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微课程学习任务单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杜甫《绝句》优秀教案二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杜甫《绝句》优秀教案二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杜甫《绝句》优秀教案二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1、学生按要求自学。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

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绝句》(杜甫)教案

《绝句》(杜甫)教案

《绝句》(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绝句》这首诗。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人杜甫的图片、诗歌全文、字词解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杜甫的图片,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绝句》。

2. 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

(2)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其他杜甫的诗作,学生选择一首进行欣赏和分析。

(2)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小结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背诵《绝句》,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绝句》(杜甫)教案

《绝句》(杜甫)教案

《绝句》(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绝句》。

(2)理解《绝句》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杜甫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杜甫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绝句》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绝句》。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入《绝句》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绝句》。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绝句》。

3. 字词解析:(1)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4. 句子结构分析:(1)分析诗歌的句子结构。

(2)解释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5. 意境与情感理解:(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6. 写作练习:(1)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仿写《绝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绝句》与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

《杜甫·绝句》教案

《杜甫·绝句》教案

《杜甫·绝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甫·绝句》的内容,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杜甫·绝句》的意境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杜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杜甫·绝句》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2. 准备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3.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杜甫·绝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如修辞手法、艺术特色等。

5. 诗歌解析:教师对《杜甫·绝句》进行详细解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杜甫·绝句》,并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

9. 板书设计: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杜甫·绝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0.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杜甫·绝句》的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的体会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杜甫的其他著名绝句,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

2. 代其他诗人的绝句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第1课《古诗三首 绝句》(学习任务单)-三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第1课《古诗三首 绝句》(学习任务单)-三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学习任务单)-三年级语文下册部
编版
学习目标
1.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与韵律;
2.学习三首《绝句》的内容及意义;
3.学会朗读和背诵《绝句》。

课前预习
1.预习《绝句》三首的课文;
2.学习古诗基本知识。

课堂学习
导入
老师出示三张图片,分别是“满江红·题都城南庄”、“静夜思”和“登高”。

同学们观察图片,猜测这些图片与课文有何关系。

学习《绝句》
1.老师讲解“绝句”的定义,介绍绝句的韵律及构成要素;
2.学习《绝句》三首的内容,了解每首诗词的背景故事以及意义。

朗读、背诵《绝句》
同学们读课文,学习怎么朗读、背诵《绝句》。

老师可以给出背诵要求,比如要求背出一首或全部三首诗歌。

课后练习
1.记下古诗《绝句》的构成要素;
2.完成学生用书中的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结
本课学会了古诗《绝句》的构成要素,了解了三首诗歌的故事和意义。

同时,同学们也练习了朗读、背诵等口头表达的技能,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绝句》(杜甫)教学教案

《绝句》(杜甫)教学教案

《绝句》(杜甫)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绝句》这首诗。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通过写作和表达,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创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杜甫及其作品的欣赏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介绍《绝句》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解析1. 逐句解析《绝句》的词义和意义。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3.2 诗歌解析1. 逐句解析《绝句》的词义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3.3 讨论与思考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与写作1. 评估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作业的质量。

2. 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与参考书1. 杜甫的《绝句》原文及其注释。

2. 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选集。

5.2 多媒体与教具1. 课件和教案。

2. 杜甫的画像或相关图片。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诗歌朗读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6.2 诗歌表演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表演,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言来展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读诗歌,展现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第七章:拓展与延伸7.1 诗歌创作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选择绝句的形式,题材和内容可以自由发挥。

《绝句》(杜甫)教案

《绝句》(杜甫)教案

《绝句》(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绝句》这首诗;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欣赏绝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绝句》的诗意理解和诗词鉴赏。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境美和韵律美的鉴赏。

2. 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绝句》全文、杜甫的生平介绍、诗词鉴赏分析等。

2. 学生准备《绝句》全文,提前阅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诗歌讲解:教师逐句讲解《绝句》的诗意,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诗词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欣赏《绝句》,分析其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绝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绝句》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绝句》,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分析诗句中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其他绝句作品,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分析其创作特点和风格差异。

2. 文化延伸:教师介绍唐代绝句的发展历程,以及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帮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七、课堂练习:1. 学生现场背诵《绝句》,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2. 教师选取几篇学生写的鉴赏文章,进行点评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课后作业:1. 背诵杜甫的其他绝句作品,加深对杜甫诗歌的理解。

2. 深入研究杜甫的生平事迹,了解其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

《绝句》(杜甫)教学教案

《绝句》(杜甫)教学教案

《绝句》(杜甫)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绝句》的内容,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绝句》的意境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绝句》全文及其注释、译文;杜甫生平介绍资料;相关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2. 学生准备:预习《绝句》,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朗读《绝句》: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句:分析诗句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和杜甫的思想感情,分享各自的感悟。

5. 欣赏与借鉴:引导学生从杜甫的诗歌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绝句。

6. 总结: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五、作业布置1. 背诵《绝句》。

2. 写一篇关于《绝句》的鉴赏短文。

3. 创作一首自己的绝句,可以是写景、咏物、抒情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绝句》的意境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绝句》的意义和美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杜甫的《绝句》为例,讲解古代诗词的创作技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杜甫的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绝句》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杜甫·绝句》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2.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3.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诗人情感。
(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二)课中思考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2.在课本划线打圈,理解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
(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暂不布置
五、学习困惑
暂无
(2)用波浪线划出诗中表示数量的词语。
(3)用直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3.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1)“黄鹤”“翠柳”“白鹭”“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都加了一个什么词呢?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5.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二、学习资源
杜甫课外作品《春望》《咏怀古迹》《三吏三别》;巩固练习
三、学习方法
1.请同学认真观看课件并完成巩固习题。
2.请同学落实背诵任务并默写全文。
四、学习任务
(一)课前讨论
1.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
(“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