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海啸灾害

合集下载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1.2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影响因素1.3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第二章:气象灾害2.1 洪涝灾害2.2 干旱灾害2.3 台风灾害2.4 冰雹灾害第三章:地质灾害3.1 地震灾害3.2 滑坡灾害3.3 泥石流灾害3.4 地面塌陷灾害第四章:海洋灾害4.1 海啸灾害4.2 风暴潮灾害4.3 海浪灾害4.4 海洋污染灾害第五章:生物灾害5.1 森林火灾5.2 草原火灾5.3 病虫害灾害5.4 鼠害灾害第六章:洪水灾害的防治6.1 洪水灾害的成因与影响6.2 洪水预警与监测技术6.3 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6.4 洪水灾害的应急响应与恢复重建第七章:干旱灾害的防治7.1 干旱灾害的成因与影响7.2 干旱监测与预警技术7.3 抗旱措施与水资源管理7.4 干旱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与对策第八章:台风灾害的防治8.1 台风灾害的成因与影响8.2 台风预警与监测技术8.3 台风防御措施与应急预案8.4 台风过后的工作重点与灾后重建第九章:地震灾害的防治9.1 地震灾害的成因与影响9.2 地震监测与预警技术9.3 地震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9.4 地震灾害的防范措施与公众教育第十章: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10.1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与影响10.2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10.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应急预案10.4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范意识与社区参与第十一章:海洋灾害的防治11.1 海洋灾害的成因与影响11.2 海洋灾害的监测与预警11.3 海洋灾害的防范措施与应急响应11.4 海洋环境保护与恢复第十二章:生物灾害的防治12.1 生物灾害的成因与影响12.2 生物灾害的监测与预警12.3 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与生态修复12.4 生物灾害的公众教育与参与第十三章:森林火灾的防治13.1 森林火灾的成因与影响13.2 森林火灾的监测与预警13.3 森林火灾的防范措施与应急响应13.4 森林火灾的生态恢复与长期防护第十四章:城市自然灾害的防治14.1 城市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挑战14.2 城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14.3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建设14.4 城市居民的教育与参与第十五章: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与可持续发展15.1 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的理念与方法15.2 自然灾害管理与应急体系建设15.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应用15.4 案例分析:自然灾害防治的成功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全套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治》涵盖了多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水文灾害》

高中地理《水文灾害》

水文灾害水文灾害包括陆地上发生的洪涝灾害等,以及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

一、洪水灾害洪水灾害属于洪涝灾害,洪涝灾害除了洪水灾害外,还包括涝渍灾害。

首先介绍洪水灾害与涝渍灾害的区别。

洪水灾害是指由降水过多、冰雪融化等原因造成的江河洪水泛滥,进而形成的灾害。

涝渍灾害是指在洼地地区积水难以及时排出所形成的灾害。

由于二者往往接连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下文对洪水灾害进行介绍。

按照成因,洪水灾害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

我国洪水灾害发生东多西少,平原多山地少。

这是由洪水灾害的发生条件所导致的。

洪水灾害发生的自然条件包括:1.气候条件:降水季节及年际变化大的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等。

我国东部季风区易发生洪水灾害。

2.地形条件: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不利于排水,容易发生洪水灾害,例如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易有洪水灾害发生。

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洪水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

由于森林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能“削峰补缺”,湖泊也能在洪水发生时发挥其蓄洪作用,因此人类的滥砍滥伐、围湖造田等活动也使得洪水灾害更易发生。

二、海啸灾害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山体滑坡等引起的海水长周期波动,能够引起近岸海面的大幅度涨落。

海啸传播速度快,可达700km/h以上,波长极长,对海上航行的船只影响不大。

海啸形成的基本条件如下:1.发生在深海。

因为深海海底上方有巨大的水体,而海啸发生需要大规模的水体扰动。

2.海底地震等必须有足够的强度,这样才能产生足够大的水体扰动。

3.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这样才能使得海啸波进入岸边时波速变小、波高陡增。

三、风暴潮灾害风暴潮是指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造成强风和气压骤变,并叠加在天文潮上导致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

我国沿海各省份均有风暴潮灾害发生,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浙江等)遭受风暴潮不利影响最为显著。

四、其他海洋灾害一览除了海啸和风暴潮,海洋灾害还包括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咸潮入侵、赤潮、绿潮、海冰等。

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

海啸过后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在 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公里;里氏震级要大于6.50。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 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尽管海啸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频次有限, 尤其在人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以来,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为降低。
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原子核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资源、海洋 开发、海洋环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最终又将危害人类自身。
一、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二、由海域至陆域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三、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
四、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使旅游景区失去应有价值。
人们在海上和沿海地区排污可以污染海洋,而投弃在内陆地区的污物亦能通过大气的搬运,河流的携带而进 入海洋。海洋中累积着的人为污染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危害深远。自然界如火山喷发、自然油溢也造成 海洋污染,但相比于人为的污染物影响小,不作为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一种物质入海后,是否成为污染物,因物质的性质、数量(或浓度)、时间和海洋环境特征而异。有些物质, 入海量少,对海洋生物的生长有利;量大,则有害。如城市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工业污水中所含的铜、锌 等元素就是如此。
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十分复杂,任何一种海洋和大气现象的出现,对全球各个不同地区的影响也不尽相 同,厄尔尼诺现象也是如此。既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大气和 海洋。它的出现,往往使南美洲西海岸形成暴雨和洪水泛滥,给东南亚、澳大利亚和非洲带来的却是干旱少雨。 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台风位置偏东偏南,生成及登陆我国数量减少,夏季东北气温偏低,已为我国不少专家所证 实。但是年度和夏季降水多少及旱涝分布,不同地区和不同学者结论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这与资料年限不 等和分析着眼点不无关系。

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海啸

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海啸

海啸一、海啸是如何形成的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

海啸是由一系列海浪组成的,从海啸的第一个浪头到达岸边到整个海啸结束,持续时间可达好几个小时。

海啸的能量惊人,重达数吨的岩石混杂着船只、废墟等会随着海浪的运动向内陆前进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途地势低洼的地区都将被淹没。

海啸发生在大量海水突然被置换或转移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包括地震活动、海下的山崩以及宇宙天体的影响。

地震活动是海啸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当地震在深海海底或者海洋附近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板块之间出现滑移,造成海水大量逆流,并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

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海水大规模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

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最不常见,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浪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

曾发现地球上小行星撞击痕迹的科学家表示,35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引发的大海啸曾经吞噬了整个地球,除了最高的山脉外,巨浪淹没了地球上的一切,受大海啸影响,大陆海岸线发生巨变,陆地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走向毁灭。

海啸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海浪,而是一系列海浪,也被称之为“波列”。

海啸波的长度可达到100千米左右,最长相隔时间可达到一小时。

在海啸灾难中,最初的海浪并不一定最具有破坏性。

海啸能够在不损失大部分能量的情况下席卷整个海洋,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向非洲方向推进了5000千米左右,抵达非洲时的能量仍足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海啸并不是潮汐。

在开阔的海域,海啸在海面上的高度可能不到30厘米,这也就是为什么水手很难意识到海啸发生。

但强大的冲击波能快速穿过海洋,速度有时与一架商用喷气式客机相仿,一旦抵达海岸附近的浅水域,海啸的速度便会减慢。

海啸在海面上的速度超过海底,导致海平面急剧上升。

第三章 海啸灾害 PPT

第三章 海啸灾害 PPT

4、海啸的类型(p113)
(1)近海海啸:本地海啸,海底地震发生在离海岸 几十千米或一二百千米以内,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 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
(2)远洋海啸: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 啸波,波长可达几百千米,周期为几小时,在传播过 程中能量衰减很少,因而能传播到几千千米以外仍能 造成很大的灾害。
第二节 海啸的特点(p115)
一.海啸的特点 1、海啸波的波长非常长
2、能量大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海地震海啸能量: 震中区100km长、10km宽、2km厚的水体抬高了5米 E=mgh=1024(erg) 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 1025(erg) 海啸的能量相当地震波能量的1/10
相当于3座 100×104kw 的发电厂一 年的发电量
震级
断层运动方向
➢只有7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小地震 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警报的必要条件:海 底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60km,同时地震的震级大于 7.8级。
➢只有那些海底发生激烈的上下方向位移的地震才产 生海啸
• (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海啸要在陆地海岸带造成灾害,该海岸 必须开阔,具备逐渐变浅的条件。
3. 传播的速度快
海啸是海洋中的浅水波,波长>>海水深度。
特点:(1)没有色散,不同频率波的传播速度相同
(2)传播速度只与海水深度有关
v gh
海水深5000m,海啸波的速度为232m/s;835km/h;喷气式飞机 若近岸海水深100m,海啸波的速度为31.3m/s;112.7km/h;高速 公路汽车
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深海 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 水体的波动能量。 (2)大地震

灾害概论第三章练习卷

灾害概论第三章练习卷
B.发生在拉张板块背景下,岩浆沿着拉张带上涌形成海底火山岩
C.地壳内的褶皱构造核部
D.岩浆沿板块内的地幔柱喷发至地表而形成火山
★标准答案:A,B,D
☆考生答案:
5. 下列属于火山喷出物的有
A.火山弹
B.水蒸气
C.碎屑流
D.岩浆
☆考生答案:
2. 岩浆
★标准答案:地面下熔化的岩石。
☆考生答案:
3. 岩浆作用
★标准答案: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和/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考生答案:
4. 死火山
★标准答案: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在人类历史时期从来没有活动过的火山。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3. {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4. {中酸性岩浆喷发为主的火山,因岩浆流速较慢,喷发时释放的气体量较多,往往呈爆炸式喷发。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
六. 论述题 (共1题)
1. 火山的喷发物有哪些?它们各自对环境和人类有什么影响?
★标准答案:火山喷发物主要有火山气体,如SO2、CO2;火山灰、火山渣等高温固体物质;火山碎屑流、火山熔岩等流动性物质。
影响:火山气体等温室气体导致酸雨灾害;火山灰、火山渣等高温固体物质灼伤生物,破坏建筑;火山碎屑流、火山熔岩等流动性物质掩埋、燃烧路上所有物体。但是火山喷出的火山灰使土壤肥沃,带来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旅游资源、同时是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特点的研究窗口等。
一. 单选题 (共5题)

自然灾害第三章海啸灾害演示课件

自然灾害第三章海啸灾害演示课件
地震发生后,海啸波又以每小时 700公里的速度,横扫了西太平洋岛屿。仅仅 14个小时,就到达了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到达夏威夷群岛时,波高达 9——10米; 不到1天的时间,海啸波走完了大约1.7万公里的路程。到达了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列 岛。此时,海浪仍然十分汹涌,波高达6——8米,最大波高达 8.1米。翻滚着的激浪 肆虐着日本诸岛的海滨城市。
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深海 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 (2)大地震 只有7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小地震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太平洋海 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警报的必要条件:海底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60km,同时地震的 震级大于7.8级。 并不是所有的深海大地震都产生海啸,只有那些海底发生激烈的上下方向位移的地 震才产生海啸。 (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海底大滑坡
3 000人死亡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尼西亚
>10
地震
283 000人死亡 15
第3章 海啸灾害
1755年里斯本地震和海啸
地震震级8.4~8.7之间,非洲 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
16
第3章 海啸灾害
1960年智利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夏威夷海啸
从5月21日凌晨开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 见的强烈地震。震级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积之广,实属少有。大地震一直 持续到6月23日,在前后1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发生了225次不同震级的地震。震 级在7级以上的有10次之多,其中震级大于8级的有3次。
第3章 海啸灾害
一、海啸
1、什么是海啸
Tsunami:日文,tsu汉字是津,表示港湾;nami汉字是波,表 示波浪。港湾中的波浪大部分产生于深海地震,能量巨大。

海啸应急预案

海啸应急预案

海啸应急预案海洋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然而,海洋也隐藏着巨大的力量。

海啸,作为一种毁灭性的海洋灾害,给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相关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制定和实施海啸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海啸灾害的特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海啸灾害的特点海啸灾害是由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滑坡或其他海底地质运动引起的巨大海浪。

与其他自然灾害不同,海啸的危害范围广、速度快、破坏力强。

一旦海啸发生,其初期的预警时间非常有限,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小时。

因此,海啸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二、海啸应急预案的制定1. 制定责任机构:在制定海啸应急预案时,需要明确责任机构和各部门的职责。

通常,海洋气象部门负责海底地质运动的监测和预警;民政部门负责指挥和协调救援工作;地方政府负责组织转移人员和提供临时避难所等。

2. 建立预警系统:海啸的预警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活动、海洋气象条件等来进行预测。

因此,在海啸应急预案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相关部门。

3. 制定疏散计划:面对海啸威胁,及时疏散人员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

因此,应急预案中需要制定详细的疏散计划,包括疏散路线、疏散点位、疏散时间等,以确保人员能够快速有效地撤离危险区域。

4. 加强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预防和应对海啸灾害的重要环节。

在应急预案中,应包括加强公众教育的措施,例如开展海啸演练、制作宣传材料等,以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海啸应急预案的实施1. 及时预警和信息传递:一旦监测到海啸迹象,海洋气象部门应立即发出预警信息,并确保信息能够迅速传递给相关责任部门和居民。

同时,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2. 快速响应和救援:地方政府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人员和物资,展开救援工作。

民船、救生艇等船只可以被调度到灾区,协助疏散和救援工作。

此外,医疗队伍、食品、饮水和医疗设备等紧急物资也应及时运送到受灾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传播的速度快
海啸是海洋中的浅水波,波长>>海水深度。
特点:(1)没有色散,不同频率波的传播速度相同
(2)传播速度只与海水深度有关
v gh
海水深5000m,海啸波的速度为232m/s;835km/h;喷气式飞机 若近岸海水深100m,海啸波的速度为31.3m/s;112.7km/h;高速 公路汽车
隆起型地震海啸机理
1)地震引起大范围海底地壳急剧上
升,海水也随着抬升,在重力作用下, 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2)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
骤增,可达20-30m,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在深海,海啸的波长很长,速度快。当海啸波传播到近岸浅水水 域,波长变短,但进入浅海后,因海水深度急剧变浅,前面的海 水波速减慢,后面的高速海水向前涌,就象无数汽车发生不断的 追尾一样,结果波高急剧增加,最大波高可达几十m,这种几层 甚至十几层楼高的“水墙”冲向海岸。
3、把海啸灾害减到最小
开展经常性的海啸知识宣传和教育; 有效的减灾行动;
社会团体和各级政府应该有应急预案;
社会公众要有防灾意识
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
海水退之后,为什么还要保持警惕?
海啸自助防护指南
海啸来临前的预兆 1. 海滩出现大量深海鱼类。
深海鱼类出现在海滩,是海啸等海洋异常活动的预报。
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 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
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
当喝一些糖水,可以补充体内 的水分和能量。
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 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中国的海啸
亚洲东部有一系列岛 弧,从北往南有勘察 加半岛、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琉球群岛、 菲律宾群岛,这一系 列岛弧屏蔽了中国的 大部分海岸线 中国海域大部分是浅 水大陆架地带,向外 延伸远,海底地形平 缓开阔,不像印度尼 西亚等地震海啸影响 程度较大的地区,海 底逐渐由浅变深,中 间没有一个平缓的缓 冲带。
1755年里斯本地震和海啸
地震震级8.4~8.7之间,非洲板 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
首先袭击近 的地方,然后 向外袭击较远 的地方;
海啸的高度 取决于海底地 形而非震中距。
1960年智利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夏威夷海啸
在智利近海发生了大地震,震级9.5。 大震过后,接踵引发了大海啸。海啸波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 速度横扫了太平洋沿岸,速度达750km/时,波高最高达25米, 把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塔尔卡瓦诺、奇廉等城市摧毁殆尽,造 成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地震发生后,海啸波又以每小时 700公里的速度,横扫了西 太平洋岛屿。仅仅14个小时,就到达了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到 达夏威夷群岛时,波高达 9-10米。 不到1天的时间,海啸波走完了大约1.7万公里的路程,到达 了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列岛。此时,海浪仍然十分汹涌,波高达 6-8米,最大波高达 8.1米。翻滚着的激浪肆虐着日本诸岛的海 滨城市。
• (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海啸要在陆地海岸带造成灾害,该海岸
必须开阔,具备逐渐变浅的条件。
假如你是一名船长,正带领船员在海上工 作,这时有警告说海啸将要袭击海岸,请 问:你该如何审时度势将海啸带来的风险 减少到最低?
• 待在深海区,等海啸过后再返航。
海啸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p137
印度洋海啸产生过程: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是 印度-澳洲板块和欧亚板 块碰撞的地方,在 5000km长的弧形地带, 两大板块发生碰撞,平均 每年缩短5-6cm。地震 时,长期积累的弹性能量 瞬间释放了出来,其中一 个板块急剧逆冲到另一个 板块之下,上千千米长、 几百千米宽、几千千米深 的海水瞬间被抬高了几米, 然后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 播。
拔高度很低,那么即
使是不大的海啸波, 也容易形成大的海啸 灾害。
2、海啸早期预警系统
建立海啸预警系统的科学依据: 地震波比海啸波速度快,地震波大约每小时传播 3×104km,海啸波每 小时几百km 海啸波在海洋中传播时,其波长很长,会引起海水水面大面积升高
夏威夷: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 根据海啸从发源地向外传播的道理,1965年,26个国家和地 区进行合作,在夏威夷建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许多国家 还建立了类似的国家海啸警报中心。
下降型地震海啸机理
1)地震引起大范围海底地壳急剧下 降,海水首先向下陷空间涌去; 2)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 即在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大浪,并 向四周传播与扩散。
这种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 退潮现象。
国际上通用的表示海啸的图标 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海啸预报标志
3. 海啸产生所需具备的条件(p111)
海啸过后
第3章
海啸灾害
2004年印度洋海啸班达亚齐前后照片,/dispbbs.asp?boardid=127&id=14716
海啸的物理 海啸的特点 海啸灾害 减轻海啸灾害
第 3章
海啸灾害
重点内容
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如何产生的?(成因和条件) 海啸的特点
第三节 海啸灾害 1、历史上的海啸 海啸最容易发生的地区在哪里?为什么?
历史上的海啸灾害
• 太平洋。
• 原因:地球上2/3的面积是海洋,海洋中,最大的
是太平洋,几乎占地球面积的1/3。太平洋的周围 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其孕育着大量的 地震、火山。 对海啸的研究、海啸灾害的预警系统都集中在太 平洋。
二. 海啸与海浪和风暴潮的不同(p119)
(1)成因不同, 风暴潮是由海面大气运动引起的,而海啸是由海底 升降运动造成的,前者主要是海水表面的运动,而后者是海水整体 的运动。 (2)波长不同, 海啸的波长长达几百公里,而风暴潮的波长不到1 公里。 (3)传播速度不同, 海啸传播速度快,每小时可达700-900km ,而 水面波传播速度较慢,风暴潮要快一点,最快的台风速度也只有 200km/h左右. (4)激发的难易程度不同,海浪或风暴潮很容易被风或风暴所激发 ,而海啸是由海底地震产生的,只有少数的大地震,在极其有利的 条件下才能激发起灾害性的大海啸。有风和风暴,必有风暴潮;而 有大地震,未必一定产生海啸,大约十个地震中只有1-2个能够产 生海啸。
一旦从地震台和国际地震中心得知海洋中发生地震,PTWC
就可以计算出海啸到达太平洋各地的时间,并发出警报.中国 1983年参加。 主要提供太平洋地区的 海啸预警服务。 智利1960年5月22日地震 发生在18:56,到第二 天9:52传播到夏威夷, 当地预报与海啸到达时 间只差1分钟,
海啸预警反应时间美国从原来的15分钟减少为3分钟,世界平均 从原来的60分钟减少为15分钟。
印尼地震发生前几天,海上打渔的渔民每天打鱼的 数量剧增,当地的孩子在沙滩上看到很多奇怪的鱼
类,这些鱼大多是深海鱼,大多生活在2000m以下
的深海中。
海啸来临前的预兆 2. 海面出现异常的海浪。
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有巨浪
袭来,并且有大量的水泡冒出; 出现整齐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排浪非
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
海啸来临前的预兆
3. 地面强烈震动,可能由海洋地震引起。
地震波先于海啸到达近海岸,此时要注意防范海
啸的来临。
地震是海啸的“排头兵”,如果感觉到较强的震动,
就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 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
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 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 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 避免下沉,又能减少体能的无 谓消耗。
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 服,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
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
热量过快散失。
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 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Biblioteka 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
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 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 现。
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 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落水者 被救上岸后,可在温水里恢复 体温,或裹上被、毯、大衣等 保温,不要局部加温或按摩。
• 12日凌晨,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1 号反应堆的中央控制室辐射量是正常值的 1000倍 • 13日,福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可能正在发生 “事故” • 14日上午11点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 组氢气爆炸 • 15日6点15分,4号机组反应堆发生爆炸,3 号机组于11点左右再次发生爆炸
第一节 海啸的物理
海啸的定义 海啸的发生过程 海啸发生需具备的条件
如 何 定 义 海 啸
一、什么是海啸 (p105) 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 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2. 海啸的产生过程 (p107, p111)-掌握
隆起型地震海啸机理 下降型地震海啸机理
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深海 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 水体的波动能量。 (2)大地震 海啸的等级:海啸浪高的对数。 如果用H(单位为米) 代表海啸的浪高,则海啸的等级m为
m = log2H
地震震级 产生海啸的等级 可能海啸的最大高度(米) 6 -2 < 0. 3 6.5 -1 0.5-0.7 7 0 1.0-1.5 7.5 1 2-3 8 2 4-6 8.5 4 16-24 8.75 5 >24
2004年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害
深海地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 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印度-澳 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俯冲带上 地震参数 发震时间:2004年12月26日08 时58分
死亡人数 逾25万
震中坐标:北纬3.9°,东经 95.9 °
震源深度:28.6km
震中海深:1500m以上
震级:Mw9.0 震源错动方式:断层带走向129 ° ,倾角83 ° ,滑动方向和水 平面倾角87 ° ,断层两盘几乎 相互垂直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