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用还原法解应用题

合集下载

三年级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三年级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三年级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摘要:
一、还原问题概述
二、方法一:逐步还原
三、方法二:倒推法
四、方法三:图表还原
五、总结与应用
正文:
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还原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思维训练题型。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通过逐步还原的过程,找出问题的原始状态。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还原问题概述
还原问题是一种需要逆向思考的题目。

通常会给出一个变化过程,要求我们从结果推导出原始状态。

这类问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二、方法一:逐步还原
当我们遇到一个还原问题时,可以先从结果入手,逐步向前推导。

例如,题目给出一个数加上3,乘以3,再减去3,最后除以3,结果是3。

我们可以从最后一步开始,逆向计算:3乘以3等于9,9减去3等于6,6除以3等于2。

所以,原始的数是2。

三、方法二:倒推法
倒推法也就是还原法,特点是必须从问题的结果入手,反向使用题目中的条件,最后求出原有的数量。

在解决还原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从结果倒推回去,找出问题的原始状态。

四、方法三:图表还原
有些还原问题可以通过绘制图表来解决。

例如,题目描述了一个物体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图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变化,从而找出问题的原始状态。

图表还原法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总结与应用
掌握逐步还原、倒推法和图表还原这三种方法,对于解决三年级还原问题非常有帮助。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

还原法解题-小升初

还原法解题-小升初

还原法解分数应用题一、考点扫描还原法即从结果入手,一步一步往前逆推,从而求出原始状态。

还原法解分数应用题也是从结果入手,反复利用对应量和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出我们所要的结果,经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去解题。

二、典型例题1、有一条铁丝,第一次剪下它的21又1米,第二次剪下剩下的31又1米,此时还剩15米,这条铁丝原来有多长?2、3只猴子吃篮子里的桃子,第一只猴子吃了31,第二只猴子吃了剩下的31,第三只猴子吃了其他猴子吃过剩下的41,最后篮子里还剩下6个桃子,问篮子里原有桃子多少个?3、果果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洗漱用品花了总钱数的51多100元,买小食品花了余下的31少20元,又买了一个600元的饮水机,正好花完所带的钱,妈妈和果果一共带了多少钱?4、甲乙两仓库各存粮若干,先将乙仓库中存粮的51运到甲仓库,再将甲仓库此时存粮的41运到乙仓库,这时甲仓库有粮食600吨,乙仓库有粮食720吨,原来甲乙两仓库各有多少吨?5、一缸清水,第一次用去31,然后又加入40千克,第二次倒出缸中剩下清水的95,第三次倒出180千克后,还剩60千克,原来缸中有清水多少千克?三、当堂过关1、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1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72还多1千米,第三天修了9千米,刚好修完这条路,问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2、某人从甲地到乙地,先乘火车,所行路程比全程的83多80千米,接着乘汽车,所行路程比余下路程的31少55千米,再接着转乘火车,所行路程比剩下的54还多40千米,最后步行5千米到达乙地,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3、王老师从甲地到乙地,先乘火车,所行路程比全程的83多40千米,接着乘汽车,所行路程比余下路程的31少25千米,再接着乘轮船,航行的路程比剩下的54还多30千米,最后5千米步行,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4、甲、乙两筐苹果共有112个,如果先从甲筐中拿出一半苹果放入乙筐,再从乙筐中拿出51的苹果放入甲筐,结果甲、乙两筐的苹果就一样多了,那么甲筐中原有多少个苹果?5、有A 、B 、C 、D 、E 五筐鸡蛋,各筐鸡蛋的数量不等,如果将B 筐鸡蛋的一半放进A 筐,C 筐鸡蛋的31放入B 筐,D 筐鸡蛋的41放入C 筐,E 筐鸡蛋的61放入D 筐,最后五筐鸡蛋都是30个,问原来每筐鸡蛋各有多少个?四、巩固提高1、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路的21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31少1千米,第三天修余下的41还多1千米,这样还剩下20千米没有修完,求公路的全长。

还原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还原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还原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还原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孩子们能够更加有效和全面的掌握小学数学知识。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采用还原法来教学,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还原法的核心思想是“任何问题都可以利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分解,由简单问题引出复杂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当小学生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应该先把它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按步进行求解,一步一步往上去,最后把所有的小问题整合起来,得到一个大的复杂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例如:求解如下等式:x+12=15 。

第一步:首先可以分解为两个小问题,一是“x=15-12”,二是“x=3”。

第二步:对第一个小问题,我们可以用需要学习的小学数学知识来解决,通过数字的运算知道15减去12等于3,解出x=15-12=3;第三步:对第二个小问题,直接给出结果,答案为x=3;最后,将这两个小问题整合起来,得到最后的结果x+12=15,其解为x=3。

以上就是还原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分解大问题为小问题,一步步解决,使孩子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孩子们能够从根本上掌握数学,将其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基础。

另外,在实施还原法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把握好小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具体的孩子进行咨询,了解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运用还原法进行小学数学解题教学。

此外,在实施还原法教学时,还应注意利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借助一些小游戏、活动来引导孩子们更加积极认真、有兴趣地学习数学知识,让小学生更加有趣、有乐趣、有激情地学习数学知识。

最后,希望老师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加深入、全面地应用还原法进行小学数学解题教学,更好的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小学数学知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应用还原法教学,老师们还需要更加有意识的运用一些小学数学解题的工具,比如使用图像画板、数字方块等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还原法应用题

三年级数学还原法应用题

三年级数学还原法应用题【题目一】小明在商店买了一些铅笔,每支铅笔的价格是1元。

他一共花了10元,回家后发现其中一支铅笔是坏的,于是他返回商店要求退款。

商店退还给他1元,这样小明实际上只花了9元。

现在,如果小明用剩下的钱再买一支铅笔,他还能买几支?【解答】小明原本花了10元,退还1元后,实际花费9元。

每支铅笔1元,所以9元可以买9支铅笔。

但是,他原本已经买了一些铅笔,现在再加上一支,所以实际能买的铅笔数是9 + 1 = 10支。

【题目二】小华有20张卡片,他给了小明5张卡片,然后又从小明那里拿回了3张卡片。

现在小华有多少张卡片?【解答】小华原本有20张卡片。

他给了小明5张,所以剩下20 - 5 = 15张。

之后,他又从小明那里拿回了3张,所以现在小华有15 + 3 = 18张卡片。

【题目三】一个篮子里有若干个苹果,小丽拿走了一半又多拿了2个,剩下的苹果是8个。

请问篮子里原本有多少个苹果?【解答】设篮子里原本有x个苹果。

小丽拿走了x/2 + 2个苹果,剩下的是8个。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列出方程:x - (x/2 + 2) = 8解这个方程,我们得到:x/2 - 2 = 8x/2 = 10x = 20所以篮子里原本有20个苹果。

【题目四】小刚有40元钱,他花了一部分钱买了一些糖果,剩下的钱买了一个玩具。

如果糖果每颗1元,玩具的价格是剩下的钱的一半,那么小刚买了多少颗糖果?【解答】设小刚买了x颗糖果,每颗糖果1元,那么他买糖果花了x元。

剩下的钱是40 - x元。

玩具的价格是剩下的钱的一半,即(40 - x) / 2元。

根据题意,小刚剩下的钱刚好买玩具,所以:(40 - x) / 2 = 40 - x解这个方程,我们得到:40 - x = 80 - 2xx = 40所以小刚买了40颗糖果。

【题目五】小亮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得了90分,如果他少得10分,那么他的得分将是班级平均分的两倍。

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解答】设班级平均分为x分。

还原法解分数应用题

还原法解分数应用题

第21讲复原法解分数应用题一、夯实根底有些题目,如果按照一般方法,顺着题意一步一步求解根本无从下手或计算过程比拟繁琐,则在解题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运用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互逆关系,从后往前一步一步的逆推,从而推算出原数,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做复原法或逆推法。

用复原法解答的关键是:①根据题目所求的问题,找出相应的两个条件,弄清所求的单位“1〞是谁,“量〞和“率〞是否对应。

②数量关系比拟复杂的可借助表格、线段图或流程图等帮助分析。

二、典型例题例1.将小明奶奶今年的年龄依次减去15并乘41,再加上4后除以51,恰好是100岁,小明奶奶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从最后的结果出发,如果小明奶奶的年龄不除以51,那就是100×51= 20〔岁〕;不加上4,就是20 – 4 = 16〔岁〕;不乘41,就是16÷41= 64〔岁〕;最后再加上15就是奶奶今年的年龄。

〔100×51-4〕÷41+ 15 = 79〔岁〕答:小明奶奶今年79岁。

例2.菜农大伯卖一批大白菜,第一天卖出这批大白菜的31,第二天卖出余下的52,这时还剩下240千克大白菜未卖,这批大白菜共有多少千克. 例3.有一条铁丝,第一次剪下它的21又1米,第二次剪下剩下的31又1米,此时还剩15米,这条铁丝原来有多长.三、熟能生巧1.人民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甲车间加工这批零件的51,乙车间加工余下的41,丙车间在加工余下的52,还剩3600个零件没有加工,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2.一瓶油第一次吃去15 ,第二次吃去余下的34 ,这时瓶里还有15 千克,这个瓶里原来有油多少千克.3.有铅笔假设干支,分一半加1支送甲,分余下的一半加2支送乙,剩下的4支送丙,这些铅笔原有多少支.四、拓展演练1.一堆西瓜,第一次卖出总数的41多4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21多2个,还剩2个。

这对西瓜共有多少个. 2.3只猴子吃篮里的桃子,第一只猴子吃了31,第二只猴子吃了剩下的31,第三只猴子吃了第二只猴子吃过后剩下的41,最后篮子里还剩下6只桃子,问篮里原有桃子多少只.3.*水果店有一批苹果,第一天卖出92,第二天卖出第一天剩下的71,第三天补进第二天剩下的21,这时还存有698千克,问原来有苹果多少千克.六、星级挑战*1.*厂有三个车间,一车间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1,二车间人数比一车间少51,三车间人数比二车间人数多30%,三车间有156人,求这个厂全厂共有多少人.**2.甲、乙两个仓库各有一些粮食,从甲仓运出41到乙仓后,又从乙仓运出41到甲仓,这时甲、乙两仓各有粮食90吨,原来甲、乙两仓各有粮食多少吨.第22讲转化法解分数应用题一、夯实根底有些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经常有好几个单位“1〞量,要正确地解答这些题目,必须先分清楚各个不同单位“1〞量,然后再把题中的*一种量看作单位“1〞,把其他所有的分率都转换为这个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按照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来计算。

四年级奥数用还原法解题

四年级奥数用还原法解题

还原法解应用题一. 知识点归纳1.问题产生:有些问题,当顺着题目条件的叙述去寻找解决时,往往有一定困难。

2.问题的基本条件:a.已知最后的结果。

b.已知在到达最终结果时每一步的具体过程或具体做法。

c.未知的是最初的数据。

3.问题的解决:以问题叙述的终点为起点,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从后向前推理(加减互为逆运算,乘除互为逆运算),逐步靠拢求问题,这就是还原法或倒推法。

具体方法:画图法,列表法,分析法。

二. 例题讲解1.有一位老人说:“把我的年龄加上14后除以3,再减去26,最后用25乘,恰好是100岁。

”这位老人今年多少岁?2.粮店库存面粉若干袋,第一天卖出库存的一半多4袋,第二天卖出剩下的一半少3袋,第三天运进30袋,这时粮店里有面粉50袋。

粮店里原有面粉多少袋?3.甲、乙、丙三人各有图书若干本,开始时甲先拿出自己图书的一部分分给乙、丙,使他们的图书数增加了1倍;然后乙也这样做一次,使甲、丙的图书增加了1倍;最后丙也这样做了一次,使甲、乙的图书数增加了1倍,这时三人的图书数都是32本,甲、乙、丙三人原来各有多少本图书?4.抽屉里有若干个玻璃球,小军每次拿出其中的一半再放回1个,这样一共拿了五次,抽屉中还有3个玻璃球。

原来抽屉中有多少个玻璃球?三. 基础过关选择题1.有一个数乘以4,除以5,减去26,加上62,等于76.这个数是()A.165B.50C.32D.252.某数乘以9,加上19,再乘以2,除以2等于109,这个数是()A.39B.100C.10D.203.某数的8倍加上4,一个学生错误地计算成某数的4倍加上8,得出错误结果为108,正确的得数是()A.204B.250C.210D.1904.一个数经过自加、自减、自乘、自除得到的四位数之和是100,这个数是()A.7B.8C.9D.105. 一根铁管,第1次截去2米,第2次截去剩下的一半,还剩5米。

这根铁管原来长()米。

A.12B.7C.8D.106.有一筐苹果,小文拿走全筐苹果数的3份中的一份,小静拿走剩下部分的3份中的一份,小佳拿走再余下的3份中的一份,筐里还剩下苹果32个。

4、用还原法解应用题

4、用还原法解应用题

4、用还原法解应用题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还原法,会运用还原法解决数学问题。

2、用还原法解决应用题时,会借助双向递推图、线段图、表格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理解什么是“将错就错”,能通过错误的计算结果即错误的原因推导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4、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会运用还原法解决数学相关问题。

2、会借助线段图或者表格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还原法解决应用题时,会借助线段图或者表格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体验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财迷过桥。

师:从前,有一个财迷总想使自己的钱成倍增长。

一天,他在一座桥上碰见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只要走过这座桥再回来,你身上的钱就会增加一倍,但是作为报酬,你每走一个来回要给我32个铜板。

”财迷算了算,觉得很划算,就同意了。

他走过桥去又走回来,身上的钱果然增加了一倍,他高兴地给了老人32个铜板,然后接着走,当走完第五个来回时,他发现身上只剩下最后32个铜板了,如果给了老人,就一个铜板也不剩了。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财迷最初手上有多少个铜板呢?(学生自由发言)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问题呢?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展示例题:例1:某数加上5然后再乘以4的题,由于算错,某数先乘以5,然后加上4,结果得34。

问:正确的答案是多少?师:怎样去求正确的答案呢?生:需要先知道某数。

师:那怎样去求某数呢?生:根据“某数先乘以5,然后加上4,结果得34”可以求出某数,(PPT演示双向递推图),然后再根据“某数加上5然后再乘以4”求出正确的答案。

小结:从错误的结果中逐步逆推,先求出未知量,再求出正确答案。

三、思维拓展(知识模型拓展)展示例题:例2:小军有一些卡片,丢了2张,又买来7张,后来又丢了8张,还剩47张。

小军原来有多少张卡片?师:本题可以借助例1中的双向递推图来分析,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画出图示,丢了用减法,买进用加法。

小学数学还原问题,18道例题方法解析,可以收藏的好资料

小学数学还原问题,18道例题方法解析,可以收藏的好资料

小学数学还原问题,18道例题方法解析,可以收藏的好资料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运算之后,得到一个新数,求原来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它的解法常常是以新数为基础,按运算顺序倒推回去,解出原数,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或还原法,这种问题就是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又叫做逆推运算问题,解这类问题利用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相反的运算,逐步逆推。

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两个相反:一是运算次序与原来相反;二是运算方法与原来相反。

例题1. 一个数,加上2,再除以4,最后乘8,结果为16.这个数是()A. 2B. 3C. 4D. 62. 红红在计算□﹣40÷4时,先算减法,后算除法,结果得到20,正确的结果是()A. 80B. 110C. 1203. 解放军某部阻击敌人,因情况发生变化,需要从一营抽调一半的人去支援二营,抽调54人去支援三营,抽调剩下的一半去支援四营.后来团部将4名通讯员调进了一营,这时一营有38人,一营原来有()人.A. 244B. 260C. 280D. 4404. 一个数加上7,乘以3,减去15,得到最大的三位数.则这个数是()A. 133B. 213C. 331D. 3125. 甲在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加工了这堆零件的一半又10个,第二天又加工了剩下的一半又10个,还剩下25个没有加工.问:这批零件有多少个?()A. 160B. 130C. 97D. 2006. 甲、乙、丙三个组共有图书90本,如果乙组向甲组借3本后,又送给丙组5本,那么三个组所有图书的本数刚好相等,乙组原有图书()本.A. 28B. 30C. 327. 有砖30块,兄弟二人争着去挑.弟弟抢在前面,刚摆好砖,哥哥赶到了.哥哥看弟弟挑的太多,就抢过一半.弟弟不肯,又从哥哥那儿抢走一半.哥哥不服,弟弟只好给哥哥6块,这时哥哥比弟弟多挑2块.则最初弟弟准备挑________ 块砖.8. 陈小明买一支钢笔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一本笔记本又用去2元,这时还剩18元,陈小明原来带了________ 元.9. 小马在计算600﹣□÷5时不小心先算了减法再算除法,算出的结果是60,实际的正确结果应该是________ .10. 篮子里有一些梨,笑笑取走总数的一半多一个,小明取走了笑笑取走后剩下的一半多一个,这时篮子里还剩3个梨,一共有多少个梨?11. 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一些乘客.到了第二站,先下车5人,又上车8人,这时车上共有乘客26人.这辆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多少人?12. 一盒糖果,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2个,第二次取出剩下的一半,最后盒子中还剩下10个,这盒糖果原来有多少颗?13. 小芳到商场买了一个福娃流线型书包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一个福娃文具盒用去36元,这时还剩92元.小芳原来带了多少钱?14. 王老太上集市上卖鸡蛋,第一个人买走了篮子里鸡蛋的一半又一个,第二个人买走了剩下鸡蛋的一半又一个,这时篮子里还剩10个鸡蛋,请问王老太篮子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15. 一桶油,每次倒掉油的一半,倒了三次后连桶重8千克,已知桶重3千克,原来桶里有油多少千克?16. 有一个数,乘8除以2,再乘5得400,这个数是多少?17. 一个数加上6,再乘以6,然后减去6,再除以6,最后结果为71,求这个数.18.一个数加上8,乘8,减去8,除以8,结果还是8.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答案解析1.【答案】 D【解析】【解答】解:16÷8×4﹣2=2×4﹣2=8﹣2=6 答:这个数是6.故选:D.【分析】因为结果是16,往回推算:除以8,是2,再乘4,是8,最后减去2,即可得出原数.2.【答案】B【解析】【解答】解:□﹣40÷4时,先算减法,后算除法,是(□﹣40)÷4=20;那么□﹣40=4×20=80□=40 80=120正确的结果就是:120﹣40÷4=120﹣10=110答:正确的结果是110.故选:B.【分析】□﹣40÷4时,先算减法,后算除法,算式应是(□﹣40)÷4=20,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用4乘上20即可求出□﹣40的值,再根据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求出□的值,再代入□﹣40÷4中,按照先算除法,再算减法的顺序求出正确的结果.3.【答案】A【解析】【解答】解:[(38﹣4)×2 54]×2=(34×254)×2=(68 54)×2=122×2=244(人)答:一营原来有244人.故选:A.【分析】由“后来团部将4名通讯员调进了一营,这时一营有38人”可知在没调进4名通讯员之前是38﹣4=34(人),由“抽调54人去支援三营,抽调剩下的一半去支援四营”以及此时剩下34人,可知在没抽调54人之前是34×2 54=122(人),最后由“需要从一营抽调一半的人去支援二营”,此时剩下122人,可知一营原来有122×2=244(人).4.【答案】C【解析】【解答】解:(999 15)÷3﹣7=1014÷3﹣7=338﹣7=331.答:这个数是331.故选:C.【分析】此题从后向前推算,最大的三位数是999,减去15是999,在没减15之前是999 15=1014;乘以3是1014,在没乘3之前是1014÷3=338;加上7是338,在没加7之前是338﹣7=331.据此解答.5.【答案】A【解析】【解答】解:[(25 10)×2 10]×2,=(35×2 10)×2,=(70 10)×2,=80×2,=160(个);答:这批零件有160个.故选:A.【分析】第二天又加工了剩下的一半又10个,还剩下25个没有加工,也就是25 10=35(个),正好是第一天加工后剩下的一半,那么第一天加工后剩下35×2=70(个);第一天加工了这堆零件的一半又10个,剩下70个,那么70 10=80(个)是这堆零件的一半,那么这堆零件共有80×2=160(个).6.【答案】C【解析】【解答】解:后来各有:90÷3=30(本),乙组原有:30﹣3 5=32(本)答:乙组原有32本.故选:C.【分析】因为三个组现在的图书本数正好相等,所以每个组是90÷3=30本,因为乙组向甲组借来3本后,又送给丙组5本,所以甲组原有30 3=33本,那么乙组就是30﹣3 5=32本,丙的就是30﹣5=25本,据此即可解答问题.7.【答案】20【解析】【解答】解:哥哥最后挑的块数:(30 2)÷2=16(块),弟弟:30﹣16=14(块);哥哥还给弟弟6块,哥哥:16﹣6=10(块),弟弟:14 6=20(块);弟弟把抢走的一半还给哥哥,哥哥:10 10=20(块),弟弟:20﹣10=10(块);哥哥把抢走的一半还给弟弟,弟弟原来是:10 10=20(块).答:最初弟弟准备挑20块砖.故答案为:20.【分析】先看最后兄弟俩各挑几块,哥哥比弟弟多挑2块,这是一个和差问题,哥哥挑的块数:(30 2)÷2=16(块),弟弟:30﹣16=14(块);然后再还原,哥哥还给弟弟6块,哥哥:16﹣6=10(块),弟弟:14 6=20(块);弟弟把抢走的一半还给哥哥,哥哥:10 10=20(块),弟弟:20﹣10=10(块);哥哥把抢走的一半还给弟弟,弟弟原来是10 10=20(块).据此解答.8.【答案】40【解析】【解答】解:(18 2)×2=20×2=40(元);答:陈小明原来带了40元.故答案为:40.【分析】陈小明用自己所带钱的一半买一支钢笔,则剩下的一半即是一本笔记本2元加上最后剩下的18元,所以陈小明原来带的钱数为(18 2)×2=40元.9.【答案】540【解析】【解答】解:□里面的数值应是:600﹣60×5=600﹣300=300正确的结果是:600﹣300÷5=600﹣60=540答:实际的正确结果应该是 540.故答案为:540.【分析】600﹣□÷5先算减法,再算除法,就变成(600﹣□)÷5,先用60乘上5求出600﹣□的结果,再用用600减去求出的积,求出□的值,再按照先算除法,再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求解.10.【答案】解:小明取时有:(3 1)×2=4×2=8(个)一共有:(8 1)×2=9×2=18(个)答:一共有18个梨.【解析】【分析】从后向前推,小明取走了笑笑取走后剩下的一半多一个,这时篮子里还剩3个梨,那就是说小明在取之前篮子里有8个梨.笑笑取走总数的一半多一个,那就是说8 1=9,就是笑笑取时一半的数量了,所以总共有9×2=18个梨,据此解答.11.【答案】解:26﹣8 5=18 5=23(人)答:这辆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23人.【解析】【分析】用最后的车上的人数减去又上车的人数,是下车之后的人数,再加先下车的人数,就是这辆车从起点开出时车上的人数.据此解答.12.【答案】解:(10×2 2)×2=(20 2)×2=22×2=44(个)答:这盒糖果原来有44个.【解析】【分析】从最后剩下的10个糖果入手,向前推,再第二次取之前盒中的糖果应是10×2=20个,第一次出全部的一半多2个,则全部的一半就是20 2=22个,据此解答.13.【答案】解:(92 36)×2=128×2=256(元)答:小芳原来带了256元.【解析】【分析】根据小红买一个福娃流线型书包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一个福娃文具盒又用去36元,这时还剩下92元,所以92 36=128元,128元是所带钱的一半,求原来带了多少钱,用128×2=256元即可.14.【答案】解:第一个人买完后鸡蛋有:(10 1)×2=11×2=22(个)篮子里原来有鸡蛋:(22 1)×2=23×2=46(个)答:王老太篮子里一共有46个鸡蛋.【解析】【分析】运用逆推的方法,用(10 1)可求得第一个人买完后剩下鸡蛋的一半,再乘2就是第一个人买完后剩下鸡蛋的个数,用它加上1就是篮子里鸡蛋的一半,再乘2就是篮子里原来一共有鸡蛋的个数;据此解答.15.【答案】解:(8﹣3)×2×2×2,=5×2×2×2,=40(千克),答:原来桶里有油40千克.【解析】【分析】由题意,倒了三次后连桶重8千克,已知桶重3千克,则油重(8﹣3)千克,每次倒掉油的一半,则第三次没倒前油重(8﹣3)×2,同理第二次没倒前油重(8﹣3)×2×2,第一次没倒前油重(8﹣3)×2×2×2;由此解答即可.16.【答案】解:400÷5=8080×2=160160÷8=20答:这个数是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用还原法解应用题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还原法,会运用还原法解决数学问题。

2、用还原法解决应用题时,会借助方框法或者线段图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倒推法解决还原问题。

教学难点:
用还原法解决应用题时,会借助方框法或者线段图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展示PPT上图片
师: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能自由伸缩,如果孙悟空每喊一次“变”,金箍棒的长度扩大为原来的2倍,那么孙悟空喊了4次“变”以后,金箍棒就长到了16米。

你知道孙悟空喊“变”以前,金箍棒有多长吗?
(学生思考回答)
师:刚才游戏我们用从后往前推的方法(倒着推),从结果一步步往前推,得出了答案,你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吗?
还原法是我们思考问题常用到的策略。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用它来解决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用还原法解应用题
(板书课题)
抢答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抢答,熟悉加减乘除的逆运算)
二、思维探索
展示例1
例1 :一个数加上3,减4,乘2,除以9,结果等于2,这个数是多少?
师:结果2是经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呢?
生:是“这个数”加上3,减4,乘2,除以9才得到的。

师:“这个数”是多少,我们不知道,可以用一个方框来表示
(老师一边说一边示范画出方框)
师;后面我们按照变化的顺序依次画出来。

(老师示范画图)
师:结合方框图,看看你能先求出哪个数?
生:可以先从结果出发,求出最后一个方框表示的数
师:很好!怎么计算呢?
生:被除数÷除数=商,现在要求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所以是2×9=18。

师:真棒!接着该怎么计算呢?
生:18÷2=9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还是一步一步从后往前推,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师:后面两个框怎么填呢?请同学们一起说!
师引导总结:有些应用题,只知道最后的结果和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这种类型的问题,称为还原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用倒推的方式,可以采用这种方框法(或称为倒开火车法):
第一步:第一个数用□表示,按照题目给的要求画出方框图;
第二步:①箭头全部倒过来;
②符号全部倒过来(即加变减,减变加,乘变除,除变乘);
第三步:计算(一个方框对应一个算式)。

展示例2
例2: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剪去7米,最后剩下3米。

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师:这是还原问题吗?
生:是的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生:也可以用方框法
师:现学现用,不错!那剪去一半,剩下的怎么表示呢?
生:剪去一半,就是平均分成2份,剩下的就是其中一份,所以就是除以2
师: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学生自主完成)
方法二:
师:在还原问题中,这种有倍份关系的应用题,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如果一根绳子用一条线段表示,剪去一半怎么表示呢?
生:取线段的一半,表示剪去的一半
师:剪去7米,剩下3米,怎么表示呢?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注意作图时,为了便于我们清晰的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可以将倍份关系标注在线段的上方,将具体的数量标注在线段的下方。


师:根据线段图,你会计算这根绳子的一半是多长吗?
生:3+7=10(米)
师:这根绳子原来有多长呢?
生:10×2=20(米)
师回顾引导总结:用还原法解决倍份关系的应用题时,还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解答。

三、思维拓展
展示例3
例3:悟空摘到一些桃子,他先给师傅4个,又从八戒那里抢来5个,最后给沙僧3个。

此时悟空自己有4个。

那么悟空摘到了多少个桃子?
师:这个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生:这个题跟例1类似,也是还原问题,可以用方框法!
学生自己完成,并说一说思考过程,老师做点评。

四、融会贯通
展示例4
例4:猪八戒搬西瓜,第一次搬走了一半,第二次搬走剩下的一半多3个,还剩下3个,原来总共有西瓜多少个?
师:这个题是哪一类的还原问题?跟前面哪个例题类似?
生:跟例2类似,都是有倍份关系的还原问题
师:那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
师:你们会画出线段图吗?请自己尝试画一画。

(老师巡视指导,可以点学生板书)
师:如图所示,剩下的一半是多少个呢?
生:3+3=6(个)
师:总量的一半是多少呢?
生:6×2=12(个)
师:原来总共有多少个西瓜呢?
生:12×2=24(个)
师回顾引导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仔细审题,理清数量关系。

例5:某人去储蓄所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的一半多5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少10元。

这时还剩125元,他原有存款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生:画线段图的方法
师:你能尝试画出线段图吗?请你试一试。

(学生尝试作图,老师巡视)
师:余下的一半少10元怎么画呢?
生:先画出余下的一半,再标注出少的10元
师:很好!在画倍份关系时,我们先要画出倍份,将倍份做好标注,再画数量。

师:余下的一半是多少元呢?
生:125-10=115(元)
师:第一次取完后剩多少元?
生:115×2=230(元)
师:原有存款的一半是多少元?
生:230+5=235(元)
师:原有存款是多少元?
生:235×2=470(元)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