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雨巷》有感_1000字
《雨巷》有感(优秀10篇)

《雨巷》有感(优秀10篇)《雨巷》有感篇1读完《雨巷》,合上书,闭上眼,脑海中一幅阴雨朦胧下江南寂寥小巷的画面:正值江南的梅雨季节,天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青瓦白墙间,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只有诗人一人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独行,漫天的雨雾冰冷地拒绝了诗人对天空的仰望,对天空的高远遐想,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更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
诗人此时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从而来转移诗人,在更加逼仄、局促的伞下的那缕剪不断的愁绪,希望走到那“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说是引愁之物,南唐李璟有词“青鸟不传云外语,丁香空结雨中愁”;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的象征。
丁香一样的姑娘,即愁怨着,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
“她静默地走近”,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一飘而过,渐渐远去。
这两位彷徨者都同样抑郁而孤寂着,正因为病症相同,他们却不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
他们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追求。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
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丁香却又容易凋谢的!诗人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
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
初中语文作文读后感3篇

初中语文作文读后感3篇初中语文作文读后感篇一:《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一篇文章。
读后,体会有四。
一是要勤奋。
宋濂家中贫穷,没有书看,便向别人家借,“手自事迹计以日还”,勤抄,勤写,即使在寒冬腊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终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终于“遍观群书”,也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基础。
二是要虚心。
为了请教有学问的老师,作者“尝趋百里外”,向当地长辈叩问请教。
俯身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师训斥,却毫无半点怨言怒气。
反而“色愈恭”“礼愈至”,等到老师和颜悦色,则又请教,如此懂事,礼貌的学生,老师怎会不喜欢呢?定会认真解答,“态度决定一切”。
虚心,使得宋濂“虽愚”“获有所闻”。
三是要实践。
作者成年后,跟着老师访学。
“负荚电履”,“穷冬烈日”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动”这些经历,看似倍受折磨,实际是作者自我锻炼的一个好机会。
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上的知识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作者的访学生涯,对他学习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乐学。
作者的学习条件可谓很差,“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绮绣”“骅然如神人”。
如此强烈的对比,作者“略无慕艳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铸乎?宋濂以学习为快乐,不与人攀比,一心读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此意,要珍惜时光,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初中语文作文读后感篇二:读《论语》有感《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浅论《雨巷》的意境美和象征美

凄婉而迷茫的意境美和幽微而精妙的象征美——读戴望舒的《雨巷》有感杨志稳[摘要] 该文分析了《雨巷》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论述了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和诗歌创作中为人称道的音乐美,凸显了《雨巷》的凄婉而迷茫的意境美和幽微而精妙的象征美。
[关键词] 《雨巷》是诗人理想的追寻和象征手法的佳构,凸显了丁香姑娘形象的朦胧美和现代新诗的象征美。
《雨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展读《雨巷》,我们被引进了一种梦幻曲般的朦胧飘忽的境界,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失落之情。
它是诗人美丽憧憬与虚幻追求的艺术显现,充盈着凄婉而迷茫的意境美和幽微而精妙的象征美。
下面我们首先来赏析一下《雨巷》这一首诗是如何表现凄婉而迷茫的意境美。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
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
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
《雨巷》读后感1000字_1

《雨巷》读后感1000字
《雨巷》读后感1000字
读得懂,亦或不懂,读完之后,总有这么一种场景横在脑海里重复不断地演绎:姑娘、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默默彳亍、走近、走近、投出、远了、远了、到了走尽这雨巷……
或许,苦于理解你的彷徨是无济于事的,在这被白色恐怖洗刷的只剩下提心吊胆的日子里似乎容不下一丝随意。
时代的气息逼着你只能在这雨巷里彳亍,你无法仰头高呼,黑色而敏感的云压着所有人在这段时期内都集中精力于仔细自己的命运更或是生命。
或许,磨平你的棱角躲进你所塑造的姑娘的影子里委曲求全是无可奈何的,但在这连呼吸之间都得提防统治者的肆意妄杀的祸水是否会殃及自己。
那时那刻,如何能言语,如何能以其毫无价值的丧生去挑战统治者的无知与残暴,如何能把满腔惆怅对着一群不解人事的统治制度宣泄,如何……如何……
亦或是,坐忘于这寂寥的雨巷舒散满满以致已经外溢的惆怅是情不自禁的。
全身渗透着的不是欢愉,更甚连一点自在的意味都不曾有,只得在这雨巷中将心在散开,让所有的发霉了的事都消散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呼吸到一丝丝清新吧。
拂袖转身……静观,那姑娘,你数笔即出的素影:
“丁香一样的颜色
1。
巧妙的笔触,微妙的心绪——重读《雨巷》有感

[关 键 词 ]笔触 ;心绪 ; 《雨巷 》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40—01
细雨 蒙蒙 中 ,“我 ”怀着 一种 落寞 、惆怅 的情绪 和一
巧妙 :墙是 颓废 时
丝微 茫 的希 望 ,撑 着 油纸 伞 在悠 长 寂 寞 的小巷 中踽 踽独
“姑 娘静 默地远 了 ,远 了 ,到颓圮 的篱 墙 ,走尽 这雨
行 ,我依 然 在 雨 中寂 然地 追 求美 好 而 又结 着 愁怨 的丁香 巷 。”诗人期 待着 、幻想着 ,而 现实 又是 凄美 的 、无 望的 。
姑 娘 。这 是 《雨 巷 》描写 的 梅雨 季 节 江南 小 巷 中 的一 个 “篱 墙 ”是 “我”在 无望 遇到 姑娘后 见 到的另一 个 能触动
者重 新 解 读 诗人 那 “微 细 到纤 毫 的感 觉 ” 的神 经 。 当我 与 “丁香 姑娘 ”相 聚相 守这一 较为具 体 的希望破灭 的象征 。
重新 反 复 吟诵 这 首 诗 时 ,我又 有 了新 的发 现 ,原来 诗 人 “我 ”没有 因 “颓圮 的篱 墙 ”而动 摇止 步 ,依 然在 雨巷 里
也 许 正好 也 敲 打着 诗 人 那颗 孤 寂 的 心 。小 巷 悠悠 ,冷雨 界的清 与浊 。
凄 凄 ,这 个 雨巷 也 许恰 好 是 诗人 咀嚼革 命 失 败后 落 寞 的
读 完 全诗 ,你 的脑 海 里 会 浮 现一 幅 幅唯 美 的 画 面 :
最 好 所在 ,雨雾 蒙 蒙 飘 向悠 悠 小 巷 ,此地 ,此景 ,这种 凄 清 的细雨 、冷清 的小巷 、丁香 般 的愁丝 、倾颓 的篱 墙 ,
的伤 怀 。诗 人在 诗 中却要 “我 ”穿行 于 一 个 连绵 阴 雨 的 和芳 香 的不 断 消散 而 伤感 不 已。诗 人 和丁 香姑 娘 在 这一
《雨巷》读后感4篇

《雨巷》读后感4篇《雨巷》读后感4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巷》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读后感1《雨巷》这首诗曾经轰动整个文坛,这首诗的作者戴望舒也被誉为“雨巷诗人”,他的这篇成名作广受大众喜爱和好评,为无数人传颂。
这首《雨巷》是作者因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经历而作的,所有整首诗中常见“愁怨”、”哀怨“、”彷徨“、”凄清“、”凄婉“等字样,让人读出了作者所处的境遇。
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弥漫着悲观迷茫的情绪,大革命失败的痛苦,而诗人自己则又陷入了苦恋中,不能自拔。
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她彷徨,孤寂,在雨中哀怨,走近又走远了。
抒发出作者愁苦抑郁的心情。
用象征的手法将弄而不结、繁而不乱的意象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将雨的凄清和巷子的幽深以及姑娘的惆怅表现的淋漓尽致,共同组成了一幅低沉而唯美的图画,借此表达自己的失望和彷徨的心声,对革命前途的迷茫。
每次读《雨巷》,我就能想象出这样的场面,柔橹声中多水多桥的江南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纤纤少女漫步在小巷,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读后感2诗心如水,道不尽的相思离愁,语不完的哀怨彷徨;诗音如画,说不尽的水畔蒹葭,雨巷丁香;诗思如烟,散不尽的伊人姑娘,凄清惆怅。
在《蒹葭》中,白露秋霜,秋水缭绕。
深秋的寂寥,蒹葭上已经化霜的白露,水中孤独的沙洲,河岸对面缥缈的伊人之影,可望而不可求。
即使不惧艰难险阻,溯洄,或是溯游找寻,亦是了无结果,反而让内心的惆怅更增几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与宇宙比起来过于短促的一生,却和人类崇高的理想交织在茫茫秋水之畔,人生如是,唯有叹息和将满腔思绪化作小小的一首诗。
在《雨巷》中,丁香芬芳。
雨的哀怨,寂寥的雨巷,油纸伞上有增无减的凄凉,巷中的.默默彳亍,雨巷中飘过的姑娘,一偶遇而无再续。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雨巷》教学反思(精选7篇)

《雨巷》教学反思(精选7篇)《雨巷》篇1《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教学反思(一)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二、运用对话教学,降低学习难度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
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
本篇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反思(二)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
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
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
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雨巷》有感_1000字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怅的诗。
一个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飘然而过。
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样出现、飘过,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
相逢,只是想象;错身而过,是不可避免的悲剧。
细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现了,“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仿佛一场梦境。
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着一个希望逢着的姑娘。
这并非是现实的巧遇,而是幻觉的邂逅。
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许是前清宰相府后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诗人以前的邻家少女。
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她最终要消散在诗人的视线中。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在浓重的象征色彩衬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
带着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悠长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
没有声音,没有欢乐,也没有阳光,只有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
但是,诗人明显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
于是,它转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
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弃
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迷离的美境。
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
李璟也写过一曲关于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丁香结和雨中愁在这位南唐后主的笔下已经连结在一起。
而在诗人的手中,丁香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他想象了一个丁香一般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于是,它成了含有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诗人对美的追求,也包含诗人美好愿望幻灭的痛苦。
诗人曾经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
”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最终消散,体现了诗人当时理想的幻灭。
在新诗中,《雨巷》是一个“忧愁”的文本。
诗中的“丁香”意象、迷离的音乐美和情绪的抑扬顿挫,使它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感。
在文学的雨巷中,读者往往不满足于“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还想企图捉住她,于是,她“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般飘过我们的身旁,消散在我们的视线中……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