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煤矿煤层注水可注性论证报告
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报告

XXX煤业有限公司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编制人:通风副总:通风矿长:总工程师:二O一六年五月XXX煤业有限公司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一、交通位置XXX煤业有限公司位于灵石县城东南方向一带,行政区划属灵石县南关镇管辖。
井田地理坐标:该矿向西17Km可达大运公路和南同蒲铁路线上的南关站,高速公路仁义口距井田约3 km。
交通较便利。
二、煤层概述XXX煤业有限公司按照初步设计开采10号煤层,采煤工作面均采用长壁综采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支护方式采用锚网喷加锚索支护。
根据山西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2月4日测试结果:10号煤层火焰长度55mm,最低岩粉用量70%。
依据AQ1045-2007《煤尘爆炸性鉴定规范》,判定该矿10号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10号煤层吸氧量0.6396cm3/g,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自燃倾向性质为自燃。
依据GB/T20104-2006《煤自然倾向性色普吸氧鉴定法》,判定该矿10号煤层自然倾向性等级为Ⅱ类,属于自燃煤层。
采煤工作面在回采时会产生大量煤尘,污染环境,给作业工人带来一定的身体危害,长期吸入,会引起尘肺病,因此,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煤层注水是减少采煤工作面粉尘产生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通过煤层注水一般除尘率可达60%~80%,煤尘注水实施较好的工作面,可以将总粉尘浓度减少75%~85%,呼吸性粉尘浓度减少65%以上。
煤层注水是通过钻孔将压力水注入煤层中,使煤层得到预先湿润,增加煤体的水分,减少采煤时粉尘产生的一种技术措施。
在回采工作面回采前首先对10号煤层进行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
三、测定方法煤层注水可注性判定指标包括:原有水分(W)、孔隙率(n)、吸水率(δ)、坚固性系数(f)的测试计算。
根据《MTT1023-2006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方法》对煤层取样的要求分别在10号综采工作面和轨道顺槽内均匀布置采样点取样。
1、原有水分的测定根据《MTT1023-2006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方法》7.1原有水分测定要求,利用CSD20M矿用本安型水分测定仪,10号煤原有水分W为0.61%。
煤层注水试验总结报告

煤层注水试验总结报告
本次试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现场勘探、材料准备和设备调试等。
第二阶段为注水实验,将试验井进行注水处理,并在注水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和观测。
数据分析:
通过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煤层注水可显著提高煤层采收率,其中煤层注水量越大,提高采收率的效果越显著。
2.煤层注水可明显降低煤层瓦斯含量,从而降低了矿井瓦斯爆炸的危险性。
3.煤层注水可降低煤尘浓度,提高煤矿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结论:
本次试验表明了煤层注水技术在煤矿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可通过合理注水量的控制提高采收率、降低瓦斯含量和煤尘浓度,从而提高煤矿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注水量的控制,避免对矿井地质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 1 -。
煤层注水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及效果浅析

煤层注水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及效果浅析一、煤矿安全问题的现状近年来,煤矿事故频发,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安全问题之一。
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煤层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和矿井生产作业中的非正常状态,导致煤矿产生瓦斯、煤尘爆炸、坍塌等危险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煤层注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煤矿生产过程中。
二、煤层注水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煤层注水技术是指在煤层中注入水,从而实现煤层稳定、防治火灾和爆炸等危险情况的一种措施。
具体来说,煤层注水技术通过以下原理来实现:1.增加煤层饱和度煤层注水技术通过往煤层中注水,能够显著地增加煤层的饱和度,使岩石结构更加紧密,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煤层的稳定。
2.提高煤层的自燃温度经过注水处理的煤层可以明显提高其自燃温度,从而可以减少煤层自燃的风险。
3.防止煤尘爆炸煤层注水技术通过增加煤层中的水分含量,从而可以防止煤尘爆炸的发生。
煤层注水技术可以很好地隔绝瓦斯和空气,减少瓦斯矿井的剧烈波动,从而减少了瓦斯抽采的风险。
三、煤层注水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煤层注水技术在煤矿安全领域的应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下面从煤矿生产领域的几个方面,来分析煤层注水技术的应用效果。
1.稳定煤层注水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煤层的稳定性,减少煤层开采过程中出现坍塌和山洪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2.防治火灾煤层中的火灾是煤矿生产中值得警惕的一种情况,而煤层注水技术能够提高煤层的自燃温度,减少其自燃的风险,有效地防治火灾的发生。
3.质量更高的煤炭注水后的煤层比没有注水的煤层更加紧密,煤炭的质量也更高,品质也更好。
4.降低煤尘爆炸风险注水后的煤层中更含水分,从而可有效地控制火灾或炭疽病的发生,减少煤粉尘的积累,降低煤尘爆炸的风险。
注水后的煤层中水分含量增加,空气与瓦斯分离,遏制了瓦斯扩散的风险,有效地减少瓦斯抽采的风险。
四、总结与展望作为煤矿生产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煤层注水技术在保障煤矿生产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提升和需求的增加,煤层注水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为煤矿生产提供更加确切的技术保障。
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

**************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编制:生产技术科总工程师:矿长:编写日期:2017年2月*******煤矿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102°15’00″、北纬26°55’00″。
矿区有矿山公路3公里经益门镇与川滇(108线)公路干线相接。
煤矿南距会理县城34公里,北距西昌市160公里,到成昆铁路永郎站57公里,交通极为方便。
一、地质构造*******矿井范围内断裂发育,共查明大小断层25条,沉积环节复杂,为山间凹陷陆相沉积,煤层厚度及夹矸在走向和倾向变化极大,地质构造程度为复杂详见下表:二、煤层、煤质************含煤地层为三叠系白果湾组,厚442.76米,含煤16层,自下而上编为C1至C16,广布于本区王家坪、老山坪、打白龙洞、祝家坝、核桃湾以及曾家坪、罗家坪诸地段,主要可采煤层为C1、C2、C3、C6、C11、C12、C16。
各煤层延长1000米至6300米不等,共厚一般在50.32一83.87米。
另一为侏罗系益门组(J1y)砂岩层中夹有煤线数层。
在所有煤层中,单煤层很少,仅C1、C10、C15和C16四层,余皆属复煤层,更确切地说为复杂与单一相交变化的煤层。
1、可采煤层特征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C1、C2、C3、C6、C11、C12、C16,共计7层煤。
其中C6、C16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C1、C2、C3、C11、C12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现将各煤层特征叙述如下:C1煤层:赋存于白果湾组底部,距下覆地层顶界3.79-7.95m,矿区内均有分布,走向长度约2500m,倾向宽度约450m。
该煤层在矿区Ⅴ线和ⅩⅩⅩⅡ线之间内因煤层薄化(煤层厚度0.09-0.35m)不可采其余地段均可采,可采厚度0.77-12.35m(采用厚度,下同),平均厚度3.89m。
顶板为黑色、深灰色炭质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细砂岩为主。
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报告编写提纲

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报告编写提纲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煤层注水可注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煤层注水可注性的定义
2.影响煤层注水可注性的因素
3.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三、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的实验设计与方法
1.实验样本的选取与采集
2.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搭建
3.实验参数的选取与调整
4.实验过程的具体步骤
5.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记录
四、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2.实验结果的呈现与说明
3.煤层注水可注性的评价与判定
五、煤层注水可注性影响因素的讨论
1.温度的影响
2.煤层孔隙结构的影响
3.煤层压力的影响
4.煤层湿度的影响
5.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六、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报告的讨论与展望
1.实验结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2.鉴定方法的优缺点及改进建议
3.煤层注水可注性的潜在问题与挑战
4.未来的研究方向
七、结论
1.煤层注水可注性的鉴定结果
2.实验结果的意义和价值
3.建议和措施
附录
1.实验数据表格
2.实验装置示意图
3.其他相关资料
以上是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报告的编写提纲,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可以适当增减内容和章节。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重逻辑性,确保每一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同时,结合具体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和评价,以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的方法和结果,并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和建议。
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

**************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编制:生产技术科总工程师:矿长:编写日期:2017年2月*******煤矿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102°15’00″、北纬26°55’00″。
矿区有矿山公路3公里经益门镇与川滇(108线)公路干线相接。
煤矿南距会理县城34公里,北距西昌市160公里,到成昆铁路永郎站57公里,交通极为方便。
一、地质构造*******矿井范围内断裂发育,共查明大小断层25条,沉积环节复杂,为山间凹陷陆相沉积,煤层厚度及夹矸在走向和倾向变化极大,地质构造程度为复杂详见下表:二、煤层、煤质************含煤地层为三叠系白果湾组,厚442.76米,含煤16层,自下而上编为C1至C16,广布于本区王家坪、老山坪、打白龙洞、祝家坝、核桃湾以及曾家坪、罗家坪诸地段,主要可采煤层为C1、C2、C3、C6、C11、C12、C16。
各煤层延长1000米至6300米不等,共厚一般在50.32一83.87米。
另一为侏罗系益门组(J1y)砂岩层中夹有煤线数层。
在所有煤层中,单煤层很少,仅C1、C10、C15和C16四层,余皆属复煤层,更确切地说为复杂与单一相交变化的煤层。
1、可采煤层特征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C1、C2、C3、C6、C11、C12、C16,共计7层煤。
其中C6、C16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C1、C2、C3、C11、C12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现将各煤层特征叙述如下:C1煤层:赋存于白果湾组底部,距下覆地层顶界3.79-7.95m,矿区内均有分布,走向长度约2500m,倾向宽度约450m。
该煤层在矿区Ⅴ线和ⅩⅩⅩⅡ线之间内因煤层薄化(煤层厚度0.09-0.35m)不可采其余地段均可采,可采厚度0.77-12.35m(采用厚度,下同),平均厚度3.89m。
顶板为黑色、深灰色炭质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细砂岩为主。
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

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巩义瑶岭煤业有限公司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一)煤层注水原理及要求煤层注水是指在采、掘、巷修等作业前,预先在煤层中施工若干钻孔,通过钻孔注入压力水,使其渗透、扩散入煤体内部,人为地增加煤体的水分,增强煤层黏结性,以减少煤层在采、掘、巷修等作业过程煤尘的产生量和顶煤冒落机率等。
1、注水系统注水系统由矿井防尘管路系统、作业地点注水泵和封孔器及相关连接高压管路等附件组成。
2、注水设备注水设备主要包括钻机、注水泵、封孔器、分流器、高压管、压力表等。
3、注水压力注水压力不超过地层压力而高于煤层的瓦斯压力,目前我矿根据实际情况测试,确定采用的注水泵压力在10MPa左右。
(二)工作面注水测试1、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利用检修班在工作面煤壁每隔6米施工一个注水钻孔,注水钻孔孔深5~8m,每天一个循环,交错布孔。
2、采煤工作面煤层注水孔按以下原则布置。
a.煤厚h≥6m时,注水孔呈三花眼布置,上孔布置于煤壁顶梁0.3m处,孔深不小于6m,15采区仰角不小于300,12采区仰角不小于150;下孔布置于煤壁距底板1m处,孔深不小于6m,15采区仰角150~200,12采区仰角00~50;孔间距均为4m~6m。
b.煤厚3m<h<6m时,注水孔布置于煤壁距顶板0.2m 处,孔间距4m~6m,单孔孔深不小于6m,15采区仰角150~200,12采区仰角00~50。
c.煤厚2m<h<3m时,注水孔布置于煤壁距顶梁0.5m 处,孔间距4m~6m,单孔孔深不小于6m,其角度与煤层赋存角度一致。
3、注水孔采用ZQS-65/2.5手持式气动钻机施工,42×1000mm的双螺纹钻杆配钻头直径Φ44㎜。
4、封孔采用直径Φ38㎜、长度1.0m的水力膨胀式封孔器,封孔深度不小于1.5m,确保封孔质量,注水后封孔器如果取不出,可随采面推进取出。
5、必须保证注水时间,采用多孔注水,于交接班前2小时完成注水工作。
煤层注水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煤层注水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目前,作为世界上防治煤矿煤尘爆炸事故的有效措施,煤层注水作用重大。
经过注水的煤层在生产流程全过程、工作面及回采等方面都能够连续防尘。
同时,煤层注水的有效实施,一方面能够将煤尘事故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扼制,另一方面,对于矽肺病的产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抑制作用。
文章通过对煤层注水方法进行介绍,提出了对其应用在煤矿安全中的效果分析。
标签:煤矿安全;应用效果;煤层注水所谓煤层注水是指在进行回采工作前,预先将若干个钻孔在煤层上打好,通过将压力水向钻孔中注入,在引导其向煤体内部渗透的过程中,使煤体内原有的瓦斯-煤两相体系具有的平衡得以破坏,从而使煤具有的热力学特性、力学特性及物理化学特性等都能够产生变化。
1 对煤层进行注水根据钻孔本身具有的深度,可以将煤层注水分为浅层次注水及深层次注水两种。
其中,深层次注水是指对开展回采工作区域的前方,处于回风口或进风口的位置,要沿着煤层按照倾斜平行的方法对工作面进行打孔,孔洞的深度通常保持在2/3的工作面斜长,孔径则保持在75~100mm之间,然后用橡胶或水泥浆封孔器将孔洞进行密封后,就可以开始注水工作。
相较于浅孔注水,深孔注水往往具有较高的成本,在打钻方面也具有较大困难,因此只能在厚煤层或中厚煤层中使用。
但是,深孔注水也具有较大的预湿范围,能够保持充分湿润。
另一方面,尽管深孔注水不会对开采煤的活动形成影响。
但是,在我国的部分矿区,由于矿区内部的煤层还没有遭受破坏,因而在开展注水活动时,相对较为困难,同时其数量相对较小。
2 作用原理及其具体应用成效2.1 除尘作为在回采工作面活动中具有相对有效性的防尘措施,在对煤层进行注水工作时,水具有的除尘原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2.1.1 将煤体内各个细小环节进行有效的覆盖,从而使开采工作进行中,一旦煤体发生破碎,使颗粒较小的煤尘不断飘飞的现象得以避免。
2.1.2 使煤体内原生煤尘保持湿润,从而使其飞扬能力得以失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天健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沙县源村乡回归煤矿一采区煤层注水可注性论证报告编制单位:金沙县源村乡回归煤矿一采区通风科编制时间:二〇一八年元月一、矿井所在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 (1)二、矿区自然地理情况 (2)三、煤层及地质条件 (2)四、矿井概况 (6)五、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 (7)六、煤层不注水之论证 (9)七、矿井综合防尘措施 (10)八、完善防尘管理制度 (13)一、矿井所在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金沙县源村乡回归煤矿位于金沙县城正东方位,直线距离约50km,行政区划隶属金沙县源村乡管辖。
矿区地理坐标:东径106°35′13″~106°38′24″;北纬27°26′39″~27°27′18″,矿区面积1.4248km2。
矿山距源村乡11km;距沙土镇约22km;经沙土至遵义县三合约42km;经沙土至遵义南站57km,至遵义市城区约70km,交通运输较方便(见插图1)二、矿区自然地理情况1、地形地貌回归煤矿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侵蚀作用为主、切割作用为次的高中山山岳地貌类型。
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南界附近的最高山顶海拔高1020.8m,最低处在矿区的南西角海拔高908m,相对高差为112.8m。
矿区外附近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850m。
矿区山脉走向总体呈南北向排列,与区域地质构造线走向趋于一致。
2、气象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根据金沙县气象站资料,区内年平均最高气温为33.5°C,最低为12.1°C,年降水量为880.2~1824.6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日照时数较少,全年仅在1050~1180小时之间,阴雨天气多达215天。
3、水系矿区位于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上游支流偏岩河东北侧,区内及其附近地表无水库、河流等地表水体存在,仅在矿区西部存在一条自北而南的溪沟,沟水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由大气降雨汇集而成,其流量受大气降雨控制,枯水季节为1~3m3/h甚至干枯,雨季为5~30m3/h。
三、煤层及地质条件(一)地层矿区内及其附近出露地层有: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龙潭组(P3l)、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区内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二叠系中统(P2)茅口组(P2m):出露于矿区西北部边界附近及边界外,为浅灰至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及细晶结构,含腕足类、珊瑚等动物化石及少量燧石结核,出露不全,厚度不详。
与上覆龙潭组(P3l)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上统(P3)(1)龙潭组(P3l):出露于矿区西部,厚90~120m,一般厚100m 左右。
由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细砂岩、粉砂岩、菱铁质灰岩、泥灰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含煤8~12层,含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2层,底部为灰白色铝土质粘土岩。
与上覆长兴组(P3c)地层呈整合接触。
(2)长兴组(P3c):出露于矿区中部,并以陡崖出露于矿区北部边界外。
顶部为深灰色薄层灰岩,层间夹蒙脱石粘土岩薄层;上、下部为灰色中厚至厚层状含燧石灰岩,微晶及细晶结构,层间偶夹泥质条带,具缝合线构造,含较多的燧石结核及动物化石;底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灰岩,富含动物化石,夹较多的灰黑色泥质条带。
本组厚度为42~58m,一般厚50m。
与上覆夜郎组(T1y)地层呈整合接触。
3、三叠系下统(T1)出露于矿区中东部及东部边界外,自上而下分为三段。
(1)上段(九级滩段T1y3)出露于矿区东部边界外的山顶,为灰紫、紫红、黄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间夹浅灰色粉砂质泥岩,底部夹泥灰岩,本段厚为147m~213m,一般为180m,本区出露不全。
(2)中段(玉龙山段T1y2)上部为灰色、浅灰色厚层巨厚层微至细晶灰岩,具有缝合线构造,顶部常见鲕状结构,中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下部为灰色薄层状泥灰岩、灰岩,夹黄褐色钙质泥岩,本段厚为180~200m,一般为190m。
(3)下段(沙堡湾段T1y1)灰、黄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夹浅灰色粉砂质条带,显水平及缓波状层理,上部夹少量灰色薄层泥灰岩。
产辩腮类及菊石化石,本段厚为13~16m,一般厚15m。
4、第四系(Q)主要为黄色、黄褐色残坡积和崩积物,零星分布于山坡及地势低洼处,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厚0~10m,一般厚3.5m。
(二)地质构造矿区位于安底背斜南东翼,总体为一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南东,倾角9°~20°,为缓倾斜岩层,区内未见断裂构造。
矿区内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三)煤层1、煤层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厚度90-120m,一般100m左右。
含煤8-12层,煤层总厚度6.3m,含煤系数6.3%。
其中,可采煤层2层,自上而下为9、12煤层,可采煤层厚度(纯煤)3.7m,可采系数3.6%。
(1)C9煤层位于P3l中部,上距P3c底界一般44.17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1.50m~2.00m,平均1.70m,局部含夹矸1层,结构较简单,较稳定煤层。
直接顶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2)C12煤层位于P3l底部,上距C9煤层57.50m ,下距茅口组(P2m)灰岩顶界3~5m。
煤层厚度1.80~2.50m,平均厚2.00m,含夹矸一般0~2层。
为较稳定煤层。
直接顶板岩层为泥质灰岩(厚4.5~7.2m),有0.10~0.30m厚炭质泥岩伪顶;底板为灰至深灰色铝土质泥岩,受水容易膨胀,发生底鼓。
2、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C9煤层为黑色、块状,贝壳状断口,以亮煤为主,细条带状光亮型;变质程度为无烟煤Ⅶ1阶段。
C12煤层为黑色、块状碎块状为主,少量碎粒状,细条带状半光亮型,变质程度,无烟煤Ⅶ1阶段。
(2)化学性质根据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T15224.1—2010、GB/T15224.2—2010、GB/T15224.3—2010,GB5751—2009),C9煤层为低灰分—低硫分—特高热值煤。
C12煤层为高灰分—中高硫分—中热值煤。
煤层煤质工业分析结果见表一。
四、矿井概况(一)开拓方式、采煤方法1、矿井开拓方式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以一个水平、两个个采区开拓全井田。
矿井水平标高为+850m,+850m标高以上为一采区,+850m标高以下为二采区。
目前矿井仅剩西南翼小部分C9、C12煤层未开采,其它区域已开采完。
2、采煤方法矿井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煤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
3、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根据贵州省能源局黔能源煤炭【2016】24号文件批复,回归煤矿2014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瓦斯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85m³/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8m³/t。
4、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根据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12月编制的《金沙县源村乡回归煤矿C9、C12煤层煤与瓦斯突出灾害评估报告》,在评估范围内回归煤矿C9煤层和C12煤层不具有突出危险性,其测定煤层瓦斯基本突出参数测定详见表二。
5、煤尘爆炸性根据2013年6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回归煤矿C9、C12煤层无煤尘爆炸性。
6、煤炭自燃倾向性根据2013年6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回归煤矿C9、C12煤炭自燃倾向性分类为Ⅲ级,属不易自燃煤层。
7、矿井水属于以岩溶、裂隙充水为主的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
(二)煤层顶底板C9煤层直接顶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C12煤层直接顶板岩层为泥质灰岩,有0.10~0.30m厚炭质泥岩伪顶;底板为灰至深灰色铝土质泥岩。
C9、C12煤层顶板和底板岩性软,受水容易膨胀,发生底鼓。
五、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在工作面回采时会产生大量煤尘,污染环境,给作业工人带来一定的身体危害,长期吸入,会引起尘肺病,因此,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煤层注水是减少采煤工作面粉尘产生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通过煤层注水一般除尘率可达60%~80%,煤尘注水实施较好的工作面,可以将总粉尘浓度减少75%~85%,呼吸性粉尘浓度减少65%以上。
煤层注水是通过钻孔将压力水注入煤层中,使煤层得到预先湿润,增加煤体的水分,减少采煤时粉尘产生的一种技术措施。
(一)测定方法煤层注水可注性判定指标包括:原有水分(W )、孔隙率(n )、吸水率(δ)、坚固性系数(f )的测试计算。
1、原有水分的测定根据勘探地质报告资料,C9煤原有水分为3.06%,C12煤原有水分为2.67%。
2、孔隙率测定根据《MTT1023-2006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方法》7.2孔隙率测定方法,按公式(1)计算:()1001n 12⨯-=ρρ式中:n —孔隙率,%;ρ1—煤样的真密度,g/cm 3;ρ2—煤样的视密度,g/cm 3; 根据勘探地质报告资料,C9煤层的真密度为1.73g/cm 3,视密度为1.53g/cm 3;C12煤层的真密度为1.76g/cm 3,视密度为1.58g/cm 3。
经计算,C9煤层的孔隙率为11.56%,C12煤层的孔隙率为10.23%。
3、吸水率测定根据《MTT1023-2006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方法》7.3吸水率测定方法,按照公式(2)计算:()1001⨯-'=m m δ式中:δ—吸水率,%;m '—煤样自燃饱和吸水后的质量,g ;m —煤样的质量,g 。
经取样计算,C9煤层的吸水率为 3.63%,C12煤层的吸水率为3.72%。
4、坚固性系数根据根据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12月编制的《金沙县源村乡回归煤矿C9、C12煤层煤与瓦斯突出灾害评估报告》,C9煤层的坚固性系数为1.1,C12煤层的坚固性系数为0.85。
(二)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结论C9煤原有水分W 为3.06%,C12煤原有水分W 为2.67%。
C9煤层的孔隙率n 为11.56%,C12煤层的孔隙率n 为10.23%。
C9煤层的吸水率δ为3.63%,C12煤层的吸水率δ为3.72%。
C9煤层的坚固性系数f 为1.1,C12煤层的坚固性系数f 为0.85。
根据《MTT1023-2006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方法》判定规则,煤样测试结果同时满足W ≤4%、n ≥4%、δ≥1%和f ≥0.4四个条件,则判定取样煤层为可注水煤层。
故回归一采区的可采煤层为可注水煤层。
六、煤层不注水之论证1、顶底板条件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六百四十五条相关规定:“井工煤矿采煤工作面应当采取煤层注水防尘措施,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除外:(1)围岩有严重吸水膨胀性质、注水后易造成顶板垮塌或底板变形,或者地质情况复杂、顶板破坏严重,注水后影响采煤安全的煤层;(2)注水后影响采煤安全或造成劳动条件恶化的薄煤层;(3)原有自然水分或防灭火灌浆后水分大于4%的煤层;(4)孔隙率小于4%的煤层;(5)煤层很松软、破碎,打钻孔时易塌孔、难成孔的煤层;(6)采用下行垮落法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或分层开采厚煤层,上层或上分层的采空区采取灌水防尘措施时的下一层或下一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