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11、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
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一、选择与填空1、比较文学首先诞生于19世纪末2、19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诞生,诞生的标志由有三个:一,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二,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三,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3、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
4、叶维廉更注意从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汇总寻找突破点,以清理文学理论架构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寻求共通的文学规律,从而提出了关于“模子”寻根的理由。
5、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出版。
后来古添洪在《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一文中,把这类研究称为“阐发法”。
6、1983年后,台湾陆续出版了叶维廉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11种,可以说是十余年来台港比较文学成果的以此检阅和总结。
7、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
8、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9、法国学派提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中国学派提出阐发研究,苏联学派提出历史类型学。
10、文学三分法:抒情、叙事、戏剧四分法:小说、戏剧、散文、诗歌11、平行研究的主要内容: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12、影响研究分为: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13、(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法国比较文学的领袖梵.第根是这样理解比较文学: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美国比较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雷马克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亚牛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二、名解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年轻学科,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门“显学”。
第一,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种类。
它不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不包括文学创作,而只是一种文学研究;第二,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所有的文学比较并不一定都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具有一定条件的,必须具备“四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第三,比较文学不能泛泛而论所有的文学现象。
拿来比较的事物必须具有差异性又具有同一性,只有把握“差异”与“同一”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在比较中突显事物的规律性与特殊性的目的。
2、什么是影响研究?影响主要是指一个民资文学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外来因素经过消化、吸收、转化,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之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主要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家和民族之间所存在的影响和联系。
3、什么是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平行研究不仅要注意到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似和相同,也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
4、什么是主题学?是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中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
一般说来,主题是指作品中通过形象、情节、意象等艺术因素所体现出来的观念和认识,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可以说,主题是一种抽象的思想观念,而它又与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题材、人物、母题等紧密相连,因而主题研究可以分为母题研究、主题研究、情境研究。
5、什么是主题研究?关注的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具体说就是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它关注的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6、什么是母题?母题是作品中具体的、不能再分解的主题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具有主观倾向性,没有感情色彩,但经过相应的组合,可以形成一定的主题。
7、什么是母题研究?母题是作品中具体的、不能再分解的主题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具有主观倾向性,没有感情色彩,但经过相应的组合,可以形成一定的主题。
母题研究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母题研究”,也就是对上述母题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在它们跨越了国别和民族的界限之后,也就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
第二种是“人物母题研究”,也就是将母题与人物类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8、什么是文类学?文类学研究是指任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9、什么是诗学?“诗学”是一个外来语,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著作《诗学》,以后逐渐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特定称谓。
“诗学”既包括了诗论,也包括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
10、什么是比较诗学?“诗学”既包括了诗论,也包括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
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也采用了这一约定俗成的术语,将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之为“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以文学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
11、什么是形象学?“形象”是比较文学形象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它研究的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文学作品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异族形象,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日本人形象”“晚清文学中的西方形象”等。
12、什么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社会集体想象物”是形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简单的说,就是作家创作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对异国、异族的看法。
13、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类型之一,不属于政治概念,只具有描述意义,想象是否属于意识形态类型,不是由其内容来判断,而主要是由它对一个特定群体所起的整合功能来判断。
比如用“鬼子”来诠释日本人,“鬼子”词语生成的意识形态形象,就是中国人对侵略中国的日本人的“集体记忆”。
按照本民族模式,完全用本社会的话语重塑出的异国形象,就是意识形态形象。
14、什么是乌托邦?正好与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生成的形象相反,它表现为注视者主体向往一个根本不同的“他者”社会,用质疑现实的、离心的、颠覆群体价值观的方式所作出的对异国形象的描述。
15、什么是套话?套话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在当前的形象学研究中占据一定重要的地位。
引申为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民族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如中国人用“老毛子”、“大鼻子”等来指称西方人。
16、什么是阐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借用文学理论模式的比较文学策略和方法。
它是在充分理解、审慎选择和恰当调整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具有跨文化适应性的理论和方法来比较印证、概括、解释别国文,因此使研究成为一种介质、一种对话、一种融合,为进一步的跨文学对话提供可以交流与可理解的话语。
阐发研究应该是双向的或者说是相互的。
三、大题1、“自我”与“他者”的关系p83“自我”与“他者”之间实际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受制于注视者的态度、视角、身份、频次、时间和距离等多重因素。
具体而言,狂热、憎恶、亲善这三种主题对他者的基本态度直接决定了他者的象征模式。
主体在狂热的心态下,将他者放在崇高地位当作迷恋的对象,成为虚构的神话和幻象。
于是他者便具有了无限美好的特征,与此同时,本地文化、社会模式被否定;主体在憎恶的态度中,认为他者是愚昧落后的,于是极力丑化他者。
他者就被轻视,或被描写成邪恶的对自我具有威胁的化身。
而本土文化就显得高人一等。
主体在亲善态度中,自我与他者形成平等亲和的关系,相互客观地承认彼此差异,积极寻求与他者的相互了解、平等对话、尊重对方的个性。
在此种关系形态中,产生的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都是正面形象。
此外,注视者的态度和频次对塑造他者形象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低频次的注视会使他者形象局部化、单维度化、片面化,而高频次的注视有利于他者形象整体化、多维度化。
2、作家(注视者)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p82注视者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作家创造出一个异国形象,绝非个人单纯的行为,它必然会受到所处社会对异国的认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注视者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会形成多重的相互关系,集体表现为引导、复制、批判三种关系形态。
引导是指作家可以通过塑造异国形象,将有关异国的神话强加给本土社会的公共舆论,影响本土民众对异国想象。
如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所谓复制是指作家创造的形象还可以复制一个已经产生的关于异国的神话。
而批判关系是指作家叶可以背离社会集体想象物。
3、巴柔对“形象”的解读p79—85首先,形象是一种想象。
巴柔认为,“异国形象”实际上使一个社会对“他者”的审视和想象,他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注视者”自我对“他者”的审视,一个是“集体想象物”。
巴柔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后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由研究“异国”形象转向“自我”,即形象创造者一方。
其次,形象是一种描述。
形象是对一个文化现实的描述。
巴柔这个描述凸显出了一个“他者”。
再次,形象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叫“套话”。
4、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四跨的表现)(比较文学的三方面):第一,是实际存在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例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体现的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蛙》的影响;鲁迅《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日记体小说则是深受西方日记体小说的影响;第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有时不存在以上所说的“交流与互动”,或者说是“影响与被影响”的“亲缘关系”,但它们却存在着许多及其相似的文学现象。
例如“《茶花女》与《杜十娘》,可以说小仲马和冯梦龙没有血缘关系上的继承关系,在封闭的年代,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信息来往,但就在他们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里,不谋而合地奏响了生命的悲歌。
第三,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是那些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者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等的关系。
例如诗歌与绘画则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律“并不意外者诗就可以取代画,画也可以取代诗,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与画虽说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诗就是诗,画就是画,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绘画史一种直观的、可视的艺术,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而诗是一种非直观的,读者要考想象而得,诗可以表现一幅画、画也可以表现一首诗,但画不能完全表现一首诗,因此,诗歌与绘画之间是相互阐发、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
5、用中外两部作品来说明影响研究p20影响主要是指一个民资文学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外来因素经过消化、吸收、转化,成为本民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以古希腊悲剧及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对曹禺的影响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