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中的疟之比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
比喻战斗的武器。
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D.该诗为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
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②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③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
时为布衣,与陈师道交往颇密。
②岁晚:一年将尽。
(3)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师道此时身无所托,而“灯前客”均已得到一官半职,生活有着落。
B.陈师道半辈子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寄托于梦。
C.“一梦有无中”,说明梦与现实一样,诗人理想有时能实现有时又搁浅。
D.“发短”“颜衰”可视作诗人的自嘲之语,此处着意写当时的窘迫之态。
15.白居易有诗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试简要分析此句与本诗尾联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晴①李商隐深居俯夹城②,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①晚晴:傍晚天空放晴。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怀故人【宋】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①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②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藓庭:郊野。
②旧国:故乡。
1.下列对上面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怀故人》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颈联在前两联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点题抒怀;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写作者独处“凝愁”。
B.“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结合听觉、嗅觉,描写“梧桐疏影”和耳边不时传来的蟋蟀乱鸣声,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C.《虞美人》中“朱颜改”可指故国宫殿颜色已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貌衰老,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变色。
D.寇准和李煜均用简练自然的语言,表达在月夜的思念之情。
相比寇准对“旧国”的思念之情,李煜更在思“故国”的同时内心燃起亡国之痛。
2.以上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愁绪,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则各有异同。
请结合内容,赏析主要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闲梦远①(一)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②轻尘。
忙杀③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二)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注】①这两首词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
②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③杀:同“煞”,形容极甚。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正芳春”中着一“芳”字,写出姹紫嫣红、百花争艳、遍地芳香的江南春色,表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B.“满城飞絮辊轻尘”中以“飞絮”来写春景,传神地写出了春情流转、春光如泻、春风扑面而来的迷人春色。
C.“笛在月明楼”一句由景及人,把前面的空景用人来衔接,把眼见的凄凉用耳听的哀惋来充实,韵致无穷。
从古代诗歌中读中医诊病的描述(文学趣味)

从古代诗歌中读中医诊病的描述(文学趣味)历代中医学家的知识结构,几乎极大多数都是医、文、史、哲四者溶于一体的,有的尚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兵法等。
而普通文人也都懂些医。
诗词与中医望诊相遇,就是美妙绝伦的表达。
望诊指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诊断疾病的方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诗人对医论方药、摄生防病有一定造诣,他们吟医论药,在涉及医史、医学理论、方剂药物、养生保健等内容的同时,也吟咏了不少医文并茂,脍炙人口能体现“望诊”的诗篇,兹选录一二。
肥胖症——陆游肥僧大腰腹,呀喘趋迎官。
走疾不待语,坐立汗未干。
这是陆游在“化成院”留下的一首诗,他记录了一个肚大腰园,头大脖子粗胖和尚的形象,描绘得维妙维肖。
这位和尚胖得走不动路,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
因为迎客,步子加大了一点,就累得他张口气喘,上气接不上下气,连一句应酬话都说不出来。
客人已坐定,他却站着抬肩喘息,大汗淋漓,一派心肺功能不全的样子。
心因疾病——王锡《燕旧梁·心悸》年来善病人憔悴,捧心欲定还惊。
都愁深院冷清清,盼不到鸡鸣声。
王锡在《燕旧梁》词中写了自己年老体弱多病,近又感患心前区不适,不能平卧,心悸怔忡等心气虚,心阳欲脱的体征和自觉症状,以及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和身边无人照料焦急等待救治的心情。
疟疾——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疟疾》疟疬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足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天宝十二年,杜甫将自己患疟疾冷得发抖,热得发昏,迁延一百多天后,头发变白,足部生疮成茧,面萎神疲,头晕眼花等病态向王倚诉说,不禁悲从中来,叹生命危浅,朝不保夕。
幽疥——舒岳祥《阆风集》性不耐喧聒,况遭疥痒牵。
此物有朋党,一搔千窍连。
幽阴及肘股,烂漫罗胸肩。
虮虱犹外患,尔独腠理穿。
此诗对疥癣等皮肤疾病的临床表现,描写得真实而风趣。
小小的虮虱弄得他形神不安,无可奈何。
不痒则已,痒则痒彻心肝,全身发抖,挠搐不停,把一位“不耐喧聒,” 的老者折腾得心神不宁,苦不堪言。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同题诗歌对比阅读

诗歌专题训练------同题诗歌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
②白羽:箭。
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斗十千”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表现了少年游侠的奢费。
B.少年游侠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便相聚买酒豪饮,这一场景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C.“偏坐金鞍”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少年游侠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面对强敌,他们毫不畏惧,潇洒自如。
D.(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技”“胆”“姿”“绩”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2.清代有人评价此组诗“摹写少年游侠,情景如画”。
请结合(一)(三)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摹写少年游侠的。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读书陆游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注释①课:阅读。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B.“摩腹”,摸揉着肚子,形象夸张地写出了古人古书让诗人无法忍受不能认同的情形。
C.陆诗首句是说,就算没有五亩田园依然归隐,透露诗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4.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一、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诗馀(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
宋诗有以下特色:1.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这是宋诗较精之处。
2.宋诗倾向议论化、散文化。
3.派别多。
4.诗话多。
5.消失了唐代悲壮的边塞派的作风,但是整鍊规矩,无唐诗有时不工整之病。
6.消失了唐代感伤的社会派的作风,但描写越发细致,无唐诗有时粗率之病。
7.失去了唐代哀豔的闺怨宫怨诗的作风,很多诗人描写时特别冲淡,无唐人豪迈意气的作风。
8.不同於唐代缠绵活泼的情诗的作风,宋诗中有一种充满画意的诗(题画诗)。
9.宋诗之弊:模拟、诗话、诗派杂。
其中各诗派还成为相互竞逐甚至批判的情形,这与唐诗诗人各派之间相互共融的情形颇为不同。
10.词本作为诗馀却反而越居诗的上位。
唐宋诗可作以下比较:唐诗:主情、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词评论方面诗论少。
宋诗:主理、发露,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词评论方面诗论精。
宋诗的派别及人物(後有**记号者为反江西之诗派)1.西昆-宗李义山,代表为杨亿、刘筠、钱惟演。
五七言近体,以「雕章丽句」为主。
2.晚唐体-宗晚唐贾岛、姚合,代表为寇准、林逋、魏野。
多隐士和尚,五律为主,重构思,以轻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景,抒情苦琐细之意。
3.白居易体-宗白居易,代表为王禹偁、徐铉。
「闲中取适」,切近易晓。
及「惟歌生民病」。
4.唐体(复古派)-宗杜、韩,代表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
重视创作古体,追求散文笔法。
5.元佑体(革新派)-代表为苏轼、黄庭坚、王安石。
使诗走向散文化、议论化。
6.江西派-宗杜甫,代表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以故为新」发展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7.理学派-宗邵雍,代表为程颐、张载、朱熹。
以「道学」为诗。
8.中兴四诗人-宗江西派,代表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杜诗疗疟

杜诗疗疟作者:董改正来源:《祝您健康》 2015年第2期董改正杜甫的老乡郑虔,大杜甫二十岁,二人是忘年交。
郑度是唐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等,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唐玄宗曾称他诗、书、画为“郑度三绝”。
一次郑虔妻子得了疟疾,杜甫来看望,见她病势沉重,就对好友说道:“你让嫂子诵读我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边读边默想意境,当有奇效。
”郑虔无奈,依言而行。
几日后杜甫再来看望,问起疗效,郑虔叹道:“并无效果。
”杜甫略思之,说:“看来不下猛药不行。
兄长您再让嫂子诵读‘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两句试试。
”郑虔走进内室,将此二句说与妻子,妻子骤听,惊惶坐起,汗如雨下,湿透内衣,竟是大好了。
这便是典故“杜诗疗疟”的来由。
《西清诗话》、《古今诗话》、《刘宾客嘉话录》等都有载录,略有出入。
有从杜诗所作年代对照二人年谱考证此事真假的,有从杜甫曾得疟疾而己诗不能治疗怀疑此事真实的,有从二人关系考证老杜自负其诗的,却忘了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即:郑虔之于医道之深,杜甫安敢置喙?只是后人笔墨游戏而已。
老杜对于自己的学问是自许的。
“开口咏凤凰”,“下笔如有神”,“窃比稷与契”,比现在的应聘者敢说得多。
杜诗沉郁,老杜端严,纵使相携李白畅游,无衣食住行之忧,有酒朋诗友之乐,也无多少快诗传世。
我想,心系天下苍生的儒者杜甫,是绝不会做出如此恶搞事情的。
这句传说疗效奇好的诗,出自《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花卿不是美女,乃是一位勇将,原名花敬定。
在《高适传》中,关于花卿有介绍:“西川牙将花敬定,恃勇,既诛子璋,大掠东蜀。
天子怒光远不能戢军,乃罢之。
”掠夺的程度令人胆战:见蜀中妇女臂上但有手镯的,断臂而取之。
易错点35: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抓不住要害(解析版)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35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抓不住要害【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附)《书愤五首·其一》(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
B.颔联写诗人看破人生世相后的闲适心情,卧居小楼静听春雨,想象杏花连夜开放,颇惬意。
C.颈联表面上写诗人闲居小楼写字品茶消磨时光,实际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
D.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恐为其所化的意思,所以要早回家。
2.《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作于同一年,两首诗中都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答案】1.B2.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悲愤和抑郁;《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诗歌风格:《书》严肃而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而《临》具有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表达内心的忧愤。
【分析】1.B项,“闲适心情”“颇惬意”错误,“小楼一夜听春雨”说明诗人一夜未眠,表达的应是他的郁闷之情。
故选B。
2.表现内容不同:《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诗歌鉴赏】诗歌对比阅读试题汇编(五)

【诗歌鉴赏】诗歌对比阅读试题汇编(五)诗歌对比鉴赏试题汇编第五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书愤③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②和銮:同“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
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③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前者从衰病起笔,后者紧扣住一“愤”字,抒发自身感怀。
B.前诗中“位卑”一句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C.后诗选取“楼船”、“铁马”“衰鬓”等典型意象,将辉煌的过往与无奈之现实做对比。
D.后诗中“塞上”句用“长城”的典故自比,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
15.两首诗尾联均谈到了诸葛亮,试分析两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4.D(“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错,作者曾以国家的塞上长城自许,希望能为国御敌立功,不料愿望尚未实现,表明其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16.同:都给予了《出师表》极高的评价,都赞扬了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诚志,裴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异:①《书愤》一诗尾联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
②《病起书怀》一诗尾联表达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每点2分)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注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中的疟之比较作者:白珊珊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6期摘; ; 要:疟疾作为一种疾病历史悠久,古籍中常见其记载。
唐宋时代,随着诗歌的发展,饱受病痛折磨的诗人们也常常将疟疾写入诗中,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典故,生发出一些特别的生命感悟。
本文拟从此入手,分析唐宋诗中有关疟的现象,并比较其内容与情感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唐宋诗; ; 疟; ; 比较疟疾作为一种疾病历史悠久,古籍中常见其记载。
如《难经本义》中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1](491)《左传·昭二十年》曰:“齐侯疥,遂痁。
”[2](4544)“疟”“痁”和另外一个字“痎”均表示疟疾。
《说文·疒部》:“疟,热寒休作。
从疒,从虐,虐亦声。
”[3](155)段玉裁注:“谓寒与热一休一作相代也。
”[4](350)《说文·疒部》:“痁,有热疟。
从疒,占声。
”段玉裁注云:“痁,有热无寒之疟也。
”《说文·疒部》:“痎,二日一发疟,从疒,亥声。
”段玉裁注:“人谓间二日一发为大疟。
”而“痎”字往往出现于医学典籍之中。
到了唐宋时代,随着诗歌的发展,饱受病痛折磨的诗人们也常常将疟疾写入诗中,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典故,生发出一些特别的生命感悟。
本文拟从此入手,分析唐宋诗中有关疟的现象,并比较其内容与情感方面的异同。
由于在古代文獻中,“疟”“痎”“痁”三个字均表示疟疾,所以本文在讨论唐宋诗中的疟时,也主要聚焦于这三个字所出现的诗歌。
在《全唐诗》[5]中,提到疟的诗歌共有21首,其中元稹5首,杜甫4首,韩愈4首,白居易2首,沈佺期、罗隐、皮日休、李商隐、李涉、王维各一首。
《全宋诗》[6]中提到疟的诗歌则相对较多,共有119首。
其中写的较多的有赵蕃(12首)、陆游(8首)、舒岳祥(6首)、刘克庄(4首)、项安世(4首)、梅尧臣(3首)、虞俦(3首)等,此外,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等人也写过此类诗歌。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在提到的疟的诗歌中都有几点共同的现象:一是瘴、疟并称,二是认为疟疾是由于“疟鬼”行疟所致,三是以疟为喻。
一、瘴、疟并称在唐代的这类诗歌中,诗人未必真的患有疟疾,或者说其重点不在于宣泄疾病所带来的生理痛苦,而往往是借此来表现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而抒发自己遭受贬谪的苦闷或是对身处瘴疟之地的友人的关切与同情。
如沈佺期《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家住东京里,身投南海西。
风烟万里隔,朝夕几行啼。
……疟瘴因兹苦,穷愁益复迷。
火云蒸毒雾,阳雨濯阴霓。
”“家住东京”而“身投南海”的漂泊之感、贬谪之思在疟瘴之地火云毒雾的蒸腾渲染之下愈添愁苦。
又如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的“连阴蛙张王,瘴疟雪治医”和《酬乐天寄生衣》中的“秋茅处处流痎疟,夜鸟声声哭瘴云”。
白居易也在《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三中有感于元稹的处境写道:“人稀地僻医巫少,夏旱秋霖瘴疟多。
”并嘱咐友人“老去一身须爱惜”“莫遣沉愁结成病”等。
较之唐诗,宋诗中的此类诗歌内容则要丰富得多。
王安石在《疟起舍弟尚未已示道元》中真切描写了身患疟疾之人的痛苦和求医问药无果的无助:“侧足呻吟地,连甍瘴疟秋。
穷乡医自绌,小市药难求。
肝胆疑俱破,筋骸漫独瘳。
惭君远从我,契阔每同忧。
”而田锡的《夏日即事》与蒲寿宬的《游西岩》虽然也提到了瘴、疟,却一扫病气与愁苦。
前者言“正是郁蒸生瘴疟,可堪水潦满江湖”,又接以“威宣铁轴千艘盛,执撼金陵一垒孤”,壮阔中满含霸气。
后者则言“翻思一夜钟鸣时,先生髙卧如希夷。
何人更嗔瘴鬼疟,及锋而用皆惊疑。
荐泉采菊想遗迹,奚其与侣昌黎伯”,当是用韩愈《谴疟鬼》之诗的典故,表达了对先生的崇敬之心。
又有以瘴、疟来映衬梅花的风骨者,如蒲寿宬《梅阳郡斋铁庵梅花五首》其五:“枯株类铁汉,瘴疟不敢侵。
”至于为何唐宋诗人均习惯将瘴、疟并称,或许是因为二者本属于同一类疾病。
如吴长庚《瘴·蛊·槟榔与两广文化》[7](42-49)便认为瘴即疟疾,是一种毒气,因岭海一带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湿热蒸腾而成。
又说瘴的本义指瘴气,因其致人瘴疟,故称疟疾为瘴。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8](304-316)也认为,瘴病即亚热带和热带流行的恶性疟疾,发生于气候热湿的地理环境与夏秋季节。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9](113-118)认为恶性疟疾虫引起的恶性疟疾,称为瘴。
二、认为疟疾是由于“疟鬼”行疟所致“疟鬼”行疟而致病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早在汉代王充的《论衡》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一居若水,是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库,善惊人小儿。
”[10](216)后代的许多笔记小说中也常常有与疟鬼相关的故事。
唐宋诗中关于疟鬼的描写虽不如笔记小说生动,但也频频可见。
如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
”李商隐《异俗二首》(原注:时从事岭南):“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韩愈甚至写了一整首诗来驱除疟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谴疟鬼》:“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祖轩而父顼,未沫于前徽。
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
岂不忝厥祖,靦然不知归。
……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
”指责疟鬼出身贵胄却不修操行、致病行凶,并规劝疟鬼早归江水、痛改前非。
这首诗虽说是写给疟鬼的,但却颇富有人情味。
宋诗中描写疟鬼的诗歌比唐诗更多,单是直接出现“疟鬼”“痁鬼”一词的诗就约有30首。
如史浩《钟馗图得人字》:“收功祛疟鬼,流咏起唐人。
”曾几《钱仲修饷新蟹》:“横行足使班寅惧,干死能令疟鬼亡。
”钟馗图和新蟹在当时人看来都有驱除疟鬼的功效,诗人由一图一蟹联想而来,可见疟疾在当时的普遍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间接表示“疟鬼”存在的诗歌,王阮《都下病起呈王枢密一首》有言:“遭逢此鬼今番疟,零落吾生有限身。
”又如赵蕃《二月初二日二首其一》:“去岁不作疟,今年乃病温。
……未怕黄州鬼,唯忧楚国魂。
”三、以疟为喻许是因为疟疾的普遍性和其典型特点,在唐诗和宋诗中都出现了“以疟为喻”的现象。
最早用疟疾来作为喻体的是晚唐时期的罗隐,他在《春日叶秀才曲江》中写道:“江花江草暖相隈,也向江边把酒杯。
春色恼人遮不得,別愁如疟避还来。
安排贱迹无良策,裨补明时望重才。
一曲吴歌齐拍手,十年尘眼未曾开。
”用疟疾来比喻春日别愁。
到了宋代,陆游也用过类似的比喻,他在《春愁》中说:“春愁茫茫塞天地,我行未到愁先至。
满眼如云忽复生,寻人似疟何由避。
”与罗隐异曲同工,且都是撷取了疟疾避之不及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用疟疾来比喻睡魔的,如舒岳祥《睡魔》:“睡魔如疟鬼,日日应期来。
符篆烧难却,茶枪战不开。
中宵翻省去,当昼又潜回。
应是五窍数,留君共酌杯。
”舒岳祥自己、家人以及身边的朋友都是得过疟疾的,如其在《生日仲素慧羊酒作此奉谢》中所说:“举家病疟涉三月,一日计减一斗粮。
”又在《哭王达善》中说:“一叟经年疟,萧然强饭蔬。
”因此,对于疟疾的感触也比别人更深,有时甚至能写出几分人生哲理来,如其《放言》:“寒暑一大疟,天地一病躯。
古来几寒暑,元气朘削馀。
人物生其中,短小一侏儒。
”疟疾的症状正是寒热休作,舒岳祥将人世间的寒暑交替比喻为一场大疟,将天地视为一处病躯,那么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可见有多么渺小和脆弱了。
郑獬的《菊》中也有类似的比喻:“菊花初抱叶,始见春光来。
绿蓓今著花,又见秋风回。
高天不容土,白日安可栽。
一世如大疟,寒暑还相催。
”菊花一世,人生一世,莫不如此。
而在释德洪的《清凉大法眼禅师真赞》中,疟疾也有了几分禅意:“非风幡动,非风铃语。
见闻起灭,了无处所。
何以明之,俱寂静故。
此光明藏,平等显露。
由本无明,爱欲悭妒。
如隔日疟,痛自遮护。
有能了者,即同本悟。
”由于唐诗中的“以疟为喻”仅见罗隐一首,显然宋诗中所包含的内容与况味更加丰富。
从疾病的痛苦中剥离出来,发掘其中的至理与禅意,这是宋人的智慧,但其间也包含着诸多的无可奈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几点同中有异之外,宋诗与唐诗相比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杜诗疗疟”这一典故的运用及演变。
据《唐诗纪事·卷十八》记载:“有病疟者,子美曰:‘吾诗可以疗之。
’病者云:‘何?’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其人诵之,疟犹是也。
杜曰:‘更诵吾诗云:子章髑髅血摸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其人诵之果愈。
”[11](585)这个故事应当就是“杜诗疗疟”典故的由来。
在运用这个典故时,有些人只是取“杜诗疗疟”的本义,如杨万里《过长峰径遇雨遣闷十绝句》其八:“不须杜句能驱疟,只诵长峰遣闷诗。
”高斯得《病起二首》其一:“杜诗能止疟,周易解祛魔。
”洪咨夔《高倅送糟蟹破故纸芽口占以谢》其一:“便好挂门驱疟鬼,不须诗咏血模糊。
”也有些人将“杜诗”逐渐替换成“诗”,好似不仅杜诗能驱疟,而且自己写的诗、别人写的诗也都能驱疟。
最为典型的是陆游,他在《予秋夜观月得疟疾枕上赋小诗自戏》中说:“且倚诵诗驱疟鬼,断无人寄碧腴膏。
”其《寓叹二首》其二也说:“狂诵新诗驱疟鬼,醉吹横笛舞神龙。
”这就把自己写的诗也赋予了“驱疟”的功效。
在酬答往来中,也有称赞对方的诗如杜诗一般能驱疟者,如晁说之《病中谢张簿阳字韵诗》:“公诗可但能除疟,万痾都如律令忙。
”这无疑是一种恭维和赞扬。
随后,这个典故又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变,由“诗”到更宽泛的“妙语”、“好语”乃至“文”。
如周孚《次韵德裕》:“只知妙语能祛疟,可悟虚名不疗饥。
”许及之《雪再作山甫约游雨花台不遂闻与诸公登凤凰台次韵送似》:“好语自足驱疟疠,嘉祥况乃销离瘼。
”王炎《次韵韩毅伯病疟》:“示病维摩非实相,戏人疟鬼助文穷。
”除了上述的演变以外,“杜诗疗疟”还常常与“陈琳作檄愈头风”的典故并举,逐渐成为一种固定搭配。
如陆游《头风戏作》:“只道有诗驱疟鬼,谁知无檄愈头风。
”李流谦《马德骏微恙既平作此劳之》:“或丐愈风檄,岂邀遣疟诗。
”洪适《用雪诗韵谢三外弟见和》:“陈檄愈头疾,杜词逐寒痁。
”苏泂《途次口占三首》其一:“草檄头风愈,吟诗疟鬼藏。
”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或是因为头风与疟疾都是文人中的常见病,如陆游就身兼两病,或是用的人多了,就沉淀下来,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搭配。
只是这种偷懒的方式于写诗而言实在不算上乘之法。
通过唐诗与宋诗的比较,我们会发现,疟在唐诗中往往与贬谪相关,诗人不会耗费太多笔墨去描写病者的痛苦,而是借此一笔来表达自己或友人命运不济、仕途偃蹇、漂泊无依的感伤。
如前面提到的沈佺期的《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元稹和白居易的往来诗篇。
此外,还有王维的《林园即事寄舍弟紞》:“地多齐后疟,人带荆州瘿。
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