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赏析教案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理解其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3. 课文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如仁爱、忠诚、礼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道德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 分析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进行讨论和思考。

4. 表达与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以及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的爱。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孟子的生平。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分析文中的论证手法和逻辑结构。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文意。

2. 分析论证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手法。

3.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就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翻译2.1 课文朗读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教师对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2.2 课文翻译1. 让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 教师对翻译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分析论证手法3.1 比喻论证1.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论证,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比喻论证在论证中的重要性。

3.2 举例论证1.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举例论证,分析其可信度和说服力。

2. 让学生讨论举例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4.1 观点讨论1. 让学生就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4.2 思考与反思1. 让学生思考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批判性思维与口头表达5.1 批判性思维训练1. 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5.2 口头表达训练1. 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包括演讲和辩论。

2.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六章:课后阅读与拓展6.1 课后阅读推荐1. 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经典文章,如《离娄上》、《告子上》等,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2.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和成就。

6.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孟子与其他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1-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孟子【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体会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并分析孟子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体会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教学难点】1、体味并分析孟子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在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上,孟子有其独到的见解,这一日,面对齐桓公问政,孟子有将给出怎样的答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这篇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二、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

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

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

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孟子、孟子》及“仁政"思想,拿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富有论辩的语言和正确严谨的逻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磅碍的气势及形象的说理艺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4评价目标能解决学案和课堂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保民而王”的思想以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难点:掌握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学生自读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两千多年前,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位智者捧着心中的道德律令周游各国,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位智者就是孟子。

我们曾听闻“孟母三迁”“孟母断杼”的故事,今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孟子在晚年第二次到齐国的游说背景介绍,了解孟子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宜王的礼遇。

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宜王身边供职。

【PPT出示】2【讲授新课】一、疏通文本,语言积累1解决学案上学生遇到的问题,强调重要的文言现通难以理解的句子,补充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手悌之义。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通用5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通用5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通用5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

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

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

二、背景介绍:《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

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三、作者简介: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思想主张: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3、具体第一部分,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由对话的开始几句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怎样的?我们先来看看齐宣王想谈的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时的霸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赏析:漫谈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

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

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

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

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

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

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孟子雄辩的才能,犀利的笔锋,在《齐桓晋文之事》这一章中,也可略见一斑。

本文的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本文一开头,齐宣王向孟子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可见他对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愿意听的。

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而和他讲王道,而且能够使他愿意听下去,这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如果不抓住对方的心理,从而启发他的认识活动,而空谈一番王天下的大道理,那肯定是要失败的。

孟子不但使齐宣王愿意听下去,而且最后接受了保民行仁政的主张(不过在事实上,宣王后来并没有实行孟子的主张),就可看出孟子是怎样的善于辩论了。

孟子是怎样层层启发说服齐宣王的呢?当齐宣王发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疑问后,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保民而王”的话,这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但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接着又问孟子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正说明了他怕难的心理。

下面孟子就从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他具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宣王虽有“以羊易牛”的事,但对于这个不忍之心,认识还是模糊的,因此有启发他的必要,否则后面要说的“推恩”“制产”等等都要落空了。

所以宣王的“以羊易牛”,究竟是不忍,还是吝啬,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孟子以“百姓皆以王为爱”“牛羊何择”“见牛未见羊”的话,替宣王发现解决认识上的矛盾。

他不用注入式,而是经过宣王心理的疑难、矛盾,用启发式给以解决的。

难怪宣王要说出“《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的衷心悦服的话了。

宣王认识上的曲折性,反映在本文上,形成了层次的曲折性。

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

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宣王心理上还以为行王道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制产”还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于是孟子接连用四个比喻,来消除宣王的畏难心理。

依照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顺序,仁民较易,而爱物是较难的。

宣王既做到了比较难的爱物,那么,推恩、行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吗?这是由于宣王认识上的曲折,而反映在本文层次上的第二个波折。

难易问题解决后,孟子就发出了“老吾老”至“王请度之”的一段议论,说明能不能王天下,关键在于能不能推恩。

但是宣王听了孟子这段议论后,还是不能接受,还没有说出“请尝试之”的话。

孟子察言观色,知道宣王心里还有障碍,那就是通过战争来称霸天下的“大欲”。

这个“大欲”不去掉,王天下的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

经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着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

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能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孟子使宣王去“大欲”的一番话,是本文层次上的第三个波折。

这些波折,使文章跌宕生姿;但这决不是故作曲笔,为波折而波折,而是启发宣王在认识过程上的曲折性的反映。

“盖亦反其本矣”至“孰能御之”一段话,已使宣王接受了孟子“发政施仁”的主张,所以说“请尝试之”。

自“无恒产而有恒心”至结束,是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贯穿着全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又表现了本文结构上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的特点。

本文的艺术特点,其次表现在与本文思想内容相适应的修辞方法。

汉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比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大多数比喻,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本文用了好几个比喻,具有这样的特征。

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也是形象的比喻,说明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这样,“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就异常鲜明而突出了。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也是具体而形象的。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成语。

爬到树上去捉鱼,除非有神经病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鱼在水中而不在树上,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而宣王以区区之齐,要战胜力量八倍于齐的各诸侯国,和“缘木求鱼”的行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本文用的另一种修辞格,是“排比”,这在孟子文章中也是常用的。

“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但句法上的排比,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内容上的问题。

陈《文则》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

”所以排比句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

如文中:“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

以上所举的例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势很盛,声调铿锵,是富于音乐性的。

从内容上讲,这种修辞,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

像“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五个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在宣王面前展现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也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这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作者介绍: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

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

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

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可见,孟子的“好辩”也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思想界则百家蜂起,“处士横议”。

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所以不能不与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这就决定了孟子文章“好辩”的特点。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