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35例的临床分析
华法林致出血病例分析

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PT、INR均恢复正常范围。
02 华法林概述
药物作用机制
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细胞内还原 为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抑 制肝脏细胞的合成凝血因子Ⅱ、 Ⅶ、Ⅸ、Ⅹ,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
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吸收和还原 ,阻断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的谷氨酸残基在羧化酶的羧 化,使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活性。
华法林致出血病例分析
2023-11-10
目录
• 病例介绍 • 华法林概述 • 病例分析 • 华法林使用建议 • 相关文献综述
0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张三
01
02
年龄:65岁
性别:男
03
04
身高:170cm
体重:70kg
05
06
既往病史:二尖瓣置换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诊疗过程
出血处理措施
停药观察
一旦发现患者有出血倾向,立即暂停华法林 使用,观察出血情况。
补充凝血因子
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可补充凝血因子,以 帮助止血。
压迫止血
对于轻微出血,可采用压迫止血的方法,如 局部加压包扎或冰敷等。
就医建议
若出血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立即就医 ,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05 相关文献综述
增加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C、蛋白 S、蛋白A的半衰期,并降低其活
性。
华法林的应用范围
预防血栓形成
用于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以及预防或治疗深静 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
华法林的副作用
出血
华法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出血,可能 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 等。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急性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出血,临床上常见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
依达拉奉(Idarucizumab)是一种专门用于逆转达比加群(Dabigatran)抗凝药物作用的抗体,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脑出血的治疗。
本文将从疾病背景、药物机制、疗效分析等方面对其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探讨。
急性脑出血的病因复杂多样,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和动脉瘤破裂。
脑出血导致神经组织损伤和颅内压增高,给患者带来危险。
急性脑出血的首要目标是迅速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然后进行危险因素防治和支持治疗。
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往往被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然而其应用存在着出血风险,特别是在急性脑出血的患者中。
依达拉奉是一种由重组人源抗体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结合达比加群,从而逆转其抗凝药物作用。
依达拉奉结合达比加群的亲和力非常高,使得它能有效地解除达比加群的抗凝效应。
依达拉奉的使用方法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5克,分两次给药。
它的作用快速、可逆,可在几分钟内解除达比加群的抗凝效应。
目前,依达拉奉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患者。
一项名为RE-VERSE AD(Reversal Effects of Idarucizumab on Active Dabigatran)的临床试验评估了依达拉奉在逆转达比加群的抗凝效应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可以迅速、持久地逆转达比加群的抗凝效应,在数分钟内恢复血液的凝结功能。
该研究还观察到依达拉奉的使用并没有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另一项名为ANNEXA-4(Andexanet Alfa, a Novel Antidote to the Anticoagulant Effects of FXa Inhibitors)的临床试验评估了依达拉奉在逆转其他抗凝药物相关出血的疗效。
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可以有效地逆转凝血因子Xa抑制剂(如阿比哆班)引起的出血,且安全性良好。
抗凝治疗与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随着人 口老龄化的加剧 ,抗凝药物 目前被广泛 的应用于减 少 静脉或动脉性 血栓形成风险 。尽管抗 凝治疗 相关脑 出血 的 发生率并不高 ,但 由于 其可 达 50% 的死 亡率 以及 严重 不 良 的预后 J,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重视 。抗凝药物 的使 用不但增加 了脑出血 的风 险 ,并且 可 能增 加 了 患 者 出血 后 病 情 的严 重 性 。 目前 ,对于患者脑 出血发生时 的抗凝状态 指标与患者 预 后的关系报道较少 。对 于应 用华 法 令抗 凝 ,国际 标 准化 比值 (INR)是对抗凝状态 强度 的描 述标准 ,但 INR指标 与脑 出血患 者预后的关系 尚不 明确 。本 临床研 究 旨在探讨 抗凝 治疗 与脑 出血患者 的出血量及预后 的相关性 。 1 资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 料 回顾 性分析 我 院神经抢救 中心 2002年 1月 至 2012年 12月 自发脑出血患者 235例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 、 查体及头部 CT检查确认 为 自发脑 出血患者 。排除标 准 :外伤 性 出血 ,合并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 ,合并脑肿瘤 患者。 1.2 方 法 统计 内容 包 括 :患 者 年 龄 、性 别 比 、脑 出 血 相 关 血 管性危 险因素 :高血压史 、脑卒 中史 、冠 心病史 、糖尿病史 、高脂 血症 、吸烟史 、酗酒 史 ;入 院时病情 相关 因素 :入 院前使用 抗凝 药物 (华法令 )情况及人 院时 INR值 ,患 者人院 时 Glasgow昏迷 评分 (GCS评分 ),脑 出血 量 ;预后情 况。 出血 量 :按 “多 田式 方 程 ”即长 ×宽 ×层数 x 6计算 出血 量。服用华法令 抗凝 治疗 并发 脑出血患者人 院后 均停 用抗凝 并 给与 中和抗凝 治疗 。所 有患者入院后均随访 1个月。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 以 ±s 表示 ,采用 t检验 ,计数资料 x 检验 ,以患者病情 相关风险为 自
齐鲁医学华法林致出血病例分析.pptx

2021/7/27 星期二
14
诊疗经过
经上述处理患者头晕、乏力症状有 减轻,精神改善,皮肤瘀斑无增加,小 便正常。
2021/7/27 星期二
15
诊疗经过
8月13日抽血复查 血常规:WBC7.40X109/L,HCT18.2%,
HB65g/L, PLT175X109/L,N56.8%。 肾功能:BUN13.2mmol/L , CREA65umol/L。 电解质恢复正常。 凝血功能: 正常 PT13.0秒,INR1.11,
肾功能:BUN17.71mmol/L, CREA117.1umol/L,UA498.8umol/L 。
电解质:K+ 5.79mmol/L CL 108.2mmol/L 。 心肌酶正常。 钠尿肽:1800 pg/ml。
2021/7/27 星期二
12
诊疗经过
凝血常规:PT、INR、APTT连续测定三次均 无法测得,Fbg 3.151g/L,TT11.9秒。
2021/7/27 星期二
20
诊疗经过
从而推测患者在服用华法林,考虑出血 为华法林过量所致,建议转科治疗。经 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于8月18日转入心内科。
入我科后继续扩冠,制酸护胃,抗心肌 重塑,护心,并利尿、强心抗心力衰竭, 控制心室率等治疗,并拟抽血复查血常 规、凝血功能等。
2021/7/27 星期二
2021/7/27 星期二
2
既往史
有“高血压病”20余年 2011年8月因左侧肢体麻木乏力在神经内
科明确诊断为“脑梗塞” 1986年因左眼外伤导致左眼失明
2021/7/27 星期二
3
既往史
2011年1月因 “冠心病(缺血性心 肌病型 心绞痛型) 不稳定性心绞痛” 在我科住院治疗。期间行冠脉造影示: 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左主干及回旋支无 狭窄,前降支中段有一99%狭窄,右冠中 段闭塞。在前降支中段植入一枚雷帕霉 素洗脱支架。2021/7/ Nhomakorabea7 星期二
抗凝与出血:临床决策的平衡与选择

抗凝与出血:临床决策的平衡与选择彭斌;崔丽英【摘要】抗凝药物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早已得到证实,但抗凝治疗在显著降低血栓事件发生风险的同时,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严重者可致命.临床实践中存在医师和患者过分顾虑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现象,抗凝药物的使用率远低于预期,故评估抗凝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制定合理的抗凝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评估量表,综合评估抗凝治疗,确定合适抗凝药物及剂量,加强抗凝治疗管理,在抗凝与出血之间找到平衡,作出合理选择.【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09)002【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血栓形成;抗凝;出血【作者】彭斌;崔丽英【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R452抗凝药物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早已得到证实。
然而,抗凝治疗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显著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则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严重者可致命。
临床实践中存在医师和患者过分顾虑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现象,使抗凝药物的使用率远低于预期,在我国尤其明显[1]。
对出血风险的过分顾虑是影响抗凝药物使用推广的最重要因素,对抗凝治疗进行综合评估,权衡获益与风险,加强抗凝治疗管理,可在抗凝与出血之间找到平衡,作出合理选择。
1 抗凝治疗的评估1.1 评估适应证在权衡治疗风险时,确定合适的治疗人群是基本出发点,这既能使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又能避免无需抗凝治疗患者承担不必要的治疗风险。
确定适宜治疗人群要求临床医师掌握严格的抗凝治疗适应证。
开展血栓风险分级,评估相应血栓风险是临床确定抗凝适应证的重要方法。
尽管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但在疾病的治疗原则上仍具有共性,这为确定基于人群的治疗适应证提供了可能。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抗凝血药可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卒中或其它血栓性疾病。
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抗血小板药,是用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生长的药物。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血管内治疗的广泛开展,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使用不断增加,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亦不断上升。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汇集多位学科专家,在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以下内容为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相关内容。
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及释放等功能发挥作用,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①环氧化酶-1抑制剂,如阿司匹林;②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等;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洛他唑等。
治疗方法输注血小板对采用内科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是否需输注血小板仍存争议。
有研究发现,输注血小板可以改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但多数临床研究表明,输注血小板不能降低血肿扩大的风险或改善预后。
对需要手术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是否需输注血小板也尚无定论。
手术有研究发现,急诊手术可以降低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重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总体病死率。
去氨加压素有研究发现,去氨加压素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可以降低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
但亦有研究认为去氨加压素不能改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推荐意见1.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立刻停用抗血小板药物(Ⅰ级推荐,C级证据)。
2.对内科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不推荐输注血小板(Ⅲ级推荐,B级证据)。
3.对需要进行急诊手术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可结合血小板功能,在术前、术后输注血小板,同时监测血小板功能(Ⅱa级推荐,B级证据)。
脑出血病历分析

脑出血病历分析【脑出血病历分析】1. 引言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突发性和高死亡率备受关注。
通过对某病例的脑出血病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
2. 病人信息及入院情况本次分析的病人是一位56岁的男性,他突然出现严重头痛、乏力和言语不清等症状,并在这些症状发作后不久被紧急送往医院。
病人无明显的既往病史,但有家族中的高血压病史。
3. 体征和初步检查结果病人入院时,出现明显的昏迷状态,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体温略高。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病人意识丧失,双眼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
头颅CT检查显示了脑出血的高密度影像。
4. 诊断和进一步检查根据症状和初步检查结果,医生初步诊断为脑出血。
为了确定出血的原因以及出血范围的大小,进一步进行了脑磁共振成像(MRI)、脑血管造影和血液检查等检查。
MRI显示出血位于左侧大脑半球的深部,脑血管造影发现左侧中动脉瘤。
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
5. 治疗和恢复过程在确诊为脑出血后,病人被转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进行紧急手术治疗。
手术采用了介入手术的方法,成功地修补了破裂的中动脉瘤,并停止了出血。
术后病人接受了积极的抗休克、脱水和减压治疗,并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和凝血功能来降低再出血和并发症的风险。
经过数周的治疗和康复训练,病人逐渐苏醒,恢复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6. 讨论与总结本病历的分析显示了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
脑出血常常突发且危急,诊断和治疗的迅速性至关重要。
脑出血的起因往往与高血压以及血管畸形等有关。
虽然手术治疗是控制出血的最有效方法,但后续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
对于脑出血患者,康复训练可以改善他们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7. 对脑出血的理解和观点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常常受到严重威胁。
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以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措施。
在遭受脑出血的病人康复过程中,家人的支持和患者的积极治疗配合都非常重要。
临床药学案例分析

临床药学案例分析概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病例的增多,临床药学案例分析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的案例为例,详细分析临床药学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描述:一名45岁的男性患者,因心绞痛症状就诊。
患者已经接受过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冠脉狭窄情况明显。
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被安排进行冠脉搭桥手术(CABG),术后需要使用抗凝药物。
药学分析: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情况,我们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考虑到冠脉搭桥手术术后需长期使用,选择华法林作为抗凝药物。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能够抑制血液凝块的形成。
2. 剂量调整:华法林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调整。
INR值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抗凝,但过高或过低都有风险。
通过监测INR值,我们可以调整华法林的剂量,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抗凝效果。
3. 药物相互作用:华法林是一种容易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
在开展抗凝治疗期间,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例如,华法林与一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都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增加抗凝效果或者削减药物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或酌情更换药物。
4. 监测与随访: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定期的监测和随访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INR值,并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果与讨论:通过合理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以及监测与随访,该患者在冠脉搭桥手术后成功接受了华法林抗凝治疗,达到了预期的抗凝效果。
该案例充分展示了临床药学在实际临床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临床药学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实践方法,通过对实际病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剂量调整,并及时监测和随访患者。
本文以华法林抗凝治疗为例,强调了临床药学在药物治疗中的重要性。
我们希望临床药学案例分析能够得到更多的应用,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临床决策支持,改善患者的疗效和生命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 电子版 ) 2010 年 12月第 4卷第 12 期
随访患者恢复情况、 临床转归等 , 分析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临床 特点、 治疗要点 及手术 体会。 结果 35 例 抗凝药 物相关 脑出血患者中存活 30 例 , 死亡 5 例 , 死亡原因包括术中出血 不止、 术后再 出血及 多功能 衰竭等 并发症。总 体死亡 率 14 3% , 总体恢复良好 24 例 ( 68 6 % ), 效果不良 11 例 ( 31 4 % ) 。 结论 长期服 用抗凝药 物导致 凝血功 能异常 者常出 现较为 严重的 并发症 , 若出现脑出血则死亡率高 , 手术风险大 , 再出血 风险明显 增加 , 预后 较差 , 围手术 期加强 止血方 法的应 用可提 高手术 安全性 , 术后规范管理 , 早期功 能锻炼 , 尽量改善预后。 关键词 ! 脑出血 ; 抗凝药 ; 神经外科手术
Ch in J C lin ician s( E lect ron ic Ed ition) , D ecember 15, 2010 , V o.l 4 , N o. 12
2519
液量及颜色等判断是否存在再 出血 , 皮下引流管于术后 2~ 3 d 拔除。脑室内置引流管者每天复查脑脊液及血 常规 , 注 意体温 情况 , 防止出现颅内感染。术后脑室内引流管 1 周可拔除 , 若颅内压 仍较高 , 则适当延 长放置时间 , 最长 不超过 1 周。术后处 理包括维持血压平稳 、 检测凝血功能、 脱水降颅压、 防止应激性溃疡、 防止肺部感染及早期功能锻炼等。 4 术后评价 : 评价项目 : ( 1) 24~ 48 h 内颅内血肿残余量 ; ( 2) 凝血功能恢复情况 ; ( 3) 15 d 意识恢复情况 ; ( 4) 随访 3 个月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activ ities o f da ily liv ing , ADL ) 评分。 二、 结果 本组 35 例患者术后 24~ 48 h 复 查头颅 CT 观 察颅内 血肿 : 完全 清除 者 21 例 ( 60 0% ) ( 图 2 , 3), 清 除 1 /2 以 上者 6 例 ( 17 1% ), 清除血量 < 1 /2 者 8 例 ( 22 9% ) 。术后所有患者中 线均恢复正常或偏移 < 0 3 c m。术后 3 d 内 复查凝血三 项提示 凝血功能短期内并不 能恢复正常 , 停止服用抗凝药物 3 d 以上后凝血功能才逐渐趋 于正常水平。术 后短期内神 志清醒 22 例 , 肢体功能改善 18 例 , 植物生存状态 8 例 , 死亡 5例 , 3 例为再出血死亡 , 另 2 例 死亡原因为 肺部感染。术 后 3 个月 , 30 例生存 者预后按 ADL 分级 : ∀ 级完全恢复家庭日常生活能力 , # 级为独立日常 生活能力 并恢复部分 社会生活 , ∃ 级为 日常生 活需他 人帮助 , %级保留意识但卧床不起 , 日常生活需人帮助 , & 级为 植物生 存状态 , ∀ 、 #、 ∃ 级 为效果 良好 , %、 & 级为 效果不 良。 ∀ 级 5 例 , # 级 9 例 , ∃ 级 10 例 , %级 4 例 , & 级 2 例。效 果良好者 24 例 ( 68 6 % ), 效果不良者 11 例 ( 31 4% ) , 总体随访结果 提示手术效果尚可。
2518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in J C lin icians( E lectron ic E dit ion) , D ecem ber 15, 2010 , V o. l 4, N o . 12
短篇论著
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 35例的临床分析
三、 讨论 脑出血病因复杂 , 高血压是其最常见的原因。凝血 功能异 常往往 增加高 血压患者 脑出血 的发生 率。社会 老龄化 程度加 深使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术患 者增加 , 术后需常规口服 抗凝及抗 栓剂 , 临床 常用抗 凝药物为 华法林 , 抗 血栓药 物多为 氯吡格 雷及阿司匹林 , 此类药物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缺血性疾 病的发 生 , 但 长期应 用后部 分患者 出现较 为严重的 并发症 如脑出 血 , 文献报道亦如此 , 国外有关于口服阿司匹林致脑出血风险增加的报道 [ 2] 。一项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 , 口服抗 血栓药物引 发颅内 出血 ( an ti thro m bo lic therapy re la ted intracerebra l he m orrhage , ATT I CH ) 年发生率为 9 % ~ 13% , 比 其他类 型的 ICH 发生 率增加 6 7~ 11 0 倍 , 且死亡率 > 50 %
[ 3]
, 本组研究发现 , 此类药 物相关 脑出 血发生 率增 加 , 且致死 致残 率均较 高 , 符合 国外相 关研
究。目前抗血栓药物及抗凝药物增加脑 出血风险的证据充 分 , 且 由于凝 血功能 异常 , 出血不 易自行 停止 , 故往 往此类 患者出 血量一般较大 ,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 另短 期内再出血风险 也较高。国 内有学 者使用 立体定向 技术进 行血肿 内抽吸 , 亦 取得较 好效果 [ 4] 。我科收住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患者选择 直视下手术 清除血肿 , 术 后在预防 再出血、 防 止并发症 发生、 早期 功能锻 炼提高存活者生活质 量等方面加强管理 , 颇有成效。此类患者常出血量大 , 术前 意识障碍明 显 , 术 中止血不易 , 术后再 出血风 险高。我们的经验在于 : ( 1) 术前严格控制手术指征 , 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患者应慎重考虑是否手术 , 应向患 者家属充分 交代手 术的风险及再出血的 可能性 , 出血倾向明显者若手术指征明确 , 术中需采取输注血浆、 肌注维生素 K 等尽量减 少出血 , 术后及 时复查凝血功能 , 异常者及时纠正。若患者凝血功能明 显异常 , 短 期内出现 二次出 血 , 脑疝形 成 , 应 列为手 术禁忌 证 , 此时患 者颅内仍有活动性出血 , 此时手术甚至可加速其死亡进程 , 本组中 2 例出现双侧 瞳孔散大 , 但其凝 血异常程度 不深 , 且 脑疝时 间短 ( < 3 h), 向家属 交代病情后迅速开颅清除血肿 , 需要指出的是此 2 例患者预后仍然不佳 , 1 例再出血死亡 , 另 1 例 V 级恢 复 , 对家庭及社会依然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 ( 2) 手术过程中严密止血 , 开颅时间应尽量缩短 , 尽早开放硬 脑膜行减压 以延缓 脑疝形成。脑出血患者多因应 激而加重凝血功 能异常 , 长 期服 用抗 血栓或 抗凝 药物者 恶性 循环更 为明 显 , 为防 止术后 再出 血 , 术中应做到绝对严密止血 , 不可有任何疏漏 , 止血过程艰难 , 需较大的耐心 , 当出现较 为明显渗 血无法一次 性电凝时 , 采取 纤丝 sug icel贴附于血肿壁 , 并加以立止血药液浸泡的明胶海绵 压迫 , 多 次检查止 血 , 效果 可。 ( 3) 术中、 术后常 规输注 血浆及 血小板 , 重者输注凝血因子 , 最大限 度防止再出血 , 手术结束后常 规复查头颅 CT, 若出现意识变化或 瞳孔变化 , 应再次复查头 颅 CT, 随时警惕再出血发 生 , 本组再出血患者 3 例均死亡 , 再出血量一般等于甚至大于首次出血 , 预后极差 , 因重视 , 若 发现再 出血应积极抢救。 ( 4) 术后加强管理 , 严格控制血压 , 防止血管再破裂。意识障碍明显者及时行气 管切开 , 病情平稳者 早期行 功能锻炼 , 颅内情况稳定后应继前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 , 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有效检测凝血功能。
颅内自发出血 为神经外科的危重急症 , 患者常在短时间内 出现明显肢 体、 意 识障碍 , 亦可在短 期内出现脑 疝导致 呼吸心 搏骤停甚至死亡。颅内出血原因复杂 , 主要机制为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 至血管不能 承受水平 , 出血量 较多者短期 内形成 颅内血肿。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可影响凝 血功能 , 增加脑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出 血出现明 显意识改变 危及生命 时 , 保守 治疗效 果及预后均不佳 , 考虑行直视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此型 脑出血因 凝血机 制异常 , 手 术风险明 显增加 , 曾 认为是 手术的 相对禁 忌证 , 临床处理较棘手。现回顾性分析鼓楼医院神经外科 2005 年 10 月至 2009 年 10 月 收住的 35 例抗 凝药物 相关性 脑出血 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 , 分析此类脑出血的特点及手术体会 ,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 35 例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 , 男 19 例 , 女 16 例 , 年龄 35~ 78 岁 , 平均 59 2 岁。其中 23 例既往 有动脉 狭窄病史 , 19 例曾行冠状动脉或腹主动脉瘤支架置入术。本组 口服抗 凝药物 华法林 17 例 , 双嘧达 莫 8 例 , 氯吡 格雷 6 例 , 其 他抗凝及抗栓药物者 4 例 , 22 例患者另加服阿司匹林 , 服药时间 3~ 60 个月 , 平 均 23 个 月。其中 30 例 ( 85 7 % ) 患者 既往有 高血压病史 , 应用口服降压药物控制 , 血压控制平稳 19 例 ( 54 3% ), 不佳 11 例 ( 31 4 % ) , 另 5 例 ( 14 3% ) 否认高 血压病 史。 本组患者头颅 CT 平扫均证实颅内出血 , 分类 : ( 1) 出血位置 : 壳核及基底节区出血 15 例 ( 42 9% ), 丘脑出血 6 例 ( 17 1 % ),皮 层下出血 7 例 ( 20 0% ), 小脑出 血 5 例 ( 14 3 % ), 双侧 出血 2 例 ( 5 7% ); ( 2) 出 血量 ( 参考 多田 公式 ): 小 于 30 m l 者 7 例 ( 20 % ) , 30~ 50 m l者 7 例 ( 20% ), 50~ 80 m l者 16 例 ( 45 7 % ) , 80 m l以上 5 例 ( 14 3 % ) ( 图 1); ( 3) 中线 偏移情 况 : 移 位 < 0 5 c m 者 8 例 ( 22 9% ), 0 5~ 1 0 c m 者 17 例 ( 48 6 % ) , > 1 0 cm 者 10 例 ( 28 6% ) 。破入脑 室 18 例 ( 51 4% ) 。入 院后急 查凝血三项 , APTT、 PT 及 TT 均明显 延长 , 口服华法林者均有国际标准化比值 ( INR ) 明显 增加 , 提示在长期 服用抗凝药 物的基 础上所有脑出血患者 均伴有凝血功能异常。 2 临床表现 : 术前患者均出现头痛、 恶心、 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 , 入院后监测 血压均明 显增高 , 收缩压 > 140 mm H g , 舒张 压 > 90 mm H g 。血肿累及运动区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 活动障碍、 失语等 神经系统定位症状 , 大脑出血量多于 50 m l或中线偏 移超过 0 5 cm 者同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 , 小脑出血者主诉为剧烈枕部疼痛。术前格拉斯哥计分 : 3~ 5 分 2 例 , 6~ 8分 14 例 , 9~ 12 分 16 例 , 13~ 15 分 3 例。入院时 , 一侧瞳孔散大 5 例 , 双侧瞳孔散 大 2 例。起 病至手术时 间 < 6 h 者 10 例 , 6~ 24 h 者 19 例 , > 24 h 者 6 例。 3 治疗方法 : 本组患者均积极手术治疗 , 单纯血肿清 除 + 去骨瓣减压 17 例 , 血肿清除 + 去骨 瓣减压 + 血肿 腔引流 9 例 , 血肿清除 + 脑室引流 5 例 , 单纯脑室引流术 4 例。术 前根据凝血情况 , 预防性输注适量冰冻血浆 , 对凝血功能明显下降者需静 脉补给凝血因子及浓缩血小板 。血肿清 除术术式与一般类型高血压脑出血相类似 [ 1] , 手 术在全麻 下进行 , 选择接近血 肿并尽 量避开重要功能区皮质的位置 , 基底节出血者颞部皮肤切口 , 骨窗直径约 4~ 6 c m, 剪开硬膜后颞叶或侧裂入路 , 长 1 ~ 1 5 c m 皮层切口 , 用穿刺针先行穿刺以确定血肿的深浅和位置再沿此隧道暴露血 肿 ; 小 脑出血者根 据出血部位 选择手术 切口。在显 微镜直视下吸除绝大 部分血肿 , 双极电凝止血 , 考虑到此类脑出血的特殊性 , 止血过程 需相当仔 细 , 不可 有遗漏渗 血点。对于 不易止血的少量渗血 创面 , 笔者使用可吸收止血纱布 覆盖创 面 , 加以立止 血药液 浸泡明 胶海绵 压迫 , 效果可。 部分患 者术中 出现渗血面积大 , 镜下表现止血不能 , 提 示凝血异常的 , 术中再次加输凝血因 子及适当使 用止血药 物 , 耐心 止血彻底后 放置脑 室引流管于血肿腔。根据血肿清除后脑 组织张力决定骨瓣是否保留 , 去骨瓣 减压术后常 规放置硬 膜外皮下引 流管 , 根 据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