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优选.)

合集下载

大气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强和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气温升高,大气压强下降:当地面温度升高时,空气的密度会减小,空气分子的热运动也会增强,从而使气压下降。

这是因为温暖的气体比冷空气轻,所以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压强越低。

反之,气温下降时,大气压强会增加。

2. 气压变化会影响气温:当气压升高时,会导致空气下沉,从而使空气的温度升高,使气温变暖。

反之,当气压下降时,空气上升,使空气冷却,从而导致气温降低。

因此,当气压变化较大时,气温也会相应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气压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系统等。

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气温升高就会导致大气压强下降,或者气压升高就一定会使气温变暖。

1/ 1。

标准大气压温度

标准大气压温度

标准大气压温度
标准大气压温度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通常用于科学研究、气象预测和
工程设计等领域。

标准大气压温度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温度,它是根据大气压力和温度的关系推导出来的。

了解标准大气压温度对于各行各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标准大气压温度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标准大气压的定义。

标准大气压是指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通常用101.325千帕(kPa)或者760毫米汞柱(mmHg)来表示。

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的定义是零摄氏度(0℃),这就是标准大气压温度的基准。

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和海拔高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随着海
拔的增加,大气压力会逐渐减小,从而导致温度的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高海拔地区的气温通常比低海拔地区要低的原因。

因此,在进行气象预测或者工程设计时,需要考虑海拔对温度的影响,以便做出准确的预测和设计。

此外,标准大气压温度还与气体的性质有关。

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的气体具
有不同的温度特性。

例如,空气的温度随着大气压的增加而增加,而水蒸气的温度则随着大气压的增加而减小。

这些性质对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工程设计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标准大气压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都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标准大气压温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的性质,预测天气变化,进行工程设计和生产制造。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对标准大气压温度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

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

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标准大气压是指在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其数值为101.325千帕。

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是衡量物体热量高低的物理量。

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的测量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气象、工程、生产等多个领域。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的测量通常使用摄氏度(℃)或者华氏度(℉)作为单位。

摄氏度和华氏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是℃=(℉-32)/1.8。

在工程和科学领域,还会使用绝对温度单位—开尔文(K)来进行测量。

开尔文温度是热力学温标的基本单位,绝对零度(0K)是理论上的温度零点,对应于摄氏度的-273.15℃。

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大气的密度和压强。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P为压强,V为体积,n为物质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我们可以得知,在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升高时,气体的压强会增加,密度会减小;当温度降低时,气体的压强会减小,密度会增加。

这对于气象学、航空航天、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的变化还会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

许多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都与温度密切相关。

例如,温度的升高会使固体融化成液体,液体蒸发成气体;温度的降低会使气体冷凝成液体,液体凝固成固体。

此外,许多化学反应的速率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在工业生产和化工生产中,对温度的精确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涉及到气象、工程、生产等多个领域,还影响着大气的密度和压强,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标准大气压下温度的重要性,加强对温度的测量和控制,以更好地适应和利用温度的变化。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不要以为“干”的东西一定比“湿”的东西轻.其实,干空气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干空气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状况下,干空气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仅为干空气密度的62%左右.ﻫ应当说,由于大气处于地球周围的一个开放空间,而不存在约束其运动范围的具体疆界,这就使它跟处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不同.对一个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来说,只要容器中气体未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当我们向容器中输入水汽的时候,气体的压强必然会增加.而大气的情况则不然.当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某区域中的大气湿度增大时,则该区域中的“湿空气”分子(包括空气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围地区扩散.其结果将导致该区域大气中的“干空气”含量比周围地区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围地区大.这犹如在大豆中掺入棉籽时其混合体密度要小于大豆密度一样,所以该区域的湿空气密度也就小于其它地区的干空气密度.ﻫ这样,对该区域的一个单位底面积的气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于其它干空气地区同样的气柱这也就告诉我们,“大气压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小.”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作者:
————————————————————————————————日期: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
ﻫ详细说明如下:ﻫ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ﻫ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

大气压随温度变化表

大气压随温度变化表
以下是一个大气压随温度变化的对照表,提供了一些常见温度下的大气压数值。请注意,这个表格仅提供大致数值,实际的大气压随温度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海拔高度和气象条件等。
温度(摄氏度)
大气压(千帕)
-50
26.6
-40
33.5
-30
41.9
-20
51.9
-10
63.7
0
101.3
10
123.7
20
146.7
30
170.3
40
194.5
50
219.3
60
244.8
7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71.1
80
298.2
90
326.1
100
354.8
请注意,这个表格仅提供了一些常见温度下的大气压数值,并且以千帕(kPa)为单位。在实际应用中,大气压常以帕斯卡(Pa)或百帕(hPa)为单位。此外,这个表格中的数值是根据一般的大气条件计算得出的,实际情况可能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详细说明如‎下: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温度越高--虽然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对撞机会,但是空气迅‎速膨胀,对流,尔引起空气‎变得稀薄,其增加的对‎撞能量远小‎于空气变稀‎薄减小的对‎撞能量,自然空气压‎力减小。

有关常识如‎下:定义:1.亦称“ 大气压强”。

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

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

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

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

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压强的一种‎单位。

“标准大气压‎”的简称。

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

空气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

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

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臵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

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

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

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5Pa‎。

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

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

大气压和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温度的关系
嘿,你问大气压和温度的关系呀 ,那可有的说啦!
你知道吗,大气压和温度就像是一对互相影响的小伙伴 。

一般情况下呢,温度升高的时候,大气压会变小;温度降低呢,大气压就会变大 。

这就好比天气热的时候,空气都变得懒洋洋的,不太愿意使劲儿压着地面,所以大气压就小了点儿 ;而天气冷的时候呢,空气就像被冻得缩紧了一样,更用力地压在地面上,大气压就变大啦 。

比如说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你会感觉空气好像都变得稀薄了一些,其实这就是因为温度升高,大气压相对变小了一些哦 。

而到了冬天,寒冷的天气里,你会觉得风好像吹得更有力了,这也和大气压变大有一定关系呢 。

再详细点说,当温度升高时,空气分子运动得更剧烈啦,它们就会更活跃地到处乱跑 ,这样一来,空气对周围物体的压力就会相对减小,也就是大气压变小了 。

相反,温度降低时,空气分子就没那么“活泼”了,它们会更“老实”地待在原地,对周围的压力就会增大,大气压也就跟着变大了 。

我给你举个例子哈 。

你有没有试过在炎热的夏天打开
一瓶汽水 ?当你打开瓶盖的瞬间,是不是会听到“嘶”的一声,然后汽水会冒出很多泡泡呢 ?这就是因为温度高,瓶内的气压比较大,一旦打开瓶盖,气压突然变小,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迫不及待地跑出来啦 。

而在寒冷的冬天,你会发现同样的汽水好像就没那么容易冒泡泡了,这就是因为温度低,气压也相对较低,二氧化碳气体就没那么容易“冲”出来啦 。

所以你看,大气压和温度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挺常见的呢 !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觉得很多现象都变得好理解啦 ?。

气压的影响因素

气压的影响因素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产生的压力。

影响因素:①温度: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理由:温度高空气柱相对轻,反之则重。

②海拔:海拔高气压低,海拔高气压低。

理由:空气柱的长度能够看成到大气上界,所以海拔高,空气柱短则气压低,反之则气压高。

③空气运动:上升气流对应高气压,下沉气流对应高气压。

理由:下沉气流对下表面的压力相对较大,上升气流对下表面的压力相对较小。

气压随着大气高度而变化,这是因为空气本身是具有重量的,而地球对物质又具有引力作用,且中心距离越近,引力也越大。

所以大气愈接近场面愈密集,愈向高空愈稀薄,气压也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作用,气温低,气体收缩,密度增加,气压增大,相反,气温高,气体膨胀,密度减小,所以气压也减小。

通常情况下,地面持续地向大气中实行长波有效辐射,同时大气也在持续地向地面实行逆辐射。

晴天,地面的热量能够较为通畅地通过有效辐射和对流气层的向上辐散运动向外输运。

阴天时,云层减少了对流层大气向外的辐散运动。

云层这种保存地表和对液层热量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这样,阴天地区的大气膨胀就比较厉害,从而导致阴天地区的大气横向向外扩散,使空气的密度减小,同时阴天地区大气的湿度比较大,也使大气的密度减小。

因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阴天的大气压比晴天的大气压低。

同一地区,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时间其大气压的值也有所不同。

这叫大气压的年变化。

大气压的年变化,具体又分为三种类型,即大陆型、海洋型和高山型。

其中海洋型大气压的年变化刚好与大陆型的相反。

通常所说的“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指的就是大陆型大气压的年变化规律。

下面对此略做分析(另外两种情况不做讨论)。

因为大气处于地球周围一个开放没有具体疆界的空间之内,这就使它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有着很多区别。

夏天,大陆中的气温比海洋上高,大气的湿度也比较大(相对冬天来说),这样大陆上的空气持续向海洋上扩散,导致其压强减小。

到了冬天,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低,大陆上的空气湿度也较夏天小,这样海洋上的空气就向大陆上扩散,使大陆上的气压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详细说明如下: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温度越高--虽然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对撞机会,但是空气迅速膨胀,对流,尔引起空气变得稀薄,其增加的对撞能量远小于空气变稀薄减小的对撞能量,自然空气压力减小。

有关常识如下:定义:1.亦称“ 大气压强”。

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

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

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

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

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压强的一种单位。

“标准大气压”的简称。

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

空气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

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

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置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

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

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

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5Pa。

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

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时期,奥托格里克还做了很多验证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实验,也正是在这一时候他第一次听到托里拆利早在11年前已测出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标准大气压值及其变迁标准大气压值的规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几次变化的。

最初规定在摄氏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其值大约相当于76厘米汞柱高。

后来发现,在这个条件下的大气压强值并不稳定,它受风力、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于是就规定76厘米汞柱高为标准大气压值。

但是后来又发现76厘米汞柱高的压强值也是不稳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值也随纬度而变化。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为了确保标准大气压是一个定值,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声明,规定标准大气压值为1标准大气压=101325牛顿/米2,即为101325帕斯卡(Pa)大气压的变化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湿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大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易说清,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归结为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问题.今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不要以为“干”的东西一定比“湿”的东西轻.其实,干空气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干空气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状况下,干空气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仅为干空气密度的62%左右.应当说,由于大气处于地球周围的一个开放空间,而不存在约束其运动范围的具体疆界,这就使它跟处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不同.对一个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来说,只要容器中气体未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当我们向容器中输入水汽的时候,气体的压强必然会增加.而大气的情况则不然.当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某区域中的大气湿度增大时,则该区域中的“湿空气”分子(包括空气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围地区扩散.其结果将导致该区域大气中的“干空气”含量比周围地区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围地区大.这犹如在大豆中掺入棉籽时其混合体密度要小于大豆密度一样,所以该区域的湿空气密度也就小于其它地区的干空气密度.这样,对该区域的一个单位底面积的气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于其它干空气地区同样的气柱这也就告诉我们,“大气压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小.”就阴天与晴天而言,实际上也就是阴天的空气湿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阴天的大气压也就比晴天小.我们知道,气体分子的“碰撞”是产生气体压强的根本原因.因而对大气压随空气湿度而变化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由此作出解释,根据气体分子运动的基本理论,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则气体分子的平均动量(仅考虑其大小)由此可见,平均质量大的气体分子,其平均动量也大(有的文献①中所言:“干空气的平均速度也大于湿空气”,是不正确的).而对相同状况下的干空气与湿空气来说,由于干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质量都比湿空气要大,且干空气分子的平均动量也比湿空气大,因而湿度小的干空气压强也就比湿度大的湿空气大.当我们给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加热的时候,则其压强当然也会增大.而对大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当某一区域的大气温度因某种因素而升高时,必将引起空气体积的膨胀,空气分子势必要向周围地区扩散.温度高,气体分子固然会运动得快些,这将成为促进压强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分子便向周围扩散,则该区域内的气体分子数就要减少,从而形成一个促使压强减小的因素.而实际的情况乃是上述两种对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这两种因素中哪个起主要作用,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大陆及海洋上气压随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说,夏季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高,由于大陆上的空气向海洋上扩散,而使大陆上的气压比海洋上低;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上低,由于海洋上空气要向大陆上扩散,又使大陆上气压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见,在温度变化和分子扩散两个因素中,扩散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应当指出,这里所说的扩散,是指空气的横向流动.因为由空气的纵向流动并不能改变竖直气柱的重量(有的文献②把因温度而产生的气压变化说成是空气沉浮的结果,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变大气的压强(对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由于地球上的大气总量是基本上恒定的.当一个地区的气温增加时,往往伴随着另一个地区温度的降低,这就为高温处的空气向低温处扩散带来了可能.而扩散的结果常常是高温处的气压比低温处低.当我们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多的盛夏时,南半球却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少的严冬.这时,由于北半球的空气要向南半球扩散而使北半球的气压较南半球要低.而由于大气总量基本不变,则此时北半球的气压就低于标准大气压,南半球的气压当然也就会高于标准大气压.同样,空气的反方向扩散又会使北半球冬季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气压就会比夏季要高.当然,大气压的变化是很复杂的,但对中学课本上的说法作上述解释还是可以的很详细啊。

气压的日变化陆地比热小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所以陆地气压较低,海洋气压较高,风从海洋(高压区)吹向陆地(低压区),是偏南风(不全是东南风,我国云南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是西南风)。

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所以陆地气压较高,海洋气压较低,风从陆地(高压区)吹向海洋(低压区),是偏北风(不全是西北风,我国云南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是东北风)。

气压的日变化地面气压日变化的特点是在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次高值,一个最低值和一个次低值。

最高值出现在9 ~10时,次高值出现在21~22时;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次低值出现在3~4时。

气压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出现与气温的日变化有关,地球上向阳的一边(白天)由于加热作用使空气膨胀而垂直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四周辐散,致使空气柱的质量减少,地面气压降低。

背阳的一面(夜间)由于冷却作用,气柱收缩,空中四周气流辐合,使气柱质量增多,地面气压升高。

气压的日变化在低纬度地区比较明显。

气压日振幅(一日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又称为日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

在低纬地区,平均日振幅可达3~4百帕,到纬度50"附近日振幅不足1百帕了。

不同纬度上气压日变化的情况,在我国中纬度地区气压日振幅为1~2.5百帕,在低纬地区为2.5~4百帕,而在西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山谷中气压的日振幅有时可达6. 5百帕。

应用1.高压锅(高压锅中封闭了空气,给高压锅内空气加热时,锅内气体压强增大,使锅内的水沸腾时温度更高,更容易煮熟食物2.真空吸盘(可以依靠外界大气压将其压在墙上,可以挂东西)3.拔罐头疗法(中医中有一种玻璃罐,将其加热时迅速按在人体某部位,等罐内空气冷却后,会被外界气压按照皮肤上,此时用力拔下玻璃罐,会吸出人体内有害的毒血,有利于康复)4.飞机飞行(飞机机翼上方呈流线型,当空气流过机翼时,一部分空气从飞机机翼上方流过,一部分空气从机翼下方流过,因为机翼上方为流线型,所以空气要在相同的时间内流过不同的距离则速度不相同,机翼上方空气流速较大,大气压较小;下方很平,空气流速较小,大气压较大,于是。

飞机在高速行驶时,机翼下方的大气压大,而机翼上方的大气压小,机翼上下的压力差使飞机获得了升力)什么试验证明大气压存在?实验一: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使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空气的压强减小,而外界的大气压强就把它们紧紧地压在一起,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这就有力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二:“瓶吞蛋”实验。

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广口瓶口,实验前用手轻轻用力,不能将鸡蛋完整地压入瓶内。

再将点燃的棉球扔入装有细沙(防止烧裂瓶底)的瓶中,迅速将该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嘣”的一声掉入瓶内。

上述实验,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实验三:“覆杯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整杯水被纸片托住,纸片不掉下来。

该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纸片向下的压强小于大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强,因而纸片不掉下来。

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不难理解大气压强存在问题。

更深入研究:“瓶吞蛋”表明大气竖直向下有压强,“覆杯实验”表明大气向上有压强。

因而显示出大气压强的特点: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大气压指的是大气(空气)产生的压强。

由于气体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所以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