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合集下载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高一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高一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学习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金、南宋、西夏形势图,掌握这一时期的各政权的变化情况。

2. 唯物史观:从两宋的社会政治形势认识其政治和军事变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史料实证:通过具体史料,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等内容。

4.历史解释:明确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5.家国情怀: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互相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的进一步交融。

(一)基础知识点梳理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年,建立宋朝,定都(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消灭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1.宋辽关系:年,北宋与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

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关系:年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3.财政危机原因:(1)养兵: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泛滥。

(3)岁币:加上给辽和夏的岁币。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四、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1.辽、北宋灭亡:年金灭;1127年金灭;2.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康王在(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岳飞率领“”抗金,但遭到杀害。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以东起、西至一线为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二)重点知识详解名词解释:1、陈桥兵变:960年春,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东北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师都城,周恭帝被迫禅位。

赵匡胤称帝,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宋”,史称“北宋”,此即陈桥兵变。

2、杯酒释兵权:建隆二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3、更戍法:禁军驻地几年一变,统兵将领也随之更换,“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目的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形成个人势力,策动兵变,从而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2)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3)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坚决彻底,尤其需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4)改革需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不可操之过急;
(5)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教师总结:我们现在改革必须致力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畏艰难险阻,同学们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未来各行各业的栋梁,中国正在进行改革,未来还将继续改革,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士大夫救国民国家于危难之间的勇气和信念的优秀品质。
(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法内容: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富国之法: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之法:对农民进行编制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材料:“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
——《中华文明地图》
材料:这个史称“澶渊之盟”的讨价还价,给双方换来了120年的和平。北宋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也要拜这和平所赐。和平,对各族人民都好。……澶渊之盟第二年,党项人也来要钱了……大宋对于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真宗皇帝决定还是花钱买。
北宋两次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相继宣告失败,北宋的结局如何?对的,北宋走上了大多数封建王朝的老路:灭亡。1127年,北宋被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最终是否完成了收复北方的壮举。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一探究竟。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 9 课,主要讲述了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本课内容在整个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学生了解宋朝历史的重要窗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到宋朝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两宋时期的历史还不够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等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了解历史的真相。

3. 时空观念: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

4. 历史解释:通过对两宋时期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历史事件的解释,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人士,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

2. 教学难点:两宋时期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2. 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3.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学习目标1.找出两宋为加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并认识其影响。

2.了解王安石变法一级两宋之际的民族关系二、基础夯实1、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①措施: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在中央,由专掌军政,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为副相。

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制定了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②影响: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

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①边防压力: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相称。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

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后来,北宋又与西北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②.财政危机冗兵: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

这支军队是通过组建的。

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也不断膨胀。

冗费: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3、王安石变法宋仁宗在位时,大臣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案合作探究【时空坐标】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探究思考】1.宋初面临哪些问题?简述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

提示:问题: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措施:(1)加强控制地方①行政:派文官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更戍法)(教师对其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归纳)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二府三司制①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2在地方:①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归纳)特点:分化权力,机构众多与教材图片搭配梳理知识(3)崇文抑武方针①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本节课有大致的把握。

通过展示材料,结合问题,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探究思考让学生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以及之后措施都是以强化集权以安天下为目的。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10.(2016·全国·高考真题)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材料二: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 9 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1、能够联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3.能够结合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影响及其失败的原因。

4.认识南宋偏安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自学引导】1、阅读教材第1子目,完成下列表格: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措施:2、思考: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北宋在政治上发生了什么新变化?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又有什么局限性?4、(课堂探究)结合教材第2子目,思考,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5、(课堂探究)教材P52的学思之窗,反映了变法的哪些缺陷?【我的疑惑】自学完本课,你还有哪些不能明确的问题,请写在下方。

【我的思维导图】【自学检测】1. 宋代,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的特定设置,而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担任,所以地方官多是“以某官知某州(府、县)事”,意思是“暂去管某州某府某县的事”。

这说明宋代()A. 注重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 地方管理体制日趋混乱C. 中央权力得到加强D. 地方自治权力有所增强2.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 削相权以加强君权B. 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D.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3.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A.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4.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宋军事制度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
-两宋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讨论中的亮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选择题和简答题主要针对两宋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基础知识,论述题则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两宋政治、军事制度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学习两宋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宋时期的绘画、书法、瓷器等艺术作品,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两宋的繁荣与昌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吗?它们是在哪个朝代创作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两宋历史知识。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宋政治、军事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技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宋政治、军事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3.掌握两宋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及其主要贡献,了解他们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成就。
-知识点:如赵匡胤、赵构、岳飞、韩世忠等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对两宋政治、军事制度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两宋政治和军事制度。
-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两宋政治、军事制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增强学生对两宋历史的直观感受。

高中历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高中历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高中历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教案: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目标:1. 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特点;2. 掌握两宋时期的军事发展和战争经历;3. 了解政治和军事对两宋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两宋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2. 两宋军事发展的历程和战争经历。

教学难点:1. 分析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对社会的影响;2. 思考两宋政治和军事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2. 分发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两宋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该时期政治和军事的兴趣。

步骤2:政治制度演变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和特点,包括南宋的皇权集中和北宋的士大夫政治等内容。

步骤3:两宋军事发展和战争经历(2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两宋时期的军事发展和战争经历,包括南宋的海防战略和北宋的辽金战争等内容。

步骤4:讨论和分组活动(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两宋政治和军事的关系展开讨论,分析政治和军事对社会的影响。

步骤5:小结和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两宋政治和军事的特点和影响,并与学生一起总结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发展。

步骤6:拓展阅读(5分钟)教师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

步骤7: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两宋政治和军事对社会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讨论和分组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

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对政治和军事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拓展阅读和作业布置,扩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学习重难点】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评价3.正确评价岳飞抗金的事迹【学习过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中央: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3.问题思考(1)材料:宋朝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各不相知,而言路之权又特重。

这原是因大权都集中于中央,以此防内重之弊的。

立法之初,亦可谓具有深意。

然而宰相既无大权,而举动有多掣肘,欲图改革,其事就甚难了。

(2)思考:据材料指出宋朝限制相权的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的影响。

4.提示(1)举措:①分散相权: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三司掌管财政权,枢密院掌管军权,三者各自独立。

②强化监察机关对相权的监督。

(2)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相权受到牵制,无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导致北宋政治衰弱。

地方:①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易错提醒: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加强中央集权应当适中。

5.影响:(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消极: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6.归纳总结:对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1)特点:①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影响:①积极:北宋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由于冗兵现象的出现,北宋边防空虚,时常遭到辽和西夏的进攻;由于冗官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宋辽的和议(1)背景:①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过程:①签订: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②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判断正误:宋辽以兄弟相称,宋夏以君臣相待,表明宋对夏保持军事优势。

(×)提示:澶渊之盟达成后,宋辽以兄弟相称表明双方势均力敌;宋夏之间因历史传统,夏向宋称臣,但保持独立地位,宋夏之间的战争,宋屡战屡败,说明宋虽有政治优势但无军事优势。

③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深化理解: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在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

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积极作用: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2.宋夏的和议(1)背景: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2)内容:①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3.财政危机(1)原因:①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北宋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4.判断正误:(1)北宋政府给辽、夏“岁币”或“岁赐”,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北宋的做法是错误的。

(×)(2)宋代的财政危机根源于冗兵、冗官的出现。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

①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②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2.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训练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5.评价(1)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2)不足: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6.问题思考:(1)材料(2)思考: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谈谈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提示: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深化理解: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当时社会问题的主题是加强中央集权所导致的官僚机构的臃肿,而王安石变法只集中在社会经济改革的层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财政赤字、增强军事力量,也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

四、南宋的偏安1.宋金的和战(1)背景:①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

②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赵构就是宋高宗。

(2)过程: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③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3)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2.偏安局面形成:(1)背景: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

(2)政治地位: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3)深化理解:正确认识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议两宋时期的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对两宋政府来说都是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也给宋朝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但和议本身是民族间友好和睦的表现,和议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3.知识图示:【能力提升】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应用:在北宋、辽、西夏对峙图上填写政权和都城的名称。

提示:A.北宋、东京;B.辽、上京;C.西夏、兴庆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

时人描述说: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应用:这段材料印证了教材哪一观点?提示:材料支持了教材关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用的论述;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一:(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应用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

提示:态度: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则“深可惧”。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应用2:材料二对宋初改革的措施是怎样评价的?你如何认识这一评价?提示: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使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

岳飞赤诚爱国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针对练习对岳飞《满江红》的理解正确的是()A.“靖康耻,尤未雪”,所指史实为“绍兴和议”B.“臣子恨,何时灭”,体现了岳飞的忠君爱国思想C.“怒发冲冠”,是针对南宋政权对他的诬陷迫害D.“收拾旧山河”,是要收复被契丹族占领的国土答案:B解析:“靖康耻”指北宋靖康年间,金军入侵,北宋灭亡的耻辱,故A项错误;“臣子恨,何时灭”表达出岳飞为君分忧,忠于王事的忠君爱国思想,故B 项正确;“怒发冲冠”指对金军入侵和未能收复故土的愤恨,故C项错误;“收拾旧山河”指收复被女真族占领的国土,故D项错误。

【教材疑难指导】1.(P51)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提示:本题可以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可取。

客观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斗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

(2)不可取。

北宋的这一做法,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

2.(P53)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提示:这些措施,从影响看有利有弊,从长远看弊大于利。

利: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矫枉过正,过度的防弊之策导致国家规模狭小,气度不够广大;严密的法律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加剧政治腐败;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财政困难,军事较弱,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基础演练随堂巩固】1.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C项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