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科学探究钠、钾金属性比较

1.实验目的:探究碱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

2.仪器与试剂:Na,K,酚酞试液,三角架,泥三角,酒精灯,坩埚,镊子,小刀,滤纸,火柴,蓝色钴玻璃,小烧杯

3.实验设计:

(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4.拓展与思考:

(1)从钾、钠与氧气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2)根据钾、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如何变化?

(3)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二、实验1-1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2.仪器与试剂: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CCl4,溴水,试管,胶头滴管

3.现象与结论:

实验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

有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

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2.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

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

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3.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

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

化碳,振荡、静置。

4.拓展与思考:

(1)由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推测卤族元素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该是怎样的?该顺序与原子结构有何关系?

(2)归纳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3)归纳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三、科学探究验证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1.实验目的:探究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2.仪器与试剂:镁带,铝片,1mo1/L盐酸,酚酞试液,试管,胶头滴管,砂纸,试管夹,火柴,酒精灯

3.实验设计:

(1)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2)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

4.拓展与思考:

(1)如何判断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

(2))用原子结构理论对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进行解释。

四、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1.实验原理:金属钠是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由于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覆盖在钠的表层,阻止钠与氯气继续反应,所以在常温下金属钠和氯气不会发生燃烧的反应;当把钠锯成屑和碎粒投入浓度较大的氯气中,由于接触面大,总热量大,钠和氯气能迅速反应,冒烟或燃烧;当加热到钠熔化时,发生反应并且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剧烈,产生燃烧现象。

2.仪器与试剂: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虑纸,镊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3.实验与现象:

4.实验改进:

(1)实验装置:

(2)实验步骤:①如下图接好实验装置,在烧杯中装入250ml水,打开止水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止水夹拧紧,在燃烧匙中加上绿豆大小的金属钠;③点燃酒精灯,将燃烧匙移到酒精灯上加热至金属钠燃烧起来,迅速将药匙放进集气瓶里,迅速塞紧瓶口;④待集气瓶内的火焰熄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参考答案

一、科学探究钠、钾金属性比较

3.(1)

(2)

二、实验1-1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3.现象与结论:

实验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有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加CC4振荡后CCl4层变橙

黄色。

2.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由无色变棕黄,

加CCl4振荡后CCl4层变紫

红色

3.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由无色变黄色,加CC4振荡后CCl4层变橙黄色

4.(1)F、Cl、Br、I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非金属性减弱,即: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

(2)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3)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三、科学探究验证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3.(1)

(2)

4.(1)

(2)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

四、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3.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五、实验2-1铝与盐酸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在常温下铝与盐酸反应中热量变化的情况

2.仪器与试剂:铝条,6.00mol/ L盐酸,砂纸,试管,温度计

3.实验与现象:

4.拓展与思考:

(1)在本实验中,对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2)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哪些?

六、实验2-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在常温下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仪器与试剂:Ba(OH)2.8H2O , NH4Cl,玻璃棒,烧杯,玻璃片

3.实验与现象:

4.拓展与思考:

(1)根据铵盐与碱反应所产生的物质,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

(2)有些学生实验中烧杯没有与玻璃片粘在一起,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3)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哪些?

六、实验2-3中和热

1.实验目的: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中热量变化的情况

2.仪器与试剂:1 mol/L HCl,1 mol/L NaOH,烧杯,温度计

3.现象与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如何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那些地方?

(2)有热量放出一定是放热反应吗?

七、实验2—4原电池

1.实验目的:探究化学能向电能的直接转换

2.仪器与试剂:锌片,铜片,稀硫酸,烧杯,电流表,导线

3.实验与现象:

4.拓展与思考: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你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

(3)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含杂质)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

八、实验2—5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仪器与试剂:5%H2O2, FeCl3溶液,冷水,热水,试管,烧杯,胶头滴管

3.实验与现象:

(1)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各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各滴入1~~2滴

1mol/LFeCl3溶液。待试管中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一支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放入盛有400C左右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

(2)现象与结论

(3)规律总结: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温度高化学反应速率快,反之,温度降低,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

4.拓展与思考: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H2的生成速率V随时间t变化如图。其中0~t1速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t1~t2速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八、实验2—6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实验目的: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仪器与试剂:5%H2O2,FeCl3溶液,MnO2,试管,滴管

3.实验与现象:

(1)实验:在三个相同的带活塞的漏斗中分别加入2~3 ml约5%的H2O2,然后在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1 mol/L的FeCl3溶液,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固体。同时向三支试管中放入漏斗中的全部溶液,观察红墨水上升情况。

(2)现象与结论

(3)规律总结: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催化剂通常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同催化剂对同一个反应的催化能力不同。

4.拓展与思考:

(1)催化剂有什么特性?

(2)催化剂参加化学反应吗?

(3)在H2SO4和KI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H2O2,放出大量的无色气体,溶液呈棕色,并可以使淀粉变蓝。有学生认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I-=I2+O2↑+2H+,这个方程式正确吗?

八、实验2—7化学反应限度

1.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限度

2.仪器与试剂:1mol/lNa2SO4溶液,CaCl2溶液,1mol/l的 Na2CO3溶液,试管,滴管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向3~4 ml1 mol/L的CaCl2溶液中滴入1 mol/L的Na2SO4溶液,直到不再有沉淀产生为止。

(2)提出假设:假设1溶液中不存在Ca2+;假设2溶液中存在Ca2+

(3)实验验证:静置,汲取上述实验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清液中滴入适量1 mol/L的Na2CO3溶液。

(4)现象与结论:

(5)规律总结:不少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所有反应物不能完全(按照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量关系)转变成生成物,都具有可逆性;不同的平衡体系到达平衡状态时,反应限度不同。4.拓展与思考:

(1)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剧烈地化合生成水,电解水时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是不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什么?

(2)可逆反应能否进行到底?

参考答案

五、实验2-1铝与盐酸反应

3.

4.(1)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热量的变化,可直接用手触摸外壁感受热量的变化或用温度计来测量。当要准确地测量到能量的变化时,必须要用温度计。

(2)所有燃烧反应;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

六、实验2-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3.

4.(1)由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可知,反应的产物有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要吸收以防止污染环境。可用一多小孔塑料板,上面放浸有稀硫酸的棉花,盖在烧杯上。

(2)没有将晶体充分研细;晶体混合后没有用玻璃棒快速搅拌;药品量不够等。

(3)Ba(OH)2·8H2O+2NH4Cl=2NH3↑+BaCl2+10H2O;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六、实验2-3中和热

3.

七、实验2—4原电池

3.

4.(1)设计一种装置,能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能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电流即可。

(2)在电学中,电流的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输出电流的一极是电源的正极,而流入电流的一极是电源的负极。在原电池中,电子从原电池的负极流出,经过导线流入原电池的正极。原电池两极的判断方法:方法一: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判断;方法二:把一块干电池与电流表对接,可以看到指针偏转的方向指向正极;方法三:理论推测——较活泼的金属容易失电子,所以较活泼的金属(锌片)失电子,即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则锌片是装置的负极,铜片是装置的正极。

(3)不一样。因为粗锌粒中Zn与杂质在稀H2SO4中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八、实验2—5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2)

(3)升高,加快,降低,减慢。

4.镁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浓度变小使化学反应的速率减小。

八、实验2—6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2)

(3)改变,不同。

4.(1)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而自身的组成、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2)现在的理论一般认为催化剂参加反应,生成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再分解又生成该催化剂,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有实验证明,虽然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不变,但它的某些方面如形态改变,反应前块状,反应后粉末状,间接证明上述理论。

(3)不正确,O元素和I元素的化合价均上升,没有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或违背电荷守衡原理)。

八、实验2—7化学反应限度

3.(2)Ca2+; Ca2+

(4)

(5)不能,可逆性;不同。

4.(1)不是。因为反应条件不一样。

(2)不能,因而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存在一个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九、科学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仪器与试剂:盛有甲烷的试管,KMnO4,浓盐酸,黑纸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向2支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分别快速加入0.5gKMnO4和1ml 浓盐酸,然后迅速地轻轻塞上胶塞,放在试管架上;没有包黑纸的试管在室内光线(日光灯)照射下,或用高压汞灯的紫外线照射;等待片刻,观察现象。

(2)现象与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把1体积CH 4和4体积Cl 2组成的混合气体充入大试管中,将此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里,放在光亮处,试推测可观察到的现象。

(2)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不是相同的呢?

十、科学探究石蜡油的分解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乙烯的性质

2.仪器与试剂:石蜡油,KMnO 4溶液,溴水,试管,水槽,碎瓷片,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将浸透了石蜡油(17个碳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气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可得到一定量的气体生成物;用该生成物进行如下实验: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的情况。

(2)现象与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乙烷与乙烯在结构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2)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烷与乙烯,又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乙烯以得到纯净乙烷的方法是什么?

十一、实验3—1苯的性质

1.实验目的:探究苯的结构

溶液,溴水,试管

2.仪器与试剂:苯,KMnO

4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与现象:

(2)规律总结:苯分子虽然不饱和程度较大,但分子中并没有C=C,不能与溴发

溶液氧化。

生加成反应,也不能被酸性KMnO

4

4.拓展与思考:苯分子结构是碳碳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吗?

(1)提出假设:从苯的分子式看,C6H6具有不饱和性;从苯的凯库勒结构式看,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一定能使褪色。

(2)实验验证:①苯不能使褪色。②经科学测定,苯分子里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都在同一上。

(3)结论:苯的凯库勒结构式中的双键跟烯烃双键,苯的性质没有表现出不饱和性,结构稳定,说明苯分子一般的碳碳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4)应用:为了表示苯分子的结构点,结构式用表示,用凯库勒式表示苯分子结构式是不确切的。

十二、实验3—2乙醇的性质

1.实验目的:探究乙醇的结构

2.仪器与试剂:无水乙醇,钠,澄清石灰水,试管,小烧杯,尖嘴管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与现象:

(2)钠与水乙醇反应的实验现象比较

4.拓展与思考:

(1)如何用实验证明乙醇含C 、H 元素?

(2)如何用实验方法确定乙醇的结构应为CH 3-CH 2-OH ,而不是CH 3-O-CH 3?

十三、实验3—3乙醇的催化氧化

1.实验目的: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2.仪器与试剂:无水乙醇,铜丝,酒精灯

3.实验设计:

4.拓展与思考:

(1)设计探究实验方案验证催化剂是不是不参加化学反应。

(2)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可通过对其呼出的气体进行检验而查出,所利用的化学

反应如下:2CrO

3(红色)+3C

2

H

5

OH+3H

2

SO

4

=Cr

2

(SO

4

)

3

(绿色)+3CH

3

CHO+6H

2

被检测的气体

的成分是______,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还原剂是___。

十四、科学探究乙酸的酸性

1.实验目的:探究乙酸的酸性及酸性强弱

2.仪器与试剂:乙酸,石蕊试液,碳酸钠,试管

3.实验设计:

4.拓展与思考:

(1)若在苯酚钠溶液中滴加CH3COOH又会有什么现象呢?请用实验事实回答并解释理由。(2)如何证明乙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了呢?

十五、实验3—4乙酸的酯化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乙酸乙酯的生成

2.仪器与试剂:乙酸,乙醇,浓H

2SO

4

,饱和Na

2

CO

3

溶液,试管,烧杯,铁架台、酒

精灯

3.实验设计:

4.拓展与思考:

(1)酯化反应的实验时加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在酯化反应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加冰醋酸和无水乙醇?

(3)为什么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物的试管里要装饱和碳酸钠溶液?

(4)为什么出气导管口不能插入碳酸钠液面下?

十六、实验3—5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溶液,10%的葡萄糖溶液,碘酒,土2.仪器与试剂:10%的NaOH溶液,2%的CuSO

4

豆或面包,鸡皮,浓硝酸,酒精灯,试管,蒸发皿

3.实验设计:

4.拓展与思考:

(1)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验病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将用什么化学原理去确定其病情的轻重?

(2)已知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给鲁迅的信是用米汤写的,鲁迅是如何看到信的内容的?

(3)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使用浓硝酸时不慎溅到皮肤上,皮肤会有什么变化?

十七、实验3—6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2.仪器与试剂:20%蔗糖溶液,稀硫酸,NaOH 溶液,新制备的Cu(OH)2,试管,烧杯

3.实验设计:

4.拓展与思考:

(1)吃米饭或馒头时,为什么咀嚼就会感到甜味?

(2)如何判断淀粉发生了水解反应?

参考答案

九、科学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 3.(2)现象与结论:

2016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科学探究钠、钾金属性比较 1.实验目的:探究碱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 2.仪器与试剂:Na,K,酚酞试液,三角架,泥三角,酒精灯,坩埚,镊子,小刀,滤纸,火柴,蓝色钴玻璃,小烧杯 3.实验设计: (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4.拓展与思考: (1)从钾、钠与氧气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2)根据钾、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如何变化? (3)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二、实验1-1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2.仪器与试剂: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CCl4,溴水,试管,胶头滴管

3.现象与结论: 实验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 有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 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2.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 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 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3.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 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 化碳,振荡、静置。 4.拓展与思考: (1)由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推测卤族元素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该是怎样的?该顺序与原子结构有何关系? (2)归纳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3)归纳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三、科学探究验证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1.实验目的:探究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2.仪器与试剂:镁带,铝片,1mo1/L盐酸,酚酞试液,试管,胶头滴管,砂纸,试管夹,火柴,酒精灯 3.实验设计: (1)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2)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篇1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化学必修2全套精编教学案 直接打印版本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重点难点】 1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预习检测】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诞生——1869年,化学家首制。 ↓ 绘制规则—— 将元素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 意义——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 2.元素周期表的演变 (1)演变: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为____________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 (2)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____________。 二、现行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 (1)含义:按照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周期表 (1)编排:①把___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________的顺序从____到____排成横行叫做周期。 ②把____________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________的顺序由____到____排成纵行,叫做族。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周期 a.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____个周期。 b.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____________相同。 c.分类: 周期 ? ? ? ? ? ? ? 短周期 ?? ? ?? 第一周期:种元素 第二周期:种元素 第三周期:种元素 长周期 ?? ? ?? 第四周期:种元素 第五周期:种元素 第六周期: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目前只发现26种元素, 未排满 ②族 a.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____个纵行,但只有____个族。 b.特点: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________________。 c.分类: 主族:在族序数后标A,如周期表中第14个纵行表示为第______族。 副族:在族序数后标B,如周期表中第6个纵行表示为第______族。 0族: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He为____),其化合价定为____。 Ⅷ族:周期表中第__________纵行。 ③常见族的特别名称:第ⅠA族:_______元素;第ⅦA族:_____元素; 0族:____元素。 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的七个周期永远不会改变 B.元素周期表有九个横行,分为七个周期 C.元素周期表有十八个纵行,分为十六个族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化学《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硫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的教学,使学生掌握2H S 、2SO 的性 质、制法和用途;通过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过程方法: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加喜爱化学。 3、通过实验设计的讨论与分析,使学生领会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实验设计与评价。硫及其化合物各代表物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 类比,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氧气的相关性质,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什么?硫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什么样的?不难看出氧和硫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由此可以推知硫的性质应该与氧相似。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学习与硫有关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知识。 板书 一、硫(S ) 展示:单质硫图片或实物 1.硫的物理性质

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2.存在形式:在自然界中硫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存在。举例说明 3.硫的化学性质 硫的常见价态2-、0、4+、6+ 思考:单质硫可能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能与什么样的物质发生反应呢? (1)氧化性 与铜反应:22Cu S Cu S + 思考:为什么不是2+价铜? 回忆:S 与钠、铝、铁的反应 与氢气反应:22H S H S + (2)还原性 与氧气反应:2 2S O SO +演示燃烧视频? (1)与碱反应 与氢氧化钠的反应:22326NaOH 3S 2Na S Na SO 3H O +++ 提示:歧化反应的特点,如比例问题,电子转移问题,另外注意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4、用途: 用于制取硫酸 引入:单质硫与氧气反应可以得到二氧化硫,它是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例如草编织物的漂白,某些商人的漂白馒头,再比如酸雨等,那二氧化硫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呢? 板书:二、二氧化硫(2SO ) 2SO ,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讲解]首先研究其物理性质 让学生思考了解物理性质应注意什么,观察2SO ,闻气味(注意操作方法) 1.2SO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易液化,有毒。 [引言]那么2SO 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怎样通过实验证明?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实验活动5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加深对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的方法及二氧化硫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的多重性。 【教学方法】 策略方法:采用分组实验、师生互动、实验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选择:学案、多媒体计算机,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步:探究课题 理论支持: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方法导引:1.设计实验方案;2.讨论实验方案可行性;3.实施实验方案;4.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确定研究物质 所提供药品:Na2S溶液、Na2SO3溶液、浓硫酸、氯水、酸性KMnO4溶液、铜片、品红、NaOH溶液等。

第二步:设计实验并讨论其可行性 谁能对-2、+4、+6价物质的化学性质做出大胆的预测?怎样才能实现它们之间的转化?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老师提供的试剂,四人一组,讨论寻找尽可能多的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实验编号预期转化选择试剂实验现象结论 1 2 3 第三步:实施实验方案 -2→0 方案:向1 mL Na2S溶液中滴加1-2 mL酸性KMnO4溶液,振荡。 现象:酸性KMnO4溶液紫色退去,出现浅黄色浑浊。 +4→+6 方案:向1 mL Na2SO3溶液中滴加2-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 现象:酸性KMnO4溶液紫色退去。 +6→+4 方案:将浓硫酸与铜片共热,并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入品红溶液和浸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海绵中。 现象:有气泡冒出,且品红溶液退色。 归纳总结: 1.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只要选择合适的氧化剂、还原剂就可以实现其他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3.SO2和浓H2SO4的化学性质 氧化性:SO2 +2H2S==3S↓+2H2O 强氧化剂 强还原剂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氯气的性质》第二课时教案附作业设计

氯气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应真正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应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为学生的真正需求而教。同时应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落实,使学生真正地懂得化学是怎么学的,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学习的成就感。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的学,教师结合实际的情况精心点拨要点拨的内容而全面地落实新课改。在分析氯水的成分时,采用分组实验探究形式,学生首先根据氯气的性质等分析推测氯水中可能的成分,再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交流讨论、归纳从而确定氯水的成分,通过成分再分析得出氯水的性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转换情景联想氯气的性质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上的应用知道氯气的用途,通过介绍新型来菌消毒剂—-二氧化氯,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突出学好化学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这一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氯气的性质”选自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专题 2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氯碱工业”,“氯气的生产原理”等知识之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学习“氯气的性质”的“学习方法”指导后面硫、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也为必修2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氯碱工业”,“氯气的生产原理”等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初步上升到理论高度,用所学的理论指导“氯气的性质”的学习,并对“氯气与水的反应”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从“导入新课”,学生演示,教师演示,学生探究,交流总结。学生从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逐步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氯水的性质”等,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巩固氯气的化学性质。 2.初步掌握氯水的性质和Cl-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氯水的性质,学习科学家研究化学的科学态度和研究 方法。 2.过在氯水性质的学习中,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等信息加工的方法; 3.通过问题情景和反馈练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问 题解决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养成关注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3.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4.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进一步形成良好 的实验工作习惯。 五、重点难点

【2019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实验教案导学案(实验4-9)

实验4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沉淀法的原理,进一步提高过滤的操作技能,并初步学会运用化学沉淀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2.更加明确酸、碱、盐之间发生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明确酸、碱、盐之间发生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 难点:初步学会运用化学沉淀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学习过程】 一、除杂原则 1.不增:不增加新的杂质 2.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物质 3.易分离:被提纯物和杂质易分离 4.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复原 二、除杂方法: 利用复分解反应,将杂质离子转化成气体、沉淀或水去除 三、除杂的三必须 1.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2.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3.除杂途径必须最佳 例题:除去NaCl中的杂质Na2SO4 牛刀小试:你会选择什么试剂呢? 1.NaCl(Na2CO3) 2.KCl(K2SO4) 3.NaOH(Ca(OH)2) 4.NaCl(HCl) 四、探究开始: 1.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离子的除杂顺序及操作:

1.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意事项: (1)Na 2CO 3的作用是除去溶液中的CaCl 2和BaCl 2杂质,所以,必须放在BaCl2之后; (2)稀盐酸的作用是除去多余的Na 2CO 3和NaOH ,应放在过滤之后,蒸发过程利用其挥发性除去。 (3)除了所需的离子外,不能加入K +、NO 3-等离子,以免引入新的杂质。 精练反馈: 1、(2016河南)除去NaCl 溶液中CaCl 2、MgCl 2、Na 2SO 4杂质的操作有:①加过量的NaOH 溶液;②加过量的BaCl 2溶液;③过滤;④加适量的盐酸;⑤加过量的Na 2CO 3溶液。 【提示:Mg(OH)2、BaSO 4、BaCO 3难溶于水】 (1)以上操作合理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数字序号不能重复使用)。 (2)请写出BaCl 2溶液与Na 2SO 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上述试剂中的Na 2CO 3溶液不能用K 2CO 3代替,请说明原因。 步骤1 试剂1 步骤2 试剂2 步骤3 试剂3 Na +、Cl -、 Na +、Cl -、 Na +、Cl -、SO 42- Mg 2+、Ca 2+ NaCl 晶体 Na +、Cl -、 Na +、Cl -、 过滤后的盐溶液 步骤4 试剂4 步骤5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 第二单元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课题3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含答案

课题3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石油和天然气 1.石油的炼制和石油化工 (1)石油炼制的目的: ①将石油中的混合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使它们物尽其用。 ②将含碳原子数较多的烃转变为含碳原子数较少的烃作为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以提高石油的利用价值。 (2)石油炼制和加工的方法: 石油炼制和加工方法 分馏裂化 裂解常压分馏减压分馏热裂化催化裂化 原理 用蒸发和冷凝的方法把石油分成不同 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将相对 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 高的烃分解为相对分 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 的烃的过程 在高于裂化的温度下, 使长链烃断裂成各种 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 液态烃的过程 原料脱水、脱盐的原油重油重油石油分馏产品中的烃 目的将原油分离成轻质油将重油充分分 离,并防炭化 结焦 提高轻质汽油的产量 和质量 获取短链气态不饱和 烃 主要原品溶剂油(C5~C8),汽油 (C5~C11),煤油、柴 油、重油 润滑油、凡士 林等 汽油等轻质油乙烯、丙烯、丁烯等 2.天然气的利用

用途⎩⎪⎨⎪⎧ 直接用作燃料 作为化工生产 的原料⎩⎪⎨⎪⎧ 提供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制乙烯制甲醇 合成液体燃料,替代石油生产清洁汽油、柴油 等燃料油 [跟随名师·解疑难] (1)通过分馏得到的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油仅占石油产量的25%左右,还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为了获得更多的轻质油,特别是提高汽油的产量,采用催化裂化的方法。 (2)石油的裂化主要是长链烷烃发生分解的过程,如十六烷的裂化反应为C 16H 34――→催化剂 加热、加压C 8H 18+C 8H 16(此式只表示十六烷裂化的一种情况,实际裂化过程要复杂得多,同一种烃在裂化过程中可以发生不同的分解反应)。 (3)直馏汽油是石油通过分馏的方法获得的汽油,其主要成分是烷烃、环烷烃等;裂化汽油主要是长链烷烃裂化后得到的饱和烷烃和不饱和烯烃的液态混合物。可见直馏汽油与裂化汽油的成分主要的差异在于有无烯烃存在,因此,可用溴水鉴别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 (4)石油的炼制过程: [剖析典例·探技法] [例1] 下列有关石油加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石油分馏所得的馏分仍是混合物 B .石油裂化的原料是石油分馏产品,主要指重油 C .石油裂化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汽油等轻质油 D .石油裂解的产品是液态轻质燃料,如汽油 [名师解析] 石油分馏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石油气等,每一种均为混合物;石油裂解的产品是小分子不饱和烃。 [答案] D [名师点睛] (1)石油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所组成的混合物;石油分馏的产物仍然是混合物。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学案(知识点考点精讲及配套习题)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 - 1 - 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 .............................................................................. - 1 - 第2课时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轨道 ........................................................ - 13 -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 27 - 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 27 -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 - 41 -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 一、能层与能级 1.能层 (1)意义:根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________差异,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2)符号:能层序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表示。 2.能级 (1)意义:根据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电子________不同,将它们分成不同的能级。 (2)符号:在每一能层中,能级符号分别为n s、n p、n d、n f……,其中n代表________。 3.能层、能级中所容纳的电子数 二、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 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

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设计2:2.2.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及转化形式

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规律 第2节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及转化形式 教材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主要关注的是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虽然学生接触过燃烧、氧化钙与水的反应等放热反应,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特别是“化学反应能放出热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没有形成稳定的认识角度。本节教材围绕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引导学生丰富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角度——能量变化角度,并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具体形式——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断裂与新化学键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差,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差。 教学目标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通过生产、生活、实验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建立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概念,从能量变化的视角发展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增强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通过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进一步深化对化学反应的微观认识。 教学重难点 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原电池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化学键是; 称为离子键,称为共价键键。 2.化学反应的实质;需要吸收能量,会释放能量。

【新课引入】冬季生活中人们获得获得热量的方式有多种,你知道右图的四种取暖方式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吗?其中哪些方式是利用了化学反应获得热量的? 【投影】多媒体展示冬天取暖不同方式图片。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思考。 【回顾思考】1.如何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前面我们学过了哪些类型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都有什么特征? 3.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利用化学反应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 化学反应的典型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我们利用这一特征制备新物质,例如从铜矿石中冶炼铜。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某些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做能量的来源。 【投影】化学反应的利用图片,进一步突出问题 【问题】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怎样的能量变化 【联想质疑】学生阅读教材“联想·质疑”栏目,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根据情况回答有关问题,不要求全部解决。 【投影】“联想·质疑”相关图片 【总结】化学能是指储存在物质当中的能量。不同的物质不仅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木炭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电解水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下节课我们具体学习。 【问题】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呢? 【投影】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及转化形式

同步导学案系列丛书--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学案优化设计

【学习目标】 12.掌握乙醇的组成及主要性质。 3.了解乙醇的主要用途及与人类日常生活和健康的关系。 4.初步学会分析官能团与性质关系的方法。 【学习过程】 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分,酒精的学名是乙醇,啤酒中乙醇含量为3%~5%,葡萄酒含酒精6%~20%,黄酒含酒精8%~15%,一些烈性白酒中含乙醇50%~70%。(均为体积分数)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如医用酒精(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水溶液)可用于杀菌、消毒等。 1.烃的衍生物 (1)概念: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2.乙醇的分子结构: (1)乙醇是无色、透明液体,特殊香味,密度小于。 (2)乙醇能溶于水,与水按任意比例混合,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无机物。 (3)乙醇易挥发,沸点78℃。 4.乙醇的化学性质: (1)与活泼金属反应(如Na 、K 、Mg 、Al 等): ①乙醇与钠反应说明乙醇的结构是 ,而不是 。

②乙醇乙醇羟基上的氢不如水中的氢活泼,乙醇分子中的--OH键比H2O分子中的O-H键更稳定。 (2)氧化反应:在有机化学中常用反应物的得氧或得氢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得氧或失氢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有机物得氢或失氧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①燃烧:乙醇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②催化氧化:红色的铜丝先变为黑色又变红色;试管中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③直接氧化:乙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褪色,乙醇被直接氧化生成乙酸。 温馨提示:交通警察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装置中,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乙醇时橙色变为绿色,由此可以断定司机饮酒超过规定相当标准。 【归纳总结】 (1)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羟基氢比较活泼。在乙醇与活泼金属如钠、钾、钙的反应中,断裂的是羟基中的氧氢键;在催化氧化的反应中,除了断裂羟基中的氧氢键外还断裂连羟基碳上的碳氢键。 (2)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而不能用钠来检验。 (3)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烃的衍生物是醇,通式是R—OH,醇的化学性质类似乙醇。 5.乙醇的用途:饮用酒中酒精度是指酒精的体积分数,啤酒的度数指麦芽含量,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能使人中毒,75%的酒精可用于医疗消毒。 【当堂检测】 1. 向装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钠块开始反应时,浮在乙醇液面上 B.钠块熔化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液面上游动 D.钠块表面有气体放出 2.右图是某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黑色的是碳原子,白色的是氢原子,灰色的是氧原子。则该物质不具有的性质是( ) A.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与钠反应 C.能燃烧 D.发生氧化反应 3.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最终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 A.硝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1

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及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2、理解电离能概念、表示方法和意义,认识到元素的电离能大小影响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元素的逐级电离能和元素的化合价密切联系,分析并掌握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等元素性质同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建立模型。 【学习过程】 一、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的发生周期性递变,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二、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和。 三、元素的原子半径变化如图(1) ①同周期,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原子(最高价阳离子或最低价阴离子)半径都依次。 ②同主族,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电子能层数,原子(同价阳离子或同价阴离子)半径都依次。 ③核外电子排布(即电子层结构)相同,随核电荷数增多,离子半径依次。 ④同种元素形成的粒子半径:阳离子<中性原子<阴离子。 图(1)图(2) 三、电离能 (1)电离能的概念和意义 ①定义: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用符号I1表示,常用单位是kJ/mol。 ②逐级电离能的表示方法: M(g)=M+(g)+e-I1(第一电离能) M+(g)=M2+(g)+e-I2(第二电离能)

③电离能的意义: 电离能的数值大小表示气态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难易。 (2)元素电离能的应用,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如图(2)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第IA族碱金属的电离能与碱金属的活泼性存在什么关系? a.为什么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根据Na、Mg、Al的电离能数据,回答: b.观察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逐级电离能变化,尝试说明为什么Na、Mg、Al的化合价分别为+1、+2、+3? 一、单项选择题I 1.下列各组元素中,原子半径依次减小的是( ) A.Mg、Ca、Ba B.I、Br、Cl C.O、S、Na D.C、N、B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序数越大,核外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B.同周期,从左到右,最高正价由+1价递变为+7价,O、F除外。

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三课时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运动特点的差异,知道核外电子的运动轨迹是不可描述的。 2. 知道电子云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 能够描述s轨道和p轨道的电子云形状及其所表示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1.对比宏观物体与核外电子,二者的运动特点有何不同? 二、电子云图 1. 观察s电子的电子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小点代表什么含义? (2)电子云图中小点越密,表明概率密度,小点越稀疏,表明概率密度。 【活动1】准备一张正方形纸,中央画上一个圆圈,在圆圈内随意点上90个点,在圆圈外周边随机点上10个点。(注意离圆心越近的地方点的分布越密集) 2. 观察s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原子的s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有什么规律? 3. 观察p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p电子云有什么特点? 三、原子轨道 1. 原子轨道的概念:量子力学中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2. 不同能级的原子轨道数量 四、小结 请整理能层、能级和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并填表。 【学习效果】 一、单项选择题I 1. 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A. 2s B. 2p C. 4d D. 4f 2. 下列对于电子的运动状态描述正确的是 A.电子沿着线性的轨道围绕原子核运动 B.电子依次填入K、L、M、N、O、P、Q能层 C.不能同时测定核外电子的运动位置和速度 D.基态K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 2s2 2p6 3s2 3p6 3d1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s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为圆形 B. 2p和3p轨道形状均为哑铃形

【优化设计】高中化学第2章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化学能与热能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学习过程】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屮能量变化的关系 436 kJ-mol-1 243咆 X 11 0镒一幌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变为生成物分子,各原子内 部并没有多少变化,但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屮,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生成物分子中的新化学键形成。物质在化学反应屮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利用化学键的能量变化计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决定因素: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可表示如下: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温馨提示:化学键的形成蕴涵着能量变化,在进行反应时化学键要断裂,吸收能量,反应后形成新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反应前反应物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能量不相等。 (1)对同一-种化学键而言,断裂吋吸收的能量与形成吋放出的能量相同。 (2)判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也可比较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新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小。 2.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铝和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用温度计测量•水银柱上升高子反应方程式2A1+6H+ 2AF + + 3H,T 实验结论Al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实验】Ba(0H)2・8H.0和氯化钱反应 实验现象闻到刺激性气味,烧杯壁发凉;玻璃片和烧杯 黏结在一起,混合物呈糊状 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f8H2O+2NH4Cl=BaCL+2NH3tH0H2O 实验结论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实验】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现象混合后溶液温度比原两种溶液的温度高 离子反应方程式H++OH HQ 实验结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Ba(OH)2-8H2O+NH4C l

化学必修第2章第2节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广州市东圃中学林培青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构成条件,会写电极反应。 3、学会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4、了解常用的电池及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掌握实验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思路和方法,感受实验成功的乐趣。情感与态度:乐于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了解废旧电池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树立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二、教材分析: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三、教学设计思路: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们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效利用教材、课外资料、生动的录像和图片、事实数据等教育资源,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景。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背景知识上进行教学设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本课以化学反应与能量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化学反应与热能、化学反应与电能两部分内容。教材以文字介绍化学与能量的关系导入,正文部分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图片。另外教材还提供了“资料卡片、信息搜索”,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教材设置“思考与讨论”相关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密切关系。 2.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密切关系。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学习,明白各种物质都具有能量,物质的组成、结构与状态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也不同。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

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变化关系。 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变化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有关本课知识的学习很少。高中化学的学习是要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教学要更深入更细致,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信息多,阅读量大。建议教学时提前布置学生自学。在课意上以讲授与讨论相互结合的形式进行归纳整合。 【教学方法】 启发式、类比、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5篇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5篇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1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 学案(知识点考点精讲及配套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 - 1 -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 - 10 - 第三节金属晶体与离子晶体.............................................................................................. - 21 - 第四节配合物与超分子...................................................................................................... - 33 - 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1.组成物质的微粒 20世纪初,通过X射线衍射,许多常见的晶体中并无分子,如NaCl、石墨、二氧化硅、金刚石以及各种________等。 2.聚集状态 有晶态、非晶态,以及介乎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等。 二、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概念 具有规则的________的固体,叫晶体。如:NaCl晶体,I2晶体……;不具有规则的________的固体,叫非晶体(又称玻璃体)。 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 (1)________物质凝固。 (2)________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________)。 (3)________从溶液中析出。 3.晶体的特征 (1)自范性 a.定义:在适宜的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规则的____________,这称为晶体的________。非晶态物质没有这个特性。 b.形成条件:晶体____________适当。 c.本质原因:晶体中粒子在__________里呈现__________的__________排列。 (2)晶体在不同的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即________。 (3)晶体的________固定。 (4)外形和内部质点的高度________。 (5)晶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具有特有的________。 三、晶胞 1.概念 晶胞是晶体中最小的____________。 2.结构 晶胞一般都是____________,晶体是由无数晶胞“____________”而成。 (1)无隙:相邻晶胞之间无任何________。 (2)并置:所有晶胞都是________排列的,取向________。 (3)所有晶胞的________及内部的原子________及几何排列是完全相同的。 3.一个晶胞平均占有的原子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