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十二章 细菌生理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概述1.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2 病原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1.4 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和控制策略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2.3 细菌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2.4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3 病毒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3.4 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4.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4.3 真菌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4.4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5.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5.3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5.4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六章:免疫学基本概念6.1 免疫学的定义和重要性6.2 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6.3 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相互作用6.4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调节机制第七章:细胞免疫7.1 细胞免疫的基本原理7.2 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7.3 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7.4 细胞免疫在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第八章:体液免疫8.1 体液免疫的基本原理8.2 B细胞的分化和功能8.3 抗体的产生和多样性8.4 体液免疫在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第九章:免疫缺陷性疾病9.1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基本概念9.2 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的类型9.3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9.4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第十章:疫苗和免疫预防10.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种类10.2 疫苗的免疫机制和效果评价10.3 疫苗的发展和使用10.4 疫苗安全和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第十一章:实验室诊断与应用11.1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操作11.2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1.3 免疫学实验室检测技术11.4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在疾病诊断和控制中的作用第十二章:抗感染药物及其应用12.1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12.2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的特点和应用12.3 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和防治策略12.4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管理第十三章:传染病流行学13.1 传染病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3.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参数13.3 传染病流行的预测和控制策略13.4 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第十四章:生物安全和生物防护14.1 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级别14.2 生物防护措施和设备14.3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对14.4 生物恐怖主义和生物武器的控制第十五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前沿进展15.1 病原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15.2 免疫学研究的新发现和理论发展15.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15.4 未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的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与宿主关系。

细菌的生理-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细菌的生理-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细菌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开 始分裂,个体数目增加
繁殖(multiplication)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概念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1. 营养物质(nutrients) 水 碳源:自养菌(autotroph) 异养菌(heterotroph) 氮源 无机盐:嗜盐菌(halophile)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三、繁殖方式湿疹偏方与速度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五、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六、细菌分解代谢产物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概念
细菌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后, 1、分解代谢: 获得ATP、辅酶和 原料; 2、合成代谢: 合成菌体组分。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概念
菌体重量增加和体积长大
生长(growth)
方式:二分裂法 (binary fission) 速度:细菌分裂数量
倍增所需的时间称为代时
(generation time)。大多数
细菌20~30min繁殖一代。
三、繁殖方式与速度
为什么细菌群体并不能庞大 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湿疹偏方即不
可能始终保持如此高速的生长繁
殖呢?
三、繁殖方式与速度
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和代谢毒物的积累,致使细 菌的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趋于平衡,活菌 数保持相对不变,
细菌开始释放出
一些次级代谢产物,如外毒素、抗生素等,芽胞 开始形成。
稳定期
对数生长期
衰退期
细菌繁殖速度 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形态染色及 越来越慢,死 生理活动都比较典型,对外界环境 亡数越来越多, 的影响较为敏感,一些抗菌药物在 死菌超过活菌 迟缓期 这一时期的杀菌效果较好。 适应新环境,为增殖作准备。 数。细菌裂解 后释放出内毒 细菌的生长曲线 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医学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专科授课教研室:微免教研室学时:60课时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是整合的学科课程。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基本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免疫学几乎涉及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各学科。

免疫学揭示了许多原因不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治疗及特异性预防提供了有力的措施。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性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自然科学。

病原生物学是为学习医学后续课如病理性、药理学、传染病学、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打基础的。

同时临床技能操作也离不开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使学生毕业后能真正走向社会,能把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学有所用。

要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要从多方面培养,包括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各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高职高专学生的情志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兼顾前期和后续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材,主要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配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等熟悉或掌握对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成为有用人才、适用人才。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1.免疫学概述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免疫类型:固有性免疫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2.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功能: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胸腺功能: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3)免疫调节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2)分泌SIgA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

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4)遗传因素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需要使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和病毒。

根据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的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测量单位为微米。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包括质粒、核糖体和胞质颗粒)和核质。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同,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多,磷壁酸有,无外膜,较为坚韧,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少,磷壁酸无,有外膜,较为疏松,对青霉素不敏感。

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第二章细菌生理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气体环境。

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分裂一次,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要18-24小时分裂一次。

在培养基中,细菌会出现生长现象,如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生长速度的变化。

本文介绍了细菌培养基和细菌产物的概念及其意义,以及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相关的知识点。

细菌培养基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种。

不同类型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

细菌产物包括热原质、抗生素、毒素、侵袭性酶、色素、维生素和细菌素等。

这些产物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常菌群是指人体表面和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对人体无害且有益。

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疾病,而菌群失调则是指正常菌群中微生物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导致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

生态制剂可以用于菌群失调症的治疗。

消毒和灭菌是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其中灭菌可以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中的操作方式。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概述1.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1.2 病原生物学的分支1.3 病原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病原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代谢方式2.3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4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章:病毒学基础3.1 病毒的定义和特征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3 病毒的生命周期和感染机制3.4 病毒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四章:细菌学基础4.1 细菌的定义和特征4.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4.3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4.4 细菌的感染机制和防治方法第五章:真菌学基础5.1 真菌的定义和特征5.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5.3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5.4 真菌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六章:寄生虫学基础6.1 寄生虫的定义和特征6.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6.3 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和感染阶段6.4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和防治方法第七章:立克次体学基础7.1 立克次体的定义和特征7.2 立克次体的分类和命名7.3 立克次体的生长和繁殖7.4 立克次体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八章:病原生物检测技术8.1 病原生物检测的重要性和方法8.2 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技术8.3 病原生物的鉴定和分析方法8.4 现代病原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九章:免疫学基础9.1 免疫学的定义和特征9.2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9.3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机制9.4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概念第十章:感染与免疫疾病10.1 感染与免疫疾病的关系10.2 传染病的分类和流行特征10.3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10.4 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第十一章:疫苗与免疫预防11.1 疫苗的定义和种类11.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11.3 免疫接种的原则和程序11.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预防策略第十二章:抗菌药物与应用12.1 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12.2 抗菌药物的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12.3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抗药性12.4 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替代疗法第十三章:传染病流行病学13.1 传染病的传播模式和流行趋势13.2 流行病学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13.3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13.4 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第十四章:实验室生物安全14.1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14.2 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和规范14.3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操作技术14.4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对第十五章:病原生物学与临床15.1 病原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5.2 病原生物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15.3 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15.4 未来病原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长和繁殖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色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脂溶性) 铜绿假单胞菌——-绿色色素(水溶性) 可用于细菌鉴别
4.抗生素:多粘菌素、杆菌肽。
5.细菌素:只能杀伤有亲缘关系的细菌, 如大肠菌素。无治疗意义,有助于细菌 分型。
6.维生素:某些肠道菌合成,如B族维生素、 VK。
以下为:护理学的概念及范畴
学习目标
生成红色化合物(VP试验阳性)
(44))吲吲哚哚试试验验
培养基内蛋白 质中的色氨酸 某些细菌具有色氨酸酶 分解
吲哚(靛基质)无色气体 加入吲哚试剂
形成玫瑰红色吲哚
(5)硫化氢试验
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 某些细菌能分解
产生硫化氢(H2S)无色气体, 遇铅或亚铁离子
形成黑色的硫化铅或硫化铁
(6)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健康:1948年WHO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 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
护理:1955年美国的莉迪亚.海尔(L.Hall)提出责任制 护理的概念;护理学家提出了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护 理程序,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护理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 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护理的概念及定义是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而发展的,它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及环境变化而不断 发展及演变。
护理概念的演变过程
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以疾病为中心 第二阶段——以病人为中心 第三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护理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
以疾病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背景
“没有疾病就 是健康”
二、细菌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一般20~30分钟一代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迟缓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退期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 培养基
按用途分:
基础培养基 营养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
按物理性状分:液体 固体 半固体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思考:
1.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有哪些? 2.培养基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用途? 3.细菌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哪些具有医学意
义的代谢产物?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
水:70-90% 无机盐: 碳源 氮源 生长因子:维生素、嘌呤、 嘧啶、
氨基酸
2. 酸碱度(PH): 3. 温度: 4. 气体环境:氧气、二氧化碳
1.分解代谢产物 (1) 糖发酵试验(单糖发酵试验)
(2) 甲基红试验
丙酮酸 大肠杆菌 分解
产生其他酸类
使培养基PH低于4.5 加入甲基红指示剂数滴
显红色为甲基红试验阳性 显桔黄色为甲基红试验阴性
(3) VP试验
葡萄糖 某些细菌分解
丙酮酸 脱羧缩合
乙酰甲基甲醇 硷性环境中氧化
二 乙 酰 培养基中精氨酸所含胍基
特点
的职业
②逐步形成了护理 ②对所有人、生命周期的所
②规范的护理常
学的知识体系;
有阶段的护理
规和技术操作 ③应用护理程序解 ③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
决病人的健康问
区、学校、老人院、临终
题,满足病人的
关怀医院
健康需要。
④工作方法仍以护理程序为
• 场所局限在医院 主
弱点
见病不见人
• 对象局限于病人
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
液体: 浑浊状 链状 膜状 固体 : 形成菌落 (菌苔) 半固体: 呈云雾状
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分离培养:
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 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 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 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
上散开。
菌落(colony):
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 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健康-----无病 疾病原因-----细菌或外伤引起的损伤和功能异常 护理-----协助医生诊疗,消除身体的疾患,恢复正常
的功能 护士-----医生的助手 护理方法---执行医嘱、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 护理教育—文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不突出护
理内容 南丁革尔的定义——通过改变环境,使病人处于最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概念
✓1966年,韩德森( Virginia henderson)提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 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 临死前得到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 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
✓1970年,罗杰斯(Rogers)提出“护 理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佳的健康潜能状 态,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人,只要 有人的场所就有护理服务”
掌握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含义; 掌握护理专业的特征、护理专业的工作范畴; 掌握护士的角色特征; 熟悉护理概念的演变; 了解专业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护理的概念
护理(nursing)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utricius”,原 义为哺育小儿,包含保护、养育、供给营养、照顾等 这种照顾方式后来扩展为对老人和服务对象1.说出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繁殖方式和
速度。 2.列出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
重要意义。 3.简述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人工
培养细菌的意义。 4.简述常用培养基种类,细菌分解代谢产
物及其检查法
【预习案例】
案例12-1:患者5岁,女孩,因高热,意识模糊 而入院,查体发现病儿面色苍白,昏迷,时有 惊厥,两瞳孔不等大,呼吸微弱,粪检有脓细 胞4个,白细胞数16×109/L,脑脊液正常。常 规粪便培养发现有革兰阴性杆菌,在普通琼脂 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光滑菌落。肠 道选择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菌落,无动力。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 糖,不产生H2S,不分解尿素,经鉴定为痢疾 志贺菌引起的中毒性痢疾。
1. 热原质
➢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内引起发热反 应的物质。大多数是G-菌的脂多糖。
➢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能破坏 (121℃,20 min),250℃ 高温干烤 才能破坏。
2.毒素和侵袭性酶
内毒素 G-菌的脂多糖 G+菌和少数G-菌产生的蛋白质
侵袭性酶 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侵袭和扩散, 如卵磷脂酶 (产气荚膜梭菌 )、透 明质酸酶(链球菌)。
佳状态,待其自然康复。
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
特点: ✓医护分工合作 ✓形成规范的常规和技术 ✓忽视人的整体性 ✓护理研究领域局限、束缚了发展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 提出“生物---生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
产气杆菌在仅含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 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 盐,使培养基变为碱性,为试验阳性。
IMViC试验
➢ I:吲哚试验 ➢ M:甲基红试验 ➢ Vi:VP试验 ➢ C:枸橼酸盐利用
实验,常用于鉴 定肠道杆菌,如 大肠埃希菌+ + -,产气杆菌- - + +。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 的意义
60年代,约翰森(Dorothy Johnson)认为护理是: 某些人在某种应激或压力下,不能达到自己的需要, 护士给他提供技术需求,解除其应激,以恢复原有 的内在平衡。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专业---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 转为较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
1978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 生保健”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方向。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特点: 1、不再是从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 2、护理方法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护理程序,
护士要具有“诊断” 和“处理”的能力。 3、护理是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 4、护理任务已超出了原有的对病人的护理,
服务范围扩展到 从健康到疾病的全过程的护 理;护理对象从个体到群体;场地从医院到 家庭、社区。 5、现代护理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自然科
有鞭毛细菌: 扩散生长,周围浑浊
无鞭毛细菌: 沿穿刺线生长,周围透明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 细菌学的研究 ➢ 生物制品的制备 ➢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和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主要用于革兰阴性细菌的鉴别 糖发酵试验: V-P试验: 甲基红试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吲哚试验: 硫化氢试验: 尿素酶试验: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1943年,奥立维尔(Sister Olivia)认为:护理是一 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 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1957年,克瑞特(Francis Reiter Kreuter)提出: 护理是对病人加以保护、教导以满足病人不能自我 照顾的基本需要,使病人得到舒适。
护理教育---充实人文科学知识。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特点:
✓医护关系—合作伙伴 ✓护患关系---病人参与全面了解病人整体情况 ✓护理方式---护理是以患病的人为中心,应用
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护理 ✓管理概念---从强调整齐划一发展到制度措施
从病人出发 ✓工作地点---在医院内,局限于健康恢复方面
新的医学模式—— 生理、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的产生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 新月异以及疾病谱的变化: 1977年WHO提出“2000年人 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

工作
协助医生诊断 应用护理程序,实 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
内容
和治疗疾病
施整体护理
健”的为工作目标
①成为一门专门 ①强调是一门专业 ①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