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ppt详解

初步了解初唐诗的特点
赏析三首诗:《滕王阁》、《春夜别友人》、 《春江花月夜》,学会描述诗歌内容,通过 意象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
初唐诗简介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 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初唐四杰”为 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诗歌被注入 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他们的 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 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 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 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 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 “风神初振”的 初唐诗为盛唐诗奠定了基础。
理清思路
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
(春江月夜的美景) 接下四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 写诗人对宇宙的思考。作者由疑问转为感慨,在这里,诗人提出了一 哲理意味的问题,把人生无常的思想深化了。(江畔月下的沉思)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烘托;诗人不直接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 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 思归之情。
品味语言
品味“待”“卷”“拂”
把“月”拟人化。“待”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 在等待 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 “卷”“拂”生动地表现了思妇的惆怅和迷惘
初唐 默写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1、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
淑气催黄鸟,。
忽闻歌古调,。
2、滕王高阁临江渚,。
画栋朝飞南浦云,。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3、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铁骑绕龙城。
,。
宁为百夫长,。
4、银烛吐青烟,。
,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此会在何年。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
此时相望不相闻,。
,鱼龙潜跃水成。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1、海上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还梦佳期。
2、朝闻游子唱离歌,。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莫见长安行乐处,。
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迹,我辈复登临。
,。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天子非常赐颜色。
,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少妇城南欲断肠,。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忆李将军。
6、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将军金甲夜不脱,,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1、海客谈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天姥连天向天横,。
天台一万八千丈,。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岩泉,。
云青青兮欲雨,水兮生烟。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整合)

齐 诵 检查背诵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 音韵谐美,章法井然,意境深远, 语言清丽自然,称得上是这种新 兴诗体的典范作品。
各个时期特点、代表作家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初唐四杰”、 陈子昂为代表)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李白、杜甫、 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等)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白居易、刘禹锡、 韩愈、柳宗元、李贺等)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小李杜”)
我们这一本《唐诗宋词 选读》的唐诗部分就是按照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 一思路选编了四个时期的代 表诗人的代表作品。
❖ (一)句中之眼字。元代杨载说:“虽说句中要有 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处。”(《诗法·家 数》)这说明眼字出现的情况较为复杂。清代沈德 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说诗·晬语》卷下)这说明眼字既可是新警奇 巧之字,亦可以是平凡质朴之字。
❖ 这类诗眼或著于题,或嵌于诗,一经找着, 则掣住全诗提纲,由此得以透视全篇。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 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 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 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 有千秋。
秋落 水霞 共与 长孤 天鹜 一齐 色飞
。,
雁渔 阵舟 惊唱 寒晚 ,, 声响 断穷 衡彭 阳蠡 之之 浦滨 。;
思乡之情 “归思欲沾巾”
2 找出与“思乡之情”相对应的词语
独新 3 谈一谈“独”和“新”在抒发思乡之情上的妙处。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精品练习及答案

【学案导学设计】2018高中语文专题检测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绮.丽(qǐ)筵.席(yǎn)江渚.(zhǔ)槛.外(jiàn)B.凤阙.(què) 霰.雪(sǎn) 南浦.(pǔ) 绿鸾.鸟(luán) 皎.皎(jiǎo) 沙汀.(tīnɡ)D.纤.尘(qiān) 扁.舟(piān) 砧.板(zhēn) 碣.石(jié)答案 C解析A项“筵”应读yán;B项“霰”应读xiàn;D项“纤”应读xiā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偏.惊物候新(特别、尤其)忽闻歌古调..(此指陆丞诗《早春游望》)B.江渚.(指水中陆地)日悠悠..(深远)C.铁骑..绕龙城(穿铁甲的骑兵)宁为百夫长...(指中级军官)D.不胜.愁(承受得住)皎皎..空中孤月轮(洁白的样子)答案 C解析百夫长:指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 )A.月照花林皆似霰B.不知江月待何人C.银烛吐青烟D.淑气催黄鸟答案 A解析A项比喻,其余为拟人。
4.下列对诗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起首两句警拔,以“偏惊物候新”领起全篇。
中间四句,用“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景物变化的情态。
B.杨炯的《从军行》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虚写的手法,尾联采用实写的手法,表达从军的强烈愿望。
C.《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D.《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了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及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极为真切。
答案 B解析首联为实写,尾联为虚写。
5.下列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解析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解析导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二、王勃《滕王阁》(一)朗诵诗歌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风神初振”的初唐诗》课件(共37张)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发对外敌入侵大唐边疆的愤慨之情
➢渴盼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 雄气概
➢表达抗击侵扰,为国建立战功,不甘作伏 案书生的豪情壮志
➢清代黄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杨盈川诗 不能高,气殊苍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 书生”,是愤语,激而成壮。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颔联、颈联中,“云霞”、“梅柳”, “黄鸟”、“绿蘋 ”、“曙”、“春”、 “淑气”、“晴光”色彩鲜明,给人春光 明媚春意盎然之感。
➢“出”、“渡”、“催”、“转”四个动 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等 四“物”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 呈现着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 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
➢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独”、“偏”、“忽”、 “惊”、“闻”、“欲”等虚字,机括 甚圆妙。
➢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为游览之体, 实写当时景物。而中四句“出”字、 “渡”字、“催”字、“转”字,用字 之妙,可为诗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 “渡”字尤精确。
➢金樽—把酒饯别; ➢离堂、别路—分别在即; ➢思—留恋不舍; ➢何年—后会难期。
➢首联,写筵席饯别的场景,通过对宴会隆 重奢华的场面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颔联写即将离别的惆怅。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2019.4.3
风神初振
➢初唐诗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 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陈子昂从理论和实践两 方面又给诗歌注入了刚健、质朴的血液。初唐诗对唐诗发展 有两大贡献:一是转变了诗风,二是改进了诗体。所以被称 为“风神初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张若虚的《春 江花月夜》被誉为“初唐双璧”。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总说

背景介绍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年 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 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临行前, 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 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 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春夜 别友人》共两首 ,课本所选的是第一 首。
朗读诗歌,初探诗意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银烛、明月、晓天
各个时期特点、代表作家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初唐四杰”、 陈子昂为代表)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李白、杜甫、 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等)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白居易、刘禹锡、 韩愈、柳宗元、李贺等)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小李杜”)
我们这一本《唐诗宋词选 读》的唐诗部分就是按照初 唐—盛唐—中唐—晚唐这一思 路选编了四个时期的代表诗人 的代表作品。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 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 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 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 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 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 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
自由朗读诗歌,体会感情
三读诗歌,品味语言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 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 样的神情?
“吐”字: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 “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 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 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 沉。
这首诗作者没有套用齐、梁的颓靡遗 风中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 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 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 “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 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 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 而多幽深的情思。这就是“风神初振”。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 王勃的故事 • 南昌当地人非常敬仰这位英年早逝的才子, 滕王阁上有一篇近乎神话的图画故事:王勃 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至距南昌三四百里的 地方,见一长者,与之礼甚恭;长者悦,说 道:明日重阳,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 大宴宾客,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为这次盛 会作序,即可名垂史册。勃笑曰:三四百里 水路,如何能到?长者挥扇送风,船如箭, 王勃回头,长者已不见。当晚便到南昌了。
• 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质朴苍老的笔法, 写出滕王阁的气势。“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 高之形势。 • 它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 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 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佩玉鸣鸾罢歌舞”
• B、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怎样的 情景,今日之阁是否有人游赏,诗人由 此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分析意境型
• 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 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 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 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 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 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 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 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 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 伤”。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 C、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 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 用了夸张的手法融情于景,寄慨遥深。 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再次点出 了滕王阁怎样的地势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总第 3—6 课时)专题目标 : 1、能够感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 500 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的抒情风格。
3、通过揣摩具体词句着重体会诗人于沉静之中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体会沉静之中的深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初唐诗“风神初震”的含义) “风神初震”是引用的明代高叔嗣的评论诗歌的语言。
是说初唐诗逐渐摆脱了前朝绮靡婉媚宫廷诗体 之风,随着以 " 四杰 " 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人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他们曾在诗 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
内容上,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 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写景上注入了浑厚、壮丽;风格上也较清峻激昂,气势雄放。
这是一个诗歌 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峰的时期。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1、陈子昂( 659— 700),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时任侠使气,官终右拾遗,世称陈拾 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而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 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2、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 。
3、本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 684 年)春。
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 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 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三、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感受诗情。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3、指名朗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四、讨论、鉴赏全诗。
1、这首离别之作,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首联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不但语言富有对称美,而 且使眼前的景物形象鲜明,在 对比 中显出 色彩美 。
⑴这一联用词比较华丽,目的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⑵这两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分手在即的友人怎样的神情 明确: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青烟的神情。
⑶“对”字又有什么深意 明确: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沉 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之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总第 3 课时)2、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即景传情,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
这一联出语自然,意境深远,确切的表达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3、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笔触从室内移向户外。
⑴描写了哪儿的景色这是泛泛写景吗这里的写景有什么作用明确:描写了夜空的景色。
借空间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
⑵一个“隐”字、一个“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表明宴会从夜晚已延续到拂晓,时间在悄悄逝去,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而主宾双方却还不愿分离散去。
⑶这样的描写暗示了什么这种写法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这暗示了别情之深。
这种写法是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所写之景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这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4、尾联“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是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谁能预期到何年何月才能见面呢一个“何”字,强调了什么明确:强调了再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5、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沉静之中的深挚情感。
五、总结。
这首诗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六、布置作业。
思考: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参考答案:本诗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七、赏析《从军行》1、朗读2、作者及背景简介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武艺)。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3、词句理解看注解,查工具书。
4、班级交流5、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出塞参战愿望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烽火”、“牙璋”、“铁骑”、“旗画”、“鼓声” 叠加的一组实词,营造战争气氛;用“宁为” 、“胜作” 一组选择关系句,表明自己的强烈愿望,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总结: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 ,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6、说说这首诗跳跃式层面叠现的表现手法及好处。
(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
)7、说说这首诗整体风格及对仗上的特点。
(杨炯此诗的风格,很 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
形式上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来写,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 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 ,“铁 骑”对“龙城” 。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教学目标: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的思考。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重点: 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习过王勃的《滕王阁序》 ,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 赋,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是指什么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 。
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 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 ,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二、 介绍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 649— 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
初唐诗人,与扬炯、卢照邻、骆宾王 并称“初唐四杰” 。
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 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
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水 惊悸而死。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 一定贡献。
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的《王子安集》 。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 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员二年( 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 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
王勃即席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 。
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 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范读。
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
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示例: 高高的滕王阁紧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5、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 讨论、鉴赏。
1、诗中 3-6 句中的“南浦” 、“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等景观都是从哪一句中生发出来的 为什么 明确:是从第一句中“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的。
滕王阁位于江门之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 形势可谓好了,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 阁上,举行舞会那种豪华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 诗歌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写兴致勃勃,第二句写意兴阑珊。
这有何作用 明确:两两对照,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3、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的“画栋” 、“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谁与它为伴三、四句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 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 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
这是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4、 简析五六句:上半首偏重空间,第五句“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 “潭影”二 字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之滕王阁(总 第 4 课时)1、 2、 3、 4、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间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发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
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5、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字,其中属于空间、时间的词分别有哪些这些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之感,这是为什么明确:属于空间的词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词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着其众星捧月的作用。
6、根据诗歌推知,第七句中的“帝子”应该是谁为什么明确:帝子是滕王。
因为阁的名称是“滕王阁” ,可知是以其封号来命名的。
7、齐读、分组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思想(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
)总结。
五、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慨。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