐变的机理很复杂,一般认为前期反应是氨基与羰基发生了亲核加成反应。

PH<6时,反应缓慢,增大到7.8~9.2时,反应加快。

【讲述】实验仪器及用品仪器:电热套、坩埚、试管、温度计、比色管试剂:25%蔗糖、20%甘氨酸溶液、25%葡萄糖、10%NaOH溶液、0.1M盐酸、饱和赖氨酸溶液、25%谷氨酸钠、白糖、味精【板书】实验内容及步骤:1 简单组分之间的麦拉德反应:(1)取3支试管,加入25%葡萄糖液和25%谷氨酸钠溶液5滴,第1支试管加入0.1M盐酸2滴,第2支加入10% NaOH溶液2滴,第3支试管不加酸碱。

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加热片刻,观察比较变色快慢和颜色深浅。

(2)取3支试管,第1支加入20%甘氨酸溶液和25%蔗糖溶液各5滴,第2支加25%谷氨酸钠和25%蔗糖溶液各5滴,第3支加入20%甘氨酸和25%葡萄糖各5滴,在3支中各加入2滴10%NaOH溶液,放入沸水浴中,观察比较变色快慢和颜色深浅。

(3)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3ml 20%甘氨酸溶液、25%谷氨酸钠、饱和赖氨酸溶液,然后分别加入25%葡萄糖1ml,加热至沸腾,观察颜色的变化和香气的产生。

2、焦糖的制备: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和温度,制备两种焦糖。

(1)称取白糖5g放入坩埚中,加入5d水,在电热套上加热到150℃,关掉电源,温度上升到190-195℃,恒温3min,呈深褐色。

稍冷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冷却后倒入容量瓶中,定容至50ml。

(2)称白糖5g放入坩埚中,加入5d水,在电炉上加热到150℃,加入味精0.2g,再加热到170-180℃,恒温3min,呈深褐色。

稍冷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冷却后倒入容量瓶中,定容至50ml。

2 比色:分别取的焦糖溶液25ml于比色管中观察颜色、气味。

【讲述】实验注意事项1 焦糖化反应的温度是140-170℃,在pH碱性条件下进行更快。

本实验可加入稀碱处理后,比较酸和碱的不同结果。

2 注意观察整个形成焦糖的过程,注意它反应的三个阶段。

【板书】思考题:1 pH值对麦拉德反应的影响。

2麦拉德反应与糖的关系。

3 氨基化合物对麦拉德反应的影响。

实验五红薯在加工中的护色研究(综合设计性实验)一、实验目的和意义:本试验是由学生自行设计完成的一个综合性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