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美术(上)教案--《走进大自然》 (6)
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走进大自然》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自然在实际生活中的美术创作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有效沟通和分工合作,教师可以设置明确的任务和角色,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协作和交流。 Nhomakorabea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走进大自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的大自然美景?”比如,路边的花草、天空的云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走进大自然》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走进大自然》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带领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丽景象,如花草、树木、天空、小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形状和纹理;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情趣。具体内容包括: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大自然是指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山水等。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心灵享受,是我们美术创作的源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描绘大自然美景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如何观察大自然,并将之美化为艺术作品。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走进大自然》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观察确实很感兴趣,但在绘画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色彩的运用和形状的描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绘画技巧的指导。
一年级上美术说课稿-走进大自然-苏少版

一年级上美术说课稿-走进大自然-苏少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次美术课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为教材,围绕主题“走进大自然”,通过观察和感受大自然中的各种元素,引导孩子营造对自然美的审美体验,培养孩子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学习的具体内容有:•观察大自然中的颜色和形状,培养孩子对天空、水、花等元素的认识;•分辨常见物体,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创作绘画作品,让孩子通过手工创作来表达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美术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用自然颜色勾勒物体、利用形状刻画物体的基本技巧;•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元素,进一步对自然世界有深入的认识;•促进学生感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用PPT展示大自然元素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之美;•教材: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材料:水彩笔、画画本、各种颜色的颜料。
2.2 上课流程2.2.1 准备阶段•在黑板上用字帖写出“走进大自然”四个字,让学生感知主题;•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的印象。
2.2.2 正式阶段2.2.2.1 观察大自然元素•教师用PPT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图片,比如天空、水、花、树等;•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想象看看这些元素,找出它们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总结出每种元素的颜色和形状。
2.2.2.2 创作绘画作品•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元素进行绘画;•教师提供画画本、彩色笔和各种颜色的颜料;•教师为每组提供一份小组作画规则,规定每个小组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利用颜色和形状来刻画物体,等等。
2.2.3 结束阶段•让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介绍一下自己组所描绘的自然元素;•学生通过观赏同伴的绘画作品,进一步理解自然之美;•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点评。
三、教学反思本次美术课以“走进大自然”为主题,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中的各种元素,引导学生捕捉颜色和形状,刻画物体的基本技巧。
一年级美术教案走进大自然

一年级美术教案走进大自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运用自然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走进大自然》2、能力目标: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3、情感目标:走近自然,更加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
《走进大自然》2、是否能与同学友好合作。
3、是否对自己的材料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是否能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教具准备:1、收集一些沙雕、大地艺术和岩画的作品图片。
2 、学生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如:各种废旧物品(瓶子、罐子、彩色纸、绳子、彩色塑料纸、竹竿、芦苇、芦花、高粱穗)、工具(铲子、水桶、画笔、颜料)第一课时一、导入 :出示沙雕作品、大地艺术作品等图片沙雕作品二、讲授新课走进大自然 , 沙雕是一种以沙和海水为基本材料的雕塑艺术,它通过堆、挖、雕、掏等手段塑成各种造型。
沙雕只能用沙和水为材料,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
作品完成后经过外表喷洒特定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几个月。
沙雕属于大地艺术的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其体积的巨大是传统雕塑难以比拟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沙雕是一门边缘艺术,融合雕塑、绘画、建筑、体育、户外娱乐等各大元素。
一般的爱好者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训练,所有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做。
《走进大自然》冰雕是一种用天然的冰加工而成的艺术品。
它是俄国人首创的。
走进大自然 ,1740 年,欧洲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冷天气,除了南部地区外,均被坚冰封锁,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
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专横跋扈的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下令工匠用冰块在彼得堡的内瓦河上建一座宫殿,用作失宠的王子米歇尔格里申的新婚住所。
工匠们无奈,在河上建成了一座长17 米,辟有 3 间冰室的冰宫,冰宫内还摆放着各种造型美观的冰制家具、床上用品以及炊具,宫内的小花园里还“长着”用冰塑的各种花草树木。
冰宫修好后,女皇命王子在冰宫中举行了婚礼,并且在那里度过了洞房花烛之夜。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 走进大自然|苏少版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走进大自然|苏少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1.了解大自然的美好,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妙与神奇2.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风景,学习并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和分布原理,提高色彩的认知和敏感度3.了解画笔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运用画笔表现自然风景,从而提高画画水平和审美能力4.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教学准备•PPT课件•教材《苏少版美术》•美术工具:颜料、画笔、画板等•大自然图册案例教学内容导入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大自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然后,通过展示精美的自然画作,或讲述走进大自然的故事,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倾听内心的声音,开始跟随画笔,走进大自然的世界。
展示示范及讲解•让学生观察自然场景图片,并介绍不同色彩的组合与分布原理。
•教师可逐一为学生说明不同的色彩搭配,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和自己的实际感受,发现这些色彩给他们带来的不同情感和感受。
•展示画笔的运用技巧及方法,并通过讲解不同画笔的用途与区别,让学生掌握画笔的使用方法。
练习•给学生分配素描练习任务,鼓励他们画出自己眼中的自然风光,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美感的画面。
•在完成素描后,教师可在学生的画板上,点缀一些颜色小点或填充颜色,让学生在自然场景中添加色彩,从而培养他们对画面色彩的敏感度。
•提供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一起合作绘制一幅自然风光,学生可以在绘画中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总结在本节课的最后,提醒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从小事做起,爱护地球。
并鼓励学生们体验自己作品的感觉,回想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增强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总结本节课是美术教学中基础必备课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掌握不同颜色的组合方法,还能够通过画笔的运用,表达出自然风光的美丽数感。
同时,本课程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帮助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好之处,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和想象力。
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走进大自然》教案

(封面)
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走进大自
然》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三只蝴蝶
一、活动目标
1、感受蝴蝶翅膀上的不同花纹,体验涂画装饰的乐趣。
2、尝试根据故事内容为蝴蝶涂色。
3、能运用多种图形或线条装饰蝴蝶。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引导幼儿回忆图画书或生活中见过的蝴蝶。
2、材料准备
(1)老师用材料:挂图“三只蝴蝶”。
(2)幼儿用材料:记号笔、油画棒。
3、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老师讲述故事《三只蝴蝶》,引出主题。
(2)探索发现
出于挂图“三只蝴蝶”,引导幼儿欣赏蝴蝶翅膀上的色彩和图案。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感觉蝴蝶特有的花纹、颜色。
引导幼儿书空表现翅膀上的各种线条或图案。
(3)创作表现
鼓励幼儿在“创意墙”中进行创作。
老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
指导要求:鼓励幼儿用各种线条及图案装饰蝴蝶。
(4)欣赏评论
老师和幼儿一起将完成的作品布置在作品展示区,组成“百蝶图”。
鼓励幼儿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老师从幼儿作画过程中的表现及完成的作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再次讲述《三只蝴蝶》的故事,幼儿扮演蝴蝶自由飞舞,寻找自己的好朋友。
(5)结束活动
老师和幼儿共同收拾整理绘画材料,结束活动。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走进大自然》走进大自然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走进大自然》一、教材分析绚烂多彩的自然风光,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可以带给孩童丰富的视觉感受,本课是优美的,感性的,斑斓的,利用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感受自然,认识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比较特殊,教师需要提供多一些的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目标1、认识并辨别几种基本常见的颜色2、学习使用油画棒,水粉笔等绘画工具,尝试用涂画等方法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3、培养对生活与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对颜色的正确认识,掌握基本的涂色方法,欣赏色彩。
观察并发现利用色彩的叠加产生奇妙的变化。
五、教学准备PPT、图片、油画棒、画纸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以谈话的方式讲述自己暑假旅游的事迹,请同学谈谈暑假的旅游体验,去了哪些地方,参观了哪些自然风光?引出课题—《走进大自然》2、新授:(1)观看大自然的风光图片或纪录片(如四季美景),通过多种途径感受大自然。
认识红、黄、蓝、三原色,橙、绿、紫、三间色。
(2)谈谈你自己眼中的大自然,绚丽的落日,雨后的彩虹,雷鸣时的闪电,风花雪月,霞光的天际等。
(3)“猜猜看”色彩游戏,观察大自然的色彩,比比谁找的颜色多。
(出示图片)3、讨论及反思(1)大自然的颜色在阴天和晴天时有什么不一样吗?(2)白天看到的颜色晚上躲哪儿去了?(3)阳光下的喷水池旁会出现彩虹吗?总结:大自然的光和色是会玩魔术的。
4、作业布置A.为自己游玩过的自然名胜进行绘画创作。
B.抓住一瞬间的自然现象进行创作。
C.自己构思创作一幅理想的自然风景画。
要求:符合主题,构图饱满,颜色丰富,色彩涂抹饱满。
5、作业点评学生自评:小作者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他人评价:请其他同学来评论该幅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师评价:从构图、色彩等方面评价。
6.教学反思: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利用课件带领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不同的美,直观地呈现大自然的不同侧面,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
第1课 走进大自然 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小学美术(苏少版)

第1课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小学美术(苏少版)一、教学背景小学一年级上册美术课程中,第1课讲述的是走进大自然。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万物,引导孩子们自然地产生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其美术创造活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同时,也要培养孩子们观察和描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理解“大自然”这一概念,了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能够表达对大自然中运动的物体的感受;3.能够在美学审美的思考下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包括多幅大自然中的图像,如树木、花草、小动物等;•包括“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等有关词汇;•包括“色彩感知”、“色彩搭配” 等概念。
2. 教学方法•观察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及实物观察,观察大自然中的图像,引导学生感知其中的美感;•语言法:通过口语讲解,让学生了解有关词汇的释义;•实践法:引导学生尝试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
四、教学效果评价方式通过教学效果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是自身教学工作的重要反馈机制。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如下:•口头表述;•按要求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展示出来。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图像,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兴趣,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图像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介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等有关词汇。
2. 展示展示老师自己的美术作品或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图像,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图像,让学生感知其中的美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色彩感知能力,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作品或图像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3.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
具体步骤如下:1.让学生准备画纸、颜料、画笔等美术工具;2.引导学生调配颜色,进行绘画创作;3.让学生表述自己的创作主题和色彩搭配等;4.让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展示出来。
一年级美术上册-走进大自然教案-苏少版

二、模仿制作(小组自主解决制作方法)
1、自由学习步骤图,思考:老虎为什么要回家(激发保护生态环境)
!
2、自由选择材料制作。思考:正面与反面有什么关系反面为何要留空白用什么基本形表现物象用什么点、线、色装饰花纹
3、指导解决“画(主体、背景物象)——对折(卡纸直线折法和以剪切改变外形)——粘贴”的制作方法。
三、观察与分析
欣赏学生作品,分析:
1、你喜欢哪一个动画小制作为什么
2、你准备设计一个怎样有趣的画面正面主体物是什么反面背景是什么运用什么基本形和造型元素。
3、找找身边的材料,哪些纸材、用具适合制作“小动画”
四、分享与评价
,
1、交换小制作
2、互相评价、赠送
课后反思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尝试中感受“视觉暂留现象”,如为什么“慢转动”时两张画面不重叠,“快转动”时正反画面才重叠学生能在较快的情况下找出规律。
走进大自然
教学内容
准备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习惯,激发学生学好美术的兴趣。
2、明确美术课的学习要求,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明确美术课的学习要求,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
教学难点
养成学生的良好绘画习惯。
学具准备
常用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相互介绍。
二、启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1、师画一圆,问:①这是什么
(
、
教学内容
请你认识我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抽象形、具象形设计“画片”的外形;
2、能用点、线、色设计自己的名字或自画象;
~
3、感受“冷、暖”色;
4、继续学习平涂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观察四季,感受变化,学习色彩叠加的方法
1.播放PPT,欣赏四季不同的色彩。
2.小游戏:找出与四季相对应的颜色。(春、夏、秋、冬与红、黄、绿、蓝)
3.找出自己喜欢的四季颜色,并巩固涂色练习。
4. PPT四季近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大自然的丰富色彩,认识颜色,学习基本的涂色和调色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欣赏色彩,观察并发现利用色彩的叠加、溶合等方法使颜色产生丰富而奇妙的变化。
教学设计
一、认识颜色,体验涂抹,学习使用颜料的基本方法
1.取绿色颜料涂在纸上,然后用喷壶喷湿,让颜料淌下来。观察并发现像是下雨了。
“暖和的春风吹拂在脸上舒服极了,睡了一冬的小草们揉揉眼冒出了它们嫩绿的小脑袋,大地一片绿色。(示范打开颜料盖,挤色加水调和)老师找到了绿色,让大地变得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在画纸中间涂抹绿色——喷水)呀,是雨姑娘来了,一滴滴的小雨珠淌下来啦。
结尾拓展的小实验不是很成功,大多数学生以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是因为眼睛的缘故,也许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不充分。虽说有学生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可还是有部分孩子还有些一知半解。不过有遗憾才会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不同教学策略设计
1.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不妨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设计意图:创设邀请彩虹姑娘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和复习7种基本的颜色,掌握和巩固色彩的基础知识。
过渡:天空说彩虹是她美丽的发卡,不知大海深处是否也同样的五彩缤纷?
二、欣赏海景,尝试表现,学习色彩拓印的方法
1.宽阔无边的大海总是那么让人心旷神怡,小朋友你能从颜料盒中找出大海的颜色吗?(学生找出蓝色颜料,挤在调色盘中,再加水调和涂画在纸上。)
教学方式、手段:
本课是第一册第一课,它的基础性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对于美术课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并不熟悉,加之动手能力较弱,所以,教师要对美术的工具和材料做详实而感性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认识并能操作绘画工具和材料。可以运用情境创设法、示范法、讲解法、赏析法、实践操作法等进行教学。
教师准备:
课件、水粉颜料、调色盘、毛笔、水罐、油画棒等绘画工具,小喷壶、纸团、画纸、抹布等。
春——花朵——说颜色——找出颜色
夏——干裂地面、荷花——说颜色——找出颜色
秋——秋叶、小麦——说颜色——找出颜色
冬——雪景、枯叶——说颜色——找出颜色
5.学习色彩叠加变化的小技巧:
(播放PPT学习色彩叠加的方法)“小朋友,我的本领可大了!先涂一种颜色,然后在上面再加一种颜色,就会变成新的颜色。不信你来试一试。”请1—2个学生示范两种颜色的叠加,观察色彩的变化。
设计意图:从大体到细节观察大自然的四季色彩,学会观察的方法。学习用油画棒做色彩叠加,观察新颜色的产生。了解不同绘画材料进行色彩练习时产生的不同效果。
6.(PPT欣赏)学习大师画中的色彩叠加小技巧。
过渡:一起来试试色彩叠加的方法,给我们的四季图添上丰富的颜色。
7.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小技巧,把四季图添加上丰富的颜色。
学生准备:
水粉颜料、调色盘、毛笔、水罐、油画棒等绘画工具,小喷壶、纸团、画纸、抹布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辨别几种基本的常见的颜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使用颜料、毛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尝试用涂涂、画画、喷喷、印印等方法加深对色彩的认识,体验多元的美术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对生活对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课的作业形式多样,作业要求也同样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要求描绘大自然中具象的形态,只需用涂涂抹抹印印的形式来表达所观察到的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也许稚嫩的小手让颜料滴答下来、让颜料糊在一起,但个性化的张扬的作业效果述说了孩子们的创造。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这样,才是真正呵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作者
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景色旖旎的自然风光、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这些都能让孩童欣喜和好奇。尤其是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颜色,可以带给孩童丰富的视觉感受。本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节美术课,是学生进入小学后学习美术的重要一课。利用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感受色彩、认识色彩、体验色彩、游戏色彩、创意色彩,激发学生学习色彩、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为小学阶段以至更高学段的学习奠定积极、向上的学习基础。
3.第三次小练习,观察自然,寻找色彩,运用色彩叠加的方法创造新的颜色。
教与学的评价
1.第一次练习,学生只需要学会最基本的用颜料、调颜料、涂颜料的方法。因为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节美术课,学生能够大胆尝试、投入兴趣地参与美术活动,就基本达成了教学的任务。复习巩固红橙黄绿青蓝紫几种常用的颜色,了解学生在小学之前的美术学习状况。如果学生能正确地回答,说明掌握情况良好,教师应给予表扬;如果情况不理想,教师以鼓励为主,并即时地复习旧知。
本课共分四大板块。第一部分,尝试使用颜料和毛笔,练习调色涂色,学习基本的涂色方法。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在这一环节引导他们配合小喷壶的使用,使画面增加艺术效果,并使涂色练习的过程趋向游戏化和趣味化。低龄段的学生比较接受情景化的美术课堂,喜欢童话般的语境。因此,我让彩虹姑娘来“唤醒”学生的记忆之窗,复习红橙黄绿青蓝紫几种常用的颜色,在辨别观察涂抹的过程中,巩固了以往的学习经验。
2.《走进大自然》一课的内容很宽泛,教学设计需要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学生情况来确立方案。条件有限或能力较弱的班级,可以适当减少练习的次数或练习的要求。也可以把教学定位于大欣赏小练习,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适当练习即可。
教学资源库
印象派画册——莫奈
2.第二次练习,进一步地接触颜色。引导学生分辨出所见的几种颜色,并借助纸团等简易的媒介工具来拓印色彩。在游戏性的色彩转印活动中,色彩会出现部分叠加,如果学生能发现新的颜色,说明学生已经关注到了色彩的变化,学会了基本的观察方法。
3.第三次练习,用油画棒做色彩的叠加练习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互相观察发现产生的新颜色,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只要学生能明白是新的颜色或倾向于哪种颜色,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如果学生说错了颜色,这也是年龄的制约,教师可以适当的辅助指导。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分层次地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从大体至局部,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的好习惯。“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所以学生不仅要会观察,还应该会发表感言。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表述观察结果,使“看-说”协调发展,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本课的教学环节相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多了些,练习有3次。虽说练习的要求不高,但一年级学生的协调能力不强,所以使得教学时间有些紧张。
大海里还有些其它的什么颜色呢?(PPT珊瑚、海草、鱼等)学生观察颜色并从颜料盒中找到它们。
(播放PPT学习拓印方法)
尝试用纸团来拓印颜色,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交流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先观察再实践,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的视觉素材。设计用纸团来拓印颜色的作业形式,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倾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降低了教学难度,凸显了本课以色彩学习的教学重点。
A.观察:老师的这幅画像不像春雨绵绵的田野呢?
B.谈话:小朋友,用小喷壶来画画是不是很有趣?想不想也来试试?找出一种喜欢的颜色一起来尝试一下吧。
C.尝试:学生刷颜色,用小喷壶喷一喷雨姑娘就来了。
D.赏析:你的画纸上下起雨来了吗?雨下的大吗……
E.小结:雨雾朦胧的大自然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蒙着面纱。想不想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美丽容颜呢?今天,老师想带小朋友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用颜料和画笔来感受和表现大自然的美丽缤纷。
五、结语
晨曦也好,雨雾也罢,总有它们动人的方式。今天,我们一块儿感受和描绘了多彩的大自然。小实验:闭上眼睛,一片漆黑。启发学生发现一个问题:大自然的五彩缤纷,是因为有了光的缘故,是光线让美丽的大自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缤纷之窗。推开窗户,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美妙而神奇的知识画卷呢,让我们一起期待下节课的学习吧!
3.比较《大教堂》阴晴的光线色彩变化(同一地点)。
4.学生作品中也画出了大自然阴天和晴天的变化。
“小朋友也发现大自然是有小小脾气的,有时不高兴会挂上一张阴沉沉的脸,有时又变得心情愉悦。”
设计意图:采用印象派大师的作品,比较在不同光线下大自然的色彩变化。从不同地点至同一地点的,逐渐深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色彩知识的介绍只是点到为止,不做深入地分析,只需给学生以审美的提升。
第二部分,是以观察颜色为主。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表述自己所见到的颜色,也能比较迅速地在颜料盒中把它们找到。学生们通过语言和动作,更深入地来接触颜色,认识颜色。练习的形式,也以趣味性为重。让学生用易得的小纸团,蘸上颜料印一印。在游戏般的活动中,体验色彩表现的趣味。
第三部分,学习细致地观察颜色,并学习色彩的叠加方法,从中发现新颜色的产生。这个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四季,发现四季的丰富色彩。观察后的表现,也以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实践为主。
第四部分,欣赏大师和小朋友的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五彩缤纷是因为光线的变化所产生的。
教学实践后发现,学生对于多样而趣味化的作业形式非常喜欢,练习过程十分投入,三次练习效果明显。下课后还有学生拿着喷壶在画纸上使劲喷,显然对创作的兴趣是意犹未尽。事实告诉我们,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小喷壶、小纸团、颜料、毛笔等等,学生们的感觉就是在游戏和玩耍。这对于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和总结
基于一年级新生的能力特点以及“走进大自然”这课比较宽泛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传统的导入、新授、练习、点评教学模式似乎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任务。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做了一次探索性的设计,以看看、说说、练练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结构。对于大自然中丰富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现象,我做了目标性的筛选,缩小了教学点,把学习内容定位在体验和表现大自然中的多彩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