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策略

合集下载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与交际范文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与交际范文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与交际范文1、《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与交际范文交际方法1.练习讲故事议方法。

讲牛郎织女第一次见面的讲得好,因为讲的人丰富了故事的细节,像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时说了什么,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等细节都讲清楚了。

讲故事时模仿织女被王母带走时的情形,给人物配上了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所以讲织女被王母带走的讲得好。

2.读书讨论明晰要求。

(1)讲清楚故事的细节,如添加人物对话,描绘人物形象。

(2)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3.选定故事。

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民间故事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印象深的民间故事。

4.交际分享。

先想好了再说,注意叙述的顺序;态度自然大方,讲清楚细节,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5.评议谁最棒。

(1)全班评议,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细节是否清楚,是否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2)从说得有趣,活动开展的过程精彩,收获丰富、感受深刻、说得好的学生中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评选结果。

交际范文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牛郎听到姑娘找衣服,急忙红着脸双手托着纱衣从树林里走了出来,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呢。

”织女急忙接过衣服手忙脚乱地穿在身上。

织女穿好衣服,坐在湖边对着清清的湖水梳理她长长的黑头发,牛郎静静地看着织女,心想,这就是老牛说的仙女了。

于是整了整衣服和发髻,走到织女身边坐下来,说:“你好,仙女!我叫牛郎。

”织女抬起头奇怪地看着牛郎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仙女?”牛郎镇定地说:“是我家老牛告诉我的。

”织女更加奇怪了,“你家老牛告诉你的?怎么可能。

牛怎么告诉你的?”牛郎低着头小声说:“我很小爹娘就死了,哥嫂把我赶出家门,我一直和牛相依为命。

昨天晚上,它突然开口说话,告诉我说,让我今天黄昏到这儿来,有很多仙女在洗澡,从草地上拿走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我要衣服的仙女就是我的妻子……”织女一边听着一边打量着牛郎,眼前这个年轻人脸色黑红,身体强壮,虽然身上的衣服很破旧,但是却很整洁,脚上的草鞋编制的很结实,看来是个受苦的人。

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教学策略创造性复述主要是通过变换角度与顺序、发挥想象等方法,把故事讲述得更生动,更精彩,更有吸引力。

民间故事本身就是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精彩的。

统编教材在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安排了创造性复述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编者意图,采取有效策略让学生在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中感知文本特点和内蕴,提升文化自信。

一、关注文体,感知创造性复述的基点一是关注民间故事中的口语化特征。

人类早期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多是依靠口语完成的,如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其中民间故事更为突出。

一般来说,民间故事依靠口口相传,经过不同的人一次次的讲述,民间故事的口语色彩就比一般故事要重一些。

其实,当民间故事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时,流传的手段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创造性复述。

尽管这是每个讲述者无心的做法,但必然会出现创造性复述的结果。

所以,民间故事作为课文进入教材成为学习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口语化特点,从中感受口语表达中可以有的多种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的基础。

如《牛郎织女》中,织女被王母娘娘抓住带走飞离时,织女对孩子喊的一句话是“快去找你爹”。

这样的话在故事讲述中,就可以有多种变化和演绎。

二是关注民间故事中的类型化表達。

民间故事得以在民间流传,还与故事所具有的类型化特点有关,如生活变化、弱者获胜、大团圆结局等,以此突出民间故事的故事味。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复述活动中,就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保留故事文本的类型化特点。

在《猎人海力布》中,有海力布救下被老鹰捕猎的小白蛇,这对应的是人们对弱小对象的同情心;小白蛇在获救后用具有特异功能的宝石相赠,体现的是知恩图报的价值观;最后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脱离危险,甘愿牺牲自己,体现的是英雄情结的普遍性。

正是多样性的故事类型叠加,使得课文《猎人海力布》的故事既有吸引力,又有教育意义。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复述这一课文故事时,要在民间故事类型化中寻找突破点,即一方面要保留故事的类型化特征,让民间故事不因为换一个人讲述就变得不像故事了;另一方面要从中选择适宜的突破点,让民间故事在细节、人称等表达上与原故事有不一样的地方,形成带有讲述者喜欢的新的内容与表达。

教师论文:比较民间故事,寻找文学密码

教师论文:比较民间故事,寻找文学密码

教师论文:比较民间故事,寻找文学密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栏目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出了要求,其中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以《中国民间故事》为阅读起点,勾连《欧洲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像这样一组以民间文学为主题的作品,内藏丰富的文学密码,笔者以此为例,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这些民间故事,寻找其语言、主题、角色以及表现形式等密码,助力学生深层阅读。

密码一:语言民间故事是非常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这也决定了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口语化、大众化、趣味化。

(一)口语化民间故事中的口语化语言一般表现为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语言,其不拘泥于文字句子的结构,不会像正式行文一样板正,而是通畅浅显,和蔼可亲。

了解民间故事口语化的语言特点,不仅会让学生的文学阅读变得更加通畅,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感知到民间故事的可亲可近,还可以尝试用这样的语言方式融合在学生日常表达之中。

因为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人类文化进展的过程中,和书面语有着互补互助,共同完善的现象,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老舍先生的《母鸡》一文就充分展现了口语化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完美结合。

(二)大众化民间故事语言的大众化,让故事的讲述变得朴实自然,通俗易懂,这也是□□相传的过程中能够被大家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原因之一,大众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中的学生搭建了书面阅读的桥梁,民间故事真正成为了可触摸的文学。

民间故事的语言中含有一种文化意识,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体意识时,惯于使用自己本民族经常使用的语言交际策略,这也常常会反映出百姓所见所想。

其内涵饱满,感情丰厚,让基于共同的文化生存背景之下的彼此交流变得毫无障碍。

比如在欧洲民间故事《巨人之梯》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从帕萨基到柯克的路边,有一幢古老宅邸,名叫罗纳涅府。

它的模样很容易辨认:林立的烟囱,带山墙的屋顶,随便你往哪里走,一定会注意到它。

毛里斯•罗纳涅和妻子玛格丽特•古尔德从前住在这里,如今古老高大的烟囱上,依然刻着他们的家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民间故事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1.选择适合年级和学生的故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选择适合的民间故事。

故事应当简单明了,主题容易理解,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

2.引起学生兴趣:在讲解故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导语或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背景或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故事中来。

3.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使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音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角色扮演与互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来,让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或通过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与记忆。

5.讨论与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互相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故事,并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6.延伸阅读和写作: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后,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延伸阅读或写作活动。

可以推荐一些与故事主题相关的书籍,或让学生写下对故事情节的补充或改编版本。

7.评估与反思: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或小测验来评估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定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对民间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
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民间文学的叙事特点

民间文学的叙事特点

民间文学的叙事特点
民间文学是反映民间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形式,而民间文学的
叙事特点则是其独特之处。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民间文学的叙事
特点。

首先,在叙事结构上,民间文学往往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即按
照时间顺序,通过一个个事件的连接和推进来叙述故事情节。

这种叙
事方式简洁明了,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其次,民间文学的叙事往往具有跌宕起伏的特点。

通过运用情节
的纵横交错和紧张冲突的处理手法,民间文学使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悬念迭起,让读者有一种无法自拔的阅读欲望。

这种叙事特点使
得故事更具有吸引力,能够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

此外,民间文学的叙事常常注重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背景、情感描写等方面的详细描述,给读者提供了更加直观和生
动的阅读体验。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实地
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变化,还可以增强读者对于故事的代入感。

此外,民间文学的叙事也常常运用到象征隐喻的手法。

通过运用
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物品或者形象来代表某种情感或者主题,
民间文学能够给故事增添更多的意蕴和深度。

这种象征隐喻的叙事方
式不仅可以使故事更加富有内涵,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总的来说,民间文学有着独特的叙事特点,包括线性叙事、跌宕
起伏、注重细节描写和运用象征隐喻等。

这些特点使得民间文学的叙
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富有情感和思考性。

通过深入了解并运用这些叙
事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创作和欣赏民间文学作品。

小学五年级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

小学五年级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

《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一、口语交际主题“讲民间故事”这个主题充满了魅力和趣味,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既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

二、交际的形式1.个人讲述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讲述。

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熟悉故事内容,练习讲述技巧。

在讲述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声情并茂。

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和表情,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例如,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时,可以用温柔的语气描述牛郎织女的爱情,用悲伤的表情表现他们被银河隔开的痛苦,用坚定的眼神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执着。

个人讲述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其他同学欣赏到不同的民间故事。

2.小组交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

小组成员轮流讲述自己准备的民间故事,然后互相交流感受和体会。

小组交流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提问、补充细节,进一步丰富故事内容。

例如,一个学生讲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关于孟姜女的性格特点、长城的历史背景等问题,或者分享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小组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倾听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他人的讲述中学习和借鉴。

3.故事接龙全班同学一起进行故事接龙,以一个民间故事的开头为线索,每个学生依次讲述一段故事内容,共同完成一个新的民间故事。

故事接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创造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间故事的结构和特点。

在接龙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确保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例如,教师给出一个《狐假虎威》的开头,第一个学生接着讲述狐狸如何欺骗老虎,第二个学生讲述老虎发现真相后的反应,第三个学生讲述狐狸的下场等等。

讲民间故事的好方法

讲民间故事的好方法

讲民间故事的好方法嘿,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觉得讲民间故事可有意思啦。

现在我就来告诉你们讲民间故事的好方法。

第一种方法呀,就是要把自己变成故事里的人。

就像你要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你就把自己当成牛郎。

你可以这样开头:“我呀,是一个可怜的放牛郎,只有一头老黄牛陪着我。

”然后,你就像真的是牛郎一样,带着感情去讲你的生活有多么孤单,这样小朋友们就会很容易被吸引啦。

你还可以加上好多动作。

比如说,讲《神笔马良》的时候,你拿起一支笔,一边挥舞着笔,就像你自己是马良一样,一边说:“我拿起神笔,在墙上画了一扇门,然后轻轻一推,门就开啦。

”有了动作,故事就像活起来了一样。

声音也要变一变哦。

要是讲妖怪的故事,你就把声音变得粗粗的、低低的,像这样:“我是一个大妖怪,哈哈哈哈。

”要是讲仙女的故事,你就把声音变得细细的、软软的,就像仙女在说话:“我是天上的小仙女,我有神奇的魔法。

”还有哦,你要把故事里的场景讲得超级清楚。

比如说讲《孟姜女哭长城》,你可以说:“那长城呀,又高又长,一眼望不到头。

孟姜女就站在长城脚下,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往下掉。

”这样小朋友们就能在脑海里想象出长城的样子和孟姜女哭泣的画面啦。

在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问小朋友们问题。

比如讲《白蛇传》,你讲到许仙和白娘子在西湖相遇的时候,你就问小朋友:“你们猜,许仙和白娘子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呢?”这样小朋友们就会更有兴趣听下去啦。

要是你能找一些小道具,那就更好啦。

讲《后羿射日》,你可以找几个圆圆的小玩具当太阳,然后一边讲一边把小玩具拿出来,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干干的。

后羿拿起弓箭,射下一个太阳,看,一个太阳没啦。

”小朋友们肯定会看得目不转睛的。

嘿,小朋友们,用这些方法讲故事,保证能让你的民间故事超级精彩,大家都会抢着听呢!。

教好民间故事 发展言语思维

教好民间故事 发展言语思维

教好民间故事发展言语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语言思维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民间故事的教育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有效的引导人们正确的语言思维模式,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如何教好民间故事
1.重视匹配性
在教授民间故事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和语言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故事。

教师要注重匹配性,让学生学到最符合他们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内容。

2.注重细节展示
在讲解民间故事时,教师应该注重细节展示,让学生了解到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传统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同事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思维。

3.阅读与口头表达结合
在学生学习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阅读和口头表达的结合。

学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对故事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所提高,这对于发展语言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民间故事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带来宝贵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价值,更可以激励人们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掌握语言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策略周新(新疆昌志州职工大学讲师831100)=摘要>固定格调、套语、情节,人物类型的重复运用和强调,构成了民间故事特有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

它还讲究叙事语言的鲜活和变化,叙事策略的多样和独特。

关键词:民间文学故事叙事方式语言策略随着人类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民间文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者们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不仅开了民间口头创作的/斯芬克斯0之迷,也给文人作家的书面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范本。

例如:北美学者米尔曼.帕里(M ilman Parry)和艾伯特#洛德(Albert-lord)的口头理论对于/荷马难题0的解答,现代作家对于/口头说话方式0的学习和借鉴等等¹。

本人愿意就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策略,作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分析。

一、递归结构与叙事的程式化我们知道,民间故事是民间散文形式的叙事作品,是历代群众口头集体创作的虚构作品。

它以口头方式在群众中传播,依靠有艺术才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讲述人传承,用以表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因此,它除了具有民间文学共有的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点以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

例如: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口头语言色泽。

由于民间故事是通过口头讲述,具有即兴、易变、易失的特点。

因此,在叙事方式上,它往往采用递归结构和程式化的叙事方式去强化结构,稳定情节,增加记忆,让故事在众多人的传承中基本保持原貌和不变。

一般来说,故事的结构都比较完整,多采用三段式,有头有尾的传记性或生活史式的,而不是片断的或插曲式的。

因此,有的国家称它为/定型故事0,它特别重视故事线索的单纯明晰,在情节的发展转换处,往往有明显的过渡提示。

例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0,/先说,,,再说,,0等等。

故事的人物、情节、语言往往是类型化定型化的。

例如,故事中两兄弟、三姐妹的关系往往是正反面人物关系,好与坏、善与恶的关系。

这种结构有利于在对比中刻划人物,表现主题。

在情节的发展中,往往同样或类似的事情要反复三次、五次、七次。

例如5问活佛6º中,路上遇见三件事。

5狼外婆6»中狼三次叫门,姐妹三次骗过狼才逃出房门。

情节的每一次重复都对展开故事、描写人物、表现主题起一个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而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固定的套语。

如/从前,,0、/古时候,有弟兄两个,,0,结尾:/要是他还活着,,,0故事的人名、时间、地点往往比较含混。

人物角色大都是所属民族社会上通用的共同名字,或者是表示某种人物性格、状貌、性别,职业等一类的通称,没有确定的名姓。

如德国的汉斯,英国的约翰,俄国的伊凡,日本的太郎,中国的张三、王小、打鱼的、砍柴的等等。

故事中的时间、地点则多是:/很早很早以前0,/在很古很古的时候0,/从前,在深山里,,0这一类比较虚化、含混的时间和地点。

民间故事这种基本固定的结构,类型化的故事,定型化的人物、情节和语言,能使故事讲述家们很容易掌握,从而用它来/旧瓶装新酒0,以不变应万变地去演义新的故事,甚至在即兴和无准备中从容地编制出长篇巨著来。

这就是荷马这位盲诗人在即兴口头中奇迹般讲述史诗的密诀。

因此,固定格调、套语、情节,人物类型的重复运用和强调,就构成了民间故事特有的叙事方)11)式和语言色泽)))递归结构和叙事的程式化。

而且有时这种递归结构和程式化的叙事方式被过份强调,集中运用,以致于违反了语言的非自反原理,而陷入无限循环的境地,产生出民间口头故事特有的幽默和机智。

例如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小和尚说:-师傅,给我讲个故事吧。

.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0但是,这种固定的叙事模式并非永远不变,许多民间故事家都在/不变中求变化0,在同中求异、旧中求新,把突破固有叙事模式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

二、个体语言策略与叙事的变异民间故事的魅力,除了其固定的叙事模式和程式化的叙述技巧以外,还在于它叙事语言的鲜活和变化,叙事策略的多样和独特。

由于民间故事是在口头讲述,由群众广泛传承,集体创作,所以它的语言就比较特殊,它用的是一种既不同于书面语、又不同于日常口语的口头文学语言。

与书面语比较,它是口语,词汇活泼、随意、通俗,句式明快、简短,重视语调、语气的运用,甚至选用方言土语、民间俗谚,使讲述灵活多变,切近生活,带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生活感。

与日常交际口语比较,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变体,与日常口语的功能不同,与讲述者在平常交际和非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不同。

它虽然也是口语,但毕竟是一种文学语言,更注意语言使用时的加工,比如词语的遴选,句法结构的调整,修辞方法的运用等,使它比日常口语更具文学味和表现力。

当口头故事一旦确立起适合其表达需要的方法,其/说话方式0与日常话语中变化着的语言相比,就表现出相对稳定和变化缓慢的特点,使叙事带上了一种独具魅力的古旧感和原始感。

从客观上看,不同民族、地域、时空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异文,使同一故事产生不同/文本0,在词语、内容、体例上产生变异,这种现象在/民间文学概论0教材上早有论述,无需赘言。

从主观上看,民间故事讲述者的叙事总是处在变化当中。

这是因为传承时,不同的讲述者叙事不同;不同的场合、情景和听众条件下叙事也不同。

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地理总是影响着讲述者的情绪、爱好和审美倾向,决定着讲述者选取不同的语言策略和叙事方式。

所以,我们说:讲述者的个体语言策略和风格总是影响和制约着民间故事的变化。

因为讲述者个人语言风格影响着他对某类词汇(包括常用语的一部分、某地土语、某群体的惯用语及某些特殊用语),对某种句型结构,对某些修辞方式的钟爱、珍视以及熟练频繁地使用,从而形成他自己的语言特色。

无论他讲哪个故事都自然会打上他自己个体语言的烙印。

比如,有的讲述者喜好土语,土得掉渣;有的则喜欢雅语,温文尔雅。

而有的却土洋结合,雅俗共赏。

这就要看讲述者的经历、遭遇、文化、修养如何了。

例如朝鲜族故事家金德顺老妈妈的语言就具有东北朝鲜族的特色。

¼她喜欢用方言土语俗谚,如讲/要多阔气有多阔气0而不讲/阔气的很0,讲/滚瓜溜圆0,而不讲/膘肥体壮0。

当讲到某个消息传得很远时,便用/风儿没手把树摇,话儿没脚跑千里0这句俗语谚。

再如/十尺深的河底好探,一尺深的人心难测0,/大米撒了能扫起,话儿出口难追回0等等,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意思更加显豁,而且使语言乡土趣味更浓。

而在句式上她喜欢使用短句(不超过十个字),使叙事易记忆,好理解。

在词汇方面,金德顺老妈妈的词汇非常丰富,一个意思往往采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

如故事开头,一般是/从前,,0而她却选用了几十种说法,象/早先0,/在很古的时候0,/传说那是在老虎叼烟袋,小鸟会说话的时候0等等,力求变化与创新,避免重复和雷同。

此外,她还大量选用叠音摹声词,如/呜呜0、/飕飕0、/呼呼0、/啪嚓0、/咔嚓0、/暄滕滕0、/乐呵呵0等等,增加了形象感和声感美。

在修辞的选用上她喜欢比喻、夸张、顶真、反复、排比、仿词等。

特别是在比喻的运用上,大胆、新颖而不落俗套,并注意喻体的通俗性和地方性。

如形容摇头,说/跟拨浪鼓似的0。

形容心里高兴,说/就像盛开的金达莱花0。

形容织布快,说/象是长白山的瀑布在流0,等。

)12 )而上海故事讲述家黄宣林的故事另具特色。

½由于他出生在上海石库门,后又在工厂和金融战线工作。

所以,他的故事多反映上海石库门的生活,或者取材工厂、金融战线的生活。

他的故事多属新故事,他不但讲故事还写故事。

所以他的故事适合讲,又适合读;既汲取了传统民间故事的艺术手法,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又借鉴了小说创作的某些方法,具有书面文学的特征和/海派0风味。

由此可见,不同的讲述者具有不同的个体语言风格和叙事策略,经过他所传承的民间故事,也必然会打上他的个性印记,从而使民间故事在传承中始终变化着,而且其叙述语言也始终变化着。

三、现场语境与听众的参与民间故事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讲述者和接受者(听众)总是处在同一个现场语境中,他们双方互相交流着信息、感情和思想,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理解的共同的/说话方式0。

因此它不象书面文学那样完全依靠语词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也不象书面文学那样要求读者运用背景知识去单向地接受文本。

民间故事的叙事策略是丰富多样的。

它可以借助调动听众的听觉、视觉来全方位地叙事。

它不仅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还利用表情、动作、语气、声调来表情达意,进行交流。

有时不用一词,只以一个眼神、一种表情或一个叹息,就能使听众会意。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0啊。

这种叙事特征是书面文学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许多作家都争先学习这个方法,试图在书面文本中营造一种现场语境来丰富其叙事和表现手法。

而且,民间故事的叙事现场语境使得讲述和欣赏成为一个信息输出与反馈的完整的过程,听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而是参与者;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创作者之一。

他们通过现场语境及时地与讲述者交流信息,反馈意见,从而影响叙事,参与创作。

在故事的讲述现场,讲述者通过叙事与听众直接接触,听众不断地从讲述者那里接受信号,同时又不断地给讲述者以信息反馈,促使讲述者以饱满的激情去叙事和创作。

这种现场交流,直接反馈关系是民间故事特有的叙事方式。

因此,听众的态度、情绪、反应可能直接影响故事的讲述。

例如张岱5柳敬亭传6记载:柳敬亭说书是要求听众与自己进行感情交流,/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咕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0(¾见5陶庵梦忆6)。

可见听众对叙事的影响有多么大了。

讲述者总是根据听众的情绪和反应来调整改变自己的语言策略,叙事方式,甚至情节内容和叙事程序,最大可能地满足、适应听众的需要,完成自己的叙事,取得最好的叙事效果。

比如,在传统相声演出中,演员出场,总是先用一段/垫话0来摸清听众的兴趣、喜好,然后根据听众的反应和现场效果来确定下面讲什么样段子,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说民间故事的叙事和创作始终是在现场语境中进行的,离开具体的讲述环境,离开特定的听众参与,这种创作和叙事就停止了。

许多民间故事创作动机的萌发、故事雏形的形成、流变和发展,以及情节的最后完成,都是离不开叙事现场语境的。

所以我们说,民 间故事的创作和叙事是由现场语境中的听众和讲述者一起共同完成的,他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统一体。

注释:¹[美]约翰迈尔斯弗里5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6一文。

见5民族文学研究61997年月1期第86页º»出自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钟敬文主编的5民间文学概论6第九章民间故事第210)211页¼德顺老妈妈的语言、修辞方面的特点的的关例句都出自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5民间文艺季刊6 1989年2期P45)))56董天琦5谈3金德顺故事4的语言艺术6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