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童年的泥巴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范本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范本3篇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范本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易错点:“烤”的字形拓展点:阅读童谣,提高阅读能力。
问题预设点:在学习生字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教学准备:童谣,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童年》,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解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2、正音。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质疑、讨论。
文中有那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画、读、想,说说你的理解。
3、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三、识字写字1、利用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2、重点指导易错字“盐”和“烤”的字形。
3、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四、练习1、把自己搜集的童谣与同学交流。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完成仿写。
泥物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的、的、的,有的、的、的。
资料收集: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束瑰丽之花。
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音乐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
童谣的特点:句式自由;结构多变;比兴特多; 声韵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言语平白;顺口成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范本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训练学生说写能力。
《童年的泥巴》电子教案

2、分析5自然段。
四、质疑、讨论。
(1)、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1、再读课文,圈画字词。
2、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3、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和结构特点。
课题
1、童年的泥巴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3、认识双线格内的10个字,会写田字格内的12个生字。
教学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个人研读
教学预设
4、生字学习检查与指导:撒(多音字)
5、练习书写。
二、说说写写,积累运用。
1、完成课后“自选词语”。
2、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完成仿写。
我们一大帮小小子、小丫头尽兴地捏呀捏,没多久,活灵活现的泥人、泥物就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____的_____、____的 ____、____的_____、有_____的_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_____。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优美语句。2、交流自己搜集的童谣。
板书
设计
1童年的泥巴
一(1、2)总写:童年生活让人留恋
二(3、4、5)分写童年的美好生活3、4捏泥人5、野餐
三(6)总写童年的日子像风一样
教学
反思
改进
措施
领导
批阅
2、(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这些图片正是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你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快乐吗?有趣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童年的泥巴》,来感受一下作者的童年趣事。”(板书:童年的泥巴)
三年级语文上册《童年的泥巴》课文原文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童年的泥巴》课文原文及赏析《童年的泥巴》课文原文梦里多少回走进故乡,走进满目青青的童年。
那条清澈(qīnɡ chè)的小河还是往昔(xī)的模样吗,那群小鸭还在打着欢快的扑楞(shēn lēnɡ)吗?岸上的那棵老榆树还带着满身满脸的皱纹吗?哦,对了,还有那片绿绿的草地,草地上还有我们打滚的痕迹。
蓝色的天幕下,我们嬉戏在这方乐土。
我们抓泥巴,筑城堡,捏泥人儿;我们摔跤、打滚儿,翻跟头。
夏日里,我们躺在软软的草地上,任雨水亲吻着,任时光抚摸着……那风一样的日子哟!一夜的北风狼吼狮吼般地把冬天呼啸而来。
我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在雪地中塑雪人、打雪仗,在堤坡上滑雪、滚雪球。
农家灶膛里的柴火烤红了我们的笑脸,把冬天的寒冷赶跑了。
金色的童年哟!多少年后,当我再次走进故乡,走进童年时玩耍过的地方时,那些景物却带着一种莫名的熟悉和亲切。
小河还是原来的小河,只不过多了些点缀;老榆树依然老态龙钟,只不过枝头上多了些鸟窝;风中的鸭子依然打着欢快的扑楞,只不过旁边多了些鹅黄色的身影。
河岸上的孩子们依然那么快乐,只不过笑容里多了些青涩。
我依然梦见了童年的泥巴和那熟悉的老榆树,还有那片绿绿的草地,草地上依然留着我们打滚的痕迹。
我不知道这熟悉亲切的家乡还能带给我多少惊喜,但我知道这里的一切将永远属于我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
《童年的泥巴》赏析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语言优美生动,充满了童趣和诗情画意。
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在乡村玩耍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文章开篇即以“梦里多少回走进故乡,走进满目青青的童年”引领读者进入回忆的世界。
接着通过对小河、小鸭、老榆树、草地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画面。
在描述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在描述童年游戏时,作者通过抓泥巴、筑城堡、捏泥人儿等活动,展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一面。
而在描述冬天的玩耍时,则用塑雪人、打雪仗、滑雪等场景,表现了孩子们无畏寒冷的勇敢精神。
《童年的泥巴》教案:从泥巴中寻找生命的力量

教案名称:从泥巴中寻找生命的力量——《童年的泥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泥巴这种原始材料的生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出各种可行的创意方式,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开发。
2.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实验操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了解科学原理,并透过这个实验过程,积极发表自己正确的观点与判断。
二、教学内容1.课程背景“泥巴”这个家喻户晓的东西在我们的童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都说“泥巴”是孩子的天然玩具,无论是捏成“小偶人”、模仿食物,还是塑造动物,孩子们都乐此不疲。
然而,孩子们为什么那样喜欢玩泥巴呢?今天,我们将通过一次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2.实验过程a.实验前准备准备好需要的工具和原材料。
工具:玻璃瓶、筛子、勺子、火柴棒、吸管、酱油、醋等。
原材料:泥巴、水和草籽。
b.实验过程步骤 1:将泥巴放进一个大碗里,加水搅拌均匀。
步骤 2:将泥巴筛到另一个碗里,筛掉混杂的杂质。
步骤 3:将筛到的泥巴分成两份,每份分别加入不同的材料,加入草籽和一些水,用勺子搅拌均匀。
步骤 4:将塑料瓶倒置,用火柴棒在瓶底上打一小个孔。
步骤 5:将草籽加泥巴依次倒入塑料瓶中,然后在瓶口上套上一个吸管。
步骤 6:用酱油和醋分别注入吸管,一边注入一边观察。
步骤 7:将实验结果用摄像机记录下来。
c.实验结果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加入草籽的泥巴竟然能够生长出小芽。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加入酱油或醋时,草籽依然能够正常生长,甚至比未加入酱油或醋的泥巴生长的更好。
d.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草籽和泥巴组成的混合物是具有生命力的,而且在潮湿的环境下,它能够存活下来。
这反映出生命力非常顽强,最为生动的例证就是草籽在这种非常严酷的环境下仍能发芽。
三、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生命力和创造力。
童年的泥巴课文

童年的泥巴课文一、课文原文。
这风一样的日子哟!春天,我们最喜欢放风筝。
地面上,我们扯着线跑着;天空中,风筝迎着风飞着。
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童年那些欢乐的时光,想起那些充满乐趣的活动,特别是玩泥巴。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玩泥巴。
泥巴可真是个好东西,它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
那时候,我们常常跑到村边的小河旁。
河边有一片开阔的空地,那是我们的乐园。
在那里,我们可以尽情地玩泥巴。
先挖来一些黄泥巴,把它揉得软软的。
然后,我们就开始了各种创作。
有的小伙伴会捏出一个个小碗。
这些小碗虽然歪歪扭扭,但是在我们眼里却是无比精美的作品。
捏好小碗后,就高高地举起,然后用力地往地上一摔,“啪”的一声,小碗的底部破了一个洞,同时,嘴里还大声地喊着:“噢!看我的小碗多响!”这响声仿佛是胜利的号角,让我们兴奋不已。
还有的小伙伴会捏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像小狗呀,小猫呀,虽然捏得不太像,但是那股认真劲儿却让人觉得可爱极了。
有一次,我捏了一只小泥猪,胖嘟嘟的身子,小小的眼睛,还特意给它捏了个大鼻子。
伙伴们看到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说这只小泥猪简直是世界上最滑稽的猪了。
玩泥巴的时候,我们还会互相比赛。
比谁捏得快,比谁捏得好,比谁捏的东西最有创意。
在这种比赛中,我们的小手变得越来越灵巧,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
有时候,我们玩得太投入了,身上、脸上都沾满了泥巴,简直成了一个个小泥人。
回到家,大人们看到我们这副模样,总是又好气又好笑,一边责怪我们太调皮,一边又忍不住笑着帮我们清洗。
童年的泥巴,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它就像一首欢快的歌,永远回荡在我的心间;它又像一幅绚丽的画,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二、生字词。
1. 生字。
- 捏(niē):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
如“捏泥巴”“捏饺子”。
- 晌(shǎng):一天内的一段时间,一会儿。
如“半晌”。
- 丫(yā):分杈的。
如“树丫”“脚丫”。
- 豁(huō):残缺,裂开。
拓展阅读童年的泥巴

童年的泥巴梦里多少回走进故乡,走进满目青山的孩提年代。
那条清澈(chè)的小河还是往昔(xī)的模样吗,那群泥狗儿一样的乡下孩子,还在玩着河泥、唱着清亮亮的童谣吗……“捏呀捏,捏个小巴狗,摇摇尾巴跟娘走;捏呀捏,捏只大花猫,捉了老鼠喵喵喵……”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天蓝蓝,水蓝蓝,风儿轻轻,我们这些无忧无虑(lǜ)的乡下孩子终于盼来了放秋假的日子,三五成群撒(sā)欢儿奔向那片白亮亮的西河滩。
河床大片大片裸露出来,积着一层层油渍麻亮的黑泥、红泥,这些泥巴黏性极好,是我们捏泥人、做泥哨的绝好材料。
我们光着小脚丫,在滑腻、舒适的泥里踩呀踩,踩出积在底下更黏的泥巴,一捧又一捧运到河滩上。
这一堆儿,那一堆儿,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双灵巧的小手捏过来捏过去,一边还咿咿呀呀地唱着脆生生的童谣:“捏呀捏,捏个大的你看看。
这个家伙力气足,帮助阿爸把田犁……”不长时间,一头水牛捏了出来。
那边一个扎着羊角辫儿的女孩儿又唱道:“捏个金冠子,穿上大红袍,太阳出来早早早……”眨眼工夫,一只精神抖擞的大红公鸡捏出来了。
我们一帮小小子、小丫头尽兴地捏呀捏,没多久,活灵活现的泥人、泥物就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蠢(chǔn)胖蠢胖的大肥猪、温和顺从的小绵羊、机灵乖巧的长耳兔,有笑眯眯的老爷爷、瘪(biě)瘪嘴的老奶奶、俊俏的新媳妇。
我们一个个咧着嘴儿,欣赏着自己的杰作,乐得直蹦高。
一会儿,那边几个露着一排白牙的“黑泥鳅”吹起了刚刚晒干的红泥哨儿,顿时,满河道回响起清亮亮、脆生生的童谣,为秋日沉寂的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机。
饿了,累了,我们这些孩子自有妙法对付:“扑通扑通”扎进小河,在水草丛中随便抓摸几把,总会有意料之中的收获——不是金闪闪的红鲤,就是黑亮亮的胡子鲇(nián),要么捉了稻田里养得正肥的闸蟹、黄鳝。
开膛破肚冲洗干净,把事先带来的食盐均匀地撒上,采来碧绿的荷叶裹了,挖了干净的优质红泥密封,然后投入一堆旺旺的野火中烧烤。
童年的泥巴 短文阅读

童年的泥巴短文阅读
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村子里玩耍,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就是捏泥巴。
每当下雨后,我们就会跑到泥地里,脱掉鞋子,用双手揉捏着那些湿漉漉的黏土,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泥巴是我们的创作材料,也是我们的玩伴。
我们可以用它做出各种动物的形象,比如小狗、小猫、小鸟等等。
我们还可以用泥巴建造城堡、房屋,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村庄。
我们互相竞赛,看谁做得更好,谁的作品更有创意。
泥巴的质感让我们着迷。
它软软的,湿湿的,能够随着我们的手指弯曲成各种形状。
有时候,我们还会在泥巴里加入一些颜料,使得它们变得五颜六色。
我们的手指上沾满了泥巴,但我们却毫不在意,因为这是我们快乐的来源。
捏泥巴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捏泥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时候,我们会制作出一只丑陋的怪兽,来代表我们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有时候,我们会做出一只可爱的小兔子,来代表我们内心的喜悦和温暖。
泥巴是我们童年的记忆,是我们快乐的来源。
虽然现在我们长大了,不再去玩泥巴,但回忆起那段童年的时光,泥巴的味道依然清晰可闻。
泥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玩耍的乐趣,更是一种创造的乐趣和
情感的表达。
它让我们学会了用双手去感受世界,去发现美好,去创造美丽。
童年的泥巴,是我们心灵的永恒之友。
童年的泥巴阅读理解

童年的泥巴阅读理解哎,说起童年的泥巴,那可真是一股子泥土的芬芳,直往心里钻啊。
那时候的我们,就像是刚从土里蹦出来的小泥鳅,整天跟泥巴打交道,浑身上下都是那股子“原生态”的味道。
记得那时候,一到放学,书包一扔,就像是脱了缰的小马驹,直奔村头的那片泥巴地。
那片地啊,简直就是我们的天堂,软绵绵的,踩上去跟踩在云朵上似的。
太阳一晒,泥巴就变得金灿灿的,像是铺了一层金子,闪闪发光,看得人心里痒痒的。
我们一群小伙伴,卷起裤腿,光着脚丫子,就跳进了那片泥巴的海洋。
泥巴粘糊糊的,凉丝丝的,从脚趾缝里钻进去,那种感觉,哎呀,简直比吃了冰棍还舒服。
我们一会儿捏泥巴人,一会儿做泥巴房子,还比赛看谁捏的泥巴动物最像。
那时候的我们,想象力可丰富了,泥巴在我们手里就像变魔术一样,能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我突发奇想,想捏一个泥巴汽车。
结果捏来捏去,四不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不过我也没在意,毕竟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嘛。
我们还喜欢玩泥巴大战,你扔我一块泥巴,我扔你一块泥巴,笑声、叫声、泥巴飞溅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交响乐。
那时候的泥巴,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玩耍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每次玩得满身是泥,回家免不了一顿“竹笋炒肉”,但心里却一点也不觉得委屈。
因为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感觉,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的泥巴真的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虽然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但每当看到那些小孩子在泥巴地里玩耍时,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那种感觉,就像是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又变成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小泥鳅。
有时候,我还会特意去找一块泥巴地,蹲下身子,用手轻轻地触摸那些柔软的泥巴。
虽然我知道,现在的泥巴已经不再是小时候的那种泥巴了,但那份情感,那份记忆,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童年的泥巴,就像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找到新的乐趣和感动。
它陪伴着我度过了那段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也教会了我许多人生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泥巴
梦里多少回走进故乡,走进满目青山的孩提年代。
那条清澈(chè)的小河还是往昔(xī)的模样吗,那群泥狗儿一样的乡下孩子,还在玩着河泥、唱着清亮亮的童谣吗……“捏呀捏,捏个小巴狗,摇摇尾巴跟娘走;捏呀捏,捏只大花猫,捉了老鼠喵喵喵……”
这风一样的日子哟!
天蓝蓝,水蓝蓝,风儿轻轻,我们这些无忧无虑(lǜ)的乡下孩子终于盼来了放秋假的日子,三五成群撒(sā)欢儿奔向那片白亮亮的西河滩。
河床大片大片裸露出来,积着一层层油渍麻亮的黑泥、红泥,这些泥巴黏性极好,是我们捏泥人、做泥哨的绝好材料。
我们光着小脚丫,在滑腻、舒适的泥里踩呀踩,踩出积在底下更黏的泥巴,一捧又一捧运到河滩上。
这一堆儿,那一堆儿,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双灵巧的小手捏过来捏过去,一边还咿咿呀呀地
唱着脆生生的童谣:“捏呀捏,捏个大的你看看。
这个家伙力气足,帮助阿爸把田犁……”不长时间,一头水牛捏了出来。
那边一个扎着羊角辫儿的女孩儿又唱道:“捏个金冠子,穿上大红袍,太阳出来早早早……”眨眼工夫,一只精神抖擞的大红公鸡捏出来了。
我们一帮小小子、小丫头尽兴地捏呀捏,没多久,活灵活现的泥人、泥物就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蠢(chǔn)胖蠢胖的大肥猪、温和顺从的小绵羊、机灵乖巧的长耳兔,有笑眯眯的老爷爷、瘪(biě)瘪嘴的老奶奶、俊俏的新媳妇。
我们一个个咧着嘴儿,欣赏着自己的杰作,乐得直蹦高。
一会儿,那边几个露着一排白牙的“黑泥鳅”吹起了刚刚晒干的红泥哨儿,顿时,满河道回响起清亮亮、脆生生的童谣,为秋日沉寂的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机。
饿了,累了,我们这些孩子自有妙法对付:“扑通扑通”扎进小河,在水草丛中随便抓摸几把,总会有意料之中的收获——不是金闪闪的红鲤,就是黑亮亮的胡子鲇(nián),要么捉了稻田里养得正肥的闸蟹、
黄鳝。
开膛破肚冲洗干净,把事先带来的食盐均匀地撒上,采来碧绿的荷叶裹了,挖了干净的优质红泥密封,然后投入一堆旺旺的野火中烧烤。
时候差不多了,一缕缕奇异的香气直往鼻子眼儿里钻。
这时节,那边一伙送来了泥烤的鲜花生、老地瓜、青皮玉米棒子。
在河滩上摆下野餐,我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吃得爽口舒心……
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