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5.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需要通过学习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进一步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注重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整理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撰写一篇关于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比较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与前朝的差异,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学习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五、案例分析
1.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岳飞抗金,组织学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制度。
六、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演变中,认识到国家兴衰与政治、军事制度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2.对两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了解有限,容易混淆他们的主要事迹。
3.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学生可能缺乏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容易陷入片面理解。
针对以上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基础知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清两宋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
2.采用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区分不同历史人物的事迹,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分享观察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3.教师简要介绍两宋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政治制度:
a.教师讲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宰相制等,分析其特点。
b.结合具体历史人物和事件,阐述两宋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军事制度:
a.教师介绍两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如禁军、厢军等,分析其作用。
c.请在评传中充分体现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展现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
d.人物评传要求语言流畅,观点独到,具有感染力。
3.为巩固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完成以下课后习题:
a.列举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b.简述两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及其作用。
c.分析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战役对两宋时期国家兴衰的影响。
4.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c.请在论文中运用所学知识,对两宋政治和军事的发展进行分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d.论文格式规范,注意引用史料、图片等资料,以增强说服力。
2.请同学们结合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知识,选取一个历史人物,为其写一篇人物评传,要求如下:
a.选取的人物可以是两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或其他重要历史人物。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5.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组历史试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深入阅读一本关于两宋时期的历史书籍,如《两宋史话》、《两宋风云》等,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1000字左右。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2.提交作业时,请注意格式规范,书写工整。
2.选择两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如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分析战争背景、经过及影响,制作成PPT,并进行课堂分享。
3.结合两宋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选取一个角度,撰写一篇历史评论,字数在600字左右。要求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绘制两宋政治和军事的思维导图,以直观地展现两宋时期的历史脉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两宋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国家安全的作用。
3.分析两宋政治和军事变革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其时代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对两宋政治制度中科举制度、官员选拔与考核等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两宋军事制度中禁军、厢军、蕃兵等不同军事力量的设置及其பைடு நூலகம்用。
3.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归纳中,逐步掌握两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和军事变革。
4.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更好地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决策过程。
5.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➊教学目标一、基于史料研读,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辩证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二、运用地图,了解“北宋、辽、西夏对峙”与“南宋、金、西夏对峙”的相对空间位置和时间更迭,并以此为基础,了解北宋边疆压力的表现以及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知道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三、将王安石变法置于具体的时空下,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➌教学过程设计一、北宋兴亡(960—1127年)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又采用宰相赵普“先南后北”的策略,先后灭掉荆南、后蜀、南唐等国。

976年赵匡胤驾崩,其第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宋太宗继续统一中原大业,于979年攻灭十国中最后一国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与此同时宋太宗北上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在高梁河之战中惨败;986年宋太宗第二次攻辽,史称“雍熙北伐”,再次失败,从此北宋对辽采取守势。

1004年北宋成功阻止了辽的南侵,宋真宗赵恒与辽国签定“澶渊之盟”,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财物,称“岁币”,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1040年宋仁宗赵祯在位时,爆发了第一次宋夏战争,北宋战败,宋夏议和,史称“庆历议和”:西夏保持帝号,但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一笔钱财,称“岁赐”。

宋仁宗在内政处理上卓有成效,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经济文化上也有较大发展,史称“仁宗盛治”。

宋神宗时期分别进行了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

北宋末年官吏腐败,赋税加重,分别引发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和方腊起义,严重打击了北宋统治。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及其子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难”。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两宋时期的历史情境:
1.利用图片展示两宋时期的名胜古迹,如杭州的六和塔、苏州的园林等,让学生感受两宋时期的文化氛围。
2.播放一段关于两宋时期历史的短视频,让学生对两宋时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宋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宋时期(960年-1279年)的政治体制、军事制度及重要历史事件,掌握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2.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及其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如赵匡胤、岳飞、韩世忠等历史人物。
3.合作学习,互动交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比较分析,拓展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与前代的异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5.史料实证,提高素养: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解读和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总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2.强调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历史意义,如对后世政治、军事制度的影响。
3.提醒学生关注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局限性,如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等。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两宋时期的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4.学习方法: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分析、评价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两宋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2.掌握两宋军事制度的特点,以及不同兵种的作用和区别。
3.分析两宋时期的重大政治和军事事件,评价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如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两宋政治和军事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岳飞抗金的故事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岳飞等英勇将领为了保卫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两宋政治和军事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3)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文章,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4.课堂总结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选择两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或军事家,为其写一篇人物传记,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传记内容真实可靠,能够体现人物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在写作过程中,请同学们尽量挖掘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从而更好地理解两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价值。"
3.结合两宋时期的重大政治和军事事件,分析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并撰写一篇评论文章,字数在800字左右。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两宋政治和军事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政治和军事制度的演变过程、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对时代背景、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全面考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内涵。
4.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b.两宋时期军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影响当时的战争和军事家?
c.你认为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有哪些不足之处?为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制度。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检验学生对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掌握程度。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4.教学策略:
(1)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
(2)注重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学习两宋时期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优秀品质,如忠诚、勇敢、智慧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二、学情分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教学设计】_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课标解读:(1)通过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了解,理解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措施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2)结合两宋的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素养(3)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相关史实,认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4)通过对文天祥、岳飞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忧患意识(5)通过构建本课的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材分析】《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中起着纽带的作用,是分析辽宋夏金的经济政策、文化革新、民族交融等方面内容的历史思维逻辑支撑点。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宋朝自身内部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不断,军事战斗力相较较弱,这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观上为并立政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较温和的方式处理关系提供了机会。

同时,宋代自太祖太宗开始形成的祖宗之法不断调整完善较快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渗入到官僚阶层和知识阶层中,并深刻影响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判断。

宋代文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士人参政、议政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与之同时“异论相搅”的治国方针也为宋朝士大夫之间因政治见解不同而相互倾轧埋下了伏笔。

课标解读中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为本节课的要点,故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初采取相关措施的内在逻辑,训练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情分析】刚刚进入高一学习历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学基础,对于朝代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新教材对于历史的叙述更为详尽,所配的文字和图片和旧教材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目标(一)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的认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
结合《北宋的建立》、《北宋、辽、西夏对峙图》、《金、南宋、西夏对峙图》等图片和相关史实结合时空变化和联系去理解几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史料实证
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
的呈现方式,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或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四)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家国情怀
1、通过学习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签订合议的影响使学生充满人文情怀认识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充满自豪感
2、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并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难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百家姓》导入
一、北宋的建立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
2、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2)措施
(3)评价(认识)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2、分析对比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现状和危害,从而理解北宋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
教学设计
必要性
3、结合史料引导
学生全面分析北
宋加强专制集权
措施的影响,培养
“论从史出”的思
维习惯和能力,或
根据史料印证历
史结论的能力。

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及应对举措
(一)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
表现:
1、军事——边患迭起
2、经济——财政危机
原因:
(二)应对举措:
1、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内容:
(3)失败的原因
(4)评价、启示
1、结合《北宋的
建立》、
《北宋、辽、
西夏对峙图》图和
相关史实结合时
空变化和联系去
理解北宋、与辽、
西夏政权之间的
关系
2、通过学习两宋
与辽夏金少数民
族政权之间战争
的性质及签订合
议的影响使学生
充满人文情怀认
识历史上的民族
问题并对统一多
民族国家发展充
满自豪感
3、对王安石变法
的学习,增强学生
关注国家和社会
发展并以服务于
国家和社会进步
为使命的意识
一、南宋的建立及宋金之间的和战
1、南宋的建立
2、宋金之间的和战1、结合《金、南宋、西夏对峙图》等图片和相关史实结合时空变化和联系去宋金政权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1、讲课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待改进
2、学生课堂反应比较活跃,但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有待加强
和训练,老师要善于引导和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