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摄影出版观察
走进红色新闻历史现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延安大学

第一章测试1.“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的作者是?()A:彭德怀B:毛泽东C:朱德D:陈毅答案:D2.红色中华社成立于?()A:1931年11月B:1935年1月C:1939年1月D:1941年1月答案:A3.1942年4月1日,()在党中央的指导下改版,改版后的第一期的报纸发表了社论《致读者》。
A:新中华报B:工人日报C:新华日报D:解放日报答案:D4.延安时期的党报主要有()。
A:解放日报B:边区群众报C:红色中华报D:新中华报答案:ABCD5.根据来源具体可以把延安时期的女记者分为哪三类?()A:从国统区、解放区及沦陷区来到延安的女记者B:向往马克思主义来到延安的女记者C:华人华侨女记者D:外国来延安采访的女记者答案:ACD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主席先后由秦邦宪、林伯渠担任。
()A:对B:错答案:A7.党的组织领导一切的组织原则也为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的奠定了组织原则―― 新闻事业服从党的绝对领导。
()A:错答案:B8.陕甘宁边区在1945年出现了一个办报高潮。
()A:错B:对答案:A9.通讯员网是共和国成立前了解基层群众和广大农民的情绪、生活状况,以及各种方针、政策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
()A:错B:对答案:B10.陕甘宁边区新闻体系纵向组织结构包括()。
A:边委B:区委C:分委D:县委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延安《解放日报》是在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
A:中央西北局机关报B:中央军委机关报C:中共中央机关报D: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答案:C2.延安《解放日报》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第一任社长为博古,主编为()。
A:向仲华B:杨松C:穆青D:艾思奇答案:B3.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A:《中国工人》B:《中国青年》C:《中国文化》D:《共产党人》答案:C4.《向导》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A:错答案:A5.1942年3月16日,中宣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成为党报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摄影展览日记

摄影展览日记今天我来到了一场令人期待已久的摄影展览。
这个展览以“视觉之美,人文情怀”为主题,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观展。
走进展览馆,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第一幅作品是一幅黑白摄影作品,展示了一个老人坐在公园长椅上的画面。
照片中,老人脸上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手里拿着一本书,似乎陶醉其中。
这张照片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深沉。
接下来我看到了一幅城市风光的作品。
摄影师捕捉到了城市霓虹灯闪烁的瞬间,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曲线。
这些绚丽的色彩给我带来了一种现代城市的活力与美感。
在展览的另一侧,有几张关于自然景观的摄影作品。
其中一张是一座雄伟的山峦,它仿佛在云海中若隐若现。
这幅作品给人一种宏大与壮丽之感,让我想起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展览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纪实摄影作品。
其中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兴趣。
照片上是一个微笑着的孩子,他的眼神里透露着纯真与善良。
这张照片让我感受到了孩童的天真与快乐,也让我反思大人世界的复杂与无奈。
在展览馆的尽头,有一幅肖像摄影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
照片中的女性面容端庄而美丽,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幅作品给人一种内心世界的感悟,让我沉思起来。
整个展览馆的色彩搭配与灯光设置也充分展现出了摄影作品的艺术感。
每一幅作品都经过精心的布置和排列,使得整个展览呈现出一种流畅的观展体验。
通过这次摄影展览,我不仅欣赏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还对摄影的力量有了深刻的认识。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不仅仅是记录与展示,还能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让人思考与感悟。
摄影师们通过自己的镜头,捕捉到了世界的美与真实,通过作品与观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他们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们眼中的世界,更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这次摄影展览让我对摄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美的定义有了新的思考。
摄影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构思与把握,每一张照片都诉说着一个独特的故事。
离开展览馆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对摄影艺术的敬意和对世界的好奇。
今日德国摄影

摄 影 目 ,就 是 摄 取 任 何 共观愈
无 论 我 们 所 说 白撮 影 {发 7何 种 现 代 进 程 , 自 f 都 目 样 存 在 于 今 勺 { 『 ]
.
摄 影 然 B
£ 术和 设 计
谓 头 * 蜾 舟 。 然 而 其 结 果 是
摄 影 再 作
一
件 件 作 被 讨 论 。 目此 人 可 大 胆 地 说 可能 停止作
楗 拟 成 缘相 , 是 萑 还 能 被 称 作 “ 摄 影 。
月一 * 于 目 一 主 题 台 议 被 称 “ 始 摄 影 ‘一 种 正 在 瓦 解 概 念 ” ・ 专 在 原 场 收藏 颇 震 惊 自 示 就 是 . 他 们 不 得
储藏 o 现 远 不止 于 此 . 世 界 上 最 白 相 机 造 现 在 生 着 穆 动 话 勺 而 日常 昔 墙
今 日德 国摄影
R l a hs 文 孙 o c se f S 宁 译
一
曩僻 俄 按 存 在 ?
世 界 上 最 犬 白摄 影 博 物 馆 纽 约 乔 伊 ± § 博 物 馏 照 保 管 部 白 i 任 Gr d 勺 勺 an BR ome在 一 次保 照 档 案 台 议 上 , r 式 疑 瞄 生成目做白过程与原始物理化学 勺
放 弃 .噩 把 照 放 进 暗 冰 砖
月 于快 速 消 莹 纪 念
帙 照 技 术 B 经 》 透 T 艺 术 和 设 计 之 中 。 拄 抓 拍 题 材 怍 首
T一 十 新 白 勺
先 轫 干 蕹 锡 并 传 遍 德 目 + 而 手 机 拍 摄 自 然 灾 害 簪 现 场 白 照 q
鞭 而 代 之 是 目
蔓 剪 贴 . 无 限 复 制 ,就 像 本 雅 日 9 年 觥 预 言 7 的 目 日1 36
学摄影必读的40本书

学摄影必读的40本书1980年以来翻译出版的西方摄影理论书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这是一个真理,爱摄影也是一样,当你了解技术以后,你需要的就是补充自己的理论和想法了。
推荐40本1980年以来翻译出版的西方摄影理论书,和我一起学习吧~《摄影社会空间》《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视觉文化读本》《论摄影》《同时——随笔与演说》《明室》《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摄影与社会》《摄影的哲学思考》《视觉艺术鉴赏》《观看之道》《看》《摄影》《摄影简史》《纪实摄影》《落差》《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西方早期摄影与明信片上的中国》《摄影与摄影批评家》《表征》《霍克尼论摄影》《影像艺术批评》《美学与摄影》《摄影的精神》《图像证史》《视像的霸权》《游客凝视》《世界摄影史》《摄影思想史》《出龛入龛》《百年彩色摄影》《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摄影100关键词》《摄影圣典》《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象新生代》(阮义忠中国摄影出版社,1990年出版)作者: [台湾] 阮义忠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年:1990-3页数:253装帧:平装ISBN:9787800070525 内容简介摄影——这一门历时仅仅一个半世纪的艺术,正以其真实且税利的特质,展现出无比的见证性和伦理性,且暗示着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愈来愈多的摄影工作者也用心经营出本身独特的风貌。
本书作者阮义忠参阅了数十年欧美摄影书刊及专辑,对当代诸多新锐摄影者的创作理念与风格作深入的探讨,写成这本涵括17位摄影者的摄影专辑,而与以前所著的《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一书合成连贯的系列。
全书笔调亲切活泼,引文与叙说相间,倍能显现摄影者的胸襟、素养和观点。
明晰的文字与精选精印的图片,适足以令读者了解罗逊柏格、尤斯曼、索德克、贝里、吉卜生、威金、德巴东、弗孔……等探索影象新境的历程。
新闻照片拍摄与赏析

中国摄影师李含军的作品《大自然的报复》获得自然及环境类新闻单幅金奖。地处甘蒙省界的内蒙古 阿拉善右旗突遭沙尘暴袭击(2007年7月5日摄)。
中国摄影师李强的作品《生命之舞》获得日常生活类新闻单幅金奖。这是2007年8月11日,北京道培 医院,5岁患白血病的浙江义乌女孩吴依飞刚刚换上新连衣裙,在病房中为其他的小病友跳起了家乡 的舞蹈,站在门外的母亲见此情形不禁落泪,而父亲在一旁为她轻轻擦泪。
法新社摄影师马尔万·纳马尼的作品《黎以冲突 结束一周年》获得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金 奖。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2007年8月14日,在黎巴 嫩首都贝鲁特南郊,一栋楼房顶部的屏幕显示黎 巴嫩真主党领袖哈桑·纳斯鲁拉发表纪念黎以冲 突一周年的电视讲话。
中国摄影师赵亢的作品《失去双臂的游泳运动员》获得体育类新闻单幅金奖。 这是一名失去双臂的 女游泳选手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中国首家残疾人游泳俱乐部内训练(2007年12月12日摄)。
英国摄影师普拉东为《时代周刊》拍摄的作品《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肖像》获得新闻人物与肖像单幅金 奖。
虚 假 新 闻 照 片
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
南京泼下特大暴雨
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
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送别
新闻摄影有百年不遇的,有事先深知的,有突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 造的摆布出来的,多种多样。突发性新闻最精彩,突发性新闻是难拍 ,因为事先没准备,这就要看记者的素质,技术是否过硬。主要是思 想意识,有没有那种思想准备。 搞新闻摄影要有一定的手段。首先有得心应手的相机,并且有一定的 装备,如交通工具,甚至飞机等。但思想最重要,没有那种思想意识 有新闻也不会认识、不去照。 搞新闻摄影要有信息,要有灵活的头脑,要能吃苦,甚至要有牺牲精 神。搞新闻摄影的记者,在西方每年都要死上几十个人。 搞新闻摄影也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不能老一套。摄影也要简练 。画面要让人一看就明白,文字说明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现在流行组 照,一张照片说不明白问题,多拍几张。当然最好还是在一张照片下 功夫。 新闻照片有很好的,大家特别喜欢的。新闻照片也有不好的,大家不 愿看的,倒胃口的。但它也是新闻摄影。这种新闻摄影是公式化的, 完成任务型的。报纸上有不少这样的照片。当然有的是没有办法,不 登不行,是一种礼节。这种照片登多了影响新闻摄影记者的形象,也 影响新闻界的形象。
虚假新闻照片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摄影论文-艺术论文

虚假新闻照片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摄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相比文字的新闻报道,我们一般认为图片报道因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更具说服力。
事实上在接触新闻摄影之后了解到,近年来,媒体上出现的虚假照片不断,大量虚假照片被曝光。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陕西的华南虎和中央电视台获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曝造假。
促使我们反思虚假照片的泛滥原因,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加强对虚假新闻照片的防范。
1虚假新闻照片概述《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照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而新闻学界认为,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鉴于此,笔者认为,虚假新闻照片就是照片所展示的画面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摄影报道。
虚假新闻照片的呈现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1.1 摆拍摆拍在新闻摄影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又叫做干涉对象摄影,是指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出于某种需要(主题思想表达、人物情态表现、主体与陪体关系处理、摄影画面构图形式、摄影用光等因素的考虑),采用设计、调度、整理、改变等手法,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或全部干预的一种摄影手段。
可见,在新闻摄影中,摆拍是摄影记者处于某种需要,干涉被摄对象并使被摄对象发生一定程度改变的拍摄方法。
如2012 年11 月17 日出版的浙江《今日早报》头版刊一张登题为《哨所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新闻照片,根据实拍照片,经证实女兵们看的是14 日《》封底是第4 版、15 日《台州日报》封底是12 版,这两版内容与报道内容学习十八大精神毫无关系。
1.2 杜撰即虚构情景,没有根据的编造。
如华南虎,2007 年10 月3日陕西省的一个村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同时拍到了华南虎的照片。
在照片广为流传后,得到的更多的是网友们的质疑。
后经多方专家认证华南虎的原型实际上是一张年画虎。
中国摄影史

中国摄影史(一)第一编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摄影术的发明,给人类文化开辟了新的领域。
从1839年8月法国政府公布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以后,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摄影不仅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蓬勃发展,并且已成为一门应用科学在社会各部门中踞有显著的地位。
摄影与世界上的其它事物一样,它的发明和发展,是在继承了各民族、各国家历史上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
无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墨家学派,还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学派,他们都在各个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奠定了摄影术的理论基础。
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尽管当时摄影在世界上还处于摇篮时代,各国科学家为改进技术仍在尽心竭力地探索。
即使在欧洲,多数人对此道也还陌生。
而国内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一些摄影技术的应用者和探索者。
他们关心世界摄影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社会条件下积极地进行推广传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一节--中国古代对摄影光学的贡献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科学家对光学基本规律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先秦墨家学派兴起,就开始对大自然中一些光学基本现象进行了研究。
墨经光学八条墨翟(约公元前478年——前392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
他和他的门徒根据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的光学知识,研究总结出八条带规律性的经验,记录在《墨经》中,分条厘说,通称“墨经光学八条”,是《墨经》中精粹部分之一。
光学八条直接涉及到光学应用中一些问题。
发光体照射物体形成影子,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现象,又是摄影师在艺术造型中饶有兴趣的问题。
《墨经》中的光学论述,首先是以此开始的。
“光学八条”中的第一、第二条是:经:景徙。
说在改为。
说:景光至,景亡。
若在,尽,古息。
(第一条)经:景二。
说在重。
说:景,二光,夹,一光。
一光者景也。
(第二条)大意是说影子产生的原因。
在光照到的地方,就没有影子;如果有影子,那就是光被物体遮挡。
纪实摄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纪实摄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亨利一卡蒂埃·布勒松对摄影所下的定义是:“在几分之一秒内将一个事件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带到生活中去.”这也就是“决定性瞬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实摄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纪实摄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记实摄影的研究现状亨利一卡蒂埃·布勒松对摄影所下的定义是:“在几分之一秒内将一个事件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带到生活中去.”这也就是“决定性瞬间”。
这个理论被无数记实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奉为金科玉律。
由卡蒂埃-布勒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乔治·罗结和比尔·范迪维尔(Bill Vandivert)等人发起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于1946年成立于法国巴黎。
玛格南图片社的成立成为记实摄影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笔,次后很多国家着名的摄影家加入玛格南。
让我们回顾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罗伯特.卡帕用上万张照片完成了数场战争的报道最后用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越南的悲剧》;W.尤金.史密斯所拍摄的《西班牙村庄》、《乡村医生》用图片讲述的故事百听不厌;1896年至1930年,美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 . 科蒂斯留下了数万张印第安人生活的底片...... 由这些名字可以看出,记实摄影在欧美各国已经历经千锤百炼,有着很深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基础,并且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2中国记实摄影的研究现状对于我国而言,新中国摄影的第一个高潮是中国“”。
在全国人民处于极度兴奋的时期,中国新闻摄影也迎来了他们的创作高峰,当时的中国新闻纪实摄影违背了其新闻纪实职能,走的却是“艺术创作”的新闻纪实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摄影出版观察摄影和书有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
美国摄影史学家纳奥米?罗森布拉姆(Naomi Rosenblum)曾在《摄影书籍出版简史》一文中谈到:“最初一些让光线在玻璃板和金属板上产生影像的试验起因于人们希望改进和加快书籍插图绘制的愿望。
”(《中国摄影》2004年第1期)在摄影史的早期,照片具有的可复制性就已经是摄影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
而当一张张散落的照片汇聚成册,加上或多或少文字的引导和勾连,它便是摄影书的雏形;而一本书中照片与照片之间通过不同的组合排列,激发出的新的意义空间,建构的整体性使得照片变得更有力量。
达盖尔银版法和卡罗式摄影法发明后,使用照片的出版物开始增加。
在19世纪末网目制版工艺(half-tone reproduction)发明之前,照片和文字通常无法一起印刷,书籍里的照片插图,一般有两种:一是使用珂罗版制版法、凹版制版法、伍德伯里制版法复制照片,然后印制在纸上,但这种方法更接近版画的感觉;二是用蓝晒法或直接从照片底版接触印相所得的纸基照片粘贴其上,或把文字粘贴于纸基照片上,而后者所得的照片和底版一致,这样以纸基照片为主体编辑而成的书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摄影书(photobook),并且充满手工意味。
被认为史上第一本摄影书的《不列颠藻类照片:蓝晒印象》(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Cyanotype Impressions),便是英国植物学家、摄影师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在1843年制作的一系列藻类蓝晒物影照片的集合,她将照片编辑、装订成书的同时,还把手写文字条粘贴在照片上。
而被称为第一本商业出版摄影书的《自然的画笔》(The Pencil of Nature)出版于1844年至1846年之间,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Henry Fox Talbot)用卡罗式摄影法制作了城市风景、建筑、静物和特写等不同景别的24张照片,并将照片手工粘贴于已印刷文字和图画的书籍上。
这两本书里面的照片都是原版印制品(original prints),而这两种制作摄影书的方式几乎占据了整个19世纪。
马丁?帕尔(Martin Parr)和格里?巴杰(Gerry Badger)在第一卷《摄影书的历史》(The Photobook:A History)也曾提到,“19世纪的摄影几乎都与书籍有关,存放地点多是图书馆或档案馆,这类书里填充的照片是原版印制品而不是印刷复制品(printed reproductions)。
”20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照片可以不同大小地自由印刷在各种刊物和书籍上。
如今,虽然我们在网络上可以随处可见照片,但我们真正凝视一幅照片的时间越来越少。
目前为止,印刷仍然是还原照片原作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且摄影展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可以由书轻松破解。
难怪,帕尔和巴杰说,“摄影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印刷于纸页的媒介(printed-page medium)。
”20世纪末开始,关于摄影书的集中探讨逐渐展开,多是由摄影书收藏家来主导。
摄影收藏家、出版人安德鲁?罗斯(Andrew Roth)分别在1996年、1997年和1999年编著了三册《关于摄影的书》(Books on Photography),这些书册更像是收藏图录,除了出版信息和内容简介外,还标明每本书在当时的市面价格。
而罗斯在2001年主导编著的《20世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101本摄影书》(The Book of 101 Books:Seminal Photographic Book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更注重所?x摄影书对照片的排版呈现,收录了101本20世纪的经典摄影书。
2004年,罗斯策划了《翻书:从1878年至今的摄影书的历史》(The Open Book,A History of the Photographic Book From 1878 to the Present)展览,同时推出同名展览图录,这个主题展被许多人认为是探讨摄影书的关键性展览。
罗斯的行动更多是自己单人操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
同是摄影书收藏家的马丁?帕尔看到了摄影书的特质和发展潜力,他找到一位熟知摄影历史的格里?巴杰来一起编撰“摄影书的历史”,为摄影书正名,帕尔和巴杰分别于2004年、2006年和2014年合作出版三卷《摄影书的历史》,虽有人认为《摄影书的历史》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史料读物,但他们以一种编撰摄影书历史的态度,来呈现摄影书的各种可能,加上相关内容的传播在互联网上加速驱动,使得“photobook”(摄影书)这一新的术语得以强化和普及。
自《摄影书的历史》前两卷出版后,拉美、中国、德国、日本、荷兰、瑞士等以国家和地区为线索梳理摄影书的著作不断涌现,甚至还有以城市为线索的摄影书。
马丁?帕尔作为马格南图片社的主席最近还编著了《马格南摄影书》(Magnum Photobook:A Catalogue Raisonné)。
这些或以图录或以史料梳理的方式对摄影书展开的“摄影书中书”编撰,使得对摄影书这一媒介的关注进入到更为广泛的公众层面。
而2015年,马丁?帕尔和荷兰摄影小组鲁小本& 泰斯共同在中国举办的“中国摄影书集”展更是助推了国内对摄影书出版、制作和收藏的重视。
行文至此,需要说明一点,国内对摄影图书的认识,从广义上来说,包含摄影史论/理论/评论、摄影画册、摄影故事、摄影随笔、摄影教材(含技法、器材、教程)等各种以摄影为主要线索来书写的书籍。
在本文和本专题中提到的摄影书更多指的是“包含或不包含文本,作品的主要信息是以照片为主要载体,书的作者可以是一位摄影师或一群摄影师,也可以是为摄影师作品编辑、排序的人,甚至是一群摄影师。
”“摄影书是一个‘事件’场域,封面之下容纳一组照片,前后照片之间存在共鸣,当你一页页翻开,会感觉到整体的意义多于单张照片本身的意义。
”(引自《摄影书的历史》第一卷前言)虽然摄影书内容上比较靠近通常所说的摄影画册,但“画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解释是“装订成本子的画”,英文有译为“picture album”或“painting album”。
“画”字更加强调普泛意义上的“图画”(picture),而“album”这个来自拉丁语的词原意为白色,后来指用来收集名人的签名本,粘贴照片、邮票、图片的“空白的本子”,“摄影+画册”虽是强调摄影,但“摄影”和“画”放置一起不免有种重复的意味。
通常所说的“photo album”更准确的中文译名是“摄影集”。
而“photobook”或“photographic book”直译为“摄影书”,除了强调设计和印刷上的考量外,还更强调作者或编著者的编排意识,更突出摄影和书的那种亲密关系,同时强调摄影这种区别于文字的内容载体。
总体来看,目前在国内,器材、技法和教程类的图书数量占据摄影出版的主体,但是随着互联网上相关资讯的丰富,图书市场上那些初级的摄影器材、技法书已经饱和,而读者对影像文化的深度阅读需求日益加大,这就使得摄影出版的多元化局面逐步打开。
摄影书、摄影理论/评论书,以及将摄影运用于各学科领域的影像文化出版物是近几年国内摄影出版最突出的趋势。
在传统出版领域中,中国摄影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等专业摄影出版社对此都有不小的投入,中信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三联书店等综合类出版社偏向于更大众化、生活化的影像文化出版,即使前几年从计算机图书出版派生出来做摄影技法书的人民邮电出版社也在加大影像文化读物的出版。
国内影像文化方面的原创摄影图书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产出不少,但能满足读者阅读期待的中国摄影师和原创作者并不多,于是从国外原版引进成为便捷的途径。
在大部分出版社里,这类引进出版的摄影图书占了较大的比重,一方面引进的摄影图书对于影像文化有更多元的认识,对中国摄影的发展以及国内摄影师的创作都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经过境外出版社把关而在销售业绩上有一道安全屏障,出版周期相对可控,出版费用有时甚至比原创图书低。
影像文化类书籍更多是作为长销书出版,有些也可成为比较畅销的图书,例如,在业界颇受认可的两本引进摄影史论/理论读物《世界摄影史》《摄影批判导论》至今已加印3次。
对于影像文化的出版,出版社除了自家策划摄影图书外,也会与图书策划公司合作,例如这几年比较突出的后浪出版公司策划不少重要的影像文化书籍,而且也很注重图书的引进,博蒙特?纽霍尔(Beaumont Newhall)撰写的《摄影史》(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已在他们2017年的出版计划中。
前些年,由于那种印制费用较高的摄影书资金投入大,受众小,大多数出版社望而却步。
近些年,像《庄学本摄影全集》《侯登科的世界》、吕楠的摄影三部曲、杨延康的《心像》等大部头摄影书的出现,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同时,出于美术馆、画廊印制展览图录和为代理摄影师出版作品集的传统,近些年国内的相关艺术机构也通过各种渠道制作了大量摄影作品集。
这些艺术机构往往把摄影书作为展览的延伸,因此对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的要求普遍较高。
另外,最近流行的众筹也为摄影图书的出版提供了新的可能。
比如,在2016年的摄影图书里,《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便是艺术机构“蝴蝶效应”通过在自家微店发起众筹,以读者预定的方式获得一笔制作资金;南方日报记者丁铨则在众筹网站上筹得4万元左右的出版资金,最终出版了他用六年半编写的《旧影潮州》。
出版社也会主动加入众筹的队伍,浙江摄影出版社在某众筹网站上发布《当代摄影文化地图》一书的众筹活动,最后筹得近2万元的资金,比预期多了将近一倍。
可以说,众筹不仅为出版项目做一个资金支持,还达到图书宣传的效果,同道中人会支持,还能挖掘潜在的读者。
在过去的几年中,受到国外独立摄影书制作潮流的影响,一些摄影书爱好者在国内建立了自己的小型图书制作机构。
例如,言由创办的假杂志,在香港注册并在大陆扎根后,2011年至今已出版18本摄影书;从事媒体工作的小鹏和一万在上海创办摄影书工作室及艺术书分享平台Same Paper,至今已制作8本摄影书,他们也有自己的摄影书店。
这两家摄影机构不仅出版和制作摄影书,还开设摄影书店、办书展来推广摄影书,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小型摄影机构的发展方向。
?S着数字时代影像传播的活跃,以及数字印刷的便捷,最近几年,国内不少摄影师开始自己印制或手工做摄影书。
摄影书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而不仅仅是影像传播的媒介。
在豆瓣和一些摄影网站经常可见自制摄影书的展示或售卖。
而各大美院、传媒类院校现在越来越重视让学生用书来呈现他们的摄影作品,训练他们的编排能力和艺术创造力。