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悲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到中古的七言辞令,无不显示出中国诗歌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而秋这一特殊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体系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其中又以悲秋最甚,可见秋,这一独特的载体在我国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自上古开始,秋这一意象便在口头歌谣中传唱,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隋唐五代、及至宋元清。

皆未衰落,前后近3000多年里,秋被赋予了无数的情感,而这其中又以悲秋至极!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无不将秋景淋漓刻画,无不将悲情显露无疑。

为何自古谈秋色变,见秋皆悲呢?我想,那可能是因为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顺逆,总离不开“悲欢离合”四个字,处于中国文学地位巅峰的诗词歌赋,是最能表达人间悲欢之情的。

究其原因,固然和诗人们出色的艺术造诣不无关系。

但是,他们自身性情敏感、遭遇坎坷、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感人的作品,其所蕴含的感情,无不源自诗人亲身体验,发自诗人内心深处。

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所要进行的事业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所以时间的紧迫感让人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面对时间流逝的无措。

秋,预示着人人畏惧而不可避免的衰亡,预示着瞬息即逝的时间的过往,其引起人们对生命莫名的惶恐。

正是因为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时间性极强的生命推移的过程与四季的盛衰相合,才更加觉得生命短暂的可怕。

遇秋而生的悲情实际上是欲利用有限的生命有所作为而生命受阻不的其用的结果。

悲秋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承载了重大而又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文学母体是与士人心态有着极其特殊的联系的。

悲,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

其中悲秋之作更是以鲜明的色彩、隽永的韵味表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崇高之美。

作为悲秋的开山鼻祖宋玉在他的《九辩》中这样开篇道“悲哉!秋之为气也。

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浅析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摘要:“悲秋”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绪主要感怀抒发的寄托与宣泄,也正是在这一寄托与宣泄的影响下“悲秋”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历朝历代均有大批文人骚客创作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凝结着作者深深的感时伤怀、悲悯无助的情感。

古代文人的这种悲秋情怀与我国的文化创作传统以及民族集体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对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人悲秋创作传统民族心理“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代文人普遍有悲秋的情怀,也正是在这种情怀的影响和刺激下悲秋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从《诗经·国风·秦风》中“蒹葭”篇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屈原《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和叶下”;从曹丕《燕歌行》中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到柳三变《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南唐后主《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到纳兰容若《清平乐》中的“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等,悲秋情怀一直萦绕在古代文人的心头。

也正因为此,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悲秋”成为备受文人青睐的永恒创作主题。

但凡有写到秋天景致,抑或在秋天抒发情怀时,古人眼中的秋山秋水、秋草秋木、秋鸟秋虫,乃至于秋风秋月、秋思秋绪都会沾染上或浓或淡的愁苦情思。

所有这一切,都是古人悲秋情怀的表现与抒发。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会有如此强烈而鲜明的悲秋情怀呢,对此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 秋天独有的肃杀萧条的自然环境与氛围一年四季,景色各异。

春天的蓬勃生机,夏天的绚烂热烈,秋天的肃杀萧条,冬天的寒凛落寞,每个季节都有专属于自身的独特景致与氛围。

人们身处不同景致与氛围之中情绪也会因之受到感染。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常见情感表达方式,代表着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离别和孤独等情感。

悲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氛围、情感抒发和寓意象征等多种方式。

通过对诗人王维、李商隐、李白、杜甫等诗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对悲秋的表现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出发,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和生命哲理的探讨。

第1章典型的文学形象1.1 悲秋意象的生成秋,是一个圆满美好季节的终结,也是未来希望的开端,是一个充满变迁的季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常常被用来表现悲凉、孤独和离别等感觉,“秋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天常常被描绘为悲凉、萧条、寂寥、萎靡不振的季节,这与秋季本身的气候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文化、精神和情感的联系密切相关。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一个渐渐衰老的季节,万物凋零,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

这种意象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广泛存在,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悲秋意象的生成,又与自然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植物逐渐凋谢,昼夜渐长,晦暗覆盖,为后来中国人的悲秋情结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有因为风景的凄美,秋色亦便执向了悲秋的极致。

悲秋的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描述了一种男女恋情怀念的情感,人们常常用“关关雎鸠”来引申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季的悲凉气氛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词中的意象,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士子们的离愁别绪、生命的短暂和不可复得。

1.2 文学类型的建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秋情结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学类型,比如“秋思”、“离别”、“怀人”、“思乡”、“伤春悲秋”等等。

古代人为什么更喜欢悲秋?

古代人为什么更喜欢悲秋?

秋天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季节,它的美让许多人感到不舍。

古代人更喜欢悲秋,这不仅仅是因为秋天的美丽,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意义。

在古代文化中,秋天代表着收获和离别,这些都是人们无法避免的命运。

人们对秋天的感慨和思考也更加深刻和丰富。

古代人更喜欢悲秋是因为秋天代表着收获。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人们生活的基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通过一年的劳作,终于可以收获丰收。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辛劳,但是收获的喜悦却让人们感到无比的满足。

古代人对秋天的感慨也更加深刻和真挚。

他们用诗歌来表达对收获的感谢和赞美,让人们感受到秋天所带来的温暖和希望。

古代人更喜欢悲秋是因为秋天代表着离别。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很难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离别对古代人来说是一种常态。

而秋天则是离别的季节,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古代人通过对秋天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离别的留恋和无奈,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古代人更喜欢悲秋是因为秋天代表着变化。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稳定,很难有太多的变化。

而秋天则是一个季节的结束和另一个季节的开始,它象征着变化和转移。

古代人通过对秋天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变化的恐惧和无奈,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在古代文化中,秋天代表着收获和离别,这些都是人们无法避免的命运。

人们对秋天的感慨和思考也更加深刻和丰富。

古代人更喜欢悲秋,不仅仅是因为秋天的美丽,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意义。

他们通过对秋天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请结合作品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主题的生成

请结合作品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主题的生成

请结合作品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主题的生成、内容及其发展。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之一。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悲秋”情结的产生,发展到不断深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歌的情感内涵、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

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若追溯悲秋传统,其开先河者就是战国后期楚国的大辞赋家宋玉。

宋玉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宋玉的作品以《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最为著名,《九辩》是宋玉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一共九个自然段,萧瑟凄凉的深秋景物与作者的愁苦哀怨的感情互相映衬,文中反复描写生命萎顿的秋景,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秋季的苍凉,万物的衰败。

悲秋情怀常常是怀才不遇的诗人漂零之叹,例如柳永在《八声甘州》中这样写道:“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令人生出无限的伤感。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

再者,诗人又将悲秋与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诗人内心复杂的悲秋情怀。

诗人将“登高”与“悲秋”主题融为一体,集中展现了诗人暮年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痛楚与苍凉。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意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意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意识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悲秋意识的表现。

秋天常常被视为一个凋零、凄凉的季节,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感情绪。

诗人们常常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悲秋意识。

例如,杜甫的《悲秋》中写道:“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深深的伤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是一首表现悲秋意识的著名诗篇,其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的忧虑。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中悲秋意识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诗歌中的悲秋情节

中国诗歌中的悲秋情节

中国诗歌中的悲秋情节导语:秋意总是让人感到寂寥,为什么古人诗歌中的秋天总是那么悲伤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悲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代文人一些代代相沿叙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

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古代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历来就有文人悲秋的说法,“一叶落而知秋”、“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

“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

一、“悲秋”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哺育出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魅力源于灿烂的传统文化。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则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

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承继着这种“悲秋”的情怀,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情怀感动着。

1.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与自然观的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观就是一种生命态度,其极致,指向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伦理和自然性的哲学塑造着中国人的灵魂,自然性的哲学,给中国人提供无限的自由,自然观影响着诗歌的发展。

论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论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论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摘要]“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

借助蟋蟀、蝉、柳等自然景物与生活景象的描写,或表现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怀,或传达死亡断灭的人生感伤与人生愁绪的无限感慨,而对“悲秋”主题的超越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将登山临水的送别之情,羁旅孤苦的寂寞之心,贫士失意的忧愤之怨以及时光匆匆、生命将尽的惶恐等种种人生悲情溶注于叶落草枯、山川寂寞、大雁南翔、蟋蟀悲泣的清秋意象之中,开“悲秋”之先河。

此后,悲秋“原型”被历代诗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秋与悲无论是作为生命体验,还是美感体验,在中国文学中始终形影相随,悲秋成为文人一个恒久的情结。

一、“悲秋”主题的产生基础《说文》云:“秋,禾谷孰也。

”段玉裁注曰:“其时万物皆老,而莫贵于禾谷,故从禾。

”《说文》本身强调的是秋与禾,秋与农事的关系,而段注却在此之外,更指出了“其时万物皆老”的季节特点。

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愁烦与生命的忧患。

中国古人以阴阳五行理论对天地人诸事物的性质、运行、作用、关联进行归类,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作为与“秋”相应的,可以称为“秋”的文化系统或秋的文化结构。

秋,在五行中属金,金表坚固,有内敛、凝结之意;作为天地之气的五变,秋主“萧杀”,所以在官职上与刑官相应,故有“秋后问斩”的规制;战事则多安排在秋季,“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即此。

按阴阳,秋冬属阴;按五候,秋属清澈;按五眚,秋属苍落;按五德五性,秋属清凉;按五动,秋属下降;按五化,秋主收敛。

欧阳修将这一切形容为“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声赋》)。

所以此时难免令兵丁役夫悲秋思乡,思妇想念丈夫,生者怀念死者,悲古伤今,思故国感身世。

由之产生种种名篇,这都是借秋意而忧思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

奇怪的是,这种艺术上的早熟似乎并没有对后世文人形成创作上的压力,他们不厌其烦地心追手摹,冒着蹈袭的危险一遍遍抒写宋玉式的悲凉。

这种糜然风从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个层面。

《天净沙·秋思》:青山遮不住悲秋。

秋,易使人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登高》:被杨伦称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其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渚清、沙白、鸟飞,风急、天高、猿鸣,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独有的秋景。

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集中展现了秋天典型的特征——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我们更深深地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怀——气势开阔,包容
宇宙一切之慨及无形中传达出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在前两联描写秋景的基础上深入一层,由表及里,点明“悲秋”。

“悲秋”两字写的沉重。

“独登台”而目睹苍凉空旷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年老多病,却还要“万里”“常作客”漂泊无定,故而生出无限秋愁。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说“繁霜鬓”并无虚夸,而多病断酒,其悲愁更难排遣。

至此,我们看到诗人兴会盎然的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无限的悲凉之意溢于结句。

悲秋三种
可见,中国古诗词中的“悲秋”情结十分明显。

稍作开阔,我们发现,这些悲情可划分为三个类型.
一、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很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各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

汉武帝刘街的《秋风辞》便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

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难归的秋景,最终从“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

这是英雄特有的“悲秋”情怀。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

它向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志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

失落感是一种宽泛的心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触发这种失落感的因素是不同的。

汉末,文在“同风动起,秋草萋以绿”的萧瑟中哀叹年华的流逝,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清秋幕府井桅寒,著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的秋夜里,感到的是“乾坤言创虞,忧痛何时毕”、“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的深重的负疚感。

达观的苏东坡在秋夜的赤壁之下,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空明中,感到无可排遣的孤独,更有多少怀着投笔之志的英雄,在这沙场点兵的季节,因报国无门而抚剑沉吟。

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成一种理想与现实不能调和
的矛盾。

汉代以下,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儒家的入世色彩极为强烈,但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现实的残酷映照下仍不失为温文尔雅,甚而至于带有学者式天真的哲学思想,它通过对仁的提倡,使人们获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从而高扬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礼的提倡来严格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这两方面都带有理想色彩,即使具产生这一套学说的春秋社会也决不是按照它对社会的描述的运行的。

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人生的一切热烈的追求,对理想的信仰几乎全部建立在儒家信条之上,因而他们的人生哲学总与现实不尽协调,从而也就不可能是完全实现,他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地为人欢乐替人愁,因而就不免被对方的冷淡弄得不知所措,理想的失落触发了他们对许多事物的怀疑和伤感,而这种伤感又会渗透到许多事件,许多细节中去,悲秋情绪尽管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但追本溯源,总可以归结到上述这种理想的失落。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虽然总徘徊于理想的失落之中,但始终没有放弃理想而支俯就现实的庸俗。

他们普遍而失落的情绪往往与一种更为
顽强的自信心交织在一起。

那便形容憔悴,他也仍然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的自尊。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偏爱秋天的又一层原因。

二、是抒发离别之苦。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而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无疑更是秋天中最易引人伤感,若动归心的时刻。

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几乎成了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意象,尤其中秋月圆更是举家团圆的象征。

然而在这凄冷的季节里,游子们却无法体会到家人团聚的温暖,他们孤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只能用手中的笔来倾诉内心的痛苦。

在这月圆天际,李白也许正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发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键在追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而苏东坡只好默默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柳永也只能“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堤冷落清秋节!”思乡之情离别之苦在他们的诗中抒发的淋漓尽致,重阳佳节,是一个思想情绪
最浓烈的时刻,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尽了天下离家远行人的共同心声。

此时此刻,诗人所在的“异乡”一定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庆贺团聚,然而热闹过后,他们只能面对自己的影子独自品尝秋天的冷清寥落。

或许诗人此时的一声感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经意竟成了千古绝唱。

其实,何止是中秋的圆月和重阳的菊花美酒,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都是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离别之苦,思乡人情好意象,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

”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

“遍插茱萸少一人。

”怎叫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情人的境界。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不压于李清照的秋思,马致远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或许在诗人们的眼中,秋思无处不在的。

游子苦,闺妇更苦。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抒发闺妇受离别之苦的文章,寒夜秋宵,却独守闺房;更
深夜半,却无法入眠。

窗外的牛郎织女七夕尚能相会,闺房中人却连丈夫的生死都无从知识,曹丕的《燕歌行》中写道“贱妾劳劳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其中愁苦真令人柔肠寸断。

又如陈玉兰《寄夫》云:“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感人至深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最后也只能感叹“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是抒发征人的伤秋之情。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殊身份和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悲秋”情怀。

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作为军人所特有的豪迈,这是平常人无法体会到的。

同时由于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这就使他
们的“悲秋”情怀多样化。

卢纶“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人金疮。

”诉说的是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王昌龄“黄昏独坐海风秋,无那金闺万里愁”,表达的是征人怀乡的痛苦,“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空怀了“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到头来却只能感叹“可怜白发生”,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悲秋”情怀不同于简单的感叹。

不同于英雄迟暮,人生苦短那般沧桑;也不像游子思乡,闺妇怀人那么绵绵不断令人柔肠寸断,这是边塞征人所特有的一种“悲秋”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