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园林艺术——6.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5.明暗对比
• 由于光线的强弱,造成景物、环境的明暗, 进而引发游人不同的感受。明,给人开朗活 泼的感觉;暗,给人以幽静柔和的感觉
• 明暗对比强的景物令人有轻快的、振奋的感 受,明暗对比弱的景物则令人有柔和、沉郁 的感受
• 由暗入明,感觉放松,由明入暗,感觉压抑
6.虚实对比
• 园林绿地中的虚实常指园林中的实墙与空 间,密林与疏林、草地,山与水的对比等
3.方向对比
• 在园林的形体、空间和立面的处理中,常运 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对比,以丰富园景。
• 如山水的对比,乔木和绿篱的对比等都是运 用水平与垂直线条方向上的对比。
挺拔的塔矗立在开阔的水边,产生明显的
方向对比,体现了空间的深远、开阔
4.空间开闭对比
• 在空间处理上,开敞的空间和闭锁的空间 可形成对比。如园林绿地中利用空间的收 放开合,形成敞景与聚景的对比,开朗风 景与闭锁风景共存于园林之中,相互对比 ,彼此烘托,视线忽远忽近,忽放忽收, 可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引人入胜。
• 是指利用构图元素之间的动静关系达到突 出主体的目的,静中的动,或动中的静, 都可以形成对比关系。
• 五、渐变
渐变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 用在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 感,是一种有顺序、有节奏的变化。渐变的 程度在设计中非常重要,渐变的程度太大, 速度太快,就容易失去渐变所特有的规律性 的效果,给人以不连贯和视觉上的跃动感。 反之,如果渐变的程度太慢,会变生重复之 感,但慢的渐变在设计中会显示出细致的效 果。
• 形体的大小、质感 、方向、色调可以是 变化的因素,同样地,形象特征的统一、 色彩的统一、方向的统一、明暗的统一等 等也可以帮助我们对整体的把握
• ⒈形式的统一 • ⒉材料的统一 • ⒊线条的统一 • ⒋花木的多样化的统一 • ⒌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园林艺术构图的基

园林艺术是多样性、综合性的艺术,但主 要是以造型艺术为主,而构图有组合、联 系、布局的意思。包括平面构图和立体构 图,既包括静态构图也包括动态构图。 在园林绿地中,将各种物质材料和时空因 素组合成具有审美意义的平面图案、立体 空间景观、动态空间景观序列以及最终成 为美好和谐的园林整体环境的创作行为和 过程,称为园林艺术构图。 在这过程中必须遵循艺术法则,包括形式 美法则和意境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
一.多样与统一 最重要的法则,多样统一也称有机统一, 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若干 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 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从各部分看出差异 看出多样性和变化,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看出和谐与秩序。
在园林中的应用: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型、 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 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 觉。十分相似会产生整齐庄严地感觉,但 过分一致又觉得单板、郁闷、单调。 如整齐统一:单纯的,没有明显的差异, 美学特征是庄重、威严、力量,秩序感。
三.均衡与稳定
重力影响,建筑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 与重力作斗争的产物。人们从自然现象中 意识到想要保持均衡与稳定,就要具备像 山那样上小下大,像人一样左右对称。 以静态均衡来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 是对称形式,一种是不对称形式。 除静态以外,有很多现象是依靠运动来求 得平衡,一旦运动终止,平衡的条件将随 之消失——动态均衡。
运用尺寸规律进行设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位尺寸引进法 2人的习惯尺寸法 3横度尺设计法 4尺寸与环境的相对关系
六 主体与从属
位置:主景升高,主轴线交点上,空间构 图中心 植物配置:主体树体高大,配景树以矮灌 木为主 建筑:主体升高,绿化陪衬
二.对比与调和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 D、空间对比:在空间处理上,开敞的空间和闭锁的空间可形成对比。如园林绿地中 利用空间的收放开合,形成敞景与聚景的对比,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共存于园林之中, 相互对比,彼此烘托,视线忽远忽近,忽放忽收,可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引人入胜。
• E、明暗对比:由于光线的强弱,造成景物、环境的明暗,进而引发游人不同的感受, 明,给人开朗活泼的感觉;暗,给人以幽静柔和的感觉。
• 明暗对比强的景物令人有轻快的、振奋的感受,明暗对比弱的景物则令人有柔和、沉 郁的感受,由暗入明,感觉放松,由明入暗,感觉压抑。
• F、虚实对比:园林绿地中的虚实常指园林中的实墙与空间,密林与疏林、草地,山 与水的对比等。
路的颜色和四周形成鲜明的对比
挺拔的塔矗立在开阔的水边,产生明显 的方向对比,体现了空间的深远、开阔
虚实空间对比
疏密空间对比
近似协调
用方形、长方 形组合的庭园绿 地,显得总体调 和统一,又有大 小、高低、色彩 的变化。
三、节奏与韵律
• 节奏产生于人本身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步行等。在建筑和风景园林 中,节奏就是景物简单的反复连续出现,通过时间的运动而产生美感,如灯 杆、花坛、行道树等。
• 对比和调和,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矛盾状态,它体现出事物存在的差异 性,所不同的是,“调和”是在事物的差异性中求“同”,“对比” 是在事物的差异性中求“异”。“调和”是把两个相当的东西并在一 起,使人感到融合、协调,在变化中求得一致;“对比”则是把两种 极不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富于层次美。在园 林构图中,任何两种景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差异程度明显的, 各自特点就会显得突出,对比鲜明;差异程度小的,显得平缓、和谐, 具有整体效果。所以,园林景物的对比到调和统一,是一种差异程度 的变化。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_OK

景物本身宽与高的比例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1:1 1:1.68(黄金比例)
1:1.414 1:1.732
1:2 1:2.236
具有端正感 具有稳健感 具有豪华感 具有轻快感
具有俊俏感
具有向上感
29
比例与尺度
30
在大空间里赏景 会有雄伟、壮观 之感
31
在习惯大小的
空间里赏景会
感到自然、舒
适
32
次美。在园林构图中,任何两种景物之间都存在
一定的差异性,差异程度明显的,各自特点就会
显得突出,对比鲜明;差异程度小的,显得平缓、
和谐,具有整体效果。所以,园林景物的对比到
调和统一,是一种差异程度的变化。
12
路的颜色和四周形成鲜明的对比
13
14
挺拔的塔矗立在开阔的水边,产生明显
的方向对比,体现了空间的深远、开阔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1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 一、变化与统一 • 二、对比与调和 • 三、韵律与节奏 • 四、比例与尺度 • 五、均衡与稳定 • 六、比拟与联想
2
一、变化与统一
• ⒈形式的统一 • ⒉材料的统一 • ⒊线条的统一 • ⒋花木的多样化的统一 • ⒌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3
4
5
6
7
8
9
现的连续构图 • ⒌交错韵律 某一因素作有规律的纵横穿插或交错
变化,但变化是按纵横或多方向进行。
20
花架的支柱便是简单韵律
21
交替韵律
22
23
24
25
起伏韵律
26
拟态韵律
27
四、比例与尺度
• 一、景物本身的比列 • 二、尺度:尺度是景物的整体或局部大小与人体高矮、人体活动空间大小的
园林艺术及构图法则

• 园林艺术概述 • 园林构图法则 • 园林要素与构图 • 园林空间与层次 • 园林艺术的实际应用
01
园林艺术概述
园林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园林艺术是运用自然元素和人造 景观创造宜人环境的一种艺术形 式。
特点
注重空间感、比例与尺度、色彩 与质感,以及意境的营造,旨在 提供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 的享受。
景观营造
通过植物配置、地形改造、水景设计等手段,营造优美的公园景观, 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游憩设施
公园绿地规划需考虑游憩设施的布局,合理设置步道、座椅、照明 等设施,提高公园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庭院景观营造
私密性需求
庭院景观营造需考虑私密性需求,通过植物、围 墙、篱笆等元素营造安静、隐蔽的氛围。
03
园林要素与构图
植物的运用
植物配置
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 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花卉等, 形成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植物 群落。
季相变化
利用植物在不同季节呈现出的不同 色彩和形态,使园林景观随季节变 化而变化,增加观赏的趣味性。
空间营造
利用植物的遮挡和引导作用,形成 不同的空间感,如私密空间、半开 放空间等,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小品选择
选择与园林风格和主题相 符合的小品,如雕塑、灯 具、座椅等,起到点缀和 装饰的作用。
位置布局
合理安排小品的位置和朝 向,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 调,同时满足人们的使用 需求。
文化内涵
小品不仅是装饰品,还应 该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 考。
04
园林空间与层次
空间的界定与划分
空间的层次与序列
空间层次
(完整)第三节 园林构图法则

第三节园林构图法则教学目的:掌握造型基本元素在园林中的应用,构图基本形训练。
教学重点: 1。
点、线、面的造景手法2。
质感的表现3.基础构图教学难点:1。
园林作品点、线、面、质感、色彩的综合表现2.构图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过程: 1。
造形基本元素2。
构图一、造形基本元素(一)点1、点的特征点是形态中最初的元素,也是形态世界最小的表现极限,几何学中点仅表示位置,不具备面积大小和方向,而在形态构成中,点可大可小,它的面积没有绝对的数值限制.点包括平面的点、立体的点、三角的点和球形的点等,随着点与块的缩小与扩大,它们之间可互相转换。
点具有高度的积聚性,易形成视觉焦点和中心。
景观中植物、亭塔等点状单体建筑、雕塑、小品、水景等均可视为点.2、点的造景手法(1)节点或终点:在轴线的节点上或者轴线的终点等位置,布置主要的景观要素形成景观重点,突出景观的中心和主题.(2)焦点:利用地形变化,在地形最突出处设置景观要素,如山顶布亭、塔等;在构图的几何中心,如广场中心、植坛中心等布置景观要素;(3)点的排列——--节奏与秩序美点的运动、分散与密集,可构成线与面。
同一空间中的两个点会产生疏密、高低等变化,具有明显的节奏韵律感。
如行道树、路挡、汀步等。
(4)散点散点可增加环境的自由、轻松和活泼的特性,会带来聚集或离散感.散点往往采用石头、雕塑、喷泉和植物的形式.点易造成凌乱和繁杂的感觉,因此要慎用。
(二)线1、线的特征线是点的移动轨迹,面的边界及面与面的交界或面的断、切、截取处,具有丰富形状和形态,并能形成强烈的运动感。
线的形态上可分为直线(水平线、垂直线、斜线和折线等)和曲线(弧线、螺旋线、抛物线、双曲线及自由线)。
景观中有相对长度和方向的园路、长廊、围墙、栏杆,溪流、驳岸、桥等均为线。
2、线的造景手法(1)直线,本身具有某种平衡性,中性,易适应环境。
具有表现的纯粹性,有时具有重要的视觉冲击力,但直线过分明显则会产生疲劳感。
第六章 园林构图艺术法则

(二)材料的统一
园林中非生物性的布景材料,以及由这些材料形成的 景物,也要求统一。
在园林造景中,运用尺度规律进行设计的方法有以 下几种: 单位尺度引进法 即应用某种为人所熟悉的景物作为尺度标准, 来确定群体景物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合乎尺度规 律的园林景观。如在苏州留园中,为了突出冠云峰 的高度,在其旁边及后面布置了人们熟知的亭子和 楼阁作为陪衬和对比,来显示其“冠云”之高。
(一)空间对比 (二)虚实对比 (三)疏密对比 (四)形状的对比 (五)方向的对比 (六)大小的对比 (七)色彩的对比 (八)质感的对比 (九)布局的对比
(一)空间对比 苏州留园出人口的处理,是空间对比的一个佳例。留园 的人口既曲折又狭长,且十分封闭,但由于处理得巧妙,充 分利用其狭长、曲折、忽明忽暗等特点,应用对比的手法, 使其与园内主要空间构成强烈的反差,使游人经过封闭、曲 折、狭长的空间后,到达园内中心水池,感到空间的豁然开 朗。同时,由于人园门以后,内厅的暗与天井的亮的对比, 小院天井与曲廊的明与暗的对比,还有园门后游览路线西一 北一西北-西一北一西……不断的方向变化,加上大天井、 小曲廊、小天井、小院、内院……之间空间大小的变化,使 游人处于明暗对比、方向对比、空间大小的对比变化之中, 从而没有沉闷、单调的感觉。相反,通过对比的原理,最终 进入主空间时,顿觉留园中心水池的主空间明朗而宽阔。
如两种近似的体形重复出现,可以使变化更为 丰富并有协调感。如方形与长方形的变化,圆形与 椭圆形的变化都是近似协调。
园林景观设计之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的变化。
• A、形象对比:园林中构成园林景物的线、面、体和空间常具有各种不同的
形状,在布局中只采用一种或类似的形状时易取得协调和统一的效果即调和,
相反则取得对比。园林布局中,形象的对比是多方面的。以短衬长,长者更 长,以低衬高,高者更高,这都是形象对比的效果。
• B、体量对比:体量相同的物体,放在不同的环境中,给人的感觉也不同,
• (4)命名题咏产生联想。好的题名题咏不仅可以对景起画龙
点睛的作用,而且含义深、韵味浓、意境高,能使游人产生诗
情画意的联想。如平湖秋月,曲院风荷,荷风四面亭,看松读 画轩等。 • (5)利用植物拟人化产生比拟联想。运用植物的拟人化特性 美、姿态美给人以不同的感染而产生比拟联想,如松、竹、梅
为“岁寒三友”,象征不畏严寒、坚强不屈、气节高尚,梅、
兰、竹、菊为“四君子”,枫——晚秋更红,荷——出淤泥而 不染等。
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
不对称均衡
稳定
六、比拟与联想(寓情于景、寓意于景)
• • (1)以小见大、以少代多,产生联想 摹拟自然山水,创造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意境使人有真山真水的感受,但这种摹 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且常常不是全部自然山水的摹拟,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局部 的摹拟。 (2)运用建筑雕塑产生联想 这些造型常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神话小说、动植物形象相联系,使人产生艺术联 想。如卡通式的小屋、蘑菇亭、月洞门、名人塑像、仿竹仿木坐凳、各种雕塑等。 • (3)利用文物古籍产生联想 参观神化传说或历史故事的遗址或模拟遗址时,自然会联想到当时的情景,给人以 多方面的教益。如杭州岳坟、灵隐寺、武昌的黄鹤楼、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等。
花架的支柱便是简单韵律
交替韵律
起伏韵律
拟态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