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一群落的结构...》141北师大教案设计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群落的概念展示:池塘生态系统提问:(1)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鲤鱼称为一个?(2)假如你是养殖鲤鱼专业户,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导入:我们在研究一定区域的生物时,不能只研究同种生物,得研究所有的生物,即群落学生回答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一群落的结构...》141北师大PPT课件

③曲线图
生 物 数 量
A B
时间
《群落的美》
群落的概念要记清 同时间同区域的全部生命
还需要你记住一点 各生物间能相互呼应 群落物种数目的多少 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丰富度 好多的群落我记不清
条件好的地方丰富度越好 认识群落的美 需从关系入手 互利共生需彼此依赖共生死
寄生在我体内 我好痛苦 没有你在 我一定会更好 你不厚道 与我争抢食物 你死我活 是我们的结局 被你捕食 为你牺牲 却先于你变化
草履虫,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阅读材料, 小组讨论,尝试解释出现此结果的原因
资料2: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 雪兔。研究人员对90多年的种群数量变化作了 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小组讨论,从数量的 波动能发现什么规律?
交流展示
1.捕食
①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②实例:雪兔和猞猁
③曲线图 生
物 数 量
A
B
时间
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
2.竞争
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 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 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于灭亡。 ②实例: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
农作物和杂草 牛和羊
③曲线图
生
生
物
B
物 数
A
数 量
量
A
B
竞争力:A=B 时间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岷县一中 季秀霞
激趣导入
假如你是养殖鲤鱼专业户,你最关心 的是什么?
鲤鱼种群的数量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
生物种群的集合
例:以下描述的是群落吗?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三群落的演替...》127北师大教案设计

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本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的第二节《群落的相对稳定》,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3.多媒体教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三群落的演替...》136北师大教案设计

1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这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必修三第三章第2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三章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
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五、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2八、教学过程(一)演替的概念: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二)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1、初生演替(1)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1)概念: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三群落的演替...》135北师大教案设计

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主备教师高飞授课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群落演替的过程,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
2.通过了解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明确影响群落演替的原因。
学习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学习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师批注情景导入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解决吃的问题就是一个首要事情。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加上很多地区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村经济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国家明确提出了相关政策,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图片:破坏的环境与退耕还林条例。
)是退耕就能还林吗?任何有效的政策指令都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
那么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需要探讨的内容——群落的演替。
自学探究知识点一群落演替及其类型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1)图甲是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大致过程是裸岩阶段→____阶段→____阶段→______植物阶段→______阶段→森林阶段。
(2)图乙是弃耕农田中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演替,大致过程是弃耕农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木→______。
(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______________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的时间________经历的时间________速度________________经典例题例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精讲点拨[解析]B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一群落的结构...》142北师大教案设计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
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
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同时,本课时的内容也与现实紧密联系,即学生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设计立体农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
这一届高二学生已使用了一年多的新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目标解析1.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实例;2.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三、教学问题诊断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中,注意了概念的生成和建构过程,激活了学生思维活动;采用问题法教学,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群落结构的知识,而且丰富了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图形图表和生活实例与本节知识相联系,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思维被极好的调动起来。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一群落的结构...》145北师大教案设计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复习课[最新考纲]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及物种组成(1)群落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作用: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③两种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3.垂直结构(1)植物的垂直结构:①具体表现:植物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
②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
(2)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深度思考](1)观察下面的图示,判断生物之间的关系。
提示:上述曲线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③(其中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属于竞争关系的是②⑤,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④,属于寄生关系是的①。
(2)如何区分捕食与竞争。
提示: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3)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提示:①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过程(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三群落的演替...》134北师大PPT课件

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 方,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是被彻底消灭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
速度 时间
缓慢而历时漫长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为主
较快而时间短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冰川泥
弃耕农田、火灾过后的 草原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进展情况
环发[2003]11号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 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 假高粱、蔗扁蛾 、湿地松粉蚧 、强大小 蠹 、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 、福寿螺 、 牛 蛙 (共16种)
美国白蛾
空心莲子草
紫茎泽兰
拓展延伸
总结群落演替的特点?
方向性、规律性、可预见性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 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 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2010年洪灾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进展情况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雄安新区白洋淀退耕还淀9万亩
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 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 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 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 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谢谢观看
THANK YOU
2020/6/6
14
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描述群落演替概念; 2.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 3.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Βιβλιοθήκη 2020/6/6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c
B b
(2)生态位的分化适应方式 • 1)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 • 2)错开活动的时间 • 3)改变食物的种类,形成不同的食性。 (3)原因 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自然选择的结果。
1、生态位指的是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 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形态结 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有自己不同的生态 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 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 B.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 异不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发展 C.群落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生物生存下来的 机会就越大,物种的丰富度就越大 D.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越多,越有 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一、群落的结构
(二)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
热带雨林
落叶阔叶林
不同的群落之间物种组成 是一样的吗? 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 表示呢?
苔原
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
一、群落的结构
(二)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是不同的。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历时最长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历时最短)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特点: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三、群落的演替
(二)类型
2、次级(生)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过程: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特点: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速度较快
一、群落的结构
(三)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 ③寄生 生 物 B 寄生虫 数量 数 量 关系
A 宿主(寄主)
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虫有利
营养关系图:
A B B A
时间
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
一、群落的结构
(三)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 ④互利共生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一、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
②水平结构
一、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
同一地段,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森林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地被层。
在森林生物群落中,高大的乔木总是处于群落 最高层,它下面有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动物则鹰、松鼠等处于顶层,麻雀、雉等处于 中层,鼠和兔等在地面,蚯蚓、蝼蛄等在地下。
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在竞争中有些个体会被淘汰, 甚至有些物种会灭绝,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各种群中食性相似, 栖息环境差异不大,生物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对生物进化越有,但生 态位重叠越多,就越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三、群落的演替
(一)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镶嵌性。
2.镶嵌性出现的原因: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 布不均匀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 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 的影响等
一、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是同一地段,不同高度分布 着不同的种群;水平结构是不同地段分布着 不同的种群。 2.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 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 的镶嵌性分布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土 质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3.同种生物的不同分布,不能构成群落 的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如竹林高矮不一的 竹子。
2、动物的垂直分布:
(1)森林动物垂直分布 (食物及栖息场所) (2)水生动物垂直分布 (阳光、温度、食物 和含氧量等) 注意: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3、意义: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水平结构
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 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环境因素影响, 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根瘤菌
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豆类植物
一、群落的结构
(三)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 ④互利共生 生 数量 物 生物A 数 关系
量
生物B
时间
特点:相互依赖, 彼此有利。“同生共死”
营养关系图:
A B
及时检测
数量 数量 数量
捕食
竞争
共生
0
A
第3.2节
群落的相对稳定
主要内容
一 群落的结构
二 生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三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 种群的集合。
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 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注意辨析: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生物(动物、 植物、微生物)
1、下列实例中属于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里的全部跳蝻和蝗虫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 C.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昆虫蜗牛等所有生物 D.海洋中全部的鱼 2、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树林 C、无菌培养基上接种的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D、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一、群落的结构
(三)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 ①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雪兔
猞猁
数量 关系
被捕食者
捕食者
特点:“先增 加者先减少” 不同步性变化
一、群落的结构
(三)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 ①捕食
营养关系图:
A B
被捕食者
捕食者
例:羊与草,狼与兔等
时间
0
B
时间
0
C
时间
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 态学上分别称为( ) A.种群和群落 B.种群和生态因素 C.群落和种群 D.群落和生态因素 2、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 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3、下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 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
二、生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1、生态位的概念:
(1)定义: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生活方式和它们 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
栖息地是种群居住的地址,生态位是种群赖以 生存的职业。
二、生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1、生态位的概念:
(2)种类:基础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
• 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被生
物利用的最大资源空间。(理想条件下— 没有天敌,没有竞争)
森林阶段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 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通常是 思考 “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特别 提醒
乔木与灌木竞争
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使 物种的丰富度更高,种间关系更复杂,群落结构 也更稳定。
初生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包括:
种内互助
捕食 竞争 种间关系 种内斗争 寄生
种内关系
种 间 斗 争
互利共生
一、群落的结构
(三)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 群体的生存。
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个体 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共同维护 群体的生存。
用辛普森指数表示物种丰富度
当群落中只有一个物种时,辛普森指数最小,其值为1. 群落中物种越多,辛普森指数越大。
一、群落的结构
(二)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 (3)优势种
在群落中,有一个物种不仅数量多,而且生产
量大,在群落结构中起主要作用,则为优势种。
注意:在不同群落中,优势种也不相同
一、群落的结构
(三)物种之间的关系: 生物个体不但离不开自己的群体(种群), 也离不开环境中的其它生物。
• 现实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
二、生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2、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
(1)生态位重叠: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利用共同资源的现象。
(2)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越激烈。
激烈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二、生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3、生态位的分化:
(1)定义 A
a c b
一、群落的结构
(三)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 2.种内斗争
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 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对于失败者常常造成死亡,但是对于种的延续是有利 鲈鱼的成鱼经常以本种幼鱼为食; 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 有的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期时,往往为了争 夺雌性个体与同种的雄性个体进行斗争。 件,或者出生的后代能够更优良一些。
1、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 分别是( ) A.温度 食物 B. 温度 光照 C.温度 温度 D. 光照 食物 2、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 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 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D.水分 3、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 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 A.种群的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