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铺麻醉床操作规程

铺麻醉床操作规程

铺麻醉床操作规程一、概述铺麻醉床是麻醉科常见的操作之一,它为手术患者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手术环境。

本文旨在详细描述铺麻醉床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二、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铺麻醉床操作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1.1 检查麻醉床的完好性和安全性,确保床面平整、无杂物,并检查床垫、固定器具等设备的完好情况。

1.2 检查麻醉床的麻醉气体供应情况,确保氧气、笑气等气体充足,并检查气体管路的连接是否牢固。

1.3 检查麻醉床的监护设备,如血压计、心电图仪等,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1.4 准备所需的消毒材料、手术巾等物品,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2. 安置患者2.1 将患者从担架或轮椅转移到麻醉床上,操作人员应注意避免患者受伤。

2.2 将患者的身体平放在麻醉床上,保持头部与身体成45度角,以便于麻醉医生操作。

2.3 使用安全带或固定器具将患者固定在麻醉床上,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稳定。

3. 连接监护设备3.1 将血压计、心电图仪等监护设备连接到患者身上,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数据的准确记录。

3.2 检查监护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并能够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4. 麻醉气体供应4.1 连接氧气、笑气等麻醉气体供应管路到麻醉床上,确保气体供应的畅通和安全。

4.2 调节麻醉气体的流量和浓度,根据麻醉医生的要求进行调整。

5. 消毒和覆盖5.1 使用消毒材料对麻醉床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

5.2 使用手术巾或手术垫覆盖麻醉床,以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6. 完善记录6.1 在患者的病历上详细记录铺麻醉床的操作过程,包括操作时间、操作人员、使用的设备和药物等信息。

6.2 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生命体征,以便于后续的监测和评估。

7. 操作结束7.1 在铺麻醉床操作结束后,对操作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操作环境的卫生。

7.2 关闭麻醉气体供应,断开监护设备的连接,并将设备归位。

麻醉机使用操作规程

麻醉机使用操作规程

麻醉机使用操作规程培训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邱树和一、使用前准备1.开机前首先应检查麻醉机各管路的链接是否正确、可靠、包括麻醉机与钢瓶或中央供气口连接的进气管及病人回路等。

2.打开氧气钢瓶或中央供气阀门,将供气压力调至0.4MP左右。

3.接好电源,打开麻醉机电源、气源总开关,仔细检查整机各部分是否有漏气;确认麻醉机能正常工作后再使用。

二、开机操作程序1、按病人的实际情况,麻醉师应调整好各项参数,如流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一级上下报警值等,然后气体控制器上的手动/机控开关切换到机控位置。

用快速充氧将有机玻璃罩内的呼吸囊升到顶部,接上模拟肺,开启呼吸机试运行。

观察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检测出的各项数据是否正确,若无误则可关闭呼吸机,时麻醉机处于待机状体。

1)使用时将管路接到病人身上,开启呼吸机、析出蒸发罐开关,实施手术病人麻醉。

2)在麻醉过程中,注意观察麻醉监护仪中所得到的各项测量数据,必要时作相应的参数调整。

3)麻醉结束后关闭呼吸机和蒸发罐开关,如有接台手术,应更换经过消毒的病人呼吸管路,并使麻醉机处于待机状态;如无接台手术,则关闭总电源开关和气源开关。

三使用操作要求1、麻醉机应由有资格的麻醉师负责使用,无资格人员不得操作使用。

2、出现各类报警时,应分析报警原因。

如因麻醉机本身故障引起的报警,而无法排除的应马上更换备用机,并通知工程师维修;如属于病人生理参数变化引起的报警,应马上采取必要措施或关机处理。

3、麻醉机使用中,未经麻醉师同意,其他人员不能任意改变设置参数与报警上下限。

四、维护保养要求1、每日手术结束后,需卸下流量传感器模块及病人呼吸管路做维护保养。

建议使用高温高压方式对硅胶吸管路进行消毒。

2、使用中性洗涤剂擦拭主机各表面的污垢。

3、尽可能用多个流量传感器,轮流在不同的病人之间或长时间手术中更换使用,以延长传感器的寿命。

流量传感器,需使用低压流量的纯氧将其吹干,以保持干燥。

如果去除积水后仍不能正常工作,而更换了传感器及工作正常,说明原流量传感器需报废。

麻醉科诊疗规范

麻醉科诊疗规范

医院麻醉科诊疗规*麻醉准备与记录1、术前访视事项:〔1〕麻醉医师于术前1日访视病人,特殊病人及时会诊,以便做好术前准备。

〔2〕术前访视内容包括:1〕全面了解病人疾病和安康状况,心肺肝肾功能和各种检查结果。

2〕特殊病人术前准备是否充分。

3〕手术部位及体位要求。

4〕进展必要的体格检查。

5〕进展麻醉相关的特殊体查:如椎管内阻滞麻醉查脊柱情况,全身麻醉注意口齿、气管、颈长和头的活动度等,其他如动静脉穿刺条件的判断,肿瘤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等。

〔3〕麻醉前心理干预:了解病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和对麻醉的要求,给予细心合理的解释,消除病人紧*恐惧感。

〔4〕根据病人病史和检查结果,拟定麻醉方法。

〔5〕术前准备麻醉所需用具和麻醉机。

〔6〕麻醉前准备不完善者,应向主管医师提出,完善检查和准备,假设估计麻醉有困难或高度危险时,应于手术前一日向病房和麻醉科上级医师提出,共同协商解决,必要时向医务科汇报。

〔7〕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麻醉医师应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拟采用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可能发生的意外等风险,并如实答复对方的提问,在确认病人和家属对此麻醉知情和自愿其风险的前提下签名。

2、麻醉前考前须知:〔1〕手术当日麻醉前必须检查氧气、笑气〔氧化亚氮〕、吸引器,并正确接通气源。

〔2〕全身麻醉前应检查麻醉机是否运转正常、麻醉用具齐备。

〔3〕根底麻醉、静脉全身麻醉必备气管内插管等抢救器具。

〔4〕椎管内阻滞麻醉所用麻醉包,使用前检查消毒日期。

〔5〕麻醉前首先开放静脉,保证输液通路〔小儿不合作者可在根底麻醉后行静脉穿刺〕。

〔6〕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后再行麻醉操作。

〔7〕严格无菌操作,麻醉前施麻醉者应洗净双手,防止穿插感染。

〔8〕剖腹产麻醉时备好新生儿抢救设备,便于协助产科医师进展新生儿抢救。

〔9〕气管内插管或各种穿刺两次以上均未成功者,应由上级医师接手操作,假设仍遇困难者应请示主任协助和指导解决。

〔10〕凡经术前讨论的疑难重危病人,应按集体讨论意见方案实施麻醉。

有创呼吸机使用操作规程评分标准

有创呼吸机使用操作规程评分标准
有创呼吸机使用操作规程评分
扣分
一、操作前准备
1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呼吸机、人工鼻过滤器呼 吸机管道一套、湿化器、灭菌水- 器底座、测试肺、快速手消毒液、
(10)
2
-8
瓶、湿 听诊器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缺一件扣分,一件不符合要求扣 .化
二、评估
1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意义
2、患者病情及合作程度、环境舒适
未查对扣分,缺一项扣分
未解释扣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未洗手2分
安装不正确分,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JS作手法不正确扣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表参数调整不当一项扣
未核对扣分,未解释扌分
乎用物漏一件1分,一项不符合要2分扣 动

四、评价
1动作轻柔、准确、节力、操作熟
2、整理用物
(5)热练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未整理用物扣分
总分:100分得分: 分
累计扣分:分

未解释扣5分,评估不全扌2分
三、操作流程
1携带用物至病人床旁桌上号姓名, 医嘱。
2、向病人解释注意事项,取得合作3连接呼吸机电源和调源呼吸机万 臂支架,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
4安装吸入端和呼出端过滤接湿化; 和呼吸管路,湿化器内加入无菌蒸 黑线,调整积水杯于最低位。
5打开电源开关键开电源开关进入 定界面
6设疋参数,评估患者的病情,设 的病情相适应的初始参数。
8核对患者信息患者解释操作的目 意义。
9呼吸机与病人连接,观察记录, 机模式和参数,呼吸状况,病人的 度、双肺呼吸音、气管套囊是否漏 是否同步生命体征:意识、面O血 气分析、电解质指标。
(80)
10
乍。5
'向5

铺麻醉床操作规程

铺麻醉床操作规程

铺麻醉床操作规程一、引言铺麻醉床是医院麻醉科常用的设备,用于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麻醉环境。

为了确保麻醉床的正确使用和操作,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不适和风险,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医院麻醉科的医护人员,包括麻醉医师、麻醉护士等。

三、操作要求1. 麻醉床的准备(1)在手术前,确保麻醉床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已经完成。

(2)检查麻醉床的各个部位是否完好,如床垫、床架、扶手、安全带等。

(3)检查麻醉床的电源是否正常,各个控制按钮是否灵活可用。

2. 患者的安置(1)在患者到达手术室后,将其转移到麻醉床上。

(2)确保患者的身体平躺在麻醉床上,头部稍微抬高。

(3)根据患者的身高和体型,调整麻醉床的高度和角度,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手术操作的便利性。

(4)将麻醉床的安全带固定在患者的身体上,确保患者的安全。

3. 麻醉床的调节(1)根据手术的需要,调节麻醉床的角度和位置,以便医生和麻醉人员更好地进行操作。

(2)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舒适度,调节麻醉床的床垫硬度和软度,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4. 麻醉床的固定(1)在手术过程中,确保麻醉床的固定装置牢固可靠,以防止患者在手术中滑动或摔落。

(2)根据手术的需要,调整麻醉床的固定装置,确保患者的身体稳定。

5. 麻醉床的清洁和维护(1)在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洁麻醉床的各个部位,包括床垫、床架、扶手等。

(2)定期检查麻醉床的电源和控制系统,确保其正常工作。

(3)定期对麻醉床进行维护和保养,包括润滑各个可动部位、更换损坏的零部件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1. 在操作麻醉床时,应注意自身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在患者安置和调节麻醉床时,应细心、耐心,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在使用麻醉床前,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

4.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床的角度和位置,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五、操作规程的执行和监督1. 执行本操作规程的责任由麻醉科的相关人员承担。

有创呼吸机使用操作规程

有创呼吸机使用操作规程

有创呼吸机使用操作规程
一、操作流程
开机自检→连接模拟肺→初步设定通气参数→连接人工气道→通气→观察疗效→1小时后做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再次调节呼吸机参数;
二、操作常规
1. 连接电源、空气源、氧气源;
2. 连接消毒好的呼吸机管路;
3. 向湿化器罐内加注无菌蒸馏水至标志线,调节湿化器温度,预设吸气气流温度35~38℃;
4. 开机,并进行使用前自检;
5. 自检结束后,尊医嘱设定各项参数;
6. 连接呼吸机与人工气道,按下开启键开启呼吸机;
7. 停止使用呼吸机时,将呼吸机与人工气道断开,关闭呼吸机和湿化罐电源,脱开气源,机器表面擦拭,管道消毒后放置备用;
三、注意事项
1. 只有经过培训的人员才能操作呼吸机;
2. 安装及拆卸病人呼吸管路时应轻拿轻放;
3. 湿化罐进气口转接头应先与硅胶管连接好之后再与湿化罐连接;
4. 每天使用之前必须做使用前检测,即使电池项也不能跳过;在任何一项检测没有通过的情况下都不准使用该呼吸机,并应及时通知医疗设备部门;
5. 不能使用测试管以外的任何管路进行使用前检测;
6. 雾化时务必关闭湿化器,并在呼出盒进行端接上细菌过滤器;
7. 管路拆卸后温度探头及加热丝连接务必妥善收藏;
8. 呼吸机在使用之前必须自检;。

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刘金锋
2004.4.12
批准人
批准日期
李文志
2004.4.15
麻醉科标准操作规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文件编码:GC - 0620
版次:第1版
部门:麻醉专业
页码:第2页共2页
名称:颈内静脉穿刺术的操作规程
参考依据:现代麻醉学(第三版)。
起草人
起草日期
崔晓光
2004.4.5
批准人
批准日期
李文志
2004.4.15
麻醉科标准操作规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文件编码:GC - 0619
版次:第1版
部门:麻醉专业
页码:第1页共2页
名称:有创动脉血压测量标准操作规程
操作方法
1、有创动脉血压是监测血压的最有效方法,尤其是低血压时,同时也方便动脉采血。
2、操作方法:
(一)测量方法
1.零点调节将测压管刻度上的“0”调到与右心房同一水平位(相当于平卧位时腋中线第四肋间),或者同水平仪标定右心房水平在测压管上的读数,该读数就是零点。
2.确定管道通畅
(1)回血顺利
(2)液面随呼吸上下波动。
3.测压
(1)转动三通,使输液管与测压管相通,液面在测压管内上升,液面要高于病人实际的中心静脉压值,同时不能从上端管口流出。
1、前路:平卧,头略转向对侧,操作者的左手中、示指在中线旁开约3cm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内推开颈总动脉,确认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进针,针干与皮肤呈30-45度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常在胸琐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静脉。
2、中路:胸锁乳突肌下端胸骨头和锁骨头与锁骨上缘组成一个三角,称胸锁乳突肌三角,颈内静脉正好位于此三角的中心位置。在三角形的顶端处约离锁骨上缘2-3横指作为进针点,针干与皮肤呈30度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尾端。若试探未成功,针尖向外偏斜5-10度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的后缘,常能成功。

有创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有创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有创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引言有创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它可以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帮助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本文档旨在规范有创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操作流程,并提供评分标准,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操作规程2.1 设备准备- 确保使用的有创血氧饱和度监测设备功能正常,并经过校准。

- 准备适当的有创血氧饱和度监测传感器,确保传感器表面干净,无损伤。

- 保证现场环境整洁、明亮,且温度适宜。

2.2 患者准备- 在操作有创血氧饱和度监测之前,必须确认患者的身份并向其解释操作过程。

- 帮助患者调整至舒适位置,将监测传感器正确安装在患者身体上。

2.3 操作流程1. 打开有创血氧饱和度监测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将监测传感器与设备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3. 在监测设备上设置血氧饱和度监测参数,并将参数调整到适宜范围。

4. 将监测传感器正确安装在患者身体上,确保传感器与患者的皮肤完全贴合。

5. 确认设备与传感器的连接是否稳固,避免连接松脱。

6. 开始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7. 在监测过程中,随时观察设备指标变化,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8. 定期检查传感器的状态,如发现损坏或脱落,及时更换或调整。

9. 在监测结束后,将设备和传感器进行清洁和消毒。

三、评分标准为了确保有创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制定了以下评分标准:1. 操作流程准确性:操作流程是否按照规程进行,是否准确无误。

2. 设备使用规范性:设备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3. 监测数据准确性:监测记录的数据是否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符。

4. 传感器状态检查:传感器的状态是否良好,是否出现损坏或脱落现象。

5. 清洁和消毒操作:设备和传感器的清洁和消毒操作是否符合相应的规范和要求。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进行评估,评分结果应作为操作准确性和操作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一、中心静脉穿刺常规(一)适应症:1、各类重症休克、脱水、失血和容量不足者。

2、心肺功能不全者。

3、各类心血管手术及其他大而复杂的手术。

4、大量输血和换血疗法。

5、长期静脉输液、给药和静脉高营养疗法。

6、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

(二)禁忌证:1、血小板减少或其他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避免行颈及锁骨下静脉穿刺,以免操作中误伤动脉引起局部巨大血肿。

有条件者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

2、局部皮肤感染者应另选穿刺部位。

3、血气胸患者应避免行颈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三)中心静脉置管途径:首选颈静脉,其次为股静脉、颈外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四)深静脉穿刺操作常规:1、患者评估:适应症,有无相对禁忌症,凝血功能,胸片,评估胸部颈部解剖结构。

2、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用物:深静脉穿刺包,2%利多卡因,肝素钠等。

4、操作方法:摆体位、定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不同部位选择操作方法。

具体如下:(1)、颈静脉穿刺操作方法优点;最常用的中心静脉插管途径之一。

穿刺和插管较容易成功,损伤胸膜和动脉几率较小,相对安全。

缺点:穿刺时体位要求较严格(头低位),对心力衰竭、肺水肿、哮喘等不能平卧的患者不适宜。

导管及接头固定在患者颈部,颈部活动受限。

颈静脉解剖:从颅底颈静脉孔穿出,进入颈血管鞘,与颈和颈总动脉伴行。

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侧、颈动脉后方。

中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个头的后方,颈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

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三角间隙,颈总动脉的前外侧,最后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注意:因为:左侧颈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另有粗大的胸导管汇入。

所以:若行左侧穿刺,易损伤胸导管。

颈静脉穿刺最好选右侧(其胸导管细小,损伤机会小)穿刺路径前侧、后侧和中间路径三种,以中间路径最常用。

中间路径:由于颈静脉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个头之间的三角间隙,解剖标志明显,且在颈总动脉的前外侧下行,穿刺时不易损伤动脉,故此为最佳部位。

以三角间隙的顶点(锁骨上缘上方3.5-4cm)处为穿刺进针点,进针指向同侧乳头,与皮肤成25-30度夹角,紧靠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侧缘进针。

进针深度:因患者颈长短和胖瘦而异,瘦小患者较表浅,一般进针1.5-4cm 能穿到静脉,最深以针尖不超过锁骨上缘为度。

太深损伤胸膜顶而引起气胸或穿入其他血管,刺破锁骨下动脉而引起血胸或纵隔血肿。

操作方法1、患者去枕平卧,头低15至20度,头转向对侧,术者站立于床头进行操作。

2、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围:上—自下领缘,下—至乳头平面,外—到颈后、肩峰和腋前线,—齐对侧锁骨中线。

3、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所有用物:穿刺针、深静脉导管、肝素锁、导丝套,并认真排空气体,准备好处于备用状态。

4、用2%利多卡因3-4ml做好皮丘和局部浸润麻醉,并用局麻针试穿,以探明颈静脉位置和深度(全身麻醉状态下无需)。

5、用5ml注射器抽取肝素生理盐水3-4ml,接上穿刺针,排尽空气,右手拇指和食指持穿刺针柄进行穿刺(以局麻时掌握的方向和深度),边进针边回抽。

6、穿到颈静脉后,沿静脉走向再进针0.5cm(注意角度避免对穿过静脉),检查回血好,证实确在静脉后(回抽通畅,血液呈暗红色压力不高,停止回抽时注射器活塞不被自动推出),左手掌稳针芯和与之相连接的注射器不动,右手将导丝送入穿刺针芯,顺利送入20-25cm,将穿刺针沿导丝缓慢退出,见到导丝时左手固定好导丝,随后右手即可快速完全退出套管针,即将退至导丝尾部时,待左手食指和拇指及时夹住导丝尾部后才完全退尽。

7、右手持已肝素化的静脉导管尖部将导丝逐步穿过管芯,直至导管进入12-15cm为止,退出导丝(退出导丝要装入导丝套中)。

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检查回血通畅,置管深度合适;最后将导管在附近穿刺点处环形固定。

注意事项:1、颈静脉穿刺进针深度一般为1.5-3cm,胖者2-4cm。

若进针>4cm仍未抽到回血,则可能是:进针方向与角度不合适;或因静脉力过低,被推扁后对穿过静脉。

处理:此时不宜再盲目进针,而应徐徐退出,边退边回抽,退至皮下,调整方向或角度后再进针;有时在退针过程中可抽到回血,证明已对穿过静脉,多因穿刺与静脉间角度过大所致;若回血很通畅,可试放置导丝,若放入困难或已形成血肿,则应拔出穿刺针,压迫数分钟后再重新穿刺。

2、从穿刺点到右心房距离,成人为15-20cm,与身材有关。

中心静脉插管深度以导管尖在上腔静脉为宜,女12-14cm,男13-15cm。

插管太深而进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可引起心律失常或测压不准确。

插管操作时,导丝宜先多插入数厘米,放导丝有阻力时,不能盲目继续,要弄清楚原因,必要时退出重新穿刺。

若检查导管回血不畅,可能与导管打折或转向所致,还需边回抽边慢慢退管,直至回血很好,调整好所需深度后再固定。

3、穿刺、置管全过程要注意避免空气进入静脉,尤其是CVP很低的患者或深吸气时空气很容易从敞开的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引起气栓。

对策:穿刺时应连接注射器,移开注射器时应立即用手指暂时堵住针尾,最好于患者呼气时期插管。

或穿刺导管进入导丝时另一腔要夹闭,以防止空气进入。

(2)、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操作方法优点:导管容易固定,不影响病人头颈活动。

缺点:可能损伤胸膜顶而引起气胸;刺破锁骨下动脉,因不宜压迫止血可能形成较大颈部或纵膈血肿甚至血胸;对策:熟悉解剖结构,技术熟练和轻柔仔细,使并发症降至最低;解剖特点: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长约3-4cm,直径1-2cm。

起于第1肋骨外侧缘,于前斜角肌的前方跨过第一肋骨(在该肌后方为锁骨下动脉),在锁骨1/ 3段的后方和第l肋骨的上前方之间行走,至胸—肋—锁关节的后方与颈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在锁骨下动静脉后方、肋骨深面为胸膜顶、膈神经及胸廓动脉等重要结构,穿刺时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相应结构。

穿刺针与进针方向:锁骨下法:穿刺点位于锁骨中点(或偏1-1.5cm)下缘0.5-1cm 处。

刚进针时角度可稍大(约45度),进到锁骨后转为平顺,针尖指向胸骨切迹。

如未穿到静脉,再次进针时针尖指向可在胸骨切迹和喉结之间的围调整),针尾与胸廓夹角为15-25度,进针3-4cm,多可穿到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法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位患者去枕平卧,上肢平放于体侧,头转向对侧,在两肩胛之间脊柱正中垫一小柱形枕——穿刺侧肩关节尽量下垂。

术者:穿刺侧床边操作;器械物品准备和消毒围与颈静脉穿刺插管相同;进穿刺针放置导丝1、穿刺针进到锁骨面后,需立即调整角度,使针尾与皮肤夹角<30度,边进针边回抽。

注意:不可垂直刺入或进针角度过大,以免刺破胸膜引起气胸或血气胸。

若进针>4cm ,仍未穿到静脉,应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角度和方向再进针。

进针时应一气呵成,中途方向不可随意变动,否则导丝易打折。

2、穿到静脉后,左手稳住穿刺针,右手(拇指食指)从侧孔送导丝约15—20cm随后退穿刺针。

左手无名指固定进针点处的导丝(夹纱布),右手逐渐退出穿刺针,快退尽时,尽量用左手拇食指夹住导丝头,此后,右手穿刺针方可完全拔出。

3、扩皮下隧道右手将扩管针套入导丝,至皮下时缓慢推进约3—4cm后缓缓退出,左手依然固定好导丝。

4、放置导管深静脉导管尖端,将导丝穿进导管中,经进针点时,小心过皮,谨慎通过导丝,如遇阻力,应缓慢进行,或减少进入的幅度,不能硬来。

注意不进导丝的另一腔要用夹子夹闭,以免进气。

待导管顺利进入15cm后,开始左手固定导管,右手退导丝(注意将导丝收进导丝套中)。

5、退出导丝放置导管并处理导管导丝完全退出后,立即用肝素盐水冲洗管腔,并用夹子夹闭,以免进气而气栓。

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检查回血通畅,置管深度合适后将导管在附近穿刺点处环形固定。

注意事项:1、穿刺中若回抽到气体,或患者出现呛咳、胸部疼痛、气紧等症状,提示可能有胸膜损伤,应立即停止穿刺,退出穿刺针。

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胸片检查了解肺压缩情况或行胸腔闭式引流。

2、锁骨下动脉位于锁骨下静脉后上方,穿刺角度过大可能穿入动脉,应尽量避免。

万一穿破,术者可将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分别在锁骨的上下缘加垫压迫,持续压迫15分钟以上。

由于受锁骨限制,压迫止血方法不宜凑效,往往在颈根部形成血肿,轻者可不影响呼吸,但使同侧再穿刺困难,可改行对侧穿刺。

3、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血肿可能较大以致压迫、推移气管或向纵隔及胸腔蔓延,对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以贵要静脉穿刺插管或股静脉穿刺插管较为安全。

4、插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插管困难的发生率为3%—5%(初学者可能更高),而颈静脉和股静脉穿刺却极少发生。

与锁骨下静脉及其周围结构特点有关,也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A.穿刺静脉刚过静脉壁而斜面尚未完全进入,虽然也能回抽到血,但放导丝退针芯时容易脱落随之滑出,插不进中心静脉导管。

B.由于受锁骨和骨性胸廓的限制,穿刺针与锁骨下静脉之间有一交角,而且穿刺到静脉后,不似颈静脉和股静脉穿刺那样可将导丝沿静脉走向送入。

对策:掌握好进针深度甚为重要,刺入过深,可能对穿过静脉;过浅,可能不易放入导丝。

一般以抽到回血后再将穿刺针顺着静脉送进0.5cm,不超过0.8cm为度,并检查回血通畅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从侧孔放入导丝,待顺利放入导丝20cm后,再以右手缓缓退出穿刺针,一旦穿刺针渐退至进针点时,左手要感受导丝,立即固定好,右手方可快速退出穿刺针。

5、遇放置导丝有阻力时,不可盲目用力硬插:A.根据导丝进入的深度判断已进入的深度,若导丝前端刚到达穿刺针远端即遇阻力,表明导丝未进入血管或己滑脱出静脉。

处理:退出导丝,用注射器回抽,若无回血,证明穿刺针己不在血管,应将穿刺针退至皮下,再重新穿刺。

B.导丝前端在静脉转向、折叠或打结均可使插管阻力增加,且抽不到回血。

处理:保持穿刺针位置不变,缓缓退出导丝,看清导丝状况,若无扭曲,再次无阻力感觉时缓缓送入导丝,若仍有阻力则表明很可能有解剖结构变异,应连穿刺针一同拔出,改换插管位置,重新穿刺。

6、沿导丝放置导管时出现阻力,难以深入,可能与锁骨和第一肋骨间隙过窄有关,皮下隧道扩管不够有关。

处理:应缓慢、每次右手拇食指持导管仅距进针点0.5cm,且每次推送递进0.5cm,若顺利则继续前进,仍不顺利则需退出导管,换扩管针扩大皮下隧道,再换导管,按上述方法推进导管。

(五)、中心静脉压监测常规中心静脉压监测是危重病人床旁监测、抢救和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可以了解患者循环血容量水平,帮助判断心功能,指导治疗和评估治疗效果。

适用于任何已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需对体液、循环、呼吸等多器官功能进行评估。

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后连接换能器或接三通接头后连测压管,常规进行有创中心静脉压监测,以保证数据获得的稳定性。

二、动脉穿刺常规(一)适应症●危重病人监测:各类严重休克、心肺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复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