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学史知识点

高三物理学史知识点

高三物理学史知识点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既可以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拓宽科学史的知识面。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三物理学史的知识点。

1. 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的学者们对于自然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实验,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物理学理论。

例如,克利斯提亚纳发现了水的比热容和比密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保持物体平衡的力对称原理。

而阿基米德则发现了浮力的原理,提出了阿基米德定律。

2. 牛顿力学的奠基在物理学史上,牛顿力学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

伊萨克·牛顿在17世纪末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为解释运动物体的行为提供了基础,成为后续物理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3. 波粒二象性的发现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进行了著名的干涉实验,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

然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质,从而引发了关于光的本质的争议。

最终,德布罗意在他的波粒二象性理论中提出,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也可以表现出粒子性。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原子和物质的微观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4. 爱因斯坦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解释运动物体的特性和引力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狭义相对论描述了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提出了相对论性动力学和相对论性力学定律。

广义相对论则将引力解释为时空弯曲的结果,并揭示了时空的统一性。

5. 量子力学的发展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理论逐渐形成。

玻尔提出了量子化假设,即电子绕原子核的轨道只能是某些特定能级,并提出了波尔理论。

之后,薛定谔方程的提出使得量子力学得以系统化发展。

量子力学在解释微观粒子的行为和描述原子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高三物理学史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变革。

牛顿第一定律形成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形成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形成过程
1.实验现象的观察
在科学发展的早期,人们观察到当一个物体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它将继续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种观察为牛顿第一定律提供了直观的基础。

2.概念的提出
基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科学家们开始提出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和“惯性”等。

这些概念的形成,为后来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3.定律的提出
牛顿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个定律简洁而准确地描述了物体的基本运动属性。

4.理论的证明
虽然实验现象和日常经验支持牛顿第一定律,但为了确保理论的严密性,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数学推导。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

5.定律的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不仅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汽车的安全设计、火箭的发射、甚至太空探索都离不开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该定律也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对后来的物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
34.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时,发现了中子,证实了卢瑟福的猜想,其核反应方程为—— 。
35.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和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玻尔模型的两个基本假设——定态理论和跃迁理论;提出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并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36.伦琴:发现了X射线。
24.赫兹:(1)用电火花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捕捉到了电磁波;(2)用实验测定了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光速,还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跟所有波动现象一样,能产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从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25.爱因斯坦:(1)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广义相对论的观点:引力的实质是时空弯曲;(2)提出了光子说,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即—— ;(3)提出质能方程 ,质能方程表述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公式说明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辐射能也可以转变为物质。
26.维恩、瑞利——金斯:分别对黑体辐射现象做出了有效解释;维恩公式解释了短波部分,但在长波部分与实验发生分歧;瑞利——金斯公式对长波部分做出了有效解释,但短波部分与实验出现了严重分歧,将出现“紫外灾难”。
27.普朗克:为合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认为电磁波发射和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能量子的概念引入物理学,破除“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
10.库仑:通过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
11.法拉第:(1)提出电荷或磁体在空间中产生电场或磁场,正是通过场,才把力的作用或磁作用传递到别的电荷或磁体;(2)引入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概念来描述电场和磁场,极大地促进了对电磁现象的研究;(3)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马顿第一定律

马顿第一定律

马顿第一定律你可能是想说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1. 定律表述-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理解要点- “一切物体”:说明该定律适用于所有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实际上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但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近似模拟这种情况。

例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球运动的距离越远。

-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表明物体的运动状态不需要力来维持。

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在不受力时就保持静止;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在不受力时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二、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历程(物理学史部分)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例如,他观察到推一个物体时,物体才会运动,不推就会停下来,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2.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 实验设计:让小球从一个斜面滚下,然后滚上另一个斜面。

如果斜面光滑,小球会上升到与原来高度几乎相同的位置。

如果将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减小,小球要达到原来的高度,就会运动得更远。

当第二个斜面变为水平面时,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 意义:伽利略的实验及推理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奠定了基础,他指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 笛卡尔的补充- 笛卡尔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4. 牛顿的总结- 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物理学史基本知识点总结

物理学史基本知识点总结

物理学史基本知识点总结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基础。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理论,为人类开拓了新的认知空间。

本文将对物理学史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物理学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古代物理学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起点,其发展始于古代文明的孕育期。

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古代学者们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总结,他们提出了一些原始的物理学观点和理论。

例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各种形式的宇宙观,认为万物都是由数学规律统一的。

古代印度的自然哲学家提出了五大元素理论,认为宇宙由地、水、火、风和空间构成。

古代中国的自然哲学家也对自然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关于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观点和理论。

二、古典物理学的兴起古典物理学的兴起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们开始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观察,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定律。

伽利略是古典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工作,提出了物体的自由落体定律以及摆的周期定律。

伽利略的理论和实验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牛顿的力学定律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铺垫。

伽利略时期同时期的牛顿,也是古典物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牛顿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力学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等。

这些定律为后来的物理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三、电磁学的崛起19世纪是电磁学的发展时期,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建立了电磁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开创了现代电磁学的研究。

1888年,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统一了电磁场的基本定律,从而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理论。

四、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兴起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世界观。

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

初中物理学史专题
1、牛顿---光的色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和受平衡力作用时,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力的单位。

2、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3、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4、帕斯卡---裂桶实验、压强的单位。

5、格里克---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6、托里拆利---测出大气压的准确数值(支撑760mm汞柱)。

7、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8、库伦---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单位。

9、安培---电流单位、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

10、伏特---电压的单位。

11、欧姆---电阻的单位、欧姆定律(揭示了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12、焦耳---焦耳定律、电流的热效应(电流做功与电流、电阻、时间的关系)。

13、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是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联系的科学家。

1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当中会有感应电流产生)、用于制作发电机。

15、电动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16、沈括---磁偏角理论(地理的南北极跟地磁的N\S极并不是完全重合)。

物理学史重要史实

物理学史重要史实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①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②伽利略通过斜面理想实验和逻辑推理由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3、17世纪,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指出: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4、20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1752年,富兰克林命名正负电荷8、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0、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并用简洁方法描述了电场—电场线。

11、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2、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3.人类对天体的认识从“地心说—托勒密”到“日心说—哥白尼”到“开普勒定律”再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直到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确立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探索和实验验证,下面将对其历史演变做详细的介绍。

1. 开始牛顿第一定律的严格表述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期。

在之前,众多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运动的原因和本质进行了不同的猜测和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需要外力的驱动,否则物体会停止运动。

这种观点一度被广泛接受,直到伽利略的出现。

2. 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是牛顿第一定律历史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期,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了一系列关于运动的重要结论。

其中之一就是惯性定律的雏形。

伽利略认为,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物体会保持恒定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牛顿的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确立离不开伽利略的先驱性研究,然而,牛顿对惯性定律的发现和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在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系统地描述了他的力学定律,其中就包括了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严格表述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通过实验和数学推导,牛顿成功地将这一定律表述得更加明确和精确。

4. 两个重要名词的引入牛顿为了更好地表达和解释第一定律,引入了两个重要名词:质量和惯性。

质量是用来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牛顿认为物体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质量的引入使得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更加准确和科学。

5. 实验验证伽利略和牛顿的理论成果需要通过实验证实。

实验验证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牛顿第一定律也不例外。

许多科学家对惯性定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结果无一例外地支持了这个定律的正确性。

这些实验证明,除非有外力作用于物体,否则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验证进一步巩固了牛顿第一定律在科学世界中的地位。

6. 应用与发展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不仅对物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
湖北省恩施高中陈恩谱
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梳理物理学史时,很多老师由于对物理学史的生疏,导致读不懂教材,进而给学生讲解这段历史时,也是糊里糊涂的,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简单澄清,希望对各位有用。

一、亚里士多德
他提出了物体基于“本性”的“自然运动”和在外在作用(推、拉、提、举)下违逆物体本性的“受迫运动”概念。

依其本性不同,他将物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地面上的物体,其本性是“好逸恶劳”,其自然运动是静止;一类是空中的物体,其本性是“回到家乡”——重的物体家在大地,轻的物体家在天上,其自然运动是重落轻升;一类是天体,其本性是神圣的,其自然运动就是最完美的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物体要违逆本性做受迫运动,必须要外在作用来维持。

——这就是高中课本中所说的: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否则它就会停下来。

但其实,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提出科学的“力”的概念,他使用的是推、拉、提、举等具体的人格化的词。

二、伽利略
伽利略敏锐的把握住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地面物体运动的错误之处是在于亚里士多德没有注意摩擦的影响。

伽利略通过单斜面实验和双斜面实验指出,地面上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摩擦;如果没有摩擦等作用,地面上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伽利略为了解释物体一直运动下去的原因,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伽利略指出,基于惯性,地面上的物体的“自然运动”是匀速运动。

特别提醒,伽利略也没有提出“力”的概念,他用的是摩擦。

但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惯性”的概念。

另一方面,伽利略通过落体运动的研究,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错误——空中的物体并不是重落轻升,而是下落一样快,伽利略借此实验提出了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指出所有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之所以重落轻升,是因为空气的作用。

三、笛卡尔
伽利略是意大利人,笛卡尔是法国人,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家,笛卡尔是集大成的哲学家。

笛卡尔了解同时代的伽利略的工作,他用他哲学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伽利略工作的伟大意义,并对伽利略的结论进行了哲学式的推广: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相同的本性——惯性,自然界一切物体基于惯性的自然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笛卡尔把这一原则称之为他的自然哲学的第一定律,他认为第一定律是新物理学的基础。

可以说,是伽利略打开了新物理学的大门,是笛卡尔开创了新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在此也要指出,笛卡尔也没有建立科学的力的概念。

笛卡尔为物理学建立了一个描述运动多少的守恒量——动量mv。

四、牛顿
牛顿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用他欧氏几何的理论建构精神,建立起了他的运动定律体系;他建立的牛顿第一定律,巩固了笛卡尔关于自然界一切物体本性和自然运动的认知,并进一步创造了科学的“力”的概念——使物体违逆自然本性做变速运动(受迫运动)的原因,叫做力,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牛顿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力的概念,并以第二定律的形式,定量的给出了力的大小的定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从而为新物理学奠定了坚实而便捷的理论分析基础。

当然,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定量的定义了力的大小,但是这两个定律却没有揭示力的来源与本性,牛顿进一步建立了力的本性中的最通用原则——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据此研究了天体的运动,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利用第二、第三定律,牛顿得出了物理学史上第一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的决定式,指出了质量作为力的一个来源的事实。

开普勒的贡献是打破了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神话,牛顿的贡献是将天上地下的物体统一了起来,它们本性一样,自然运动一样,受迫运动的规律也是一样的,宇宙万物都在牛顿运动定律的统治下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