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合集下载

大气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强和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气温升高,大气压强下降:当地面温度升高时,空气的密度会减小,空气分子的热运动也会增强,从而使气压下降。

这是因为温暖的气体比冷空气轻,所以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压强越低。

反之,气温下降时,大气压强会增加。

2. 气压变化会影响气温:当气压升高时,会导致空气下沉,从而使空气的温度升高,使气温变暖。

反之,当气压下降时,空气上升,使空气冷却,从而导致气温降低。

因此,当气压变化较大时,气温也会相应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气压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系统等。

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气温升高就会导致大气压强下降,或者气压升高就一定会使气温变暖。

1/ 1。

大气压随温度变化表

大气压随温度变化表
以下是一个大气压随温度变化的对照表,提供了一些常见温度下的大气压数值。请注意,这个表格仅提供大致数值,实际的大气压随温度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海拔高度和气象条件等。
温度(摄氏度)
大气压(千帕)
-50
26.6
-40
33.5
-30
41.9
-20
51.9
-10
63.7
0
101.3
10
123.7
20
146.7
30
170.3
40
194.5
50
219.3
60
244.8
7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71.1
80
298.2
90
326.1
100
354.8
请注意,这个表格仅提供了一些常见温度下的大气压数值,并且以千帕(kPa)为单位。在实际应用中,大气压常以帕斯卡(Pa)或百帕(hPa)为单位。此外,这个表格中的数值是根据一般的大气条件计算得出的,实际情况可能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详细说明如‎下: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温度越高--虽然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对撞机会,但是空气迅‎速膨胀,对流,尔引起空气‎变得稀薄,其增加的对‎撞能量远小‎于空气变稀‎薄减小的对‎撞能量,自然空气压‎力减小。

有关常识如‎下:定义:1.亦称“ 大气压强”。

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

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

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

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

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压强的一种‎单位。

“标准大气压‎”的简称。

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

空气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

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

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臵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

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

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

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5Pa‎。

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

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

气压的影响因素

气压的影响因素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产生的压力。

影响因素:①温度: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理由:温度高空气柱相对轻,反之则重。

②海拔:海拔高气压低,海拔高气压低。

理由:空气柱的长度能够看成到大气上界,所以海拔高,空气柱短则气压低,反之则气压高。

③空气运动:上升气流对应高气压,下沉气流对应高气压。

理由:下沉气流对下表面的压力相对较大,上升气流对下表面的压力相对较小。

气压随着大气高度而变化,这是因为空气本身是具有重量的,而地球对物质又具有引力作用,且中心距离越近,引力也越大。

所以大气愈接近场面愈密集,愈向高空愈稀薄,气压也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作用,气温低,气体收缩,密度增加,气压增大,相反,气温高,气体膨胀,密度减小,所以气压也减小。

通常情况下,地面持续地向大气中实行长波有效辐射,同时大气也在持续地向地面实行逆辐射。

晴天,地面的热量能够较为通畅地通过有效辐射和对流气层的向上辐散运动向外输运。

阴天时,云层减少了对流层大气向外的辐散运动。

云层这种保存地表和对液层热量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这样,阴天地区的大气膨胀就比较厉害,从而导致阴天地区的大气横向向外扩散,使空气的密度减小,同时阴天地区大气的湿度比较大,也使大气的密度减小。

因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阴天的大气压比晴天的大气压低。

同一地区,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时间其大气压的值也有所不同。

这叫大气压的年变化。

大气压的年变化,具体又分为三种类型,即大陆型、海洋型和高山型。

其中海洋型大气压的年变化刚好与大陆型的相反。

通常所说的“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指的就是大陆型大气压的年变化规律。

下面对此略做分析(另外两种情况不做讨论)。

因为大气处于地球周围一个开放没有具体疆界的空间之内,这就使它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有着很多区别。

夏天,大陆中的气温比海洋上高,大气的湿度也比较大(相对冬天来说),这样大陆上的空气持续向海洋上扩散,导致其压强减小。

到了冬天,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低,大陆上的空气湿度也较夏天小,这样海洋上的空气就向大陆上扩散,使大陆上的气压升高。

大气压和温度湿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温度湿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温度湿度的关系
哎呀,说到大气压,你知道它跟温度关系挺密切的吗?气温一高,气体分子就像被热得发疯一样,跑得飞快,结果它们撞击空气
壁的力量也大了,大气压就跟着上去了。

反过来,天儿一冷,它们
就慢吞吞的,大气压也就跟着降下来了。

湿度呢,这家伙也不简单。

空气里水蒸气多了,就像多了好多
占地方的小东西,让其他气体分子挤得更紧了,大气压就高了。


另一方面,水蒸气多了,气体分子间的互动也多了,可能让气体分
子运动慢下来,大气压又可能降低。

所以说,湿度和大气压的关系,真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大气压还受好多因素影响呢。

你想象一下,站在山顶上,是不是感觉空气稀薄多了?那就是因为海拔高了,气体分子密度降
低了,大气压自然就小了。

还有啊,季节变化也会对大气压动手脚。

夏天热得跟蒸笼一样,大气压就高;冬天冷飕飕的,大气压就低。

这些变化,都反映出大气压和地球气候系统的紧密关系。

所以说啊,大气压这东西挺玄妙的,跟温度、湿度、海拔、季
节都扯上关系。

咱们平时可能不太注意,但它就在咱们身边,影响
着咱们的生活。

下次出门前,看看天气预报,感受一下大气压的变化,也许你会发现新的乐趣呢!。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详细说明如下: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温度越高--虽然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对撞机会,但是空气迅速膨胀,对流,尔引起空气变得稀薄,其增加的对撞能量远小于空气变稀薄减小的对撞能量,自然空气压力减小。

有关常识如下:定义:1.亦称“ 大气压强”。

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

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

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

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

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压强的一种单位。

“标准大气压”的简称。

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

空气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

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

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置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

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

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

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5Pa。

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

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时期,奥托格里克还做了很多验证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实验,也正是在这一时候他第一次听到托里拆利早在11年前已测出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标准大气压下水蒸气的最高温度

标准大气压下水蒸气的最高温度

标准大气压是指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等于101.325千帕(或1标准大气压)。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蒸气的最高温度取决于饱和蒸汽压。

根据水的相变关系,饱和蒸汽压随温度而增加。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为1标准大气压,对应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这意味着在标准大气压下,水蒸气的最高温度为100℃。

若温度超过100℃,水会沸腾并转化为蒸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适用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情况。

如果大气压发生变化,例如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大气压较低,水的饱和蒸汽压和沸点温度会相应降低。

因此,随着海拔升高,水沸腾所需的温度也会降低。

1标准大气压要求温度

1标准大气压要求温度

标准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标准大气压是一个常用的物理量,它表示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海平面的气压。

标准大气压的值是101.325 kPa,也就是说,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每平方米的海平面上方有101.325千牛的空气重量。

标准大气压是压强的一个单位,记作atm。

标准大气压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定义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又有什么应用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标准大气压的定义标准大气压的定义是基于一个理想化的静止大气模型,它假设空气是干燥、清洁且化学成分恒定的理想气体,空气的温度和压力随着高度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这个模型将大气划分为多个层,每一层中绝对温度T与位势高度h呈线性变化。

位势高度是考虑了重力随高度变化计算得出的高度,而几何高度是平均海平面以上的垂直距离。

位势高度和几何高度之间有一个换算关系:h=z+R eR e+zg0z其中,z是几何高度,R e是地球半径,g0是标准重力加速度。

根据流体静力平衡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求出每个高度的大气密度ρ和压力P:dPdh=−ρgP=ρRT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R是干燥空气的比气体常数。

由于每一层中温度和高度呈线性变化,可以定义一个温度递减率λ:λ=dT dh根据不同层的温度递减率和层底的温度、压力、密度等参数,可以得到不同层中温度、压力、密度等参数随高度的变化公式。

具体来说,当λ≠0时,有:T=T0+λhP=P0(TT0)−gλRρ=ρ0(TT0)−gλR−1当λ=0时,有:T=T0P=P0e−g RT0(h−h0)ρ=ρ0e−g RT0(h−h0)其中,下标0表示层底的参数。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确定的中纬度地区的平均条件,国际标准大气模型将大气分为以下七层:层名称层底位势高度h (m)层底几何高度z (m)气温递减率 λ(°C/km)层底温度 T(°C)层底气压 P(Pa)层底大气密度 ρ(kg/m 3 )0对流层-610-611+6.5+19.0108,900 (1.075atm)1.29851对流层顶11,00011,0190.0−56.522,6320.36392平流层20,00020,063-1.0−56.55474.90.0880层名称层底位势高度h (m)层底几何高度z (m)气温递减率 λ(°C/km)层底温度 T(°C)层底气压 P(Pa)层底大气密度 ρ(kg/m 3 )3平流层32,00032,162-2.8−44.5868.020.01324平流层顶47,00047,3500.0-2.5110.910.00205中间层51,00051,413+2.8-2.566.9396中间层71,00071,802+2.0-58.5 3.95647中间层顶84,85286,000--86.280.3734从上表可以看出,标准大气压的定义是基于对流层底的温度、压力和密度的规定,即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当温度为15°C 时,压强为101325 Pa,密度为1.225 kg/m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不要以为“干”的东西一定比“湿”的东西轻.其实,干空气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干空气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状况下,干空气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仅为干空气密度的62%左右.ﻫ应当说,由于大气处于地球周围的一个开放空间,而不存在约束其运动范围的具体疆界,这就使它跟处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不同.对一个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来说,只要容器中气体未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当我们向容器中输入水汽的时候,气体的压强必然会增加.而大气的情况则不然.当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某区域中的大气湿度增大时,则该区域中的“湿空气”分子(包括空气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围地区扩散.其结果将导致该区域大气中的“干空气”含量比周围地区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围地区大.这犹如在大豆中掺入棉籽时其混合体密度要小于大豆密度一样,所以该区域的湿空气密度也就小于其它地区的干空气密度.ﻫ这样,对该区域的一个单位底面积的气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于其它干空气地区同样的气柱这也就告诉我们,“大气压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小.”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作者:
————————————————————————————————日期: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
ﻫ详细说明如下:ﻫ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ﻫ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
2.压强的一种单位。“标准大气压”的简称。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空气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置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5Pa。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那个时期,奥托格里克还做了很多验证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实验,也正是在这一时候他第一次听到托里拆利早在11年前已测出了大气压。
为了确保标准大气压是一个定值,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声明,规定标准大气压值为
1标准大气压=101325牛顿/米2,即为101325帕斯卡(Pa)
ﻫﻫ大气压的变化
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
ﻫ湿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大ﻫ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易说清,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归结为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问题.今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ﻫ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ﻫ标准大气压值及其变迁
标准大气压值的规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几次变化的。最初规定在摄氏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其值大约相当于76厘米汞柱高。后来发现,在这个条件下的大气压强值并不稳定,它受风力、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于是就规定76厘米汞柱高为标准大气压值。但是后来又发现76厘米汞柱高的压强值也是不稳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值也随纬度而变化。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温度越高--虽然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对撞机会,但是空气迅速膨胀,对流,尔引起空气变得稀薄,其增加的对撞能量远小于空气变稀薄减小的对撞能量,自然空气压力减小。
ﻫ有关常识如下:ﻫ定义:
1.亦称“大气压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就阴天与晴天而言,实际上也就是阴天的空气湿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阴天的大气压也就比晴天小.
我们知道,气体分子的“碰撞”是产生气体压强的根本原因.因而对大气压随空气湿度而变化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由此作出解释,根据气体分子运动的基本理论,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
则气体分子的平均动量(仅考虑其大小)ﻫ由此可见,平均质量大的气体分子,其平均动量也大(有的文献①中所言:“干空气的平均速度也大于湿空气”,是不正确的).而对相同状况下的干空气与湿空气来说,由于干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质量都比湿空气要大,且干空气分子的平均动量也比湿空气大,因而湿度小的干空气压强也就比湿度大的湿空气大.ﻫ当我们给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加热的时候,则其压强当然也会增大.而对大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当某一区域的大气温度因某种因素而升高时,必将引起空气体积的膨胀,空气分子势必要向周围地区扩散.温度高,气体分子固然会运动得快些,这将成为促进压强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分子便向周围扩散,则该区域内的气体分子数就要减少,从而形成一个促使压强减小的因素.而实际的情况乃是上述两种对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这两种因素中哪个起主要作用,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大陆及海洋上气压随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说,夏季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高,由于大陆上的空气向海洋上扩散,而使大陆上的气压比海洋上低;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上低,由于海洋上空气要向大陆上扩散,又使大陆上气压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见,在温度变化和分子扩散两个因素中,扩散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应当指出,这里所说的扩散,是指空气的横向流动.因为由空气的纵向流动并不能改变竖直气柱的重量(有的文献②把因温度而产生的气压变化说成是空气沉浮的结果,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变大气的压强(对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