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讲解
九年级部编历史材料题附解析解析

九年级部编历史材料题附解析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改变不过是四十年代英国革命的完成。
显然,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是他们之间尖锐斗争的产物。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图采用和平的手段和合法的形式把王权改造成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改变后,英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稳定下来,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一百年间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庄建镶《评英国1688年政变中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材料二: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
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
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因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纺织工业、采矿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堞和矿石。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有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1688年政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2)材料二中“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与哪位人物进行技术革新有关?“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指的是什么时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指出标志着铁路时代开始的历史事件。
2.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1,带着问题读材料2.重视材料出处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5.规范做答6.分析材料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一读: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
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材料的主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
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严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
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
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材料分析解题技巧

材料分析解题技巧任何的技巧都必须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所以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夯实学考的个个知识点,毕竟所有的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万变不离其宗;一.材料解析题的模式1.阅读理解材料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2.精读设问部分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3.进行材料整理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4.组织文字作答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5.当然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举几个方法: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二、材料解析题的分类: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这几类;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三、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的分类应用: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典型题例材料1: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玩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利于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获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摘自南海县志卷12材料2: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反对的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4年捷报卷12请回答:①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概括,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②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重要结论分析指导本题共引两段材料,文字量较大且共设两问,故为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我们可应用上述提供的解答材料题的四步曲来解答此题:1.阅读理解材料通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后,可确定两段材料的中心是讲南海的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及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并可与课本“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这部分内容挂钩;2.精读设问部分从要求回答的两问中,可体会出第①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且限定的范围是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两方面,而第②问则是第①问的延伸,是综合第①问情况后作出的结论,从中可把握第②问的解题方向,结论应以“艰苦创业”和“生产经营”两方面来下,要注意既应有对有关情况直接的认识结果,更应有在此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认识的情况,领会第②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进行材料整理抓住题目的“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这一中心问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整理出有效信息,如:“求机器之学”、“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联群挟制,鼓动风潮”、“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汽笛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等等组织文字作答根据题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问作答,并做到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答案为:①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利益冲突,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②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不得交叉一类: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使得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二类: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或生产方式显示了对手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二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题典型题例阅读下列材料: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统计的数字回答: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分析指导表格材料题特点:外观极为简明,隐含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我们明白了解题的技巧“万变不离其宗”,仍可用四步曲:1.阅读理解材料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计的;并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2.精读设问部分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①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②个小问都是问及“有何影响”;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1965-1993年高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据的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3.进行材料整理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1965年是1413280,1993年则是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发展的结论;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的整理过程组织文字作答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是鼎立的格局;三混合材料型的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典型题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材料二: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材料三: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它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简述理由;分析指导本题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所选的三则材料均简明扼要,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解答此题除了可应用本专题介绍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四步曲外,也可根据此题的具体情况,对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活的解题方法;如:①侧重用“挂靠法”来解决;初步接触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产运动,时间:1941-1944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一的论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教材的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设问①的突破口;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所学课文中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当然,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景独立思考,不能以课本的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来代替设问要求的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切记“材料为主、教材为辅”的原则;第①问的答案是: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②可用“钩玄法”来解决;因第②问已明确要求是“据材料二,比较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的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即言论或数字之玄,此之谓“钩玄法”;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年农业生产的产量的具体数字,可提炼出“明显增长,成绩很大”的信息;第②问的答案是:开垦、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③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假如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其实,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切不可凭感情用事,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案,此之谓“正反法”;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首先可作出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A,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的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B、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评价中国革命;然后比较A、B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第③问的答案可分三个层次给分从低到高: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第三层次: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四混合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典型题例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材料二: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英、法、联、联邦德国平均为%,日本为% ;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日本为%,联邦德国为%,法国为%;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材料三: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为顺差,-为逆差--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回答: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分析指导本题提供的四段材料,都是考生不熟悉的新材料,所以不可能靠死记硬背课文来回答,而必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围绕着题目所问的,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在四段材料中寻找出影响其经济地位下降的所有有效信息,经独立思考、分析,才能说明问题;由于此题不存在阅读上的困难,所以只要能抓住中心,在各段材料中找出影响美国经济地位的因素是不困难的;此题可运用上例的“提要法”,准确、全面、简洁地答题;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①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材料二: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英、法、联、联邦德国平均为%,日本为% ;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日本为%,联邦德国为%,法国为%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②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材料三: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为顺差,-为逆差--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③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扭转;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上面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横线部分和材料三、四的两个表格均是有效的信息,四段材料右侧各段提要组成了本题的答案要点四、学以致用八上大题示例材料一:材料二:一方面,列强通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资本输出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中国,阻碍了中国独立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未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因此,两大社会矛盾并存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始终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就决定了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材料三:政治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思想文化上,外国资本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中国封建主义与专制主义紧密结合,代表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完全勾结在一起;材料四: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循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途程之艰辛、实现近代化的历程之坎坷;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回答: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对应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写出这三次战争并阐述它们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影响;{分析}在初步理解材料基础上,可使用挂靠法,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分析}1.需要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高度概括;材料二:一方面,列强通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资本输出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中国,阻碍了中国独立发展;列强的侵略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未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自然经济虽然遭到了破坏,但仍然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未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因此,两大社会矛盾并存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始终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就决定了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材料三:政治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思想文化上,外国资本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列强的侵略是根本原因中国封建主义与专制主义紧密结合,代表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完全勾结在一起;本国封建主义与专制主义是重要原因2.本题关键是概括材料,若做不到,可摘抄每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3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矛盾空前尖锐,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探寻救亡图存之路;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每个阶层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分析}1.利用钩玄法整理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层次回答2.若此题不记得所学知识则可,摘抄“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部分,可得一定分数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从前辈身上学习和继承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有哪些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重庆中考专题:阅读材料题-(解析版)

奇幻数、魔幻数。
梦幻数完美数正格对数对称数逆序数轮换数智慧数吉祥数麻辣数【答案】(1)不是(2)6860【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相邻两个奇数的立方差,可得答案;(2)根据相邻两个奇数的立方差,麻辣数的定义,可得答案.试题解析:设k为整数,则2k+1、2k﹣1为两个连续奇数,设M为“麻辣数”,则M=(2k+1)3﹣(2k﹣1)3=24k2+2;(1)98=53﹣33,故98是麻辣数;M=24k2+2是偶数,故169不是麻辣数;(2)令M≤2016,则24k2+2≤2016,解得k2≤100712<84,故k2=0,1,4,9,16,25,36,49,64,81,故M的和为24×(0+1+4+9+16+25+36+49+64+81)+2×10=6860.考点:平方差公式数字对称数循环数祖冲之组数【考点】因式分解的应用.【分析】(1)根据祖冲之数组的定义,即可解决问题.(2)首先判断出a是5,9,11的倍数,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n•n(n﹣1)÷[n+n(n﹣1)]=n2(n﹣1)÷n2=n﹣1,∴n和n(n﹣1)(n≥2,n为整数)组成的数组是祖冲之数组.(2)∵=,=,=都是整数,∴a是5,9,11的倍数,∴满足条件的所有三位正整数a为495或990.【点评】本题考查因式分解的应用,整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题目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回文数终止数原始数妙数阶梯数互逆数欢乐数反转数对应数灵动数劳动数四位友谊数兄弟数希尔伯特数魔术数双倍积数平方和数24.阅读材料:小明在学习二次根式后,发现一些含根号的式子可以写成另一个式子的平方,如3+22=(1+2)2.善于思考的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索:设a+b2=(m+n2)2(其中a、b、m、n均为整数),则有a+b2=m2+2n2+2mn2.∴a=m2+2n2,b=2mn.这样小明就找到了一种把类似a+b2的式子化为平方式的方法.请你仿照小明的方法探索并解决下列问题:(1)当a、b、m、n均为正整数时,若a+b3=(m+n3)2,用含m、n的式子分别表示a、b,得:a= ,b= ;(2)利用所探索的结论,找一组正整数a、b、m、n填空:;(3)若a+43=(m+n3)2,且a、m、n均为正整数,求a的值?【答案】(1)、m2+3n2,2mn;(2)、4、2、1、1;(3)、a=22+3×12=7,或a=12+3×22=13【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运算法则,即可得出a、b的表达式;(2)、首先确定好m、n的正整数值,然后根据(1)的结论即可求出a、b的值;(3)、根据题意,4=2mn,首先确定m、n的值,通过分析m=2,n=1或者m=1,n=2,然后即可确定好a的值.试题解析:(1)、∵a+b3=()23nm+,∴a+b3=m2+3n2+2mn3,∴a=m2+3n2,b=2mn.(2)、设m=1,n=1,∴a=m2+3n2=4,b=2mn=2.(3)、由题意,得: a=m2+3n2,b=2mn ∵4=2mn,且m、n为正整数,∴m=2,n=1或者m=1,n=2,∴a=22+3×12=7,或a=12+3×22=13.考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24.先阅读短文,然后回答短文后面所给出的问题:对于三个数a 、b 、c 的平均数,最小的数都可以给出符号来表示,我们规定{},,M a b c 表示这三个数的平均数,{}min ,,a b c 表示这三个数中的最小的数,{}max ,,a b c 表示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例如:{}12341,2,333M -++-==,{}min 1,2,31-=-,{}max 1,2,33-=;{}1211,2,33a a M a -+++-==,{}()()1min 1,2,11a a a a ≤-⎧⎪-=⎨->-⎪⎩. (1)请填空:{}min 1,3,0-= ;若0x <,则{}2max 2,2,1x x ++= ; (2)若{}{}min 2,22,421,54,32x x M x x x +-=--+,求x 的取值范围; (3)若{}{}2245,12,77max 12,26,6M x x x x x x --+-=--,求x 的值.试题解析:(1)、-1,22x + (2)、{}1,54,32M x x x --+=2 ∴222422x x +≥⎧⎨-≥⎩ 则01x ≤≤ (3)、{}2245,12,77M x x x x --+-=223x x + 令1226x x -=- 6x ∴=当6x =时,12266x x -=-=,{}max 12,26,66x x ∴--=则2263x x +=,∴13153x -+=,23153x --= 当6x >时,26612x x ->>-,{}max 12,26,626x x x ∴--=-则22263x x x +=-,无解当6x <时,12626x x ->>-,{}max 12,26,612x x x ∴--=- 则22123x x x +=-,16x ∴=-,23x = 综上所述:x=6或x=-6或x=3或x=31534.考点:(1)、不等式组;(2)、一元二次方程;(3)、新定义型.学科网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解决问题:材料: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把数1,3,6,10,15,21…这些数量的(石子),都可以排成三角形,则称像这样的数为三角形数.把数 1,3,6,10,15,21…换一种方式排列,即1=11+2=31+2+3=61+2+3+4=101+2+3+4+5=15…从上面的排列方式看,把1,3,6,10,15,…叫做三角形数“名副其实”.(1)设第一个三角形数为a1=1,第二个三角形数为a2=3,第三个三角形数为a3=6,请直接写出第n个三角形数为a n的表达式(其中n为正整数).(2)根据(1)的结论判断66是三角形数吗?若是请说出66是第几个三角形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根据(1)的结论判断所有三角形数的倒数之和T与2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归纳总结得到一般性规律,写出即可;(2)66是三角形数,理由为:根据得出的规律确定出原因即可;(3)表示出T后,利用拆项法整理判断即可.试题解析:(1)根据题意得:a n=(1)2n n+(n为正整数);(2)66是三角形数,理由如下:当(1)2n n+=66时,解得:n=11或n=﹣12(舍去),则66是第11个三角形数;(2)T=11+13+16+115+…+2(1)n n+=212⨯+223⨯+234⨯+245⨯+…+2(1)n n+=2(1﹣12+12﹣13+13﹣+…+1n﹣11n+)=21nn+,∵n为正整数,∴0<1nn+<1,则T<2.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和谐数23.(2015•重庆A)如果把一个自然数各数位上数字从最高位到个位依次排出一串数字,与从个位到最高位依次排出的一串数字完全相同,那么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数叫做“和谐数”.例如:自然数64746从最高位到个位排出的一串数字是:6、4、7、4、6,从个位到最高排出的一串数字也是:6、4、7、4、6,所64746是“和谐数”.再如:33,181,212,4664,…,都是“和谐数”.(1)请你直接写出3个四位“和谐数”,猜想任意一个四位“和谐数”能否被11整除,并说明理由;(2) 已知一个能被11整除的三位“和谐数”,设个位上的数字为x(14x≤≤,x为自然数),十位上的数字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24.阅读材料:材料1.若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为12x x 、,则12b x x a+=-,12c x x a=材料2.已知实数m n 、满足210m m --=、210n n --=,且m n ≠,求n m m n+的值.解:由题知m n 、是方程210x x --=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根据材料1得1m n +=,1mn =-∴222()21231n m m n m n mn m n mn mn ++-++====--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面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22310x x +-=的两根为12x x 、,则12x x += ,12x x = . .(2)已知实数m n 、满足01222=--m m 、01222=--n n ,且m n ≠,求22m n mn+的值.(3)已知实数p q 、满足232+=p p 、1322+=q q ,且q p 2≠,求224q p +的值.23.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分数均可化为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反之,“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均可化为分数”.例如: 1=14=0.254÷ ,331=1+=1+0.6=1.655或381==85=1.655÷, 1=13=0.33•÷反之,2510.25==1004,631.6=1+0.6=1+=1105或1681.6==105,那么0.3•怎么化为13呢?解:∵0.310=3.3=3+0.3•••⨯∴不妨设0.3=x •,则上式变为103x x =+,解得13x = 即10.33•=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将“分数化为小数”:74= ;411= . (2)将“小数化为分数”: 0.4•= ;1.53•= . (3)将小数1.02••化为分数,需写出推理过程.24.若一个正整数,它的各位数字是左右对称的,则称这个数是对称数,如22,797,12321都是对称数.最小的对称数是11,没有最大的对称数,因为数位是无穷的.(1)有一种产生对称数的方式是:将某些自然数与它的逆序数相加,得出的和再与和的逆序数相加,连续进行下去,便可得到一个对称数.如:17的逆序数为71,17+71=88,88是一个对称数;39的逆序数为93,39+93=132,132的逆序数为231,132+231=363,363是一个对称数.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求以687产生的第一个对称数;(2)若将任意一个四位对称数分解为前两位数所表示的数,和后两位数所表示的数,请你证明这两个数的差一定能被9整除;(3)若将一个三位对称数减去其各位数字之和,所得的结果能被11整除,则满足条件的三位对称数共有多少个?平衡数24.一个多位数整数,a代表这个整数分出来的左边数,b代表这个整数分出来的右边数,其中a,b两部分数位相同,若a2b+正好为剩下的中间数,则这个多位数就叫平衡数,例如:357满足3752+=,233241满足2341322+=(1)写出一个三也平衡数和一个六位平衡数,并证明任意一个六位平衡数一定能被3整除;(2)若一个三位平衡数后两位数减去百位数字之差为3的倍数,且这个平衡数为偶数,求这个三位数。
材料力学典型例题与详解(经典题目)

所以石柱体积为
V3
=
G ρ
=
[σ ]A(l) − ρ
F
= 1×106 Pa ×1.45 m 2 −1000 ×103 N = 18 m3 25 ×103 N/m3
三种情况下所需石料的体积比值为 24∶19.7∶18,或 1.33∶1.09∶1。 讨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等强度石柱时最节省材料,这是因为这种设计使得各截面的正应 力均达到许用应力,使材料得到充分利用。 3 滑轮结构如图,AB 杆为钢材,截面为圆形,直径 d = 20 mm ,许用应力 [σ ] = 160 MPa ,BC 杆为木材,截面为方形,边长 a = 60 mm ,许用应力 [σ c ] = 12 MPa 。试计算此结构的许用载
= 1.14 m 2
A
2=
F+ρ [σ ] −
A1 l1 ρ l2
=
1000 ×103 N + 25 ×103 N/m3 ×1.14 m 2 × 5 m 1×106 N/m 2 − 25×103 N/m3 × 5 m
= 1.31 m 2
A
3=
F
+ ρA1l1 + ρA2l2 [σ ] − ρ l3
= 1000 ×103 N + 25 ×103 N/m3 ×1.14 m 2 × 5 m + 25×103 N/m3 ×1.31 m 2 × 5 m = 1.49m 2 1×106 N/m 2 − 25 ×103 N/m3 × 5 m
解:1、计算 1-1 截面轴力:从 1-1 截面将杆截成两段,研究上半段。设截面上轴力为 FN1 ,
为压力(见图 b),则 FN1 应与该杆段所受外力平衡。杆段所受外力为杆段的自重,大
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包括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
这类题型的出题形式一般为阅读一段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
以下是几点关于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第一,先通读全文。
在开始回答问题前,先花一些时间通读全文,从整体上了解材料的结构和主旨思想,这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回答问题。
第二,重点标记关键词。
在通读全文时,重点标记一些关键词,如人名、时间、地点、事件等,方便在回答问题时快速定位所需信息。
第三,理解问题意思。
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仔细理解问题的意思,确定所需回答的内容,避免偏离主题或答非所问。
第四,多加思考。
有些材料解析题需要综合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这时需要我们灵活运用逻辑思维和常识,多加思考,尽可能给出合理的回答。
第五,注意答题要求。
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所要求的答题形式,有些问题要求简答,有些要求填空,有些要求作图,要准确理解题目所要求的答题形式。
总之,材料解析题并不是一种纯粹考查记忆的题型,它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在解答这类题型时,一定要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
- 1 -。
经典《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解析

6道经典《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解析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材料分析题占有不小的分值,材料分析题能考察考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学材料1读初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以“春游”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
这个语文老师对班上的情况不了解,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优秀的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
语文老师读完了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
”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
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辟一个作文园地。
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
由此,我找到了自信,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有很多闪光点。
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要求自己坚持写周记和日记,并送给老师批改。
老师在看完之后要么写一句评语,要么盖上一个“优秀”字样的图案,我非常满足。
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至今,现在我的日记本已达五十多本了。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
(14分)参考答案答: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以下学生观:(1)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材料中的“我”被激发了学习动机,找到自信后,能够从“最差”变为“优秀”,并持续努力学习。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我们要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材料中语文老师对“我”的作文大加赞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材料中语文老师当堂宣读作文,分析优秀之处,并让学生站起来接受大家“惊奇”、赞赏的注目礼,体现了对学生的尊总和关怀。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专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学案一、试题特点●1.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 2 . 要求运用学科内常识及能力来阐发和解决问题。
●3.分值高,但答案文字要求简明扼要。
●4、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清楚。
二、材料解析的能力要求: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2、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3、充实操纵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常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教学过程〔一〕材料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1、粗读〔读题型、明主题、联教材〕2、审题〔审关键词,明确考查意图〕3、精读〔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4、作答〔答出层次、完整、尺度、面广点细〕A、材料题的几种题型:①表达型:表达题是问答题中最底子的题型,此类题型的要求是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开展或消灭的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表达。
其提示语有“简述〞、“概述〞、“试叙〞、“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
②阐发型。
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底子不雅点,深入阐发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
标题问题的提示语通常有“阐发〞、“试析〞、“简析〞“为什么〞,“有什么启示〞等。
③论证型。
论证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论〞。
即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常识和历史学科的底子理论,通过对史实的透彻阐发,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不雅点或结论的正确或错误。
其提示语有“说明〞、“论证〞、“证明〞、“试论〞、“谈论〞、“为什么〞之类。
[典型题例]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那么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那么团结亡〞。
试用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说明这一论断。
例:一位19世纪中后期到英国的法国史学家曾经这样描述当时所见所闻: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
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材料三:(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
法律森严,百职厘举。
……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
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初读:全部材料的大意是什么呢?
朱元璋惩治贪官
请问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 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把法律知识列入学校教育
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
材料二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
材料三(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
法律森严,百职厘举。
……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
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允许民众赴
京上告贪官将贪官严惩示众
归结,使之有条理。
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答案“不可以照抄原文”,而材料中又有可作答案的归纳、概括性的文字,可以照抄原文。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限定语提示语中心语求答项
(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开始答题,先回答问题(1)(注意行文规范化):
(1)主要措施:
①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
②把法律知识列入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
③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
④允许民众赴京上告贪官
⑤将贪官严惩示众
答完问题(1),再准备答问题(2),先看问题(2)
(2)特点:①高度重视②利用民众③惩治严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